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關於本站 網站連結 聯絡我們 加薩走廊地圖 約旦河西岸地圖 你能做什麼 訪客留言版

留言須知:姓名和Email為必填,但是Email並不會顯示在網站上以避免垃圾郵件的攻擊。可使用部分的HTML語法。<a> <blockquote> <em> <strong> (如果你不知道什麼是html語法,請不用理會這部份說明)

留言時按enter空行,系統會自動轉換斷行。

舊站留言版記錄(為PDF檔案格式,可免費下載Adobe Reader安裝至電腦後閱讀)。
陳真 | 2005.05.25 02:48 | #

不要說英文,董事長連台語也幾乎不會講了. 語言消失, 本該化成音樂, 卻化成了嘆息.

"講話" 曾是我的專長,但曾幾何時卻彷彿變成一種遙遠的記憶,有時都很懷疑過去那個我是否真的存在,或只是一場夢.

就算還剩片語隻字,當著別人的面,伶俐地指三道四,似乎也從不是我辦得到的. 我覺得我是個好聽眾,或許也依然是個好 "說客" (說服的說), 但卻只能 "大聲地思考", 失去語言衝動和能力.

每次搭飛機,只消用中文跟長榮的空中小姐講說請給我一杯水,也常會覺得彷彿少了一種把話講出口的衝動而寧可一路口渴到底, 彷彿話語有著萬鈞重而舉不起來.

有一次,劉峰松老師的小孩,一個心地善良氣質非凡的天才畫家,一個我所尊敬比我年輕許多的好朋友寫信來,他說他 "已經潛入了無音池", 無法言語.

十幾年來常想起這句話,難道我也不知不覺潛入了無音池? 少了言語的重量, 地心引力似乎也不存在了, 飛臨太空, 彷彿世界就在腳下.

我這個一波 N 折斷斷續續寫了好幾年的博士論文,主標題叫 "A Quiet Flight" (一段安靜的飛行),寫到現在,我都分不清是在寫維根斯坦或寫我自己了...

陳真 2005. 5. 24.

陳真 | 2005.05.25 02:26 | #

真搞不懂,為什麼寫別人名字出錯率幾乎百分百? 更何況又不是一個初識者.是田秋堇,不是田秋瑾.

學姊 | 2005.05.24 20:08 | #

這絕對不見得的. 我們兩人倒不是英文的問題, 但卻有社交恐懼症, 通常要說話, 即便是跟服務生要杯水, 我們都會你推我我推你的, 有時寧可忍著乾渴之苦.

如記者般發問, 那就更不用說了. 不過我覺得, 要了解以色列態度, 可由許多其他方面下手,當面的質問, 意義恐怕只在於看看對方操著哪一套說辭, 如何合理化自身.

昨天才看到岳弘貼的熊貓新聞. 想不到田秋瑾為了反對馬英九, 竟然會說動物園像馬戲團, 只為了票房和娛樂, 還問馬英九若把他關在房裏供人參觀, 他會舒服嗎. 天啊, 田秋瑾可是不久前說要開放觀光狩獵, 讓人人都來打山中飛鼠與山羌, 只為了給宜蘭增加稅收的. 想不到現在竟操了那麼一套基進的動物權論點來對付政敵. 這種對原則與價值的工具性利用, 以及由之而必然產生的矛盾, 似乎是政客的本質. 但是曾經讓人有所期望, 甚至有所景仰的'秋瑾姐', 如今竟也如此, 真讓人有些失望.

說遠了, 不過以色列也差不多, 遂行其Zionist意識形態, 一切以人民安全與福祉為藉口, 卻不見其鄰人的安全與福祉, 才是真正的犧牲品.

小雲 | 2005.05.23 22:43 | #

在以色列參訪期間大半演說、對談、討論都用英文,因為英文很久沒用,頭幾天不習慣,無法暢所欲言,等要適應差不多時,已經快到尾聲,真可惜!覺得有點報餮天物,因為,身為團裡面唯一東方人,沒有「原罪」包袱,顧忌比德國記者少(他們都很客氣禮貌,不太敢說以色列人不愛聽的話),有些問題他們不敢問的,我都可以問。

當時就想,如果是董事長或夫人來,情況就不是這樣!!!!

