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睿玲
作者為師大歷史系應屆畢業生, 此篇報告為作者大三世界地理課程的期末報告
壹、前言:
在這個報告中,我只想澄清對於以色列、巴勒斯坦以及美國關係的部分片面看法。巴勒斯坦人並不全是恐怖份子,以色列人也並非全然的受害者。而美國,更不像嘴巴上所宣傳的那樣,是一個維護世界和平,推廣民主,並具有正義感的國家。
我們應該謹記猶太人受迫害的歷史,那是人類歷史上前所未有的悲劇,是永遠該被紀念、該被提醒的。正因為如此,我們才更需要用同樣的標準來對待國際社會的每一份子、每一個角落。曾經受害的猶太人,是不是在苦難和眾多的同情中,漸漸忘記了自己曾經僅有過的卑微要求:一份身為人所應享有的基本生存權利?這也是如今巴勒斯坦人最卑微的渴望。在一個公平正義存在的環境,仇恨無法扳倒理智在人們心中長久生根。當我們談到二次世界大戰猶太人的苦難,甚至數千年來他們在各民族之間流離失所的傷痛,請別忘了分一份同情,給如今正經歷同樣遭遇、大部份不屬於恐怖份子的巴勒斯坦平民百姓和兒童。
我不願說,猶太人所建立的以色列,已經從歷史的被害者變成了加害者,但我確實希望澄清,在人類學上同樣身為閃族後裔的我們,完全沒有必要分享西方基督教世界對猶太人苦難的深刻愧疚,和帝國主義心態對其它文化扭曲的觀點,平實的以最簡單的原則來審視這個至今仍被權勢和命運玩弄的區域:你希望別人怎麼待你,也當如此待人。這個原則能幫助我們超越被操控的新聞資訊、超越國家以利益為依歸的說詞、更超越意識型態。同樣身處於列強之間,隨時可能被推上火線成為另一個國際政治角力籌碼的台灣,怎麼能屏除這個真正能對得起人性和良心的原則,不寄一絲同情予被「兩大集團」蹂躪過後的巴勒斯坦地區?
回頭看參與這場大戲,始終以公平仲裁者姿態出現的美國。當美國說:我們這麼的好,為什麼他們痛恨我們?;當美國舉著反恐的大旗,卻不要忘了,如果依照他們所訂出的恐怖活動的定義,美國自己正是一個不折不扣的恐怖主義國家。
我不是在為部分巴勒斯坦人血腥行動辯駁,也不是為了九一一的恐怖攻擊找藉口。不管打著什麼旗號,沒有任何人或國家,有權以暴力手段結束別人的生命。我替九一一的死者哀悼,但同時我們也不該鄉愿的忽略美國政府所該負起的責任。平心靜氣的想想,以自己為例,單靠狂熱的宗教情懷、高額的獎金和來世的美麗誘惑,有能力讓一個本就享有自由和基本生存權利的我,綁上炸彈以性命手刃敵人嗎?我不敢說絕對不會有,但我敢肯定,不會如此前仆後繼。美國和以色列政府究竟作了些什麼,讓無以計數的平民百姓,需要以這麼卑微的方式來表達他們的抗議?
去年九月,一位朋友從以色列回來,分享了他的經歷。他親眼見識到,一位母親帶著小女兒,綁著自殺炸彈坐上巴士。警察發現她的神色不對,叫她下車盤查,此時炸彈剛好引爆,這位母親與警察當場身亡,車上乘客因此得以幸免於難。身為美國公民的他,第一次意識到在愛國主義包裹下的中東印象,和實情有很大出入。他後來在當地的報紙上讀到,這位母親是個寡婦,除了這個女兒,沒有任何家人,她不是為了獎金、不是為了宗教所許諾她的來世,因為回教女性即使在天堂也沒有什麼地位。他還記得那位母親的眼神,忍不住問自己:是什麼樣的仇恨足以讓一個母親失去最基本的母性本能,帶著獨生的女兒,用如此手段結束生命?除了恐怖主義教育、除了宗教意識型態,他相信背後必然還有值得探究的原因。這正是我著手進行這份報告的動機:我們應該深究背後的原因,而不是將伊斯蘭教視為恐怖宗教,將所有阿拉伯人都當作恐怖份子,並且忽略歐美政府在中東的政經利益,對其國家與媒體的話照單全收。這不是一個知識份子該有的態度。
這份報告著重的焦點,將放在以色列建國之後,以及以色列與巴勒斯坦間的衝突,以及美國對以巴衝突的態度。
貳、巴勒斯坦地區的介紹
巴勒斯坦的地理與歷史
巴勒斯坦,古稱迦南。位於地中海東岸,包括現今以色列、約旦河西岸、加薩走廊、約旦。佔地約42.2平方公里。
由於作為一個交通往來的要道,自古這裡就有許多民族定居。西元前二千年左右,迦南人到了巴勒斯坦,約西元前十三世紀,以色列人戰勝迦南人及其他民族,定居下來,並在西元前十一世紀建立了希伯來王國。約西元前十世紀,在希伯來王國分裂為以色列和猶大後,國勢衰弱,亡於亞述及巴比倫。西元70年時羅馬帝國毀掉耶路撒冷城,此後猶太人流亡往世界各地。西元七世紀後,阿拉伯人興起,巴勒斯坦併入帝國版圖。十六世紀,巴勒斯坦成為奧斯曼帝國的一部分。
