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linfo Logo
Palinfo Title

站著做夢

「你可能會納悶,一群人站在這裏,你們的訴求是什麼?這讓我啞口無言。我相信,如果你知道真相,你將不會這樣問我。當天空灑下含著血腥的雨,當地上長出劇毒的稻穀,當微風悲鳴彷彿孤兒寡母的哭聲,語言便到了盡頭,你還會有什麼訴求?伊拉克很遠,但人心的距離並不遠;戰火蔓延,生命何辜?我為此惆悵,難道你真能釋懷?」─陳真,〈前言〉,《伊拉克淪陷記實》。

紀念若雪巴勒斯坦資訊網的站樁活動已持續幾年,常有友人覺得你們怎能持續每月一次的行動這麼久,雖說友人帶著溫暖善意這麼問著,我卻常陷入一種不曉得該怎麼回答的狀態。就像一個前來參與站樁的參與者對著記者的提問所說的:「這還需要什麼原因嗎?」

若雪.柯利(Rachel Corrie)在她念大學時,參與國際團結運動,2003年3月為保護巴勒斯坦民房而死於以色列推土機下。不止是她用自己生命所見證所實踐的一切,她留下的家書,也真實地記述著她在這過程中的反思與感想,更令人敬佩她所付出的一切。受她感召,陳真、李鑑慧、王怡靜等人設立「紀念若雪巴勒斯坦資訊網」(巴勒網)提供巴勒斯坦的中文資訊。台灣一直是美國與以色列的戰略與經貿夥伴,正因為關係密切,一般人也就更難從不同美國-以色列觀點去理解巴勒斯坦的處境。這個網站像是帶著某種「啟蒙」作用,至少對我自己來說,許多事情是從巴勒網裡頭開始知道的。這個網站最早的分類與放在該類別前頭的引言,頗能代表著巴勒網內容的基本架構:


「新聞簡報」
不是最新的消息,不一定會在主流媒體看到。


「歷史背景」
關於巴以衝突你想知道的一些基礎常識。


「隔離牆」
比柏林圍牆還高還長。不是建在1967年邊界上。是為了攫取更多的土地,並切斷巴勒斯坦人的生計和獲得基本生活服務。國際人士叫它種族隔離牆。是一道邪惡的牆,是一道必須倒下的牆。


「屯墾區」
佔據勢力不應將自己的平民人口遣送或遷徙至其所佔領的區域–日內瓦第四公約第四十九條


「難民問題」
人人有權離開任何國家,包括其本國在內,並有權返回他的國家。–世界人權公約第十三條


「政治文化」
不管阿拉伯是個怎樣的世界,這個充滿著真實人民的真實社會,活潑地交流著各種正反意見,絕對無法被化約醜化為單一的、充滿暴力的基本教義派。–薩伊德(Edward Said)


「若雪書信集」
若雪.柯利是「國際團結運動」組織的非武力志工。2003年3月16日,她在迦薩保護巴勒斯坦民房被鏟除時,被以色列推土機輾死。底下是她寫給父母的家書,原刊登於英國衛報。我們看了很感動,特別將它們翻譯出來。另參見本站翻譯薩伊德的〈若雪‧柯利的意義:尊嚴與團結〉


「人權狀況」
我是一個南非的黑人,對加薩走廊和西岸現況的描述,我只要改掉一些名字,就正好可以用來形容南非的狀況。–南非大主教圖圖(Desmond Tutu)1989年於耶路撒冷的一場演講


「運動紀實」
全球各地聲援巴勒斯坦的活動報導


「直接行動」
永遠都不要懷疑,一小群深思熟慮、篤志奉獻的人,也可以改變世界:事實上,這也是唯一曾經改變世界的方式。–Margaret Mead

「其他」

後來,隨著網站內容關注的地區擴及,又增加了「其他地區」的欄位。另外,我們也放了巴勒斯坦的地圖與相關網站的連結,供網友參考。網站上的內容有翻譯的,有轉載的,有自己寫的。但若有人以為可以在這個網站找到關於巴勒斯坦現況的即時報導,大概是要失望的。這個網站並非專職搜尋與整理相關資訊的社運團體,沒有領薪的專職人員,各人都有自己的活要忙,也許讓大家持續作些翻譯工作多是「路見不平、揮他兩拳」的義憤。另一方面,巴勒斯坦與以色列的衝突,常常是類似的戲碼反覆上演,有些時候甚至會不願搜尋相關訊息,看了難受。

