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David B. Morton出處:《動物權與動物福利小百科》pp. 329-330
「痛苦」(suffering)是一般性詞彙,指的是動物所可能體驗到的一些生理或心理上的負面狀態,好比說疼痛(pain)*、不舒適(discomfort)、恐懼(fear)*、挫折(distress)*、沮喪(frustration)、厭煩(見動物的厭煩)、折騰(torment)或悲傷等。
一隻動物有可能只感受到痛苦卻沒有感受到疼痛,譬如說,持續地對某個東西感到恐懼;同樣地,牠也可能只感受到疼痛卻不覺得痛苦,比方說一隻正在捏自己的動物。在人類來講,痛苦含有心理層面的意義,意味著當事人察覺到自己的存在,並察覺到自己和自身身體狀態的關係。痛苦反映了當事人對於該負面狀態之過去經驗和未來期望的一種整合性理解。
越來越多證據顯示,動物也具有這樣的能力,特別是大型的類人猿以及其它一些靈長類動物;或許也包括其他一些哺乳類(甚至其他的脊椎動物),但迄今為止,這方面的實證資料仍相當有限。(330)
評估動物之痛苦是很困難的,因為牠們無法直接以言語溝通,因此,我們只能根據動物行為或某些生理現象來做觀察。這樣的生理現象可以經由正確的觀察來獲得,一般可分為兩種,一種可測量(parametric),一種不可測量(nonparametric)。
不可測量的生理現象只能說「有」或「沒有」,比方說:變得粗糙的外皮、眼睛過多的分泌物、鬼鬼祟祟的神情、眼睛呈半開半合狀態、腹瀉、不良於行、嚴重癱瘓(hopping lame)以及行為上的改變等,例如本來溫馴,變得兇悍,本來安靜,變得聒噪等。
可測量的生理現象則可在一個連續性狀態上做觀察,譬如體重、體溫、心跳或呼吸速率等之改變。但是,這樣一種評估動物痛苦的方式,只有當我們熟知這些動物本身或該物種之生理現象的正常值或正常狀況下的行為時,才有可能做比較。
有了正常值之後,我們就能客觀地估計該動物偏離了正常狀況有多遠以及牠可能有些什麼感覺等等。如此一來,我們才能進一步評估其受苦程度。
人類在類似狀況下的反應,也可以推論到動物身上,幫我們觀察動物可能也會有哪些反應,但我們仍必須注意兩者的生物性差異。這樣的一種研究推論方式叫「批判擬人論」(critical anthropomorp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