一次大戰後,奧斯曼帝國瓦解,巴勒斯坦地區由英國接管,1920年,以約旦河為界,將東部稱為外約旦,及今天的約旦王國。西部仍稱巴勒斯坦,為英國的委任統治地。
現今的巴勒斯坦,分為以色列以及佔領區(指約旦河西岸及迦薩走廊)。人口約有1000多萬人,其中680萬為猶太人、380萬為巴勒斯坦人。[1]
參、紛爭的開始
一、以色列的建國
(一)猶太復國主義
猶太復國主義的起源,源自十九世紀,就有人提出離開歐洲,到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國家的想法。但是猶太復國主義剛剛產生,便在猶太人內部引發了強烈的紛爭。有相當長的一段時間,猶太復國主義者還是少數的集團,因為他們的主張有極大的成分是民族主義式的,並且是一項政治計畫,而與猶太教並沒有多大的關係。他們認為個人的解放應該在所居住國的內部實現。[2]
一直到希特勒大肆迫害猶太人,而世人又大多袖手旁觀之時,猶太人才將猶太復國主義視為救命的救生圈。
而猶太復國主義的內部本身就是分歧的,有主張務實者,認為應該回巴勒斯坦建立猶太人的國家;也有主張只要建立家園的復國主義;也有宗教的猶太復國主義,認為重點是在重新尋找宗教的方向;甚至也有受社會主義影響的,號召猶太及阿拉伯工人階級聯合建立雙民族國家。
最後務實的猶太復國主義得到勝利,以色列於1948年5月14日正式成立。這樣的猶太復國主義,事實上是俗世的,而並非宗教的,它承襲著歐洲的脈絡,夢想著建立一個民族國家。可被稱為錫安復國主義(Zionism)而加上後大屠殺時代的猶太記憶,在1967年後開始有紀念二戰時大屠殺的活動,以色列被視為對於猶太人的悲情以及苦難的補償,以及猶太人存續的關鍵,這就是現今一般人對於以色列的認同及看法。[3]
(二)英國與以色列建國的關係
英國於一次世界大戰後託管此處,對於阿拉伯國家以及猶太建國是依照國家利益以及現實情況來決定。就地緣政治來說,英國需要蘇伊士運河,一面是運河本身的利益,一面是對於印度的控制。而石油作為新的工業重要資源,對於英國這個工業強國來說,更是不可能放棄中東這塊石油蘊藏量豐富的土地。
1.胡笙─麥克馬洪通訊
1915~1916年,由英國高級專員麥克馬洪代表英國政府和當時的鄂圖曼帝國官員,同時也是麥加的行政官員胡笙間的書信往來,支持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國家,擺脫鄂圖曼帝國的控制。1916年五月,在英國勞倫斯上校的幫助下,阿拉伯人起義反抗土耳其人。
2.塞克斯─皮科特協定(Sykes-Picot agreement)
1916年5月6日,英國為了顧及其主要盟國法國的利益,另外簽署的秘密協定。完全沒有考慮到原先答應要成立的阿拉伯王國。共有四個國家從其中得利,包括了英國、法國、俄羅斯以及義大利。俄羅斯得到亞美尼亞(Armenia)、庫德斯坦(Kurdistan),以及與英國共管巴勒斯坦的部分土地。義大利則得到愛琴海的部分島嶼,安那托利亞高原西南部的大城伊茲米爾(Izmir)。賽克斯─皮科特協定中,英法兩國的瓜分範圍如上圖所示:
1917年,俄國共產革命後,列寧將此協定公諸於世,指責英法的帝國主義,阿拉伯人群情激憤,但也無力挽回。
3.巴爾弗宣言
1917年11月2日,另一面,英國希望能維持在蘇伊士運河的利益,因此在中東建立一個猶太國家,英國就能分而治之,從而維持在中東這塊區域的利益(包含石油)。因此英國採取了贊成猶太人建國的態度。宣言是這樣的:「英國政府樂於見到猶太人在巴勒斯坦建立新的國家,並且將盡一切努力協助達成這個目標;我們明白這不應影響巴勒斯坦非猶太人之民權與宗教信仰,以及其他國家之猶太人的權利與政治地位。」
1919年8月,貝爾福在一份備忘錄中明白地說:「在巴勒斯坦,我們甚至並不準備徵詢當地居民的意見…四大強權將致力猶太建國運動(Zionism)… 而且猶太建國運動,不管對或錯、好或壞,乃源自一個悠久的傳統,而這個傳統,就當前需要與未來希望來說,都遠比居住在這古老之地的70萬阿拉伯人的願望與偏見來得更為重大深遠。」
並且為了石油資源,貝爾弗在發表宣言之後,就曾經說過:「我不在乎我們是透過什麼體系保有這裡的石油,但是我很清楚,取得石油是絕對重要的。」
4.一戰之後到建國前的情況:
巴爾弗宣言立即引起了當地的巴勒斯坦人的反抗。而隨著時間的推移,當希特勒在德國掌權,並開始迫害猶太人後,有越來越多的猶太人移居巴勒斯坦。在相互的排斥、與充滿著誤解之下,猶太人與阿拉伯人的衝突越演越烈。1935年,猶太人的人口總數已接近巴勒斯坦地區的30%。
