首頁 關於本站 網站連結 聯絡我們 加薩走廊地圖 約旦河西岸地圖 你能做什麼 訪客留言版

留言須知:姓名和Email為必填,但是Email並不會顯示在網站上以避免垃圾郵件的攻擊。可使用部分的HTML語法。<a> <blockquote> <em> <strong> (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是html語法,請不用理會這部份說明)

留言時按enter空行,系統會自動轉換斷行。

舊站留言版記錄(為PDF檔案格式,可免費下載Adobe Reader安裝至電腦後閱讀)。
仔仔 | 2007.06.17 08:58 | #

再此介紹這本書吧!我至所以會介紹這本書,是因為它是由一個美國猶太教學者所寫的,它可以讓我們聽聽猶太教裡不一樣的聲音吧!
-----------------------------------
【一個猶太人的反省-世界公民叢書23】
S B N:9867416031
作 者:梁永安 譯
精平裝: 平裝本
出版社:立緒
出版日: 94/06/01
圖書分類: 中東史地
這是一本闡述當代猶太認同課題,具有濃厚的個人與哲學色彩的著作。作者超越媒體慣於提供的政治分析,延伸及於精神發展的本質,檢視個人在大屠殺落幕未幾猶存的震撼中,試圖為猶太生命的未來樹立典範,不但超越大屠殺及將猶太人定位為受難者或加害者的觀點,也為當今身為猶太人的意義命題開啟了新的視點

仔仔 | 2007.06.16 00:29 | #


中國時報 2007.06.06 
六日戰爭 改變中東歷史走向
林博文
四十年前的中東「六日戰爭」,以色列充分發揮了奇襲、速戰、機動和以小擊大的戰爭藝術,在一百卅二小時內痛懲埃及、約旦、敘利亞等阿拉伯聯軍,擴張將近四倍的土地,改寫了中東的地圖和歷史。
這場戰爭被歷史家公認為現代戰爭的典範,全世界的高等軍事學府都在研究這場戰爭的戰略與戰術。然而,六日戰爭實際上並沒有結束,今天仍在繼續;以色列雖是勝利者,卻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中東從此失去了和平,肇始了烽火連連、動亂不已歲月。
最近一期《經濟學人》封面故事即稱以色列的勝利是場「被浪費掉的勝利」。近幾年來,以色列也出現不少修正史觀著作,對以色列占領西奈半島、迦薩走廊、戈蘭高地、約旦河西岸和耶路撒冷的作法,提出嚴厲和檢視和批評,並認為以色列擴充領土的帝國行徑,徒使自己掉進圈套而難以自拔,是以國夢魘的開始。
以色列於一九四八年在巴勒斯坦地區建國後,周遭的阿拉伯鄰居都痛恨這個新興猶太國,他們認為猶太人沒資格成立一個國家,更不應在巴勒斯坦建國,他們一心一意要消滅以色列。以色列建國後所面臨的第一次戰爭是一九五六年的蘇伊士運河危機,以色列獨眼龍戰將戴陽擊垮了埃及,而成為以色列人民的英雄。十一年後,戴陽又臨危受命,出任國防部長,打了一場漂亮的六日戰爭。「六日戰爭」(Six-Day War)這個名詞就是戴陽所發明的,以媲美聖經〈創世紀〉中六日創造天地。
六日戰爭雖是埃及誤判情勢,錯估敵情和高估自己的一連串失誤所造成,但在整個中東歷史過程中卻是不可避免的。

埃及強人納瑟總統一直在阿拉伯世界鼓吹阿拉伯民族主義,試圖建立一個泛阿拉伯聯盟,並由他自己做領導人。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以色列已開始發展核武,蘇聯突然於一九六七年春天告知埃及和敘利亞,以色列即將大規模入侵敘利亞。其實以色列完全沒有侵敘的意圖,克里姆林宮也許想挑起中東戰火,藉機摧毀以色列的核武基地。

矢志要消滅以色列的納瑟,聽到以色列將侵略敘利亞的「情報」,立即向阿拉伯國家發出聖戰號召,敘利亞、約旦軍隊皆交由埃及指揮,連沙烏地阿拉伯、摩洛哥、突尼西亞和阿爾及利亞亦派出少量軍隊加入阿拉伯聯合指揮部。

