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譯:王憶萱
原文出處:國際特赦組織
事件發生期間:2006年1月至12月
巴勒斯坦自治當局
總統:Mahmoud Abbas
總理:Isma’il Haniyeh (三月時取代Ahmad Quray)
死刑:保留
由於以色列採取軍事與懲罰性經濟措施,佔領區的巴勒斯坦人遭受嚴重的人權虐待,人道狀態顯著惡化,並面臨國際援助中斷以及巴勒斯坦內部敵對政治派系之間逐漸增長的暴力行為。死於以色列武力的巴勒斯坦人超過650人,比起去年增加三倍;部分死者喪生於與以色列的軍事對抗,但有半數是非武裝平民。巴勒斯坦武裝團體持續對以色列發動攻擊,27個以色列人死亡,是去年的半數,21名死者是平民。敵對的巴勒斯坦維安部隊與武裝團體之間的派系衝突上升;大約150人死於槍戰與攻擊,包括許多無辜的平民。巴勒斯坦人與外國人(主要是遊客與救援工作者)頻遭綁架。外國人一般不受傷害被迅速釋放,而部分巴勒斯坦人會遭殺害或虐待。犯罪逍遙法外的情況依舊普遍,因內部派系對抗,執法機關與司法部門的運作幾乎是停擺的。
背景
阿巴斯總統(President Mahmoud Abbas)領導的法塔黨(Fatah party)在1月間的國會大選被伊斯蘭反抗運動(哈瑪斯)擊敗後,派系間的緊張態勢持續升高。法塔黨自巴勒斯坦自治政府(Palestinian Authority,PA)成立以來超過十年一直掌控著自治政府。3月,哈瑪斯組成政府,由總理Isma’il Haniyeh領導。成立聯合政府的嘗試一再失敗,相互敵對的維安部隊與武裝團體之間的武力對抗也隨之增加。12月,阿巴斯總統宣告了舉辦總統與國會大選的意圖,點燃新一波派系衝突。
隨著哈瑪斯政府的成立(哈瑪斯一貫拒絕承認以色列),以色列政府開始扣押應屬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稅賦,主要的西方支援者也中止對自治政府的直接援助,因為他們視哈瑪斯為「恐怖組織」。如此一來更加深了巴勒斯坦的經濟危機;以色列對基礎公共設施的攻擊與對佔領區的封鎖也使得當地的經濟狀況進一步惡化。迦薩走廊承受著以色列的轟炸與封鎖。與此同時,巴勒斯坦武裝團體從迦薩走廊對以色列南部發射更多的自製Qassam火箭砲,在下半年尤其顯著。
惡化中的經濟與社會局勢
佔領區的巴勒斯坦人的生活處境在過去一整年持續惡化。他們的經濟狀況因為以色列沒收了她們替巴勒斯坦自治政府代收的進口稅(佔全部巴勒斯坦自治政府預算的一半)遭到重擊;歐盟與美國等也中斷了對自治政府的國際援助;以色列對銀行施加管制,阻擋資金流向哈瑪斯政府。上述措施帶給自治政府的後果是,佔領區的多數雇主無法支付薪資,亦無法提供健康、教育以及其他基本生活服務給350萬生活在約旦河西岸與迦薩走廊這以色列佔領區的巴勒斯坦人。
國際社會並未採取措施要求以色列遵守國際法,盡到佔領者應盡的義務,以確保巴勒斯坦人民的基本人道需要。歐盟成立了一個暫時性的國際機制(Temporary International Mechanism,TIM)致力於降低人道危機。然而,直到這一年結束,TIM仍未完全運作,也沒有阻止早已捉襟見肘的健康部門再進一步惡化,因為醫院無法處理一直在增加的病患數量。以色列的軍事攻擊造成大量傷亡,以色列繼續封鎖迦薩走廊也致使傷患無法尋求海外治療,這些狀況都加重了巴勒斯坦的醫療負擔。
資金的缺乏使教育與其他重要公共服務也遭遇類似影響,特別是巴勒斯坦自治政府幾個月無法支付工資給超過150,000位公部門的工作者。9月間,教師加入其他公部門工作者的罷工行列,抗議領不到薪水,造成數十萬學童教育的中斷。面對巴勒斯坦民眾迫切的需求,12月時歐盟救援機構發起一項緊急呼籲,希望募到美金4億5000萬。
以色列對巴勒斯坦基礎公共設施的武力摧毀,造成長期的傷害並且使得巴人生活條件更加惡化。6月,以色列軍方轟炸並嚴重毀損迦薩走廊唯一的發電廠(供應該區150萬人的半數用電),居民在一年中最熱的幾個月裡,多數日子無電、也通常無水可用(用水的汲取與配送都需要電力)。以色列軍方也轟炸橋樑、道路、輸水與污水處理網路。在以色列對迦薩走廊的空襲砲擊下,大量建築物被摧毀與損壞,數以百計巴勒斯坦人無家可歸。約旦河西岸(包括東耶路撒冷區)居民的一些房屋也被以色列推土機剷平。
衝突
巴勒斯坦武裝團體從迦薩走廊對以色列南部發射數量不斷增加的自製火箭砲。這些無特定目標的火箭造成兩名以色列平民死亡,數人受傷,並引發普遍的驚慌,然而多數火箭並未造成傷亡。
主要的巴勒斯坦政黨,特別是法塔黨與哈瑪斯,重申他們2005年停止殺害以色列人的承諾-眾所周知的「平靜期」(tahadiyeh)。然而,他們與其他團體仍舊持續攻擊以色列人。不過,死於這些攻擊的以色列人數只有前一年的一半,並且死亡人數達到自2000年第二次起義以來的最低點。總共有21名以色列人死於巴勒斯坦的攻擊,包括一名兒童與六名軍人。最致命的一起自殺炸彈攻擊發生於4月17日,在特拉維夫造成11個平民死亡,68人受傷,伊斯蘭聖戰組織(Islamic Jihad)宣稱是其所為。傷亡人數次之的是3月30日發生於約旦河西岸北方Kedumim屯墾區附近的自殺攻擊,造成4名以色列屯民死亡,包括一名16歲的孩子。阿克薩烈士旅(The al-Aqsa Martyrs’ Brigades)、伊斯蘭聖戰組織以及巴勒斯坦人民抵抗組織(the Popular Resistance Committees,PRC,)等團體宣稱多數攻擊行動由其所為。6月,哈瑪斯武裝派系與PRC自承對迦薩走廊附近的以色列軍事基地發動攻擊,造成兩名軍人死亡,一人被俘。哈瑪斯聲稱以色列若要求釋放Gilad Shalit這名士兵,就必須以釋放一部分被以色列所囚的一萬名巴勒斯坦人。據報導,談判不斷在進行當中,但到年底尚未有結果。