1937年時阿拉伯方面的領導人呼籲停戰。英國派出代表團來調查兩方的衝突。最後英國的「皮爾委員會」(Peel commission)提議將巴勒斯坦分為猶太與阿拉伯兩個國家。猶太人接受了。但阿拉伯人則認為這是一個沉重的打擊。在下一波的武裝衝突中,英國採取了強硬的鎮壓。導致4000多人死亡。
由於紛爭不斷,英國於1939年發表新的白皮書,拋棄先前政策,將今後五年內的移民總數限制在75000人左右。此時正值納粹迫害猶太人的高峰。這樣的舉動引起猶太人極大的反彈聲浪,以大衛‧本‧古里安為代表的武奘團體發動了武裝鬥爭,猶太民兵組織─哈迦納底下所屬的伊爾貢武裝團體,則進行了一連串的恐怖行動。其中包括了大衛王旅館事件(1946),這場以自殺炸彈引爆旅館的事件,一共造成了91人死亡。
二、巴勒斯坦難民的產生
(一)1948年的大災難
1947十一月,年聯合國通過分治計畫(181號決議文),在強權的主導下,將56.6%的土地分給猶太人,43%給巴勒斯坦人。猶太人原本只擁有7%的土地,以及佔當地總人口的30%。而耶路撒冷則作為國際區域。
阿拉伯人與猶太人之間的戰爭開始了,猶太人想要建立國家,而周圍的其他阿拉伯國家拒絕接受此計畫,再加上為了要爭奪土地,兩邊的恐怖活動都不斷的上升。在其中,猶太武裝團體─哈迦納和伊爾貢在沿海地區的巴勒斯坦村莊進行種族屠殺。
在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國之後,戰爭隨即開始,有許多巴勒斯坦人的村莊,遭到以色列士兵的摧毀甚至屠殺。1948年的戰爭結束,以色列佔領了超過70%的巴勒斯坦地區的土地。
根據聯合國網站對於當時情況的敘述,錫安復國主義的領導者的信件中,對於巴勒斯坦的佔領是有計畫性的,趁者英國撤退期間,能佔領更多的土地,包括聯合國大會劃分給巴勒斯坦建國的約旦河西岸。
巴勒斯坦人的離去,並不是如同以色列的新聞宣傳所說,是“自願性”或是被領導人所鼓動的。1948年的大災難(al-Nakba)是由許多猶太地下組織或恐怖團體,如哈迦納(Haganah)、伊爾貢(Irgun)等所執行。直接與間接的造成巴勒斯坦人集體被迫離開家園。如在耶路撒冷近郊Deir Yassin的屠殺,或是Lydda 與Ramleh這個雙子城發生的屠殺。不論是女人或是小孩都沒辦法倖免於難。[5]
最後有將近八十萬的巴勒斯坦人被驅逐出境,有四百多個阿拉伯村莊被毀,三分之二原本居住於這塊土地上的人成為難民。剩下來人的在1967年後,必須臣服於以色列的佔領。詳細的地圖如附件以及附件說明。
(二)1967年的六日戰爭
以色列以武力佔領了約旦河西岸、加薩走廊、戈蘭高地、西奈半島以及耶路撒冷地區。
在佔領的過程中,驅逐了大量的原本居住於約旦河西岸、加薩走廊的巴勒斯坦人。難民總數統計約又增加32萬。
三、黎南戰爭─第五次以阿戰爭
1982年6月4日,以色列的駐英國大使艾高夫(Argov)在倫敦遭阿布尼達爾組織
(Abu Nidal Organization)暗殺。這給予以色列一個絕佳的藉口好消滅巴勒斯坦解放組織。
以色列對於黎國境內的巴解組織基地轟炸兩天後,於6月6日派乒進入黎巴嫩南部,巴解總部所在的貝魯特地區 。[6]並進行圍攻戰術,不定期轟炸並縮小包圍區域,最後於7月4日進行糧食禁運,以及斷水斷電,期望迫使巴解投降。
參戰的國家包括了以色列,敘利亞、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黎巴嫩。最後有兩萬多人遭到殺害。聯合國安理會多次試圖通過決議案,要求停戰撤軍,均遭到美國的攔阻,最後美國派出外使哈布比(Philip Habib)介入調停,同年9月11日巴解組織被迫撤離黎巴嫩。以色列雖然同意美國所提出的停火協定,撤出黎南,但卻在7月27日調派軍機轟炸貝魯特的平民區。而在停火之後的9月11日更是發生了大屠殺的慘劇。
薩布拉-夏蒂拉大屠殺(Sabra and Shatila Massacre) [7]
1982年9月11日,以色列國防部長夏隆(現為以色列總理),也是此次入侵黎南的始作俑者宣稱,貝魯特地區仍有兩千名恐怖份子未離去。9月15日,以色列軍隊進入西貝魯特,將位於貝魯特西南部的夏蒂拉、薩布拉和比爾哈桑三個居住著約15萬巴勒斯坦人的難民營團團包圍,封鎖了所有道路。