埃及軍方最高首長阿摩元帥告訴納瑟說,埃軍有信心、有能力打敗以軍,納瑟信以為真,從五月開始進行系列備戰措施,並封鎖了蒂朗海峽(Strait of Tiran)阻斷了以色列通往紅海的航道。

納瑟不斷製造挑釁行動,以色列人在戰爭氣氛急遽升高的壓力下,都有圍城之感。然而,儘管阿拉伯聯軍在西奈半島和其他地方大量集結,但納瑟仍不敢下達開戰命令;巧的是,以色列總理艾希柯是個鴿派,不愛打仗,一再勸以色列人民和軍方忍耐,不要輕舉妄動。他派外長阿巴.伊班向美國總統詹森求援,其時詹森被越戰弄得焦頭爛額,根本不想介入。
以色列軍方(參謀總長就是後來當總理的拉賓)與艾希柯攤牌,要求先發制人,對阿拉伯聯軍動武。艾希柯終於答應,六月五日上午七時五十分,大批以色列戰機和轟炸機以低飛方式避開雷達,飛向埃及本土和西奈半島上十幾處軍用機場狂炸,先炸損跑道,再炸飛機。埃及二百五十架戰機與轟炸機幾乎全數被摧毀。以國空軍炸完之後,又炸西奈半島上的埃軍,同時出動地面部隊向西奈和加薩走廊前進,由夏隆(日後當了總理)將軍帶隊。同日,約旦先向以軍開火,以國空軍摧毀了約旦空軍,並奪取了東耶路撒冷。

六日戰爭可說是「一開始就已經結束」,蘇聯想救阿拉伯聯軍都無從救起,聯合國安理會召開緊急會議要求停火,以色列等到奪占了敘利亞的戈蘭高地後,始宣布停火,那天是六月十日。

最可笑的是,戰爭一開始,埃及空軍慘遭痛擊時,埃及電台卻奉軍方之命向全國廣播埃軍大勝,開羅民眾歡欣鼓舞,電台甚至吹牛說再過幾天就可到以色列特拉維夫吃中飯了。當時埃及國會議長沙達特(日後當了總統)已知道埃軍慘敗,一個人在開羅街頭踽踽獨行,他說他的心都碎了,民眾還在手舞足蹈慶祝「勝利」。埃軍死了一萬五千多人,以軍陣亡八百多人。拉賓在回憶錄中說,以軍當時可以很輕鬆地攻下開羅、安曼和大馬士革這三個首都,但適可而止。

以色列驟然多了近四倍的土地和一百五十萬巴勒斯坦人口。史達林常講的一句話是:「勝利者是不受指責的」,以色列被勝利沖昏了頭,認為土地越大越安全,於是展開了大規模徙置占領地的行動。戴陽下令以軍在各占領區摧毀巴勒斯坦人的住宅、社區和村莊,並以酷刑對待巴勒斯坦人。

以色列人常自稱是「開明的占領者」,實際上以色列人對待巴勒斯坦人的殘酷,當時已受到聯合國譴責,美國前總統卡特在去年出版的《巴勒斯坦和平而非種族隔離》一書中,即嚴厲指責以色列四十年來在占領區嚴重違反巴勒斯坦人權。

四十年後的今天,廿五萬以色列人仍住在一百廿個官方認可的徙置區;十八萬以色列人定居併吞的東耶路撒冷;一萬六千人霸占戈蘭高地。一些以色列學者作家認為,這些占領區只會使以色列更無安全感,並使以色列在道德上站不住腳。前以色列總理梅爾夫人曾經傲慢地說:「根本就沒有所謂巴勒斯坦人這回事」。

一名以色列學者指出,六日戰爭使阿拉伯世俗主義從此消失,代之而起的是伊斯蘭激進主義。法塔組織首腦阿拉法特開始領導巴勒斯坦人對抗以色列,以巴武裝衝突成為中東新版圖上永不停止的動亂之源。六日戰爭的勝利,為以色列帶來功不補患的後果,也開創了無底洞式的中東亂局。

怡靜 | 2007.06.15 01:00 | #

國際特赦組織發表以色列佔領迦薩走廊、約旦河西岸和東耶路撒冷40週年的人權報告。
Marking the 40th year of Occupation of Gaza, the West Bank and East Jerusalem, human rights group Amnesty International released a 45 page report citing gross human rights violations, breaches of International law, and breaches of UN resolutions with respect to the rights of Palestinians.
Enduring Occupation -Palestinians under siege in the West Bank

