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linfo Logo
Palinfo Title

或許,是腦袋裡的東西決定我們看出去的世界光景。
我們所接收、觀察、納入的經驗感受,要通過先前的知識和認知來轉化。
周日回來一直很昏沉,兩三天內狂寫了一萬多字,仍沒有解消心裡的情緒。或許我離這種心情太遠,類似的情緒大概要追溯到大四那年跟著統聯司機罷工,以及畢業後在敬仁作過的幾次訪談。
過往的經驗告訴我,認識和行動是一體兩面,因而我無法克制自己隔著距離。這種要求不必然適用各領域,後來我也學到如何冷靜、保距、在不同脈絡下採取不同姿態。最大的原因或許是後兩年根本沒碰到這些掙扎,在有資源的位置裡橫算局勢,久了,也麻痺了。

(閱讀全文)

2005年5月17 號下午,詩人,音樂人何力在清華大學新齋樓為來自韓國,馬來西亞,日本的留學生進行了一次小型的面對面演出活動。本次活動由中文系的田老師聯繫並主持。起因自4月底何力帶著詩歌和音樂作品參加清華大學中文系藍棣之教授的研究生博士生課堂的一次交流。藍教授的弟子田老師出於對何力作品的熱愛,欲把何力介紹給自己執教的留學生班,便有了這個約定。

(閱讀全文)

《為了若雪的歌唱》『獻給若雪獻給若雪的父母獻給若雪的故鄉奧林匹亞及她為之付出生命的拉法 獻給世界上所有熱愛若雪,熱愛和平,熱愛生活的人們』01,為若雪的誕生和犧牲《第一支歌(Rachel Corrie之歌)》詞曲: 何力我吃了很多年食糧,穿破了很多的衣裳,就讓我唱一支歌謠,獻給供我衣食的爹娘;我上了很多年學堂,度過了青春的時光,就讓我唱一支歌謠,獻給教我生活的師長。

(閱讀全文)

獻給若雪(1979.4.10–2003.3.16)(一) 2005年春天。星期五的北京。我和『紀念若雪巴勒斯坦網』不期而遇。通過這個網站我認識了幾個名字,內心肅然起敬帶來的震撼久久不能平靜,而這一切都是緣自一個女性——若雪。在資訊這麼發達的時代,在若雪離開人世整兩年後,才觸摸到她離去的身影和人生的方向,才觸聞到她留在人間的愛的氣息,我只有恨自己。她分明就是我的姊妹。在這個充滿歡樂也充滿悲傷的人世間,我已經苟活了30多個年頭,恰好還有一個生於80年的小妹。 讀著若雪父母的照片,我分明也看到了世上所有偉大而悲傷的父母。讀著若雪的家書,我一次次抹掉臉上溫暖的淚水,讓自己冷靜。這罕見的淚水,卻洗淨了雙眸。若雪留在世上的笑容,變形的面孔和緊閉的雙眼,卻愈發清晰。我分明也讀到了一位少女所有的美麗,一位女性所有的柔情,也得以看見自己的心靈。

(閱讀全文)

作者: 陳真 日期: 2005.5.2.還記得底下這位安醫師(Dr Ang Swee Chai)吧?一位女醫生,小小身材卻大無畏。記得我們有文章介紹過她以及她寫的一本書叫《從貝魯特到耶路撒冷》,請自行在巴勒網內搜尋舊檔案。我對她挺仰慕,是個很正直很有勇氣的人,態度總是平平靜靜,不卑不亢;講起話不誇張,對自己所做的一些事卻好像沒什麼感覺,完全不會以為自己很偉大或做了什麼好事。

(閱讀全文)

為了避開對歌台附近的喧鬧聲進行錄音,我們尋找一塊離公路較遠的地方。
民間藝人段昆雲走在路上就開始唱起來了,眾人和著,沒有任何拘束。音樂就這樣解放了這條小路上的所有人。性情質樸、樂觀豁達,可能是所有民間歌手最可貴的一面。

(閱讀全文)

國際在線消息:一位巴勒斯坦居民可能實現自己多年的夢想,因為他寫的一封信將可能作為“世界上最長的信件”被收入《吉尼斯世界紀錄大全》一書中。 據俄羅斯新聞社4月16日報道,這位居民居住在約旦河西岸傑寧市附近的一個巴勒斯坦村莊中,名叫尤瑟夫·阿馬拉那。他花費23個月的時間寫了這封長信。4月16日,他以一句“希望和平”結束了這封超長的信件。

(閱讀全文)

最近在哥倫比亞大學發生了一些跟以巴衝突有關的紛爭,在近幾個月佔據了許多紐約地方報紙的版面。事情的開端是這樣的:有個叫做大衛計劃(David Project)的組織到哥大來找猶太學生傾訴他們在校園內偶爾感受到的騷擾或歧視。結果一共找了幾個學生,把他們的訪談剪輯成一個紀錄片叫做”Columbia Unbecoming”,裡面點名批判了幾個教授,都是中東及亞洲語言與文化學系(Middle East and Asian Languages and Cultures, 簡稱MEALAC)中政治色彩比較強烈的阿拉伯裔老師。

(閱讀全文)

近一個世紀以來,西方刻意阻撓中東民主化的可能性,至今,這現象似乎仍未改變。從大西洋彼端到波斯灣周遭的阿拉伯語系民族,長久以來宿疾難解,那就是專制制度的壓迫。綿延展開在這兩大海洋盆地間的國家,多數成立於過去百年間,其中許多曾是歐洲列強殖民地。英法兩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尤其對形塑中東與北非版圖發揮了決定性的力量。

(閱讀全文)

【請到新的留言版】

(閱讀全文)
紀念若雪巴勒斯坦資訊網 © 2002 -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