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站 網站連結 聯絡我們 加薩走廊地圖 約旦河西岸地圖 你能做什麼 訪客留言版

留言須知:姓名和Email為必填,但是Email並不會顯示在網站上以避免垃圾郵件的攻擊。可使用部分的HTML語法。<a> <blockquote> <em> <strong> (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是html語法,請不用理會這部份說明)

留言時按enter空行,系統會自動轉換斷行。

舊站留言版記錄(為PDF檔案格式,可免費下載Adobe Reader安裝至電腦後閱讀)。
仔仔 | 2007.03.30 18:31 | #

不應對猶太人心存偏見
林博文
大明星兼大導演梅爾吉勃遜最近在南加州半夜酗酒開車被抓,酒醉中又大罵猶太人,為中東戰場開闢了另一個小戰區,引起全世界側目。其實只要知道一點梅爾吉勃遜歷史的人,都知道他是個屢戒不成的大酒鬼,也是個痛恨猶太人的偏激之士。數年前他接受〈讀者文摘〉訪問時痛批猶太人,宣稱希特勒滅絕六百萬猶太人的大浩劫(Holocaust),「只是一項數字遊戲而已」,他說他並不懷疑納粹德國殺害猶太人,「也許沒殺那麼多」。保守的〈讀者文摘〉當時不敢登載這段訪問,直到日前因他酗酒罵猶事件才透露出來。 吉勃遜「酒後吐真言」大罵猶太人,沒有喝酒時也照罵,甚至拍電影〈耶穌受難記〉歸咎猶太人害死耶穌。事實上,「罵猶太人」早已是全世界最普遍的一種情緒發洩,在美國也是最流行的一種「室內運動」,也就是說只能私下罵、在家裡罵,而不要像吉勃遜那樣公開罵。
筆者有一次和一桌白人吃飯,其中有一個人還是國務院國際開發總署駐烏克蘭官員。吃飯時他們互相確定沒有猶太人在場,於是就開始大罵以色列和猶太人,大家罵得不亦樂乎,那位肥胖的官員恨恨地的說以色列每年向美國拿二百億美元援助,是美國納稅人的「吸血蟲」(bloodsucker)。 猶太人名聲不好有許多因素,批猶風氣數千年前就有了,他們是城市商業民族,頭腦聰明,很會做生意,據說放高利貸即是猶太人發明的,莎翁的〈威尼斯商人〉就有精彩的描寫。太精明、太計較、太厲害這三樣特色,一直是一般人對猶太人的看法。猶太人常受政治與宗教迫害,是個流浪民族,也是個沒有安全感的民族,因此他們憑藉聰明、能力和勤勞在一個地方建立據點,積累財富和勢力之後,一定會遭到嫉妒、排擠甚至打壓。儘管各地猶太人想盡辦法要融入當地社會,他們仍無法擋住排山倒海而來的反感、歧視和壓迫。 人類歷史上對猶太人的迫害有大有小,希特勒滅猶則是從政策上、制度上和日耳曼民族情緒上對猶太人進行最殘忍的種族滅絕,也就是納粹所說的「最後的解決」(Final Solution)。 創業成功的猶太人在美國掌控了各行各業,以色列遊說團能夠在華府呼風喚雨,這些都是很多人不滿猶太人的原因。實際上許許多多人從來沒有跟猶太人打過交道,更沒有被猶太人「欺負」過,也照樣罵猶太人,這是反猶文化千百年來深植於人心的反射。而以色列過去占領埃及、約旦、敘利亞、黎巴嫩的領土,最近又在對付真主黨武裝行動中殺害了六百多黎巴嫩平民,以色列變成了全世界圍剿的對象。以色列說他們要生存,不得不猛炸黎南一帶,難道黎巴嫩人、阿拉伯人就不要生存嗎?反猶情緒一直長存於全世界無數人心中,良有以也! 但人類文明史上若沒有猶太人,則人類文明將是一片荒蕪,根本就沒有「文明」可言。猶太人對人類思想、文化和學術的貢獻(不論好壞)是石破天驚的,近代從馬克思、列寧、佛洛伊德、愛因斯坦、歐本海默到無以數計的科學家、人文學者、作家、音樂家和影劇家,猶太人成為人類社會最有創意的民族。在中國大陸還沒有開放留學之前,美國學界就流傳一句話:要看哪一個大學好不好,就看這個大學有沒有猶太教授和中國學生。 美國有六百多萬猶太人,與以色列人口差不多,其中二百多萬住在紐約。紐約猶太高級知識分子是猶太人中的「異類」,他們絕大多數是自由派或激進派,他們對美國學術文化和社會思潮具有很大的影響力,他們非常不贊同以色列政府的作法。八月五日那天紐約時報廣場出現了一場反以色列侵略黎巴嫩示威抗議大會,示威者一半以上是猶太人。 梅爾吉勃遜大罵猶太人,也許是他親身感受到猶太人控制好萊塢、把持電影業而對猶太人異常感冒。幾十年來,猶太人不僅控制好萊塢,他們也壟斷了許多行業,紐約和華府最有名的大型律師事務所中,百分之四十的律師是猶太人。全美各法學院教授中,猶太人即占了四分之一,許多人不知道的是當年常春藤盟校曾限制猶太人入學。猶太人喜和中國人相比,他們常說:「中國人是東方的猶太人」,他們愛吃中國菜,和華人通婚的也不少。 猶太人放射了許多光芒,照耀人類社會,他們也製造了不少麻煩,惹引全世界的反感。但不應對猶太人心存偏見,每個民族都有缺點,目前大批中國大陸人湧往非洲做生意之際,非洲黑人也開始抱怨中國人隨地吐痰。 比較公平公正的態度是,應該譴責以色列依恃強大火力濫殺鄰國無辜平民的黷武政策,不必隨意謾罵猶太人。