仔仔 | 2007.06.03 00:47 | #

中國時報 2007.05.30 
《寂靜的春天》綻放環保運動的花朵
林博文

五月廿七日是環保運動之母、《寂靜的春天》作者瑞秋.卡森(Rachel Carson)百歲冥誕。有些史家說,美國歷史上只有兩本真正改變歷史的書,而且這兩本書的作者都是女人。一本是十九世紀作家史杜伊(H.B.Stowe)所寫的《黑奴籲天錄》(Uncle Tom’s Cabin);另一本就是卡森於一九六二年出版的巨著:《寂靜的春天》(SilentSpring)。

卡森生於賓州匹茲堡附近,從小就愛幻想,她的最愛是大海,但她從未看過海,她對海洋的眷戀,終於促成她寫了一本《環繞著我們的海洋》,這本書獲得一九五二年「國家書卷獎」。

除了愛幻想,卡森也愛大自然、讀書和寫作,她本來在賓州女子學院主修英國文學,後轉到生物系,並在約翰.霍浦金斯大學得到海洋生物系碩士學位,此後在聯邦漁業局做三十幾年研究員,直至退休,晚年隱居緬因州海邊專心寫作。

一九四五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即將結束前,卡森向《讀者文摘》建議為該刊寫一篇有關殺蟲劑DDT破壞生態環境的文章,但《讀者文摘》編輯說:「不必了」。DDT是在一九三九年開始使用,二戰期間美軍在太平洋諸島作戰前,B25重轟炸機曾在各島嶼噴灑大量DDT,以防止美軍受到蚊蟲引發的傳染病侵襲。

二戰後一直到一九六○年代,DDT被認為是在台灣、加勒比海諸島和其他第三世界掃蕩瘧疾的最大功臣。美國國家科學院一九七○年出版的研究報告說,DDT至少救了五億人的生命。

中年以上的人也許記得,民國四十幾年政府曾在台灣全省家家戶戶噴灑DDT,對全台防瘧工作發揮了旋乾轉坤的作用。但在那個時候,誰也沒有注意到DDT會帶來任何副作用。

被《讀者文摘》拒絕十七年後,鍥而不捨的卡森終於在一九六二年六月開始為《紐約客》雜誌連寫三期DDT的害處,特別強調這種殺蟲劑對生態平衡所造成的災難性衝擊。這三篇長文發表後,即以《寂靜的春天》為名出書,震撼全美,立即衝上《紐約時報》暢銷書排行榜第一名。然而,媒體和民間並非全盤接納卡森的說法,《時代》和《生活》都批評她,說她「言過其實」,極右派讀者投書罵她是「為共產黨宣傳」。殺蟲劑製造公司則傲慢地說:「怎麼樣,要告我們嗎?」

儘管有一些缺乏理性的雜音,《寂靜的春天》畢竟是一本說理極強、證據充分、文筆流暢的畫時代著作。卡森警告說,美國越來越多地方在春天已聽不到鳥鳴、看不見鳥的蹤影,「……清晨變得不尋常地沉寂……,化學藥品的彈幕已猛烈攻擊生命的結構。」後來,甘迺迪下令成立一個委員會以探討殺蟲劑問題,並坦承:「我們這個時代一個千真萬確的事實,就是我們的星球極為脆弱。」

《寂靜的春天》叫醒了人類的無知和愚昧,環保意識慢慢在民間萌芽,大家逐漸認識到什麼是公害、什麼是空氣汙染及河水汙染,什麼是生態不平衡。於是,現代環保運動、制止公害運動和綠色運動開始出現了,第一個成果是尼克森總統於一九七○年下令成立聯邦環保總署(EPA),不少政論家認為這是尼克森時代最重要的成就之一。後來,美國國會亦陸續通過了「清淨空氣法」、「清淨水源法」、「保護瀕臨絕種動植物法」以及禁用各式各樣的殺蟲劑。

環保運動是一項需要全世界每一個人都參與的永久行動。前副總統高爾積極投入環保,並為一九九四年版《寂靜的春天》寫序。但在過去六年,布希政府都大開環保倒車,利用各種方式放寬管制空氣與河湖汙染,鼓勵開發商人觸角伸向原始森林和山川大澤,並任命一批與企業界(包括石油業)有密切關係的人掌管環保業務,這等於是叫老虎去看管兔子。

