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linfo Logo
Palinfo Title

伊朗的意圖何在?(Noam Chomsky)

文章原出處:In These Times
原刊載日期:2012.03.03

今年一/二月號的《外交事務》(Foreign Affairs)雙月刊,刊載了馬修.克羅尼格(Matthew Kroenig)的一篇專文「該是攻打伊朗的時候了:為何軍事攻擊是壞處最少的選項?」( “Time to Attack Iran: Why a Strike Is the Least Bad Option”),文中並談論如何透過其它方式牽制伊朗威脅。

媒體不斷示警,以色列可能進攻伊朗,並指出,美國猶疑不決的同時仍保留攻擊選項,而若美國真採取軍事行動,她將再度慣例性地違反國際法的基礎—聯合國憲章。

當緊張關係不斷升溫,空氣中迴盪著一些怪誕言論,猶如醞釀攻打阿富汗及伊拉克前夕的氣氛,狂熱的美國總統初選競選言論更加入鼓噪行列。

媒體經常提到,「國際社區」正嚴肅關切著伊朗所製造之「立即性威脅」,但「國際社區」往往只不過是「美國及其同盟」的代名詞;至於世界其它地區的人們,對所謂伊朗威脅,卻有著截然不同的看法。

不隸屬任何強權的「不結盟國運動」的120個成員國,向來極力支持伊朗擁有發展濃縮鈾的權利,而根據WorldPublicOpinion.org的調查,這其實也是大部分美國人在兩年來的強烈宣傳戰展開之前的普遍看法。

中俄和印度皆反對美國之伊朗政策,並表示將不理睬美國對伊朗之禁運,將持續加強與伊朗的貿易。土耳其也採取類似政策。

歐洲人認為,以色列乃是世界和平的最大威脅。在阿拉伯世界,伊朗雖不受歡迎,但僅有一小部份國家視其為威脅,反倒是以色列和美國被認為是頭號威脅。大部分人認為,如果伊朗擁有核武,此一地區將更為安全:根據兩個民調機構(Brookings Institution與Zogby International)的調查,在阿拉伯之春之前,90%的埃及人持此看法。

西方評論總是刻意宣稱阿拉伯獨裁者們如何擁護美國的伊朗政策,但卻刻意迴避大部分阿拉伯民眾的反對立場。媒體居心何在,昭然若揭而無須多說。

長久以來,美國的一些政治觀察家對於以色列擁有核武亦深表關切。例如美國國防部的「戰略指揮部」(U.S. Strategic Command)的李.巴特勒將軍(Gen. Lee Butler),形容以色列的核武「極端危險」。在美國陸軍的期刊中,陸軍中校華納.法爾(Lt. Col. Warner Farr)寫道:「關於以色列發展核武,很少被提及但毫無疑問的一個主要目的便是它對美國的『作用』」,藉以確保美國持續支持以色列各項政策。

當前的一個重大隱憂就是:以色列很可能挑釁伊朗,促使其有所行動,繼而引發美國攻擊。

以色列一主要戰略分析家齊夫.摩茲(Zeev Maoz)在「防衛聖地」(Defending the Holy Land)一文中,對於以色列的安全與外交政策提出完整分析並結論道:「以色列核武政策的資產淨值表絕對是負值」—絕對有害以國安全。他強烈呼籲,以色列應尋求大規模殺傷武器的區域性禁用:如聯合國大會於1974年的決議,成立一「無大規模殺傷武器區」(WMD-free zone)

於此同時,西方對於伊朗的禁運正發揮著其慣常功效,引發基本民生物資的短缺,但它傷害的卻不是統治階層,而是一般百姓。這也難怪勇敢的伊朗反對運動亦同聲譴責對於伊朗實施禁運。

對伊朗的禁運,有可能如先前對伊拉克的禁運一般,產生同樣效果。曾執行伊拉克禁運但最後辭職抗議的數位聯合國外交官員曾譴責對伊拉克實施禁運無異於對之進行「種族滅絕」。

伊拉克禁運徹底摧毀了伊拉克人民,卻壯大了薩達姆.海珊,這讓他不至於像英美所支持的其他獨裁者那樣,一路得勢猖狂,直到被國內反抗勢力所推翻。

究竟是什麼構成了所謂「伊朗威脅」?相關的可靠討論並不多,但我們有美國軍方和情治體系所提供的權威性解答:他們的國會報告清楚地表明,伊朗根本不構成軍事威脅。

伊朗動用武力的能力非常有限,而且,她在戰略上的信條向來是防衛性的,意即盡可能牽制外來侵略,以爭取外交手段奏效所需之時間。如果伊朗發展核武(是否屬實仍不明確),這其實也只是其嚇阻戰略的一環。

曾任職美國中情局三十年的退休官員布魯斯.瑞德(Bruce Riedel)的一番話,最足以代表以色列和美國專業分析家的見解:「如果我是伊朗國家安全的規畫者,我將發展核武」,以起嚇阻作用。

西方對伊朗的另一項指控就是:伊朗試圖擴張其對周邊正受英美侵略佔領的國家之影響力,並資助其反抗軍,抵抗有著美國撐腰的以色列對黎巴嫩的侵略及其對巴勒斯坦的非法佔領。為了對付來自西方的武力威脅,伊朗採取嚇阻策略,這個嚇阻策略及前述伊朗的各項作為,卻被視為對所謂「全球秩序」無可容忍的威脅。

全球輿論與前述以色列戰略分析家摩茲的見解是一致的,人們壓倒性地支持於中東地區成立一個「無大規模殺傷武器區」(WMD-free zone;WMDFZ);這個地區將包括伊朗、以色列以及最好也包括那兩個拒絕加入「核不擴散條約」(Nuclear Non-Proliferation Treaty)的核武勢力:印度與巴基斯坦。這兩個國家及以色列,都是在美國的協助下發展核武。

2010年5月「核不擴散條約」的評估會議(NPT Review Conference)中,支持此一政策的聲浪大到連華府也只好原則性地表示同意,但前提條件是:這個安全區必須在以色列與其周邊阿拉伯國家達成全面性的和平協定後才能正式生效。美國另外所提的兩個條件還包括,以色列的核武發展計劃必須免受國際監督,而且不得要求任何國家(意即美國)提供任何有關以色列核武設施與活動的相關資訊,同時也不得過問以國過去究竟如何獲得核武能力的技術轉移。

2010年「核不擴散條約」的評估會議決定,將於2012年5月召開一場會議,進一步推動中東地區成立「無大規模殺傷武器區」。

今日伊朗問題甚囂塵上,但卻很少有人關注這項能夠解決此一地區核武威脅真正有建設性的對策。對所謂「國際社區」(意指美國及其同盟)來說,核武威脅意謂著伊朗將有可能發展核武;對世界大部分地區來說,核武威脅卻指的是此一地區唯一擁有核武、有著超級強權撐腰、並具有罄竹難書的對外侵略紀錄的以色列。

我們從未聽到任何人提及美英兩國有其特殊責任應致力於中東建立「無大規模殺傷武器區」的目標,反倒是為了提供侵略伊拉克一個微薄的合法藉口,他們援用聯合國安理會於1991年通過的687號決議,宣稱伊拉克違反此項決議發展大規模殺傷武器。

我們大可忽略此一宣稱,但我們不應忘記一個基本事實,那就是:這項決議明白要求所有簽署國應致力於在中東地區建立一個「無大規模殺傷武器區」。

紀念若雪巴勒斯坦資訊網 © 2002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