鑑慧 | 2007.03.23 14:09 | #

多謝chui yung貼上的廣播連結. 何力兄的歌聲一樣震人肺腑, 這幾年來只是透過文字與音樂, 也終於聽到何力兄的聲音. 還有好像是張翠蓉女士也接受了訪問. 可惜的是我並不懂廣東話, 只聽到了幾個關鍵字, 以下: 台灣, 幾個有心人, 翻譯, Rachel Corrie, Gaza, 堆土機, 台灣, 香港朋友, 香港大學, 三首歌, 現在開始 (何力兄的三段歌聲—第一支歌, 兄地, 在路上), 詞寫得很好, 留下美好的願望, 跨種族的國際關懷, 音樂軟化人的靈魂, 一個人就是全人類的, 肯定和愛你的人有關, 炒股票, 世界有很多有心的人, 不要放棄希望, 播下種子, 和平工作者, 交流, 相互支持, 香港大學, 通識教育, 音樂會…….

我想巴勒網的幾個主要成員的廣東話程度恐怕都比我差, 所以簡單替大家做以上的翻譯 (會聽廣東話的朋友不要見笑!). 我雖聽不懂, 但在模模糊糊當中, 似乎又全都聽懂了. 感受到善意, 感受到熱情, 還有一些說不出的無形聯結, 深深被這些未曾見面的朋友打動.

貼上一篇圖圖大主教的演說. 是聽了一場張翠蓉女士演講的一位香港朋友幫我們所做的翻譯.

KK | 2007.03.20 22:52 | #

我會嘗試翻譯:Apartheid in the Holy Land

chui yung | 2007.03.20 20:19 | #

何力 and his partner were interviewed by hong kong radio on 19th march, and below is the link where you can listen to the programme.

Monday RTHK ---- http://www.rthk.org.hk/rthk/radio5/greenage/20070319.html

柳春春阿忠 | 2007.03.20 15:35 | #

好久不見。

要不要一起來走路啊?

http://blog.yam.com/ccc1969/

仔仔 | 2007.03.18 00:30 | #

以色列暴行令德國主教震驚
2007.3.10 12:20:23 AM 侯賽因譯 閱讀113次
德國的主教訪問團對以色列踐踏巴勒斯坦人民權利的暴行深感震驚,稱以色列佔領軍對待巴勒斯坦人的暴行就象二戰(1939年至1945年)時,納粹在波蘭華沙迫害猶太人一樣。