2008年3月開始每月一回的反戰站樁行動,掛舉標語在路旁靜站兩小時,一直至今。其中,2009到2012年間,每三個月會到美國在台協會或以色列代表處去站。2008年3月的首次站樁,原本只是因著伊拉克遭美英入侵5週年而起,5個人各拿著兩塊由鑑慧寫著標語的牌子,陳真所寫的〈伊拉克淪陷真相〉,則是分別印成「全文版」與「濃縮版」兩個版本的文件供路人取閱。後來便成為每月一回的站樁行動。大概是到隔年元月,因著抗議以色列在加薩走廊的「鑄鉛」軍事行動,才有了針對巴勒斯坦議題的牌子。之後,巴勒網藉著小額捐款,得以在2010年元月印製《伊拉克淪陷記實》(原〈伊拉克淪陷真相全文版〉)小冊,3月印了《若雪家書》小冊,在站樁時供人自由索取。

若雪在小學五年級一場演說裡說道:


「我來此,是為了其他小孩;我來此,是因為我在乎。我來此,是因為世界各地有許多小孩飽受痛苦;我來此,是因為每天有四萬個小孩死於饑餓。我來此,是因為這些受苦的人大多是小孩。

我們應該明白,窮人就在我們四周,但我們卻忽略他們的存在。我們應該明白,這些死亡是可以避免的。我們應該明白,第三世界的人就跟我們一樣,一樣思考,一樣照料他人,一樣哭泣微笑。我們應該明白,他們就是我們,而我們就是他們。

我的夢想就是希望人們能夠在西元兩千年底,制止饑荒問題;我的夢想就是希望給窮人一個機會;我的夢想就是挽救每天死去的那四萬人。

我相信,如果我們願意瞻望未來,追尋那道閃耀的光芒,夢想就可以實現,而且也將實現。但是,如果我們置之不理,那光就會消失。如果我們都願意提供協助,並且一起工作,這光芒就會因為盡情燃燒而更加燦爛,帶來明天的希望。」(摘自陳真,〈一個理想主義者的死〉,《若雪家書》)

面對十歲的若雪這種單純的信念,究竟是我們過於在競爭的世界裡過於老練,還是只有赤子才能保有如此的純真?小孩眼裡的「第三世界」,那些「窮人」,那些被我們忽略其存在的人們,何時真正進入我們的視野?面臨戰禍的陌生,對於自身作為這些惡行的幫凶,如果我們多瞭解多看見這樣的事情,會不會就能多清醒些,從一種自以為是「第一世界」的想像裡抽身,從忙著美體美食保養購物買房買車等等像是每個人都要跟著在意跟著追求卻實為虛幻的人生目標與意義的想像裡,意識到自身的存在,無論是從個人或群體,其實與這裡那裡的戰火與苦難是離不開的。甚至我們可以說,某種程度正是那些戰火受害者的犧牲,換來了你我此刻還能在這裡做些自己想做能做的事情。

自以為最美麗的風景線在於人,其實只是過度抬舉自己的自戀。若是能夠對於遠方不幸多些關注,也許對於世界的理解就會變得很不一樣。如果我們只在意自身,不是小資自利便是底層互掐。也許只有將這些事情在放心上,人們才能較為清醒些地認識到自己所處的現實世界,其實建立在更多我們所不知曉的殘忍與不堪上。

如果我們花些時間瞭解這類事情,無論是巴勒斯坦或是阿富汗或是伊拉克或是敘利亞……,也許依舊無法瞭解戰事的全貌,但當中的人間苦難總會是顯著的,人總有些惻隱之心,大規模的人道災難的存在,總會讓人感到不忍,感到悲痛吧?國家在其中所擔任的某種角色,與我們自身在其中的無知漠視,都使得這類悲劇得以存在得以繼續。就這意義上來說,我們都是共犯。既知道這些不幸不義的事情,總該為勉力作些什麼,而每月一回站樁與持續網站的運作,也不過就是如此。它就像是站著做夢:世界不會因此就立即改變,但藉由站樁的兩個小時裡,藉由在網上留下的文字,讓更多人看到我們所知道這些事情,同時也是藉此對著那些受難人們為之守望為之紀念,「他們就是我們,而我們就是他們」,以此作為我們企望著和平實現的努力,儘管我們所知道與所能做的僅是如此有限。

紀念若雪巴勒斯坦資訊網 © 2002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