9月16日下午6時左右,以色列軍隊按照國防部長夏隆預先下達的指令,將早已集結待命的長槍黨民兵約150人放入夏蒂拉和薩布拉難民營,這些進入難民營的士兵與以色列軍隊配合,開始有計畫的屠殺難民營中的居民。不論是老人、小孩、或是婦女,無一倖免。
經過整整40個小時的血腥屠殺,以色列軍隊在18日上午又出動20多台大型推土機,推倒殘垣斷壁蓋住屍首。這場血腥大屠殺造成的無辜平民死亡人數,至今無法確切統計,據以色列官方的統計是700人到 3500人之間。這個慘劇從未有過正式的官方調查。
2001年6月18日,28名當年薩布拉、夏蒂拉難民營大屠殺事件的倖存者,在比利時布魯塞爾正式對當年為以色列國防部長的現任總理夏隆提起告訴,罪名是違反人道戰爭罪行(crimes against humanity)。
肆、美國在以色列─巴勒斯坦衝突中所扮演的角色
一、美國的中東戰略
美國在二戰後的中東政策,是隨著時代的演變而有所調整。但基本上是為維持美國在中東之利益。符合以下幾點:
冷戰時代的中東政策以防止蘇聯在中東的勢力或擴張為主要目標,包括了杜魯門時期的「圍堵政策」,而延續至艾森豪,及甘迺迪時代。
到了尼克森、福特、卡特、雷根時期,則被視為是和解階段。
後冷戰時代,美國在中東對抗對象不再是蘇聯,而是之前親美並受到美國援助扶持起來的區域強權,如伊拉克的海珊。[8]
二、影響美國外交政策的因素
(一)美以委員會─猶裔遊說團體
種族利益團體是從事美國外交政策遊說的團體之一,由於美國為多民族國家,因此種族利益團體在美國是非常平常的。
在眾多的猶裔利益團體中,以1954年由肯楠(I.L. Kenen)創立的「美國以色列公共事務委員會」影響最大。總部設在華府,直接向國會遊說援助以色列的立法行動。
該委員會成立的宗旨為「塑造以色列在美國人心目中比阿拉伯各國為佳的形象,以色列是中東唯一自由民主的國家,強大的以色列乃中東抵抗蘇聯及阿拉伯左傾政權的有利屏障,造成美國人恐懼被稱為『反猶太』的心理,加強美國人同情被納粹殺害的猶太人的遭遇,以及宣揚美國支持以色列是符合美以共同的利益。」
該委員會並不接受以國的捐款援助,僅在美國國內募款,以避免造成被以色列雇用的印象。猶太人本身在美國算是非常有勢力的群體,委員會大多分布在各大重要城市,因此委員會本身具有雄厚的資源。美以委員會正式會員約有五萬五千多名左右,在透過動員,幾乎大多數的美國猶太人與支持以色列的人士都可以算作潛在會員,並且猶太人的凝聚力算是相當強的。
美國猶太人雖只佔美國人口的3%,但卻佔其總投票人口的4%,又分布在美國幾個選舉人團票較多的地方,也就是十二個關鍵州,因此歷來兩黨的候選人都相當重視猶裔選票。
該委員會雖然包含眾多組織,但由於遊說工作都由其一手包辦,因此目標一致,對外口徑也較為統一。[9]
(二)美國國內的軍火商
美國龐大的國防承包商,也是影響美國外交政策的因素。如格魯曼(Northrop Grumann)、波音(Boeing)、洛克希德‧馬丁(Lockheed Martin)、卡特彼勒(Caterpillar)。如果中東繼續動亂下去,軍火商的利益就更大。
武器外銷事實上為美國一大出口項目,而且更多的影響到的是就業人口的多寡。另一面是中東地區比世界上其他地區更多的購買美國的武器,沙烏地阿拉伯是美國最大的軍火買主之一。
再加上武器的販售,另一面也加強的美國的霸權,因為必須有訓練人員、零件、維修人員等,這加強了購買軍火的國家對於美國的依賴。[10]
(三)基督教右翼團體
基督教右翼團體鼓吹支持以色列,說穆斯林是背教者,是無神論者,是暴力的狂熱份子。他們說以色列是猶太人的國家,是上帝賜給猶太人的。但是基督教右翼團體鼓吹猶太人應該回到以色列,卻是為了彌賽亞再臨作準備。
而基督教中,基督再臨的思想是包含著一場大戰的,不承認或是改信彌賽亞的猶太人,是會死於這場戰爭中,並等待審判。所以真正具有反猶思想的,應該是基督教右翼團體。[11]
(四)美國在中東的利益
美國事實上並不支持中東和平,他要的是遵守美國遊戲規則的和平。美國支持以色列對於美國是有好處的。以色列幾乎等於美國的境外軍事基地,並且非常強大,而巴勒斯坦人沒有錢、沒有權力。對於美國沒有好處。
而美國的外交政策是一貫反對任何激烈的民族主義,特別是阿拉伯的民族主義。以色列在1967年瓦解了阿拉伯民族主義,打垮了納瑟(埃及總統)所領導的俗世民族主義運動。
而隨著伊朗革命後,伊朗王朝垮台,美國在中的利益的維護者以及可以延伸權力的境外基地就剩下土耳其及以色列了。
三、美國支持哪一邊呢?