  以色列對這27名主教的言論很快作出回應,並指控他們對猶太人的攻擊是基於“反猶主義”的傳統。

  在結束對巴勒斯坦領土的訪問後,這個由27名德國主教組成的訪問團在返回柏林舉行的記者招待會上批評了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修建的隔離牆。 據英國電訊報星期三的報導,以色列負責人稱德國主教的聲明是"反猶主義"在作祟。

  關於隔離牆和每個巴勒斯坦人在以色列檢查站遭到的侮辱性待遇的問題,該報引述主教傑西姆•馬斯勒對記者的發言說:“這些例行安全措施針對的是動物,而不是人。科隆市大主教,馬斯勒補充說:“對我來說,這就象一場噩夢,我從沒想到會在今生再次看到了柏林牆!以色列的隔離牆會象柏林牆一樣倒塌。”

  納粹主義方針

  斯圖加特市的主教格奧•瑪利亞說:“以色列在約旦河西岸拉馬拉市踐踏巴人權利的行徑和場面,讓我們回想起二戰時猶太人在波蘭華沙遭到納粹迫害的情形。”

  “我們所看到的情況足以令我們中的每一個人精神崩潰,我們不否認以色列的存在權,但是,通過對巴勒斯坦人民施加暴行的方式來實現這種權利則無異於是緣木求魚。

  沃爾夫斯堡市的主教費特勒.米卡斯證實:“任何人看到巴勒斯坦人所遭受的苦難後,都會肯定地說:巴勒斯坦人民正遭受強制性的種族隔離。”他認為,以色列在巴勒斯坦領土上修建隔離牆煽動了大量猶太殖民定居者對巴勒斯坦人蓄意挑釁。

  德國主教團還參觀了被占領土古都斯城中的為紀念二戰中被納粹屠殺的猶太人而修建的亞德•瓦謝姆大屠殺紀念館。

  反猶主義者
  這27名德國主教的聲明在以色列國內激起一片憤怒和聲討之聲,紛紛要求這些主教對此道歉。以色列報紙《新消息報》對德國主教的立場強烈批評,在頭版中以大篇幅報導了該事件。
德國猶太人中央理事會和以色列駐柏林使館還嚴厲批評了這27名德國主教。德國猶太人理事會副會長迪特爾•格魯曼形容這些聲明是“不道德的醜聞”,它隱念著對猶太人的種族主義和仇視。”

  以色列駐柏林大使,西蒙斯坦尼對這些聲明表示強烈憤慨,他指出,這些聲明將煽動並挑起針對以色列的仇恨,將以色列描繪成一個邪惡實體。

  為堅持並再次表明自身的立場,德國的這27名主教,由斯圖加特市的主教格奧•瑪利亞宣佈,他將重擬原計劃在復活節呈送德國教會的信函,新的信函將突出反映德國主教團在出訪巴勒斯坦被占領土時,以色列踐踏和侵犯巴勒斯坦人權的所見所聞。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上周,愛爾蘭天主教的一部分主教也因為以色列在加沙和約旦河西岸踐踏和侵犯巴勒斯坦人權的事實,要求愛爾蘭政府重新評估愛爾蘭與以色列的經濟和文化關係。

  都柏林市主教,拉蒙德菲爾德說:“能夠證明以色列踐踏和侵犯被佔領土人權的所有證據表明,這是有組織的全面踐踏和侵犯人權的行徑。”

  他強調說:“以色列把加沙地帶整個變成了一座大監獄。”呼籲阻止以色列對巴勒斯坦家庭的重重封鎖和限制,停止以色列在檢查站對巴勒斯坦人的侮辱性待遇。

原文鏈結:http://www.islamonline.net/servlet/Satellite?c=ArticleA_C&cid=1173087891184&pagename=Zone-Arabic-News/NWALayout

本文來源:伊斯蘭之光
http://210.0.141.99/big5/

陳真 | 2007.03.16 16:32 | #

何力老弟平安,看到你出現,害我有點不好意思. 這裏打打殺殺的,氣氛不好,暴戾充斥,希望你别嚇到.有些朋友被我愚昧善良的外表所矇騙,來到這裡之後看到一堆他媽的他爸的,於是形象破滅. 不過破滅更好,因為錯誤的推崇其實與抹黑無異.