高爾說,如果卡森沒有寫《寂靜的春天》,環保運動可能會延後好幾年才會出現,甚至永遠不會發生。我們這個世界慶幸有卡森的遠見與勇氣,更慶幸有《寂靜的春天》這本書。可惜的是,卡森僅活了五十六歲,一九六四年就辭世了。

《黑奴籲天錄》點燃南北戰爭的戰火後,林肯見到了個子嬌小的史杜伊夫人,他說:「原來你就是製造這件大事小女人。」一百多年後,身材同樣嬌小的卡森到國會出席環保聽證會,康乃狄克州民主黨參議員李比.柯夫對卡森說:「卡森小姐,原來你就是發動這件大事的女人。」

其實,史杜伊夫人撰寫《黑奴籲天錄》時,蓄奴問題早已引起全國激辯,她只是把這個道德問題加以戲劇化地陳述;而卡森發表《寂靜的春天》時,卻很少人知道殺蟲劑之害,但她為人類揭開了環保運動的序幕,喚起了人類的良知,不能再讓可愛的春天聽不到百鳥的啁啾!

仔仔 | 2007.05.26 01:17 | #

中國時報 2007.04.23 
你不知道的南非和屠圖大主教
陸以正

英格蘭教會前南非大主教屠圖(ArchbishopDesmond Mpilo Tutu)應民主基金會邀請來訪,與二二八受難家屬晤談並發表演講,媒體已廣泛報導。這位一九八四年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終生為自由民主奮鬥不懈,早已贏得舉世尊敬,無須辭費。但國人對他的國家和他得享盛名的背景,瞭解似嫌不足,兩年前我為左岸文化出版社刊行他所著《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No Future Without Reconciliation)中譯本寫序,曾予詳細說明,但讀過那本書的人究竟不多,正好藉本欄解釋最重要的幾點事實。

英格蘭教會(Anglican Church)是英王亨利八世因教皇不肯取消他的婚姻,讓他另娶新后,從天主教分裂出來的一個支派。傳到美國後,改名為Episcopal Church;再傳來中國,依此字希臘文原意,稱為聖公會;但舊英屬地區仍多沿襲原名。我請教過周聯華牧師,他說正確譯法應為基督教「安立甘宗」,更無人能懂。唯有沿用舊名,才能解釋屠圖如何躍登大主教的寶座。

國人總以為南非的種族仇限,只限於黑白之間。不知一八九九年的「布爾戰爭(The BoerWar)」所造成荷裔斐人(Afrikaners)與英裔人間的裂痕,更大更深。被英軍囚禁在集中營裏的斐裔婦孺有四萬人死亡。此後在英裔人統治的五十年中,占白人七成的斐裔人始終是二等公民;他們直到一九四八年才靠選票奪得政權。但全國經濟,包括銀行、礦產、運輸、甚至媒體,始終由英裔人緊緊掌握。如今雖然黑人當政,仍然無法改變。

斐裔白人掌握政府權力時期,英裔人自然心有未甘。屠圖因緣際會,先從教員改讀神學,一九六○年成為英格蘭教會的牧師。那年非洲吹起獨立風,他被任為專收黑人青年的海耶堡大學(Fort Hare University)專任牧師(Chaplain),南部非洲各國今日領導人當時多半在該校就讀,成天討論如何推翻殖民地政府,他自然深受影響。兩年後,屠圖赴英留學,就讀倫敦大學的皇家學院(King’s College)四年,獲得學士與神學碩士學位後,才回到南非。

孫中山從夏威夷返國後曾公車上書給李鴻章;屠圖如出一轍,也曾上書給斐裔時任總理的伏斯特(Balthazar Johannes Vorster),痛陳南非政治局勢像是「隨時可能爆炸的火藥桶」,伏斯特沒理他。屠圖只好到鄰國賴索托大學去教書。

一九七二年屠圖又回到英國,在國際性的「世界教會聯合會(World Council of Churches,簡稱WCC)的附屬機構神學教育基金(Theological Education Fund)任副執行長。WCC以自由主義聞名,看中屠圖的種族背景,三年後派他回南非,先任約堡聖瑪麗大教堂(St.Mary’s Cathedral)歷史上首次由黑人擔任的執事長(Dean),旋升任賴索托國主教,再當選南非教會聯合會(South African Council of Churches)秘書長。