睡觉的番薯 | 2005.05.22 13:51 | #

『转贴』与总统为邻:一个在白宫外抗议了十八年的女人


宾夕法尼亚大道的人行道上,矮小的她站在两幅标语牌之间。每次去白宫参加记者招待会,我都要经过那里,都要遇见她。在暴雨中,在炎炎烈日中,在冰天雪地里,她永远坚守在那里。有人说她是白宫的“守望者”,有人说她是美国总统永远的邻居。

最初,我觉得她不过是一个普通的无家可归者,总是试图避开她。后来,偶尔走近她的“阵地”,她拿了一份《人民日报》刊登的一张关于她的照片复印件给我。照片说明上写道:“美国妇女康塞普赛昂-皮奇奥托从1981年8月1日至今一直在白宫对面的草坪上宣传和平,反对战争。图为她在向行人宣讲她的反战观点。”看了这份复印件,我倍感亲切,而且对这位矮小的女人顿生敬意,屈指算来,她已经在这里度过了18个春秋。

我不是无家可归的流浪者

盛夏的一个中午,气温接近40摄氏度,华盛顿好像是火炉一样热。我来到宾夕法尼亚大道。远远地看见她站在热浪中,不停地擦汗。两个一米多高、约一米宽的木制标语牌是她最重要的财产,她像爱护眼睛一样地爱护它们。两块木板后面分别用两根木条支撑着,木板漆成了黄色,木框全漆成了绿色。康塞普赛昂告诉我,这是7年前,一位素不相识的朋友帮她亲手制作的,她自己买来油漆,漆成了现在的颜色,黄色鲜艳,这样容易吸引游客;绿色则象征和平。

木板从上到下都贴满了反对战争、反对核武器的各种照片和文字,连标语的木框上也用英文、阿拉伯文、日语、中文、俄语、德语和法语等十几种语言写满了“和平”的字样。左面木板正对白宫的一面写着:“欢迎来到‘疯宫’”等文字,下面则是白宫的一张照片、记录她1981年以来在这里静坐示威的图片和文字,木板的背面用大字写着:“与炸弹一起生存,与炸弹一起死亡”;右面的木板上端写着:“不要胆小如鼠,拯救你自己,放弃种族灭绝的武器吧。”下面是一张张令人可怖的照片,广岛原子弹的蘑菇云、被烧焦了的尸体、骷髅堆成的小山。这片木板后面写着:“放弃核武器,要么我们将有一个精彩的末日。”

这两个标语牌之间就是她的家,那里堆放着她的衣物、水瓶、塑料桶和其它一些生活用品,一个塑料口袋里装满了各种剪报、复印的传单等等,在标语牌后面摆放着她创作的“和平石”。在石头上作画是她工作的一部分,她捡来不少石头,自己花钱买了油漆。她最喜欢用的是绿色和白色。和平是她所有油漆画的唯一主题,鸽子、地球是“和平石”的中心内容。摆在标语牌架下面的石头油漆画大大小小,上面画着绿色地球和白色的鸽子,有几块石头上还用中文写着“和平”二字。

“我不是无家可归的流浪者,”她说。“如果我愿意,我可以随时离开这里,去找工作、挣钱,租房子,有一个家。但我选择了这里,我愿意以抗议为生,世界要和平,不要战争。”

美国没有正义、没有人权……

她对国际时事的谙熟令我吃惊。北约首脑会议在华盛顿举行期间,她告诉我,北约扩大不是为了和平,而是要用武器和战争威胁别的国家,让它们全部臣服。科索沃和平协议达成后不久,我遇见她。她说,等美国占领了科索沃,下面就是中亚了。她拿了一份《华盛顿邮报》对我说,这张报纸报道,格鲁吉亚的民族冲突也需要北约干预。“‘疯人宫’总是到处发动战争,这是他们的爱好。”

当北约悍然袭击中国使馆后,她向每一位路过这里的中国人表示慰问和哀悼,然后指着白宫说:“都是‘疯宫’里的疯子们干的。”她的胸前总是别着几个纪念章,纪念章上写着:“停止弥天大谎”,“他们撒谎”,“北约=北大西洋恐怖组织”等字样。她指着那个北约纪念章对我说:“这是个恐怖组织。为什么要轰炸南斯拉夫?科索沃不是美国的领土,是南斯拉夫的。美国的飞机炸死了多少无辜的百姓啊,”说到这里,她转过身来指着白宫说:“他们可耻!”

