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wendelin
2005.05.09
原載:精靈之屋
感謝作者同意轉載
在總工會的安排下,我們到了以色列北方的納薩勒斯 (Nazareth),納薩勒斯是新約聖經裡耶穌基督度過童年的地方,因此也是舉世聞名的基督教朝聖地。西元六七世紀阿拉伯人即進入此地進行屯墾,使得這裡雜揉了基督教和穆斯林的文化。
駛離美麗的特拉維夫,漸往北行,城市的景致逐漸消失。途中經過了高達二十七呎的隔離牆,簡單來說,就是瘋狂的夏隆政府在巴勒斯坦境內蓋一座隔離牆保護猶太人屯墾區以及監視巴勒斯坦人。我們抵達以色列總工會在納薩勒斯的分部,那也是當地的青年文化中心,且是唯一的社會活動場所,裡頭有一個簡單的吧台和小型的電影院。我說「唯一」是因為整個納薩勒斯將近一百萬名阿拉伯人卻只有一個娛樂場地,除此之外一無所有。甚至連三間醫院都是教會資助設立而非來自政府。這裡的阿拉伯裔以色列人(Israeli-Arable)信奉基督教和回教,梵蒂岡教宗曾在二OOO年拜訪這裡聞名的大教堂Basilica of the Annunciation,工會主席Ziad Oudeh說當時政府蓋了很多臨時的餐廳和旅館,教宗一離開,餐廳和旅館全部拆除。
以色列政府是打算讓這裡自生自滅嗎?我不禁這樣想。納薩勒斯的工人很難在本地找到工作,有百分之七十以上的人要到特拉維夫和海法求職。工會區部全稱是Labour Council of Nazareth,總工會的成立可以追溯到一九二O年,當時的納薩勒斯成立的是希伯來工會(The Union of Lanour Herbew),阿拉伯勞工禁止入會,直到一九四八年阿拉伯人才組織他們自己的工會,一九六五年以色列政府才承認阿拉伯人組工會的合法權力,於是這個區域納入以色列總工會的分部。巴勒斯坦勞工過去也常往這個區域找尋工作,隨著以色列在巴勒斯坦管制通關,他們取得合法工作證的機率很低,不然就是淪為非法移工。
離開了地中海明珠,才看到北部的蕭條。對一個成長於東亞,在歐洲唸書的人,納薩勒斯很美,穆斯林的建築很有特色,教堂也迥異於英國的天主教教堂,也許是我膚淺的異國情調。然而這裡的社會生活複雜遠超過我的理解。以色列境內是猶太教和基督教的起源地,很多地方都可以回溯到舊約和新約的經文,阿拉伯人從六七世紀以來的進駐屯墾,被猶太人視為「佔領」。可那不是阿拉伯的宗教信仰,對阿拉伯人來說,以色列以自己的宗教信仰正當化二次大戰後的「佔領」阿拉伯屯墾區。例如在特拉維夫南邊的加法(Jaffa),同樣也是早先阿拉伯人的屯墾區,離特拉維夫短短半小時的車程卻是另一番慘淡市容。這不單純是城鄉差距的問題,種族和宗教差異,以色列政府選擇性的抑注資源,納塞勒斯無法支撐區域的經濟發展,勞動力必須移往猶太人區域尋覓工作,成為猶太區域的底層勞動力,這是內部的不平等發展(unequal development)。
後來補充;
–這是BBC採訪一位住在納塞勒斯的阿拉伯裔以色列女孩的影像紀錄,可以看到隔離牆。Amal’s story
—BBC早有報導納塞勒斯的情況,一位阿拉伯裔說自己是”不平等的公民”.
“We wanted to be treated as equal citizens inside the State,” he said. “But this is a dream that has not materialised.”
納賽勒斯的夕陽日落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