WCC培植屠圖的用意很清楚,就是要他向斐裔保守政權嗆聲。同屬自由主義的諾貝爾委員會頒給他諾貝爾和平獎,使他如虎添翼。英格蘭教會隨即跟進,選他為南非大主教。這是非同小可的榮譽,因為依照英國傳統,大主教地位相當於省長,排行次序卻在省長之前。南非第一大城開普敦市,近郊最高級的住宅區就叫「主教廷(Bishop’s Court)」,幾百年來只有達官貴人、富商巨賈才住得起,當然必須是白人。屠圖住進這官邸後,斐裔白人政府膽子再大,也不敢趕他走,只好讓WCC和諾貝爾委員會在旁邊竊笑。

南非政權輪替前,黑白政黨團體不斷開會談判,屠圖謹守神職人員本分,從未直接參與政治性協商,難能可貴。

曼德拉就職時,他率領觀禮各國貴賓與南非人民為國家祈福。也因為他並無政治野心,曼德拉成立「真相與和解委員會(Truth and Reconciliation Commission,簡稱TRC)」,力邀他出任主席。委員會花費三年時間在全國各地舉辦公聽會,讓種族隔離時代受苦受難的黑人、雜色人與其它人民暢所欲言,記錄存卷。南非政權輪替後,各族群能和平相處,TRC的功勞不可磨滅。這也就是《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一書的起源。

國內媒體不瞭解南非情況,總認為容許牧師娶妻生子的英格蘭教會,可以代表南非所有基督徒,其實不然。廣義的基督教與天主教徒雖佔南非四千三百萬人口的四八.七%,實以各種本土教派(African indigenous churches)為主,支派五花八門;而英格蘭教會僅佔其中五.六%,亦即全人口的二.七%,微不足道。使屠圖被世人推崇的,是他的道德力量,而非教會的聲勢。

屠圖所以受到全球尊敬,是因為他思想前進,直言無忌,嫉惡如仇,言人之不敢言。他反對任何方式的獨裁,最近也批評過南非總統姆貝基。他罵近鄰辛巴威的穆加比總統是「漫畫式的大獨裁者」,傳誦一時。他贊同女性也可擔任神職,認為同性戀不值得大驚小怪。在國際事務上,他批評聯合國毫無效果,更指責布希藉謊言入侵伊拉克。

台北媒體把屠圖的稱謂都弄錯了。英格蘭教會現任南非大主教(Archbishop)是Njongonkulu Ndungane。屠圖的頭銜則是南部非洲各國英格蘭教會的「總主教(Primate)」。寫信給他時應該稱呼the Most Reverend and Right Honorable,恐怕沒幾個人知道。
(本專欄每周一刊出)

陳真 | 2007.05.21 05:28 | #

我我我我我我我請見

http://kinship.habago.org/

陳真 | 2007.05.21 05:12 | #

謝謝娟瑄.

別人怎麼想的我管不著,但至少對我而言,不管正面負面,我都不願對他人有任何影響,特別是未經世事的年輕人. 這也許是為什麼我對所謂公共型知識份子或救國救民的社運人士總是無法由衷愛慕的原因,反倒那些只想著自己卻忘記世界的 "戀人" 卻讓我起惆悵,愛戀甚深.

但董事長不是跟蔣公一樣,四分之一個世紀來總是跟革命事業脫離不了關係嗎? 這聽起來似乎言行不一,很矛盾,但知我者必知其一致.

想起江文也,想起沈從文,想起維根斯坦,想起這些遺忘世界的人,我心便要融化. 最近看荷索的 "Land of Silence and Darkness",很感動,特別是最後那一幕,一個盲者無聲無息摸索離去,我心亦如是,劇終寫著 "即使世界大戰爆發,我仍無所察覺." 我已交代學姐在我墓碑上刻下這句話.

前天立報邀我開一專欄,每周一見報,但銀兩甚少,寫十篇稿費剛好等於蘋果一篇,但我仍然答應,取名 "哈巴狗電台", 只是能寫多久毫無把握,我想寫的,無非一個我字,思想保守反動,心態封建落後,行為蒼白無力,恐怕不是老想著改變世界的改革者所能真心欣賞.