美國在以巴問題上,到底支持哪一邊呢?可以從美國對於以色列的援助,以及在聯合國的態度略為觀察出來。
(一)美援
1.一般的經濟援助
以色列是世界上美國給予最多經濟援助的政府,其接受的經援金額佔美國對全球經援總額之三分之一以上。儘管以色列人口僅占全球的 0.001%,個人平均所得與其他國家相比之下也較高,但是美國依然每年提供大量援助。
自1949年起,美國給予以色列之援助已達八百多億美元(84,854,827,200)美元;美國納稅人替以色列所擔負的利息也有四百九十多億(49,937,000,000)美元,這些加起來總共有超過一千三百四十億美元(134,791,507,200)[12]
2.軍事援助
美國的國外軍事資助(Foreign Military Financing;FMF)是專門提供資金給予外國政府購買美製武器、售後服務與訓練。以色列接受了FMF50%的預算供應。美國於2000年的92筆武器交易,其中有18筆是供應給以色列的。以色列是美國之外,擁有世界最龐大數量的F-16戰機的國家,目前擁有200架噴射機外加與美國軍火製造商洛克希德馬丁公司(Lockheed Martin)所訂購的102架。
(二)聯合國的情形
自從1970年代早期,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動用的否決權已經超過五十次,其中多數與以色列有關,就拿最近的一次來說,2004年10月6日,美國在安理會動用否決權,否決了以色列撤軍的決議案,這項決議岸是要求以色列停止在加薩走廊的軍事行動以及要求以色列自被佔領的領土中撤軍。
又如2003年10月12日的聯合國安理會動用否決權,阻撓通過譴責以色列隔離牆的提案。或是更早如1983年,黎南戰爭後,大會準備通過一個決議案讓聯合國人員進入以色列調查佔領區內的人權狀況。但只有美國及以色列投下反對票。美國在安理會上總共封鎖了超過35項有關以色列決議文草案。
伍、真實的巴勒斯坦情況
一、巴解組織的成立與現狀
巴勒斯坦解放組織:Palestine Liberation Organization
1964年6月成立於耶路撒冷,由400多個不同的團體組成,也又各種不同的政治派別。其中由阿拉法特領導的法塔赫(巴勒斯坦民族解放運動),為巴解中人數最多,政治實力最堅強的派別。其他較為主要的還包括巴勒斯坦人民解放陣線、巴勒斯坦民主解放陣線等。
巴解成立了巴勒斯坦國民議會、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執委會、巴勒斯坦解放軍、以及通過巴勒斯坦的法律。1968年7月通過的巴勒斯坦國民憲章規定,巴勒斯坦解放組織為巴勒斯坦各種力量的代表。
1988年巴解宣布建立巴勒斯坦國家,佔有的土地僅有當初巴勒斯坦的22%。之後巴勒斯坦國受到世界上103個國家的相繼承認。
二、以巴和平談判─都是巴勒斯坦的錯?
(一)奧斯陸和談進程
一系列的私下協商,由巴解組織的代表,以及以色列官方代表在挪威的奧斯陸進行的談判,希望為以巴衝突尋求解決的方法。最終帶來了第一次的奧斯陸和平協定,於1993年9月13日簽署。
(二)第一次奧斯陸協定
又稱為巴以原則宣言,宣言中期望再五年內對於巴勒斯坦問題能找到最終的解決方法。雖然以色列同意撤軍、表面上也將部份自治權交給巴勒斯坦人。但實際上,以色列政府反而加速沒收土地並建立屯墾區。巴勒斯坦人的處境並未改變,擁有的自治區域並不連續,反而如同前南非的隔離區一般。並且以色列當局有權否定巴勒斯坦人所通過的法律,或是任意的監禁未受審判的把勒斯坦人。屯墾區並未消失,而檢查哨與路障也依然存在。
(三)第二次奧斯陸協定(過度性質的針對西岸與迦薩走廊的協定)
1995年9月24日簽訂,28日公佈,提議要將伯利恆(Bethlehem),希伯倫(Hebron)、耶寧(Jenin)、 納布魯斯(Nablus)等約四百五十個村莊的自治權有限度的交給巴勒斯坦人。
(四)中東和平路線圖
在2002年,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以巴問題的1397號決議案,希望藉由此決議案能達成以巴間的永久和平,並有最終解決。此案由美利堅合眾國、歐洲聯盟、俄羅斯聯邦和聯合國的代表所共同撰寫,又稱為路線圖和平方案。 [13]
三、以色列政府對於巴勒斯坦人的政策
(一)以色列的和平意圖?
當我們聽到以巴和談的新聞,或是當以色列政府將和談的失敗怪罪於巴勒斯坦人時,我們應該想想以色列政府的真正意圖為何?