對了,張翠容當初透過我們來找你時,不是說要給巴勒網一些相關活動的影像與文字的紀錄嗎? 請她可別忘了.

不知為什麼,最近常想到一段英文,思之胸懷激動:

"笨月亮啊,為何在我背後閃亮? 為何照耀在空無一人的街道上?"

生前疲憊孤獨的人總指望著死後的憐憫與安慰,但萬一死後不過一坏黃土啥也沒有呢? 萬一世界註定沉淪,萬一以命相許的一切不過換來滿身病痛製造一堆可笑的廢紙廢話毫無意義呢? 難道他還執迷不悟嗎?

=====================
另外,順便廣播一下,董事長日理萬機,數個月來一直沒有時間打開私人電腦,剛買的新電腦買兩天就送廠急救,無法查信,無法做任何文書處理,我怕人們等候回信太久會發狂,所以公告一下,情非得已.日後請一律改寄 emirchen@mail.ylh.gov.tw 不過這email怕也只是暫時.

怡靜 | 2007.03.16 00:15 | #

要不是何力提醒,我也都忘了若雪的紀念日快到了。恰好,今天接到一位住在美國的台灣朋友來電,她就住在若雪家鄉Olympia附近的城鎮,她昨天看到地方性報紙整整一大版報導若雪的新聞,去年她還在當地的獨立書店買了一本紀念若雪的小冊子送我。朋友突然說,她從來沒有停止想念已經去世10年的母親,那些在巴以衝突中、伊拉克戰爭中死去親人的人也是這樣想的吧!

時間飛逝,然而電子信箱裡收到PCHR的電子信仍然是死亡訊息,平民、婦女、小孩、傷亡,血腥依舊。上個月27日美國電視影集Law and Order: Criminal Intent播出的內容提到以色列推土機如何摧毀巴勒斯坦學校,裡面的角色還提到以色列殘暴....馬上有一個組織叫做the Committee for Accuracy in Middle East Reporting in America (CAMERA)提出抗議,指控這影集反猶(anti-Semitic)...好在不是每個人都這麼愚蠢自大和無知;前幾天看了一部紀錄片,叫做Encounter Point講的是一群巴勒斯坦人和以色列人,儘管各自都有親友在巴以衝突中喪生,然而他們卻忘卻仇恨,努力推動和平。影片中一位巴勒斯坦青年,親人和弟弟被以軍殺害,母親和他也曾入獄過,他說他最有資格散播仇恨,可是他卻選擇從事非暴力運動,希望影響他身邊的年輕朋友。影片中另外有一位母親,是隸屬於The Parent's Circle這個團體的一員,(本站有簡介過這團體)他的兒子被一位巴勒斯坦狙擊手殺害,她說她一開始想到的並不是:不要用我兒子的名義去殺人,反而自問,為什麼我的孩子會在佔領區服役?影片末了,她寫了一封信,要求和殺害兒子的兇手家人會面,他們也同意了。

我想若雪一直都在我們身邊。


chui yung | 2007.03.15 20:24 | #

Dear brothers and sisters of the web,

here is the details of the peace concert for your reference.


和平音樂會:追念你我不知道的和平工作者之死


從三月到四月,是滿載思念的月份。數年來,多位歐美和平工作者在以巴地區為和平倒下,其中有美國女大學生Rachael Corrie,二十三歲,英國大學生Tom Hurndall,二十二歲,他們分別在零三年三月十七白及零四年四月十一日辭世。

Rachael 在加沙地帶保護難民房屋給摧毀,卻被推土機輾過而犠牲,Tom要保護一名孩子而為他擋去一顆子彈,當了九個月植物人,最終撒手塵寰。

他們兩人事跡感動了全球熱愛和平的人士,過去紀念活動不斷。

他們的精神對我們華人有什麼啟發?兩位分別來自新疆與蒙古的音樂人,率先以音樂表達他們對這兩位年輕犠牲者的懷念與省悟,在充滿希望的三月天,專程到訪香港,與我們一起唱出心中的力量,對世界局勢的反思,正如他們在一首歌裡唱:「這個星球上離去的人,留下了許多美好的願望;那些用心愛著的人們,就能收穫幸福與陽光....」