死於以色列軍方的巴勒斯坦人數比前一年增加三倍(參見以色列與佔領區報告)。大約650 名巴勒斯坦人死於以色列空襲、砲擊、以及對人口密集的難民營與住宅區肆無忌憚的開火,死者半數是非武裝平民,包括120名孩童。以色列軍方轟炸並摧毀了好幾個巴勒斯坦自治政府部門,還有其他建築物、收容所,以及與哈瑪斯有關的機構。Gilad Shalit在6月被俘之後,以色列的攻擊行動顯著增加。以色列的攻擊多瞄準迦薩走廊,但是約旦河西岸城鎮也有數十名巴勒斯坦人被殺。
法外殺戮、無序狀態與免責權
效忠法塔的維安部隊、阿克薩烈士旅,及其他親法塔的武裝團體持續挑戰新哈瑪斯政府的權威,而哈瑪斯則成立了一支效忠自己的維安部隊。在迦薩走廊,敵對維安部隊與武裝團體之間的武力對抗特別頻繁,當地的家族世仇與根深蒂固的犯罪活動往往與政治上的狂暴糾纏不清。雙方交火經常波及無辜的第三者,持續惡化的失序狀態亦造成許多傷亡。
‧12月11日,迦薩城十歲的Ousama Ba’lousha和他的兩個兄弟,七歲的Ahmad 與四歲的 Salam,在上學途中被槍手朝他們所搭乘的汽車內開火而遭殺害。當時。三兄弟的父親是巴勒斯坦自治政府情報單位的高階官員,據報導在數月前的暗殺行動中生還。法塔與哈瑪斯交相指責對方殺害孩童,但兇手尚未逮捕歸案。
非法武器的激增助長了暴力與不安。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執法與司法機關不願意也無法充分執行職務。遭虐的受害者拒絕司法介入與補償,施虐的罪犯則是未受逮捕而難以計數。在約旦河西岸,以色列軍方持續阻擋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維安部隊在明顯是自治政府的管轄區域內執行維安職務。經濟危機加上政府沒有能力支付薪資給一般與直接受僱於自治政府的公務員(包括維安部隊成員),導致罷工與示威,其中有些演變成暴亂,例如6月和9月間,維安人員猛攻國會與行政機關,破壞公共財產。
綁架與其它法外殺戮
有數十名巴勒斯坦人與大約20名外國遊客及救援工作者被巴勒斯坦武裝團體綁架,這些事件多數發生在迦薩走廊。所有外國人未受傷害即被釋放,通常是在幾個小時之內獲釋,只有兩名遊客在8月間被留置二週。綁架者經常以外國人質釋放為條件,向巴勒斯坦自治政府要求工作或是要求做出政治讓步。巴勒斯坦人被綁架則是發生在敵對武裝團體、維安部隊與家族世仇間相互對抗的狀況,但很難得知受害者身分或綁匪釋放人質的條件。大部分人被釋放,但有數人遭殺害,其中有人被綁架者指控「勾結」以色列安全部門。「阿克薩烈士旅」與其他法塔分支團體,宣稱或據信殺害了這些被認定為「通敵者」的人。
針對婦女的暴力
婦女持續遭受佔領與衝突的負面影響,包括住家被毀、被限制不得接近醫療和教育設施以及日增的貧窮。於此同時,做為照護者與提供者,婦女的負擔日益增加,與衝突相關的暴力,也導致更多的家庭和社會暴力。在迦薩走廊,至少有4名婦女因為「名譽」犯罪(”honour” crimes,因行為不檢使家族蒙羞 )遭到男性親屬殺害。
‧八月間,Faiza ‘Id Abu Sawawin在迦薩走廊遭射殺,據報導是家族成員以「家族榮譽」(”family honour”)為由執行。射殺她的男子是否已被拘留尚無法確認。
AI代表團的報告與訪查
報告
‧ Israel/Occupied Territories: Briefing to the UN Committee on the Elimination of Racial Discrimination (AI Index: MDE 15/002/2006)
‧ Israel and the Occupied Territories: Road to nowhere (AI Index: MDE 15/093/2006)
訪查
AI代表團在4月、5月、6月、11月、12月訪查了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管轄區域。4月,他們會晤了總理Haniyeh與其他自治政府官員,並遞交一份備忘錄,詳述AI的關切以及改善自治政府人權的建議方案。12月,AI秘書長率領一支代表團造訪約旦河西岸與迦薩走廊。她會晤了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總統與哈瑪斯政府代表,關切不斷惡化的人權狀況與社會失序狀況,並呼籲終止在自治政府管轄區內犯罪免責的狀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