首先,以色列政府並不承認他們有談判夥伴,雖然1993年阿拉法特與以色列政府簽訂了和談協定。以色列答應撤出迦薩走廊及約旦河西岸,但最後只歸還18%,最近又重新有更多的屯墾區出現。
以色列的總理夏隆公開宣稱,巴勒斯坦人的領袖在他們眼中不過是一幫暗殺者和恐怖份子。但事實上在死傷的巴勒斯坦人中,有80%都是平民。
以色列甚至不承認他們對於約旦河西岸及迦薩走廊的行為是「佔領」,以色列的內政部長蘭多(Uzi Landau)說:「那並不是佔領,我們只是回家,雖然也有別人住在那裡,但那不是重點,猶太人是根據神聖權利擁有這片土地的。」
以色列政府也封鎖對於迦薩地帶的人道救援,把迦薩地帶的巴勒斯坦人與外界隔絕,夏隆政府也透露了真正的意圖:以色列將不允許迦薩地區有港口或機場以及與埃及的邊界;整個拉法難民營將被剷平以便成為以色列在迦薩地區和埃及間的緩衝區。
以色列藐視聯合國的決議案
1967年戰爭到2000年間,聯合國安理會共通過138項有關巴以衝突的決議案,以色列全部忽視。其中14項決議案批評以色列蔑視聯合國決議案,4項決議案指控以色列違反聯合國憲章,7項決議案譴責、警告、或批評以色列驅逐巴勒斯坦公民出境,19項決議案指控以色列違反日內瓦第四公約。而對於聯合國一再重申的242號及338號決議案,以色列也完全置之不理。
(二)以色列對於被佔領區的政策以及措施[14]
被佔領區
是指以色列在1967年所佔領的約旦河西岸和迦薩走廊地區,目前尚未正式納入以色列版圖。現今以色列也沒有明確的國界,只有停戰線。
大部分住在這裡的三百萬巴勒斯坦人受巴勒斯坦當局管轄,其他人則是處於高度不明確、難以界定的狀況,聯合接受以色列軍隊和巴勒斯坦文職人員統管。約旦河西岸與迦薩走廊一部分地區受以色列軍法管理。這些法律,與南非過去的種族隔離法律非常類似,有些甚至一模一樣。就如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南非的圖圖大主教在1989年在耶路撒冷的一場演講中所說:在以色列迦薩走廊和約旦河西岸的狀況,我只要改掉一些名字,就可以用來形容南非的狀況。
以色列蓄意讓巴勒斯坦經濟崩潰的作法,使得佔領區內貧窮率從21%攀升到2001年的43%,失業率高達 50%-70%,有70%的人每天只靠不到2美金生活。
屯墾區
過去三十多年來,以色列政府已經送了超過四十萬的以色列人民到非法佔領的區域設置屯墾區,屯墾區策略性地分散各地,以佔據重要水資源與肥沃農地,有效分割、破壞巴人的人口與土地的完整性。這是一種計畫性的殖民統治,或是領土擴張。
今天約旦河西岸與加薩走廊就如舊南非時代貧窮孤立的班圖區(Bantustans)。這不但將使巴勒斯坦人建國希望更為渺茫,往後以巴間不管疆域如何劃分,要遷走已經生根發展的猶太社區,也會是高難度的挑戰。
以巴和談中要求撤離的屯墾區,也並未減少。以色列的和平組織Peace Now指出,前任總理夏隆上台一年半,就增建了60個偏遠地區的屯墾區。以色列自己內政部的統計也顯示出,夏隆上台三年後,屯墾區的人口成長了近百分之十六,由200000人,成長至23,6381人。這樣的數據也可以看出,以色列方面到底有沒有誠意來解決屯墾區的問題。
為了要建立屯墾區,以色列政府在小區與小區中間修築了特殊的公路,為了建設公路常常要破壞或是沒收巴勒斯坦人的農田或房子。這許多的屯墾區將會是巴勒斯坦地區和平的極大障礙。
隔離牆
這座正在興建中的高牆高 25呎,370 公里長,完成後將包圍整個約旦河西岸地區。目前已完成約20公里,並且已經建築了100公里。
以色列方面稱這座牆叫「安全圍牆」,圍牆的用途是要維護以色列的安全,防止任何恐怖攻擊者進入以色列。只要一有可疑份子,以色列軍隊就可以由每三百公尺一個的塔台上掃射。國際人士則稱這座牆「種族隔離牆」(Aparthaid Wall)或「隔離牆」,它象徵了以色列猶太政府對巴勒斯坦人所進行的種族歧視性統治與不公平的佔領。
這座牆的位置,並不在以色列的國境內,聯合國安理會嘗試通過決議案要求以色列停止興建圍牆,但這項決議案在安理會被美國否決。而國際法庭於2004年7月9日裁定這座隔離牆違反國際法,應予以拆除。
根據聯合國的估計,以色列的路障、基礎建設還有屯墾區等各種設施,已經在西岸製造50個無法連貫的巴勒斯坦孤立社區。
世界銀行估計這道牆可能會隔離孤立二十五萬到三十萬個巴勒斯坦人民,這佔了巴勒斯坦人口的10%以上。此外,這道牆也會有效兼併約旦河西岸10%的土地。
檢查站
以色列說,檢查站是為了防止巴勒斯坦自殺炸彈客湧入以色列的轄區。檢查站從無人看守的路障或最嚴格的軍事檢查站都有。所有的檢查站都是設置在巴勒斯坦人的轄區內,但是由以色列軍方管理。
