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linfo Logo
Palinfo Title

和平與希望:以巴問題簡介

寫於若雪逝世七週年前夕
收錄於《若雪家書》(巴勒斯坦資訊網印製)

巴勒斯坦地區世居著阿拉伯人與少數猶太人。第一次世界大戰末期,奧圖曼帝國結束對巴勒斯坦數世紀以來之統治,交由大英帝國託管。受帝國利益所驅,英國於1917年發表貝爾福宣言,允諾協助猶太復國運動於巴勒斯坦地區建國。

十九世紀末,猶太復國運動興起,視巴勒斯坦為猶太人歷史上之故鄉,鼓勵猶太人集體移民至此。一次大戰末期,猶太人口約佔此地之十分之一;此後,猶太人更加速移入巴勒斯坦,逐步竊佔原屬阿拉伯人之土地。

1947年11月,聯合國發表第181號決議文,將巴勒斯坦分割為猶太人與阿拉伯人兩區;在西方強權支持下,原本僅擁有此地約6%之土地、人口於此時僅佔當地三分之一的猶太人,卻獲得了55%的土地。

猶太人接受了聯合國所提方案,並於1948年宣佈建國。巴勒斯坦人和鄰近阿拉伯國家拒絕接受並發動戰爭。在這場戰爭中,以色列系統性地將阿拉伯人驅離家園,製造了75萬難民。阿拉伯人稱之為「Nakba」(大浩劫)。聯合國於1948年通過第194號決議文,確認巴勒斯坦人之返鄉權。此決議文至今未落實。

1967年,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間爆發「六月戰爭」。以色列戰勝,製造了大約30萬難民,並且將巴勒斯坦人所居住的約旦河西岸以及迦薩走廊兩地區佔領。聯合國於戰後隨即通過242號決議文,要求以色列撤出佔領區。此決議至今亦仍未落實。

自1967年佔領後,以色列除了對巴勒斯坦人進行全面經濟封鎖造成嚴重失業與貧窮問題之外,並剝奪其各項基本權利與生存資源,主要計有:

  • 於佔領區建立屯墾區,移入大量猶太人口,分割巴人土地之完整性,並且佔據重要水資源與肥沃農地。
  • 於佔領區內設下重重路障與檢查哨,限制巴人之行動自由,影響經濟、社會活動乃至學生之受教權與一般民眾之就醫權。
  • 於佔領區境內設立長達七百公里的隔離牆,進一步侵占土地並且封鎖巴人之對外交通。
  • 強佔水資源,剝奪巴人基本用水權,嚴重影響其農作灌溉。
  • 系統性地強制拆除巴人住屋並破壞其農作物,持續製造境內難民。
  • 非法逮捕、拘留或囚禁大量巴勒斯坦人,並剝奪其家屬探訪權。
  • 2005年撤出位於迦薩之屯墾區後,對之進行海、陸、空全面封鎖,完全斷絕其對外交通,並且經常阻礙救援物資進入,使迦薩陷入嚴重人道危機。
  • 對佔領區人口經常發動攻擊或進行非法殺戮。根據「以色列人權資訊中心」(B’Tselem)之統計,自2000年巴人第二次起義(Second Intifada)至2008年年底,以色列殺害巴人數目約近五千人。
  • 2008年12月以色列再度入侵迦薩地區,造成逾1400巴人死亡、逾五千人受傷。

以色列的種種行徑,明顯違反各項國際法與國際人權公約,如屯墾區之建立即違反日內瓦第四公約第四十九條所規定的:「佔據勢力不應將自己的平民人口遣送或遷徙至其所佔領的區域」。聯合國於1979、1980年所通過的452、465號決議文亦對此提出譴責。但在美國撐腰及其強大經援和軍援之下,以色列總是漠視聯合國各項決議以及國際社群的基本人道呼籲。

自1993年的奧斯陸協議及2000年的大衛營和談,一直到2003年的和平路線圖等各項和平方案,以色列也都在美國庇護下,堅持單邊主義,忽略巴勒斯坦人意願,並規避各項和平重大障礙,包括難民返鄉權、屯墾區、耶路薩冷之地位等關鍵問題,終未能捎來和平,武裝衝突也因此不斷。

然而,國際上亦存在著一個日益活絡的社群,秉持著正義精神與人道關懷,持續關心著巴勒斯坦人之苦難與困境。這些團體和個人,除了在主流媒體封鎖下持續不懈地揭露中東強權政治與以色列違反人權之惡劣行徑外,許多人並親身進入巴勒斯坦地區,見證當地種種人權侵害,並給與各種醫療與物資援助,與之一同對抗以軍佔領,面對壓迫。

若雪與許多國際志工,跟隨著這樣一個組織—「國際團結運動組織」(ISM),進入迦薩的拉法(Rafah)地區,居住在當地阿拉伯人家庭之中,與之一同生活,一同經歷佔領生活下的恐懼與擔憂,並且努力將這一切傳播給外界知曉。2003年3月16日,就在美國侵略伊拉克前夕,若雪在企圖阻止以色列軍隊剷平巴勒斯坦人家園時,遭以軍以推土機蓄意輾死。

「和平曙光」之廉價形容詞,似乎早已成為歷來以巴和平進程之最大嘲諷,難以改變的強權邏輯和歷史之反覆總是讓人感到無奈與絕望,但若雪及世界各地如若雪者,卻依稀讓我們瞥見和平與希望。

紀念若雪巴勒斯坦資訊網 © 2002 -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