張娟瑄` | 2007.05.18 03:13 | #

看到這位替世界犧牲奉獻的人,不禁想要問問自己現在還坐在這裡幹麻?有那麼多的人願意為了這個世界,連生命也不在乎,只為了弱勢、公平正義而付出,感謝您,好在世界還有您們的存在及付出。
ps.我現在只是高中生,但我也希望有天也能像她一樣,位這世界盡一份心力。

陳真 | 2007.05.17 17:21 | #

中國時報 2007.04.19 
香港記者批評台灣禁外國人集會不合時宜
中央社


 香港記者張翠容日前在台灣觀察支持樂生療養院的集會時,因為上台發言險遭警方拘捕。她質疑台灣將外國人參加集會列為違法已不合時宜。

 張翠容今天對中央社記者表示,十五日她在台北觀察支持樂生院的集會時,被學生邀請上台發言,期間她表達了對世界各地弱勢社群的感想,並說「我是你們的同志,我和你們在一起」。

 張翠容講完下台後,立即被警方查詢從哪裡來,又被詢問是否持有中華民國護照入境。張翠容否認後,警方指她違犯「入出國移民法」第二十七條(外國人不得從事與申請停留、居留目的不符的活動或工作),準備拘捕她。

 她說,參加集會的學生見狀後把她圍起來保護,並大罵警方的行為,警員只好警告張翠容不要再犯,否則把她驅逐出境。

 張翠容表示,她在世界許多民主國家參加非暴力示威活動時,從來沒有被抓過;台灣已經是民主國家,「竟然仍採取戒嚴時代的法令,使台灣的民主蒙上灰塵。」

 不過,張翠容強調,事件不會削弱她今後到台灣的意願,她將於九月再到台灣介紹其拍攝的「以巴和平運動紀錄片」。

 張翠容是香港資深新聞作者,曾到過阿富汗採訪當地戰爭情況。她曾在香港聯合報、英國BBC等多家新聞機構及法國「無疆界記者組織」工作。

 她現在是自由撰稿人,已出版多本戰地採訪書籍。

新書發表會 | 2007.05.10 11:24 | #

Book Launch

The SOAS Palestine Society

LSE SU Palestine Society
present

Nakba: Palestine, 1948 and the Claims of Memory
Edited by Ahmad Saadi and Lila Abu Loghod

6.30 pm 21 May 2007

SOAS Khalili Lecture Theatre
Thornhaugh Street
Russell Square
London
WC1H 0XG

featuring acclaimed novelist Ahdaf Soueif

in conversation with contributors Omar Al-Qattan
Filmmaker and director of the Palestinian Audiovisual Project at the Qattan Foundation

Prof. Haim Bresheeth
Chair of Media and Cultural Studies, University of East London

Dr. Laleh Khalili
Lecturer in the politics of the Middle East at SOAS

This event commemorates the 59th Anniversary of the Nakba

學姊 | 2007.05.08 15:05 | #

謝謝選擇推薦的文章, 挺有內容的一場對談, 翻譯得也不錯. 找時間我們會將它貼上轉載.

选择 | 2007.04.28 14:59 | #

最近看了一位记者的翻译,推荐给大家...

两位犹太学者关于巴以问题的辩论

链接在:
http://liubo.blshe.com/

原文链接:
http://www.democracynow.org/finkelstein-benami.shtml

陳真 | 2007.04.24 08:54 | #

謝啥啊? 別客氣啊. 各言爾志罷了. 志者偏見也; 差別只是在於我不需要用無謂的所謂論述來表達一種偏見.

社會科學總是讓我感覺像在上作文課,很兒戲. 這門學科,如果丟掉修辭與包裝以及各種瑣碎事實,我不知道它究竟還剩下一些什麼足以令人動容的東西.

仔仔 | 2007.04.23 22:28 | #

陳先生謝謝您!

陳真 | 2007.04.23 17:19 | #

不是,我是指文章內容避重就輕 (美國政府居心是善良的,它只是被一群遊說團给帶壞了),倒因為果(外面有一群壞人,叫做恐怖份子,美國必須負起責任維護世界和平)...等等.

這文章只是表達一種立場,而不是見解.

All Pages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108  |  109  |  110  |  111  |  112  |  113  |  114  |  115  |  116  |  117  |  118  |  119  |  120  |  121  |  122  |  123  |  124  |  125  |  126  |  127  |  128  |  129  |  130  |  131  |  132  |  133  |  134  |  135  |  136 
Post a comment









記住左列個人資訊?










add Refusnik Watch to your site
以色列
拒服兵役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