“我告诉游客,那里口口声声讲的是人道,是和平,但他们闭门讨论的却是战争,是如何向别的国家出售武器,如何征服弱小的国家。我要告诉所有到过这里的人,让他们向自己的政府施加压力,不要购买武器,尤其不要购买美国的武器,不要打仗。”

“我还要告诉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美国没有正义、没有民主、没有人权。他们民主人权不离口,事实上只是为了宣传,你看看,在首都还有那么多的无家可归者。”

她像街头小贩一样,不厌其烦地向游客解说,回答游客的各种提问。她会讲英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法语和意大利语5种语言,她向游客们散发的传单有各种语言的。她说,她每天接待的游客究竟有多少她自己也不知道,反正很多很多,经常累得她口干舌燥。她手里总是拿着一瓶水,讲一会儿就喝口水。

我想有一个孩子

我问她:“你有没有家?”她指着两块标语牌:“这就是我的家。”

“从前是否曾经有过家?你是如何到这里来的?”

她脸上立即现出无限惆怅:“这是一个很长很长的故事。”和很多美国人一样,康塞普赛昂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于1964年来到美国寻梦———汽车、花园别墅、孩子,这是多么诱人的生活啊!然而她没有想到,她得到的却是一场几乎把她推向地狱的恶梦。

“1966年10月29日,我嫁给一个意大利商人。婚后的头两年,我们住在纽约布鲁克林区的U大道380号,在那里有一套很现代化的公寓楼。婚后我们夫妻关系不是太好,因为丈夫和他姑妈有一种纠缠不清的关系。每逢周末和节假日,他总是要去那个老太婆家。他姑妈对我一百个看不顺眼,总是寻机责骂,所以我特别讨厌去她家,为此我们经常闹别扭。丈夫是个商人,有商人头脑,满脑子都是为了钱财。他经常劝我要忍耐,因为姑妈已经很老,有一天她死了我们就可以继承她的遗产。

我一直想要一个孩子,也许有了孩子就没有时间去他姑妈家了。但是我怎么也怀不了孕。医院检查了好几次,大夫说生理上没什么毛病,就是生活太紧张,压力太大。医生建议我呆在这里,放松自己。但我喜欢工作,不希望靠丈夫养活。在我的一再劝说下,丈夫同意领养一个孩子。一位在医院工作的大夫终于为我们找到了一个刚出生两个小时的女婴,我们为孩子起名奥尔加。”

康塞普赛昂万万没有想到,小奥尔加给她带来了无尽的欢乐,然而梦魇也从此开始。在以后的几年里,她和丈夫的感情越来越糟糕,丈夫总是百般刁难,使尽各种伎俩,将她几次送进疯人院,使她受尽了精神和肉体上的摧残。最后她失去了女儿,失去了家,被迫离开纽约,来到华盛顿,寻找法律的公正,要求政府保护她的人权。然而无论是律师、法官、议员、部长,还是美国总统,对她的呐喊都不屑一顾,因为她没钱,打不起官司,她是一个无钱无势的普通百姓。

总统先生,救救我吧……

1979年8月,几乎绝望的康塞普赛昂写信给当时的美国总统卡特。她在信中说:“因为我仍然相信我们的宪法保护所有美国人所拥有的自由、公正和人权,相信您保护弱小和无辜人的名声和品德,因此我呼吁您支持我为自己争取正义、民权和人权而进行的挣扎……您自己就可以在我们的法庭为我伸张正义。”然而,康塞普赛昂的信如石沉大海,毫无回音。后来,她又利用卡特去一所教堂参加活动的机会,在教堂门外打出了要求伸张正义的标语,并高呼:“总统先生,请您救救我吧!”,然而总统看都没有看她一眼,第一夫人回头看了看,但只说了三个字:“很抱歉!”