現在,在香港,就讓我們與兩位內地音樂人,在三月一場由香港大學通識教育部贊助的和平音樂會中,一同透過音樂向那些為和平倒下的人士,獻上我們華人崇高的敬禮,為香港增添一幅動人的人文風景。

音樂會詳情

內容:音樂演奏、歌唱、誦詩、相關記錄短片播放
嘉賓:音樂人何力 ( 新彊 ) 、孫建喜 ( 蒙古 ) 、黃耀明 ( 香港 ) ( 待定 ) ;誦詩 - Madeleine Marie Slavick、張翠容、
Sayed Gouda ;記錄短片 ( 15 分鐘 ) - 以巴和平之路 - 張翠容製作及解說
日期:3月23日
時間:晚上6時至九時分
地點 香港大學 Global Lounge


Their unknown story : a peace concert in memory of the death of peacemakers

Spring is the season which carries fond memories of those peacemakers who have given their life for a good cause. Among them we have a compassionate American student Rachael Corrie, and a conscientious British univeristy graduate Tom Hurndall.

Rachael aged 23 when she was fatally run over by a bulldozer in a protest against the deliberate demolition of civilian houses in Rafah, Gaza Strip. Tom aged 22 when he was shot dead in an attempt to protect a Palestinian boy from an attack. They left us on 17th March, 2003 and 11th April 2004 respectively with their stories touching the hearts of all peace lovers from every corner of the world . Since then, different commemorations take place every year in the West.

But, how about us as Chinese in Asia ? What inspiration we can get from their peace legacy? There are two musicians, one from Xiazhang, China and the other one grew up in Inner Mongolia, China, have taken the first move to express their appreciation through their own unique music. They will visit Hong Kong and share with us their music and songs which are particularly written for Rachael and Tom . In a season full of hope, let us sing out of our strength, and make reflection from the current international conflict situation. As what the two musicians say in the songs : " For those who have passed away from our planet, how much good will they have left to us?! For those who have loved the world wholeheartedly, they will harvest happiness and sunshine .......... "

Now, in Hong Kong, should we sing along with the musicians as our most sincere tribute to Rachael and Tom as well as the other unknown peacemakers, in a special peace concert sponsored by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in March. The most touching humanistic picture which has ever been seen in Hong Kong.

Details of the concert

Content: Music playing, singing, poem reading, short video show
Guests : Musicians He Li ( Xiazhang ), Suen Jing Zi ( Inner Mongolia ). Wong Yiu Ming ( Hong Kong singer , to be confirmed ) ; poem reading by Madeleine Marie Slavick, Sayed gouda , Susanna Cheung ; 15 mins video show "The Peace Movement in Israel and Palestine " produced by S.Cheung

Date: 23th March, 2007
Time: 6pm - 9:pm
Veneue: Th Univerisity of Hong kong

何力 | 2007.03.14 18:23 | #

尊敬的陈真兄及巴勒网诸位同仁:

  你们好! 经翠容安排,受香港大学通识教育总监周伟立先生的邀请,我和我的乐队成员孙建喜暂定于3月22号在香港大学等场所举办音乐会,一个重要的主题是纪念若雪.

  后天就是若雪离开这个世界四年的日子,扪心自问,依然是愧疚和忐忑.希望籍此机会做点什么!

  我们17号出发去港,逗留10天左右.若在港能见到巴勒网同仁和网友,我们会非常荣幸和高兴.抵港后只要有上网机会,我们会在此发布联系方式和相关讯息.

  祝各位好!