檢查站已成為巴勒斯坦人生活的一部份,上千名巴勒斯坦人每天前往工作、上學、拜訪親戚朋友甚至是緊急就醫時,都必須面臨檢查站和路障的問題。簡言之,檢查站剝奪了巴勒斯坦人行動、遷徙的自由。
等候檢查的時間可長可久,一但被認定為可疑份子,巴勒斯坦人有可能當場被槍斃。常常因為等候的人過多,造成推擠或秩序混亂,以色列士兵就會用催淚瓦斯或是警告的子彈,甚至使用槍托來控制秩序。至今已經有很多起因為在檢查站長時間等待而延誤醫療、農產品腐爛等問題。
除了定點檢查站,還有漫遊式的檢查站,通常由一輛以色列軍方的吉普車加上四名士兵形成,這種檢查站最為危險,是不定點並且不定時,通常沒有人會看到以色列士兵對巴勒斯坦人作了什麼。
但以色列的屯民則完全不用接受這種羞辱,他們有專門設置的道路,與巴勒斯坦人不同,他們可以自由的行動。國際紅十字會也表示,以色列對於巴勒斯坦人所設置的檢查站是不人道的。
四、巴勒斯坦人的抗暴運動
巴勒斯坦的抗暴運動:
根據1947年聯合國181號「巴勒斯坦分治決議」,將巴勒斯坦分為阿拉伯人和猶太人的兩個國家。但是接下來發生的五次大規模戰爭,總計造成了約150萬的巴勒斯坦難民。在1967年的「六日戰爭」以色列更是佔領了聯合國決議劃分給巴勒斯坦人建國的土地。
接續前面所敘述的以色列政府對於被佔領區的政策,以及巴勒斯坦解放組織流亡在外,對於被佔領區的情況無能為力。因此有了巴勒斯坦人自發式的起義運動。他們用阿拉伯文稱之為Intifada。直到現今,一共有兩次。
第一次:1987─1993年
1987年一個小男孩手中拿著石塊丟向以色列坦克的新聞畫面震驚世界。此次抗暴運動發生於1987年12月9日,一輛以色列的卡車闖入加薩走廊地帶的加柏利亞難民營,四個巴勒斯坦人乘坐的兩輛汽車被撞毀,掀起了巴勒斯坦人的起義行動。不同與以色列有充足的武器來源,巴勒斯坦人只能以石塊、汽油彈、及少量的槍械對付以色列的軍人。其中有許多是小孩、婦女及老人。以色列與巴勒斯坦的死亡人數是1420比94,直到1993年流亡的巴勒斯坦解放組織領袖阿拉法特叫停。
第二次:2000年─至今,又稱阿克薩抗暴運動(Al Aqsa intifada)
發生在2000年9月28日,以色列35年的軍事佔領,以及對於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失望。巴勒斯坦人,不論是否居住於以色列境內,都共同感受到以色列對於巴勒斯坦人不公平及殘忍的對待。9月28日,當以色列右翼政黨,也是反對黨領袖夏隆在一千多名軍警保護下,到耶路撒冷宣示以色列主權,並私下訪問耶路撒冷的穆斯林聖地,夏隆離去後,留下了千名軍警,第二天為回教徒的聖日,軍警並未離開,巴勒斯坦人丟石頭抗議,遭到以色列軍人開槍掃射─引發了另一波的衝突。夏隆在2001年當選以色列總理,更撕毀之前的和平談判,加速擴張以色列屯墾區。而自從2000年之後,巴勒斯坦的自殺炸彈客攻擊也急速上升。但至今,以色列的死亡人數與巴勒斯坦的死亡人數還是不成正比。
五、聯合國的干預─真的有用嗎?
聯合國在以巴問題上,通過了許多的決議案,其中非常重要者為安理會的242(1967年11月22日)及338(1973年10月22日)號決議案,而此後聯合國也多次重申這兩項決議案,但以色列與美國多置之不理。[15]
自從1970年代早期,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動用的否決權已經超過五十次而以色列自1967年的贖罪日戰爭以來,更是被聯合國安理會譴責了30次以上。
要解決以巴問題,不能靠安理會,因為美國在安理會具有否決權,最好能夠依靠聯合國大會的力量來解決。但是聯合國大會通過的決議案沒有強制效力,只有輿論的作用,而國際法庭的判決,根據對於隔離牆的判決,目前來觀察,並沒有辦法強制以色列遵守。
陸、結語
支持杯葛以色列運動的南非前大主教圖圖是這麼說的:「南非的種族歧視已經結束了,以色列的佔領也一樣可以。但是我們必須堅守同樣的道德力量和國際壓力。現行的杯葛努力雖然不是唯一的,但卻是第一項必要的行動。」
我不知道要怎麼樣才可能說服國際社會,用一個對得起良心的原則,公平的對待所有在這塊土地上受苦的平民百姓,不論他是猶太人或是巴勒斯坦人。我不知道怎麼說服自己接受,正義在我所身處的世界中,已經變成一個需要努力、甚至付上性命代價去捍衛的價值。這不是我們會想來到的世界,雖然恐怖的畫面距我們千百里之外,但此刻我們若不出於良知說些什麼,某個層面而言,不就等於認同向手無寸鐵的人民施行暴虐的合理性嗎?