警察以扰乱治安的罪名将康塞普赛昂抓走,一阵拳打脚踢后,又强行将她押入警车,送进疯人院。经过挣扎和医疗检查,她才没有被当成疯子再次被扔进那地地道道的人间地狱。一次次失望,一次次无人理会的呼喊,一次次人格上的污辱,最终她终于彻底绝望,她终于明白,那些衣冠楚楚,满口人权、人道的政客们,根本不关心她的人权,她曾经找到过她所居住的纽约州州议员,但这位议员像躲瘟神一样躲着她。人权、正义、自由、平等、博爱只属于富人,对于她,这些美丽的字眼只不过是毫无用处的垃圾。

康塞普赛昂从她个人的悲剧想到发展中国家的苦难,美国研制各种新式武器,指责别国是“无赖”国家,对别国进行制裁,发动战争,又有多少孩子死在美国的铁蹄下?她要抗争,以自己的一生来抗争,失去了女儿,生命对于她已经显得不那么重要,她希望能够用自己的行动保护所有像她女儿那样的孩子;她要告诉天下人美国政治的肮脏,美国政客们的伪善。

1981年6月1日,她和在困境中结识的朋友威廉-汤玛斯在白宫大院铁栏杆外的人行道上树起了巨幅反战标语,上面画着巨大的蘑菇云,从此就开始了抗议示威的生涯。后来,警方将他们从白宫篱笆边赶走,毁掉了他们的标语牌,并禁止他们的标语超过1.83米高。从1983年起,她抗议的地点从宾夕法尼亚大道南面的人行道上挪到了现在的地方。

比冬天更可怕的是警察

从1981年8月1日到现在的漫长岁月里,她生命中的每一分钟几乎都在这里度过。从里根到布什,从布什到克林顿,白宫的主人在更换,白宫大院里的花开花落;豪华的车队从白宫的大门进进出出,西装笔挺的客人们来来去去。

唯独她,在这里独自守候,她对战争的憎恨与对和平的向往,像拉法耶特公园里的松柏,经受着冰雪风霜的蹂躏,却四季常青,永不变色。

警方规定,宾夕法尼亚大道只允许抗议示威,不允许野营,如果她躺下睡觉,就算野营,警察就会将她抓走。我用十分怀疑的眼光问她:“你真的从没有躺过吗?”“没有,从来没有。”她每天到很晚很晚的时候,斜倚在标语牌前,睡上三四个小时。一年365天,她就这样度过每一个夜晚。

她吃得很简单,主要是蔬菜、水果和面包,从不吃肉。她的行动感动着千千万万的游客,她靠游客的捐款购买食品,好的时候每天能得到二十几美元的捐款,有时还有好心的人送来水果。

冬天最可怕。1996年冬天,大雪一连下了好几天,华盛顿完全被大雪覆盖,政府被迫关门。拉法耶特公园一片银白。“那时冷极了,尤其是晚上,我觉得可能要冻死我了,我穿上了所有的衣服,裹上了所有的毯子。我不停地扫雪,铲冰,不停地来回跺脚。”她不敢坐下休息,坐下来可能就会被冻死,实在太困的时候稍微坐下来眯一会。

然而比冬天更可怕的还有警察。为了了解康塞普赛昂的真实情况,我先后数次采访她。每次采访中,她总是向我诉说警察对她的暴行。她已经忘记了究竟有多少次被警察逮捕、殴打,她的标语牌屡次被警察砸毁,一些极右分子受警察的唆摆到这里朝她啐唾沫,对她进行人格的污辱。

“如果总统出来劝你结束你的示威,你会不会听从劝告?”我问。“如果他有话对作为他的邻居的我说,他必须到这里来。我希望公开与他辩论,但我知道这不可能。”

我又问她:“你究竟要在这里呆多久?”她摇摇头:“我不知道,大概上帝知道我需要在这里呆多久,直到美国彻底销毁核武器,直到世界上没有战争。”(袁炳忠)

转自搜狐新闻

陳真 | 2005.05.21 09:43 | #

奉天承運, 兩篇留言終於都貼上去了. 董事長也來插嘴兩句,但我講的與此討論無直接關聯,比較風花雪月,婆婆爸爸,所以就貼在親系譜.

