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linfo Logo
Palinfo Title

價值的失落

陳真 2004. 6. 13.

阿莫多瓦的新作《不良教育》中有段台詞這麼說:「當我不再相信,我就什麼也不怕;當我什麼也不怕,我就什麼事都幹得出來。」

台灣似乎就是這樣,缺乏對「價值」的信仰。價碼(price)看得很重要,價值(value)卻棄如敝屣,所謂是非原則或普世價值,往往不當一回事;宗教更是蒙上厚厚一層現實利害和功利色彩。許多時候,除了種種乖張偏見以及對名利的「信仰」,其它幾乎一概不信,就算假裝相信,也往往只是一種工具化的「利用」,依然是個「利」字。

利字當頭,什麼都能賣。不含價碼的人事物,自然乏人問津或遭來訕笑鄙夷。王爾德說:犬儒主義者「對各種事物的價碼一清二楚,對其價值卻一無所知。」你幾乎不可能讓人相信你在做一件毫無利害考量的事;人們總會以為你「背後」或多或少有所盤算。但事實上,「背後」什麼也沒有,套句維根斯坦的名言,背後「沒有任何東西藏起來」(Nothing is hidden.)。如果背後真的有什麼東西,那也只是一種難以言喻的價值,而不是價碼。

維根斯坦說,「價值獨立於事實之外」;它是一種非賣品,一種「絕對性」的東西。所謂絕對性就是,價值的價值就在於價值本身,它並不依附於任何事物之上。

比方說,感情之所以偉大,是因為它是絕對的。一個媽媽之所以為她的小孩做許多事,無非出於愛,而不是另有企圖;她的愛之價值就在於愛本身,而不是建立在任何回報之上。你跟人做朋友,友誼本身就是你所能得到的一切;友誼的價值並非在於它能帶來多少好處。

價值獨立存在,不依附任何事實。也因此,即便耶穌、阿拉或媽祖有一天被「證明」並無其人,或是我們一生儘管災厄連連,不得神明庇佑,我們依然相信祂,因為宗教不是買賣,不是科學,無所謂真假,它本來就不是一種事實性的問題。追究事實和利害是一種科學,不是宗教。美感、情感和宗教等,都屬同一類,都是不可言喻、無法量化的非賣品。

馬龍白蘭度曾批評美國這個資本主義的象徵。他說:「在美國和世界大部份地區的每一個人,都是某種類型的倡伎,若不是這種倡伎,就是那種。價碼高一點的倡伎,不該嘲笑那些削價求售的倡伎。這個剝削概念,就存在我們的文化裏頭,我們總是很快就學會倡伎主義的作風;個性可以賣,吸引力也可以賣。你每天睜開眼睛醒來,就是面對這樣一個商品至上的社會。」

這樣的社會,不可能讓人得到真正的寧靜與滿足。馬龍白蘭度說,他遍遊世界,從未見過世上有哪個地方的人像美國人這般不快樂。他說,「我們有能力把人送上月球,卻沒有能力使人快樂。」價碼至上的社會裏,難道你不覺得,你的每一寸肌膚、每一塊精神領土都在逐漸淪陷中?一件事,如果不帶來名利或某種道德虛榮,還有多少人會努力去做它?

買賣是一種消費。任何一種東西,只要貼上個條碼,被人消費而去,它就失去價值。很多人一定想保有那最後一些不該賣的非賣品,但這世界會相信你嗎?

有位經濟學家這麼說,「如果不讓商品穿過國界,軍隊就會穿過國界。」現代戰爭的根源,表面上都是一番偉大說詞,但說穿了,無非是一種過度的買賣需求。買賣是好事,但總該有些東西是非賣品;價碼的考量永遠不該凌駕價值之上。

甘地曾提到七種對人的靈魂之最大傷害,包括:「不勞而獲的財富」、「喪失良知的享樂」、「沒有人性的科學」、「不帶個性的知識」、「沒有原則的政治」、「欠缺道德的商業」、「不需自我犧牲的宗教敬拜」。這「靈魂的七大害」,台灣社會免除了哪幾條?難道我們還看不出來它的傷害?

這些大概聽起來挺迂腐,可是,當我們鄙棄所謂「無用」的人事物,除了價碼之外什麼都不信,當一切都標價上架之後,做為一個人,還有多少存在的價值與快樂?

紀念若雪巴勒斯坦資訊網 © 2002 -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