何力老弟仓促敬上

附: 『音乐会歌曲名』

一,『雨』(演奏曲)
二,『新生儿』
三,『我就出生在你要我出生的房子里』
四,为了若雪的歌唱(三首)
1,『第一支歌(Rachel Corrie之歌)』
2,『兄弟』
3,『在路上』
五,『飞鸟的情歌』
六,『母亲』
七,『鲜花』
八,『抵达』

鑑慧 | 2007.03.10 23:19 | #

也多謝仔仔對本網文章的指正。盧牧師的文章出於良哲所編的新使者雜誌戰爭專輯,是我們認為很難得的一個以基督教立場出發針對基督徒所寫的文章。我們選擇轉載的必是我們認為有價值的好文,但是我們並沒有辦法替作者代言來澄清你的質疑。所以我們會將你的留言轉給盧牧師。

不過以第三者的立場來看,我覺得你的質疑除了第一點關於難民數的部份或許成立,但是其他其實反映的是你個人對以巴議題與歷史的欠缺深入理解,而非盧牧師之誤。

有關1948年戰爭難民數的估算有許多。阿拉伯國家當時宣稱近百萬,以色列宣稱五十多萬,聯合國難民署統計為七十二萬六,以色列史家Benny Morris認為70萬才合理,Ilan Pappe則估算在75萬左右。我們若雪網站一般也是引用70或是75萬這個數字。但是盧牧師講的或許是不同時期,或許是總計境內境外難民,這可能要請盧牧師再澄清說明。有關難民問題,可見我寫的〈不談難民,就沒有和平〉一文,文末連結一個難民研究網站,有針對各時期難民數的統計。

你提到難民流亡方向,這可見出你極有地理概念,但是並沒有歷史常識。西岸地區的確臨界的是約旦,但是難民未必落腳在他們離境後所抵達的第一個國家啊! 巴勒斯坦難民今日遍佈全球,而在中東地區,又以黎巴嫩、約旦、敘利亞為最大的接收國。這些國家與以色列有不同的歷史糾葛,也各有不同的對待難民政策。約旦算是對巴勒斯坦難民最友善的國家,允許巴人有工作權,土地購買權等,並也積極鼓勵巴人難民同化,以獲取他們對新國家的效忠,以免製造國內分裂。所以在約旦的巴人多已融入約旦社會,而非住在難民營,約旦官方甚至也避免做有關「巴勒斯坦難民數」的統計。而在黎巴嫩的巴人難民則面對不同的命運。黎國的難民政策非常嚴苛,幾乎是完全排斥,不允許巴人有工作、購屋等各項權利與福利,以致多數難民至今仍住在聯合國難民署所搭建的難民營中,過著孤立、貧困、與大社會隔絕的生活。這種惡劣的難民營環境,也孕育出巴人強烈的反抗意識,於五零年代末開始誕生數股伊斯蘭化運動與巴人民族運動,其中包括阿拉法特所領導的法塔組織。這些武裝團體與以色列的對峙與游擊戰,往往引發以色列対黎南難民營的攻擊(法塔主要基地就設在黎南難民營邊與貝魯特)。所以不僅是在1982年,在這前後,以色列的確如盧牧師所言一而再再而三地對黎南難民營進行大小規模不一的攻擊與殺戮。比如說1969年黎國與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簽署了開羅協議後(此協議給予巴勒斯坦難民數項權利,包括結社權、武裝權與在黎境內從事對以色列之跨國界攻擊等),以色列爲了報復就直接攻擊難民營,造成嚴重傷亡。在1978年,以色列爲了報復黎國境內武裝團體的對以色列的攻擊(以色列一主要公路被炸並有超過二十名平民死亡),就佔領了黎巴嫩南部,並摧毀數個難民營。最近的當然還有去年以色列爲報復真主黨而對黎國所進行的轟炸。至於在這兒,仔仔指出以色列這次轟炸不僅包括黎南難民營,死傷人數也是全國統計,的確沒錯。但我想盧牧師由於是在討論以巴問題的脈絡下提到此次戰爭,故才僅提到以色列對黎南難民營的攻擊。

最後,猶太人究竟在多大程度上掌握了世界媒體主導權與金融動態,我想的確有討論空間,而每種意見都需要有充分的論證來支撐,所以仔仔若要修正盧牧師的說法,是否應該以扎實的分析來說明為何不能說「掌控著」,而必須只能說「有很強大的影響力」?而不是僅改作文式地空泛點評。

鑑慧 | 2007.03.08 11:05 | #

多謝仔仔貼的書介. 還沒有看過卡特的新書, 不過他會將以色列政策形容為種族隔離政策, 相信有一定的誠實和良心, 曾看過卡特專訪也感覺他還蠻誠懇, 似很認真地在提倡和平. 不過我對美國陣營的政治人物還是帶有些懷疑, 覺得還是得多觀察. 不知有沒有朋友較熟悉卡特立場的或是看過卡特新書的?