董事長

鑑慧 | 2005.05.21 04:46 | #

謝謝小雲這篇文章. 不過我不認為說"所有阿拉伯人恨不得一覺醒來,猶太人便從以色列消失" 或是說以色列"每天生活在敵人虎視眈眈環境下"是對以巴關係的一個很好的呈現. 最為一種對現狀的真實描述,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阿拉伯人都恨不得一覺醒來猶太人都消失, 或是都對以色列人"虎視眈眈" (應該強者才有能力虎視眈眈地覬覦他人吧!) 做為一個比喻, 當然, 以巴雙方楚於一個緊張與對立的關係, 但是在這類並無實質內涵的對立關係上做戲劇化的描述, 有如史家常借用軍事語言來形容宗教與科學間的對立, 雖表面生動, 卻有可能愈帶我們遠離了真實, 也排除了我們以其它具有實質內涵的觀點, 比如人權, 比如各種政治上的主義, 比如特定文化宗教等角度, 來理解渾沌的現狀.

至於以國巴蘭大學政治系英巴爾(Inbar)教授還有最後那位駐耶路撒冷的德國記者所說的話, 聽起來可真都像風涼話啊.

小雲 | 2005.05.19 15:01 | #

董事長
是敝人沒錯!請貼到前面 大家來討論
抱歉!巴勒斯坦寫成巴基斯坦
可見以巴之行一趟下來頭腦真的變不清楚
小雲

陳真 | 2005.05.19 02:27 | #

小雲是張筱雲嗎?

要不要給個標題,讓我把報導貼上首頁留存?

巴基斯坦是筆誤吧?

董事長

小雲 | 2005.05.18 20:24 | #

上個月隨團去以色列跟巴基斯坦採訪,跟兩邊人士對談,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本來很清楚的腦袋,變得不清楚。

以下是敝人報導的節錄:
。。。。。。。

所謂以色列人,實際上是來自一百個不同國家人民所組成,號稱「熔爐」一點不為過,例如前往巴勒斯坦途中,通過檢查哨,上來查護照便是黑人血統的以色列衛兵,宗教信仰是建國基礎,一切以猶太教為依歸。波蘭裔的以色列導遊說:「你沒發現嗎?這裡沒有人是外國人,所以感覺特別舒服」,二十年前離開出生、長大、受教育的美國,全家移民以色列的陸軍少校(Emanuel Sokolovski)以個人經驗見證,還是這裡讓他最自在,因為可以按照宗教方式生活,沒有人投以異樣眼光。

他以一口標準流利美語向記者團介紹「佔領區」概況,解釋戰略上的不得已、擴充國防界線的必要性等。「佔領區」?到底是誰佔領誰,真是說不清,對以色列來說,囤墾區、加薩走廊是巴勒斯坦人佔領的地區,對巴勒斯坦人而言,以色列才是入侵者,「我們世居當地已經二、三十代,憑什麼德國人欠猶太人的債,要割我們土地來償還?」巴勒斯坦國會議員憤怒地向記者表達心中不滿。

以色列人安斯巴赫(Shimon Ansbacher)不敢苟同:「這片土地原本是人煙罕至的荒漠,當時沒有所謂巴勒斯坦人,許多地方根本寸草不生,是我們努力經營之後才變得綠意盎然,因社區規劃完善吸引愈來愈多人,經營自己國家的土地犯法嗎?是回教阿拉伯人壞心眼,支持、聳動巴人壯大,一心一意想把猶太人趕出去,既然如此,阿拉伯人為什麼不接收巴勒斯坦難民?」,他是「馬勒阿杜明社區」(Maale Adumin)的創建人,該社區位於巴勒斯坦境內的以色列僑民區,目前社區有三萬五千居民,且不斷增加中,和幾公里外貧窮的巴勒斯坦村落簡直天壤之別。

以國巴蘭大學政治系英巴爾(Inbar)教授指責巴國當局人謀不臧:「台灣也沒有天然資源,照樣能發展成四小龍,巴勒斯坦如果好好經營,停止恐怖活動,也可以不必靠外援,自立自強,擺脫落後貧窮」

