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linfo Logo
Palinfo Title

腳踏車日記

單車環島 楊儒門遇到「死囝仔」

【2005/10/13 聯合報】

楊儒門曾經想離開故鄉,到法國參加傭兵團當一名小兵,因為台灣讓他找不到留戀的地方;直到他單車環島時,遇到「死囝仔」,一個原住民小孩,讓他決定留下來,為台灣的貧窮、農村、隔代教養等,找一個出路。

楊儒門在看守所中,寫了許多信,提到他在白米炸彈之前的人生。

楊儒門十九歲時,第一次騎摩托車環島,當兵後,廿一歲再度單車環島,之前他對人生的規劃是,到法國參加外籍傭兵軍團第二空降團;但單車旅途中,他在花蓮遇見背書包賣椰子的「死囝仔」,「死囝仔」的遭遇讓他決定留下來為台灣出力。

「死囝仔」是個單親孩子,老爸經常喝到爛醉,常忘了家裡還有一個兒子,「死囝仔」獨自在路邊賣椰子。楊儒門問「死囝仔」要不要一起去吃飯,「死囝仔」說,懂事之後就只吃午餐,晚上喝水;因為「吃飽與上學,只能選擇一樣」,他想離開,不想和酒瓶為伍,吃不是那麼重要。

「死囝仔」讓楊儒門看見台灣社會底層的人生困境。在旅途中,任何受苦的小人物,都輕易讓楊儒門震動。

自此「死囝仔」像是楊儒門的心靈導師,心情紛雜時,就買了火車票,由彰化到花蓮找他。有次,楊儒門在台北車站,看見沒了雙手的口香糖小販在熱天裡叫賣,他靜靜觀察小販,看著汗由小販臉上滴下,沒有手可擦。他不忍,抽了一百元,假裝若無其事地放入小販胸前的盒子裡。小販開口叫他:「先生,可不可以幫我把胸前扣子解開?好熱啊。」

楊儒門覺得難為情,掙扎著為他解開扣子,卻尷尬地逃開,他只能跑到花蓮找「死囝仔」說話,尋求答案。後來,「死囝仔」生病了,沒有錢看醫師,楊託朋友去探望,卻發現躺在床上的「死囝仔」死了,身體早就硬了。

楊儒門把「死囝仔」的骨灰撒向大海,卻擔心「死囝仔」照顧的另外三個更小的小孩怎麼辦?

聲援楊儒門的楊祖珺說,這是楊儒門至今提到還會掉淚的事,也是促使他以行動發聲的原因之一。

楊儒門利用在看守所期間,半年來一共寫了六十多封信,將騎腳踏車環島的事紀錄下來,楊祖珺決定為他出版一本「腳踏車日記」。

紀念若雪巴勒斯坦資訊網 © 2002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