怡靜 | 2007.03.05 23:45 | #

Banksy之前在隔離牆上作畫,這次法籍攝影師在牆的兩邊開起"攝影展"....
============
The Face2Face project is to make portraits of Palestinians and Israelis doing the same job and to post them face to face, in huge formats, in unavoidable places, on the Israeli and the Palestinian sides.

Face 2 Face project

more info http://jr-art.net/

仔仔 | 2007.03.04 20:08 | #

陸以正專欄:卡特新書得罪猶太裔

陸以正

去年底,美國前總統卡特出版了他所寫的第廿一本書《巴勒斯坦:要和平而非種族隔離》(Palestine: Peace Not Apartheid)。當時宣傳說他是美國歷任總統中出書最多的一位,後來證明有誤;老羅斯福總統寫過四十本,卡特還有一大段路要趕。

該書剛出版,就被一窩黃蜂叮得滿頭包,報紙期刊的書評更是一面倒。《華盛頓郵報》用「個人信念(faith-based)」兩字譏諷卡特「片面」支持以色列境內巴勒斯坦居民生存權利的觀點。《紐約時報》不去找經常撰寫書評的作者,拖到今年元月七日,才登出國際版副主編布朗納(Ethan Bronner)執筆的書評,無法痛罵,只好稱之為「一本奇怪的小書」,巴黎的《國際前鋒論壇報》隨即不加一詞,全文轉載。



紐約時報放炮的意義,象徵美國數以千計的猶太裔團體對卡特新書的反對立場。四天後,附設在亞特蘭大市艾默利大學(Emory University)校園內,與卡特總統紀念圖書館與博物館同在一處辦公但不相統屬,以維護世界人權為職志的卡特中心(The Carter Center)二百位顧問中,有十四人集體提出辭呈,以示對這本書的不滿。這批猶裔工商界人士並非學者專家,只幫忙辦活動或募款,但他們的行動仍足顯現美籍猶太人的團結力量。

我在紐約負責對美宣傳時,最常受自由派人士責難的就是所謂「中國游說團」的活動。我的標準答案是:我們從未用金錢或利益收買朋友;美國支持中華民國的人如自稱Mr. ChinaLobby的柯爾堡(Arthur Kohlberg)或眾議員周以德(Walter H. Judd)等人,幫台灣發言純出自願,還大把地捐錢給「百萬人委員會」(Committee of One Million)之類的團體。而且,對美國政策影響力最大是英國與以色列,你們為何不去查問這兩個游說團呢?如此反詰後,這班人往往無詞以對,爭論也就不了了之。

猶太人兩千年沒有祖國,到處受歧視。帝俄時代開始移民美國,看過從歌舞劇改拍成電影的「屋頂上的提琴手(Fiddler on the Roof)」的人都有印象。歐洲尤其德國的猶太後裔,僅十九世紀就有二百萬人移民來美;希特勒時代更瘋狂逃生。今天全美承認自己是猶太後裔者,估計有六百四十萬人,與以色列全國人口數相當。

猶太人傳統注重教育,生活節儉。他們與其它國家來的移民競爭,很快就出人頭地,在政治、金融、科技、傳播各界自成勢力。台灣人熟知曾代表共和黨競選總統的高華德即其一例。今天美國參議員中有十三位,眾議員有卅位都是猶太裔。美國著名經濟學家如傅利曼和薩繆爾森,科學家如愛因斯坦和歐本海默更不用說。這些人都得過諾貝爾獎。