其實,巴勒斯坦並不如想像中恐怖,這裡的女人不必包頭巾,在阿拉伯回教國家中算極少數例外,他們對猶太人以外的外國人相當熱情友善,予人開明印象。但是,論及富強、建設,談何容易?光是密佈囤墾區的七千多個檢查哨,便造成巴勒斯坦形同「孤島」的事實,不僅限制巴人行動、運輸,觀光客也進不來,再加上仇恨的種子一代傳一代,問題糾纏不清,所有阿拉伯人恨不得一覺醒來,猶太人便從以色列消失,還他們本來清靜,這種生活環境下,養成以色列人民「高抗壓性」,一位以色列教師說,幾十年來,她已經適應以色列無所不在的安檢制度,上個月到歐洲旅行,進百貨公司、餐廳、超市等公共場所,她照例習慣性自動將手提包打開讓人檢查,換來店員一臉茫然。

猶太人的團結與韌性固然令人佩服,但,半個多世紀以來,每天生活在敵人虎視眈眈環境下,以色列還能撐多久?德國駐以色列大使崔斯勒(Ruldol Dressler)悲觀指出:「以色列是完全西化的民主國家,時間愈長愈不利,她會被國內愈來愈多不同意見與聲音淹沒、混亂,到最後可能是敗在自己的『民主炸彈』」

一位派駐耶路撒冷的德國記者根據多年經驗與觀察指出:「只要以色列軍事力量維持強大,讓步空間便有限,和平希望隨之渺茫,對巴勒斯坦來說,正反已經山窮水盡,豁出去跟你拼了,贏了算賺到,輸了也沒什麼損失」他感慨:「不管聖經上怎麼記載,別再堅持土地所有權到底歸誰,雙方必須以作好鄰居心態相處,互相尊重,才有前途和遠景」

陳真 | 2005.05.18 12:31 | #

謝謝(之江文學的)來信.

對於你們的處置, 我並不滿意, 我覺得, 一種負責任的作法就是要公開道歉, 因為私下道歉並無法改變是非, 不知情的第三者只會覺得莫名其妙怎麼文章被抽掉.

至於是不是抄襲, 還好我這篇文章曾經公開刊登, 刊登於2004年7月5日台灣的蘋果日報,請參見

(http://www.appledaily.com.tw/News/index.cfm?useaction=Article&NewsType=twapple&loc=TP&showdate=20040705&Sec_ID=5&Art_ID=1059088)。

足足比貴刊早刊登半年有餘.

對於你們的處置, 我雖不滿意, 但也無意堅持到底, 畢竟我
沒有太多時間, 沒有堅持到底的本錢 (那恐怕得找律師是不
是?), 但我總以為, 公開認錯不是什麼羞愧的事. 這只是給
受害者一個最基本的尊重而已, 連補償都還說不上.

言盡於此. 仍然謝謝你們的來信.

陳真 2005, 5. 18.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bszfl
To: emir chen
Sent: Wednesday, May 18, 2005 11:10 AM
Subject: Re: Fw: (by hangtu@163.com)Re:


陈真先生:

您好!首先我们全体编辑向您道歉!因我们的来稿全是作者自由来稿,而且许多作者用的都是网名,说实话,我们都很难搞清楚这篇文章是不是抄袭的。我们也发现过几次抄袭情况,这都是在我们熟悉的情况下发现的,譬如我们单位就有一位作家的作品曾被作者抄袭过,而且好笑的是他们居然投到我们网上来了,我们当场就回信,对他们这种卑劣行为予以批评,并表示不欢迎他们的稿子到我们网站刊登。您的文章被抄袭,我们确实不知道,而且抄袭您文章的那个人,我们也不知道是哪里的。所以,我们决定,以后这个人的文章我们一律不用了,有过这种抄袭行为的人,难保就不会再有这种行为了。我们决定把她的那篇文章删除掉。欢迎您继续支持我们的网站,并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再见!