長久以來,我們蒙蔽在美國價值底下,相信我們從媒體所看到的,並且繼續天真的以為,如今已手握資源,壟斷資訊管道,成為商業怪獸的媒體,是不可能為了自己的經濟利益和政府同流合污,仍能超越層層疊疊的政商結構,繼續扮演第四權的監督天職的。我們深信,一個政府,特別是作為民主典範的美國政府,必然是言行一致,懷抱天生的悲天憫人,努力要將自由帶給受壓迫的中東人民,而完全勝過人性的黑暗面,從來就對該地區巨大的石油利益視而不見。這是我們人性中的良善,本是好的,如今卻成為被操控的工具,讓我們不問是非,不見事實,專心一致的跟隨主流觀點,甚至和美國人有同樣的疑問:我們這麼自由、民主,他們為什麼要恨我們?必然是他們擁有一個野蠻、不講理、異於常人的構造,因此痛恨人類所共同嚮往的價值。
買賣從來就不只是簡單的交易行為而已,在這個權力和意識形態並不對等的世界,買賣早已超乎所需之人的交換,成為一種形而上的戰爭。近代學者無論從歷史或理論上都無法否認一個駭人但絕無例外的鐵律,那就是「不論什麼政體,即使是民主也需要外部的敵人」,找到敵人,民主所釋放出來的衝突能量,才可被導向外部,免於對著自己的政府引爆。「民主的花朵,需要敵人的鮮血來灌溉」這種操作模式,早已成了美國的基本邏輯之一。從前有冷戰,但在堅固的敵人蘇聯瓦解之後,美國必須尋找新敵人,來合理化每年七千六百億的軍費。這次他找上西方國家所最為陌生的回教文化,輕易將之妖魔化成邪惡的化身,實行其正義與邪惡之戰。下一個會是誰呢?想必是近年急欲崛起的中國,到時台灣是否會在夾縫中,成為東方的巴勒斯坦,其實也仰賴我們自己對問題的了解與覺醒。
那些揭發水門案,扳倒尼克森總統的獨立媒體哪裡去了呢?透過1970年代以來,幾大企業的股權交換與聯姻,許多具有軍火商背景或仰賴政府保障的跨國大企業,透過交叉持股瓦解了美國新聞自由的黃金年代。將之收編進「軍事─特權─產業複合體」,這種媒體怪獸,透過無遠弗界的美國文化傳播,也漸漸擴展到世界各地。到了今天,絕大多數媒體已經不再是具有表達目的的第四權,而是國家製造意識型態的機器,這也是美國每一次找上敵人,立即可以展開對全球群眾思想教育的動員,讓這個敵人立刻變成國際社會的過街老鼠,人人喊打。幸虧,網路科技的發展顛覆了訊息的「製造─生產」模式,得以讓手中無法累積龐大資源的老百姓,透過雙眼和雙手,用自己的腦袋來認定所處世界的樣貌。這項美國五角大廈為著軍事用途的發明,今日成為戳破國家神話的最佳利器。加上許多並未被收編、在愛國主義大帽子下仍然敢言的美國公共知識份子,以巴關係的真實樣貌,和美國在國際警察外衣下的利益考量,終於漸漸浮上檯面。
前陣子一本在歐洲造成不小迴響的書,發行了中文版,書名為《一個德國人的故事》。作者於二次世界大戰前生長於德國,見識到列强對於一個民族的壓迫,足以將試圖維持尊嚴的善良百姓,集體逼入瘋狂的絕境。他在戰爭爆發前,為猶太籍女友不惜離開德國,並且寫下了身為德國人深刻的觀察與反省。他歸納二戰時期發生在猶太人身上的慘劇,焦點不是希特勒的邪惡,不是蓋世太保的蠻橫暴虐,而是全體德國人的冷漠退讓,和全體世界公民的縱容。彼得‧杜拉克寫於1939年的第一本著作《經濟人的末日》中文版,終於於最近得以復梓出版,書中也閳述了相同的觀點。我相信今日我們若不願以符合社會正義的角度,看待以巴關係,將來的歷史也必給相同的評價。
註釋:
1.資料出處:《中東危機》(Crisis in The Middle East),FRANCOIS MASSOULIE 著,李陽 譯,香港三聯書店出版,台灣商務印書館代理;
網站:http://www.passia.org/index_search.htm,http://www.palestine-net.com/
2.同前引書
3.更多關於猶太復國主義以及現今對於猶太人處境以及以巴問題的深入思考,請參考馬克‧艾理斯(Marc H. Ellis)著《一個猶太人的反省》,台北,立緒出版社,譯者 粱永安
4.出自網站資料《紀念若雪─巴勒斯坦資訊網》 https://palinfo.habago.org/
5.參考薩伊德《文化與抵抗》,以及網站資料《Understanding the Israeli-Palestinian Conflict》 http://www.cactus48.com/truth.html
6.原本巴解組織的總部是位於約旦,在黑色九月行動(一個恐怖團體暗殺了以色列在慕尼黑參加奧運的隊員)後,約旦用兵把巴解組織逼出了約旦境內,使巴解到了黎巴嫩南部。
7.參考《紀念若雪─巴勒斯坦資訊網》 https://palinfo.habago.org/,以及《控告夏隆》網站(Indict Ariel Sharon-Justice for the victims of Sabra and Shatila)
8.參考潘冠志著,《猶裔群體對美國中東政策遊說之研究》,1997年,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論文。
9.同前引書
10.參考薩伊德,《文化與抵抗》以及杭士基,《權利與恐怖─後911演講與訪談錄》
11.參考薩伊德,《文化與抵抗》
12.數字資料引自《紀念若雪─巴勒斯坦資訊網》 https://palinfo.habago.org/
13.路線圖和平方案如附件。
14本段資料大部分取自《紀念若雪─巴勒斯坦資訊網》https://palinfo.habago.org/
15.242號決議案內容提到以色列必須撤離其於最近衝突所佔領之領土,338號決議文強調立即停火,並重申必須尊重242號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