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在BBC電視台看到一個有關希伯倫地區猶太屯民的紀錄片,就叫「屯民」(The Settlers)。許多猶太人由於一個考古發現證實當地在猶太歷史上的重要性,所以懷抱著一種宗教復興的使命,不畏艱難地移民至這塊巴勒斯坦人地區。他們只有數百人,當地卻住有十多萬巴勒斯坦人。這影片不分析也不批判,只記載了希伯倫屯民的生活。鏡頭跟隨幾位婦女的日常生活,讓她們閒話家常地談在屯墾區的日子。
有位婦女一邊洗碗,一邊望向面前窗外的景色,她說:「所有的人都說這兒的景色真美,很可惜這裡有這麼多阿拉伯人。」另一位婦女手中摺著衣服,旁邊傳來女兒在家中練長笛的聲音,當被問到她會不會跟附近的阿拉伯人說話時,她說「不,從來不會,我儘量忽略他們。」(這可能嗎?)「我想我成功地做到了。」
兩千年抗暴運動後,這些屯民的生活也受到巴勒斯坦人的威脅。一個婦女指著牆上幾處彈孔,說槍彈打進來時,她的小孩正睡在不遠處。(「你沒想過要搬走麼?」)「沒有,我們會繼續住下去。偉大的神蹟讓我們住在這兒。…如果他們(阿拉伯人)能讓耶穌統管,表現得像個人,而不是像動物一樣還殺人,這樣就好了。」
這些屯民也有自己的節慶與聚會,活動傳來充滿青春活潑氣息的歌聲:
這永遠永遠是我們的。
不! 不! 不!,我們永遠永遠也不離開。
希伯倫是我們父親的居地,
世世代代千年在此。
如果不是這些屯民的話語與詩歌中所充滿的嚴重政治不正確,我實在不會覺得這些屯民與你我和所有人有什麼不同。他們吃飯、喝茶、洗碗、澆花、踩裁縫車、牽著小孩的手走在街上、坐車時臉望向窗外、談著生活瑣碎細節等等。他們有節慶,有宗教禮拜,有音樂,有快樂的舞蹈,一切都那麼能讓人在這些生活與情緒的基礎上產生認同,有著親近感。
我想這是這紀錄片成功的地方。唯一我稍陌生的是他們強烈的宗教情感:點頭如搗蒜的祈禱、手中拿著聖經喃喃自語;連關上放猶太經文的櫃子後,也要在櫃子上親吻兩下。他們的宗教信念或許是造成一切問題的根源,但是甚至連這虔誠也有些動人。
這紀錄片沒有談的,是希伯倫屯民對當地巴勒斯坦人的種種暴力與騷擾。不過我想這不是它的目的。
這個月,以色列政府下令要把住在希伯倫南部山丘上的一個阿拉伯人村落趕走。這個村落住著約兩千名的山洞住戶(cave-dwellers)。他們維持了百年來的傳統生活方式,過著放牧與務農生活。長年以來,他們面對著來自希伯倫屯民的暴力。在以色列防衛部隊與民事單位的默許下,這些屯民已經毀了他們百分之八十的山洞式房屋,也曾在他們井中下毒,破壞他們的農作,或以槍枝威脅他們離開希伯倫。
現在,以色列政府更決定要將這兩千多人驅離,只為了要再增建軍事基地。許多社運團體已紛紛展開聲援。較特殊的是,由於這群山洞住戶特殊的生活方式,對人類資產及學術上頗具意義,甚至連國際學術社區也動員了起來。
曾聽過以幽默機智出名的英國左派議員Tony Benn演講。在數落了以色列認為所有巴勒斯坦土地都屬猶太人的想法後,他說,「上帝又不是房地產掮客!」。聽眾一片轟然大笑。
的確,我想上帝不會只希望讓他的猶太子民居住在他所創造的土地上,而讓其他人無家可歸。在「屯民」紀錄片中,有位婦女一面踩著裁縫車一面說:「我相信這片土地是有意義的」。這話讓人很感動,尤其是這婦女說時的堅定神態。不過我相信,這意義應該是一個對阿拉伯人或甚至所有人類的共通意義,而不是單單屬於猶太人的意義。
請幫忙簽名促請以色列政府取消驅離希伯倫山洞住戶的計畫,謝謝。http://www.petitiononline.com/SafeCave/petitio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