文澜在线网站“之江文学”编辑人员

睡觉的番薯 | 2005.05.17 21:21 | #

谢谢董事长。番薯这段时间太累了,真的要好好睡一觉了。

陳真 | 2005.05.17 20:40 | #

呵呵,睡覺的番薯,很有趣的報導,我等一下給貼上去.

睡觉的番薯 | 2005.05.17 19:59 | #

2005年5月17 号下午,诗人,音乐人何力在清华大学新斋楼为来自韩国,马来西亚,日本的留学生进行了一次小型的面对面演出活动。本次活动由中文系的田老师联系并主持。起因自4月底何力带着诗歌和音乐作品参加清华大学中文系蓝棣之教授的研究生博士生课堂的一次交流。蓝教授的弟子田老师出于对何力作品的热爱,欲把何力介绍给自己执教的留学生班,便有了这个约定。

著名出版人,青年学者陈子寒先生致开场词,向大家介绍了何力。他说: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优秀的诗人,作曲家,和他创作的有别于时下流行的作品。他用独特的艺术视角涉及和表现了对人的关怀,对人性、爱、女性、和平、环保等问题的思考。他致力于为新诗和现代音乐的结合拓展道路。他的作品保持了浓厚的现代中国音乐特征,又不受地域限制——扎根在中国的土地上,以开放的姿态融合并拓展各地优秀民间音乐文化传统。大家可以来感受一下。

田老师将自己专门为此次活动打印好的何力的歌词一一散发给同学们。其中关于若雪的简介,『纪念若雪巴勒斯坦网』的网址以及献给若雪的《第一支歌(Rachel corrie之歌)》引人注目。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已经三年,水平已经相当高。

何力自弹吉他演唱了《我》《抵达》等歌曲之后。向大家介绍了若雪和『纪念若雪巴勒斯坦网』。令人欣慰的是,当说到若雪,有三分之二的留学生都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并报以热烈的掌声。

何力说:“我非常感动于她的事迹,『若雪家书』深刻的影响了我。为若雪歌唱,为和若雪一样热爱和平,热爱生活的人们歌唱,已经成为我艺术生命中很重要的部分。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的星球上有若雪这样伟大而美丽的女性。”因为参加此次活动的留学生大多数为女性,当何力演唱为若雪写的《第一支歌(Rachel corrie之歌)》的时候,全场悄无声息,何力的歌让大家沉浸在对一位伟大而美丽的女性的怀念之中。

歌声中,时间不知不觉溜走。原定演出之后和大家的交流因为时间关系不得不遗憾的中止。此次活动在留学生和何力的留影纪念中宣告结束。
(巴勒网睡觉的番薯北京报道)

何力 | 2005.05.16 19:03 | #

嗨,陈真兄,我还以为斐荷是你的笔名,原来是个剽窃者。我是在百度中打进"馬龍白蘭度的美麗與哀愁"搜索后就看见这篇文章的,顺手把网址贴到了这里,没想到。真是应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之”。这是怎样的世界,什么样的人啊。

All Pages |  1  |  2  |  3  |  4  |  5  |  6  |  7  |  8  |  9  |  10  |  11  |  12  |  13  |  14  |  15  |  16  |  17  |  18  |  19  |  20  |  21  |  22  |  23  |  24  |  25  |  26  |  27  |  28  |  29  |  30  |  31  |  32  |  33  |  34  |  35  |  36  |  37  |  38  |  39  |  40  |  41  |  42  |  43  |  44  |  45  |  46  |  47  |  48  |  49  |  50  |  51  |  52  |  53  |  54  |  55  |  56  |  57  |  58  |  59  |  60  |  61  |  62  |  63  |  64  |  65  |  66  |  67  |  68  |  69  |  70  |  71  |  72  |  73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  |  81  |  82  |  83  |  84  |  85  |  86  |  87  |  88  |  89  |  90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8  |  99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108  |  109  |  110  |  111  |  112  |  113  |  114  |  115  |  116  |  117  |  118  |  119  |  120  |  121  |  122  |  123  |  124  |  125  |  126  |  127  |  128  |  129  |  130  |  131  |  132  |  133  |  134  |  135  |  136 
Post a comment









記住左列個人資訊?










add Refusnik Watch to your site
以色列
拒服兵役人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