而得過諾貝爾和平獎的美國人如季辛吉等,其中有三七%是猶裔,為猶太人佔美國人口比例的十九倍。得過克拉克獎者中,則有七一%是猶裔,超過人口比例卅五倍。哈佛與其它著名高等學府、都有不成文的「反配額(reversequota)」,即每年招收新生中,猶太裔不能超過四○%,否則其餘族群的青年都考不進最好的大學了。

猶太人思想自由,但以支持民主黨,與工會同一個鼻孔出氣者居多。他們更重要的特點是組織力強,在猶太教堂(synagogues)、猶裔青年組織(B’nai B’rith)、反誹謗聯盟(Anti-Defamation League)、婦女組織(Women’s American ORT)、游說機構(American-Israel Public Affairs Committee, AIPAC)、猶太復國運動(American Zionist Movement)、與大屠殺紀念館(Holocaust Museum)等,和他們遍布全國各地的分會,在美國社會布下天羅地網,任誰都逃不過它們有似大章魚觸角的包圍。

在這許多團體之上,還有兩個統籌一切猶裔事務的總機構,一是美國重要猶裔團體會長聯合會(Conference of Presidents of Major American Jewish Organizations),另一是美國猶太人委員會(American Jewish Committee)。前者好似美籍猶裔人的股東大會,後者則像董事會。凡牽涉到政治經濟等重大問題,由這兩個團體決定大方向,然後全美凡屬猶太人的社團會發動排山倒海之力以赴,無堅不摧,無往不利。

瞭解以上背景後,再回頭看卡特甘冒這麼大的風險,仍出版這本批判以色列對巴勒斯坦政策新書的用意何在?我想在總統任內曾經達成「大衛營協議」,促成以色列與埃及建交的卡特,多半是受夠了以色列政府說一套,做的又是另一套的兩面手法,真想喚醒美國民眾,壓迫以國歐默特總理覺醒,誠實地執行美國所提中東和平「路徑圖(The Roadmap)」的義務。

仔仔 | 2007.03.03 18:57 | #

盧牧師對巴勒斯坦人的仗義執言值得敬佩,不過它的文章裡有一些說不通的地方。
像「以色列政府自一九四八年「以巴戰爭」後,就有為數超過二百萬巴勒斯坦人(佔巴勒斯坦總人口數的三分之一)淪落成國際難民,」這段裡應該是70萬多名巴勒斯坦人變成難民吧!
而在「以色列與阿拉伯聯軍對打而大獲全勝,結果受害最慘的是巴勒斯坦人。這次戰爭,讓更多巴勒斯坦人喪失家園,被迫遷移到黎巴嫩南部難民營避難」這段裡當年六日戰爭時以軍是進攻約旦河西岸以及加薩走廊,所以難民應該是逃向約旦才對吧!因為西岸距離黎南中間隔著以色列,難民要如何逃往黎南啊!
再來盧牧師在文章中提到「而黎南難民營就像第二次大戰的猶太人集中營一樣,隨時都要面臨以色列軍隊的侵犯,直到今年,以色列軍隊幾乎是無時無刻、一而再、再而三地進入黎南難民營,對著營區內的巴勒斯坦難民肆無顧忌的進行大屠殺。」,我個人覺得這段裡「黎南難民營」應該改成加薩走廊的難民營,因為位於黎巴嫩一直要到1982年時才被以軍入侵,在那時黎南的難民營才遭到攻擊啊!
另外在「而今年七月十二日更慘,以色列軍隊對黎南難民營的轟炸至少已造成一○八七人死亡」這段裡,以色列當時不是針對黎巴嫩全國到處亂炸嗎?怎麼說以色列只針對黎南難民營轟炸呢?
最後,說猶太人今天掌握著全世界媒體主導權和金融動態有點太誇張了,我個人認為應該說美國猶太人對美國的媒體和金融動態有很強大的影響力。這樣比較合適。

All Pages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108  |  109  |  110  |  111  |  112  |  113  |  114  |  115  |  116  |  117  |  118  |  119  |  120  |  121  |  122  |  123  |  124  |  125  |  126  |  127  |  128  |  129  |  130  |  131  |  132  |  133  |  134  |  135  |  136 
Post a comment









記住左列個人資訊?










add Refusnik Watch to your site
以色列
拒服兵役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