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linfo Logo
Palinfo Title

台灣的以色列媒體

原載 蘋果日報焦點評論(2014/7/24)

「以色列」在台灣,向來是個正面字眼,代表了現代、科技、逆境求生等等。相對的,以色列周圍的阿拉伯國家,要不就是與落後、貧窮、野蠻、恐怖份子等詞語相連,要不就是沙漠、石油、奢華、皇室的代名詞。而與以色列相鄰、甚至共同生活在同一片土地上的巴勒斯坦人,更有另一個與之緊緊相連的別稱:好戰分子。

以色列與巴勒斯坦7月8日起互射飛彈,以色列在17日起以坦克車開道展開地面攻擊。根據《華爾街日報》、BBC的報導,截至22日,以色列方面死亡27名士兵、2名平民,巴勒斯坦方面死亡逾600人。雙方的武力不成比例,死傷人數自然也不成比例,然而即便如此,台灣媒體每當提及巴勒斯坦時,仍是不厭其煩地加上「好戰分子」這個詞。「好戰分子」這一方的死亡人數,是另一方的20倍,不奇怪嗎?台灣的媒體,是以色列的傳聲筒嗎?

在美國的政治、經濟、學術、媒體圈,猶太社群都擁有強大實力。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三年,世界各地的猶太人以慘遭納粹屠殺的巨大悲情,以美蘇強權的勾心鬥角為縫隙,以巴勒斯坦是上帝應允給猶太人之地為理由,成功地在聯合國通過「巴勒斯坦分割案」,亦即同意猶太人在阿拉伯人居多的巴勒斯坦地區,建立新的以色列國。而後,以色列憑藉美國的支持與優勢武力,擊敗周圍不同意此案的阿拉伯國家,並且或驅逐、或封鎖、或凌虐境內的巴勒斯坦人,更在聯合國同意的邊界之外「屯墾」,不斷擴張領地。

想想,如果不是以色列在阿拉伯人居多的土地上強行建國,阿拉伯國家也不會群起攻之。如果不是以色列不斷擴大領地欺凌巴勒斯坦人,又怎麼會有那麼多人願意犧牲生命、去當「恐怖分子」?面對以色列這樣的殖民強權,流離失所的巴勒斯坦人還能怎麼辦?竟然還要被台灣媒體套上「好戰分子」的大帽?

世界各地反對以色列霸道行為的示威抗議此起彼落,有些以色列軍人拒絕服從不人道的鎮壓行動,包括許多有良心的猶太裔學者,也對以色列的暴行不忍卒睹,出言反對。例如猶太裔學者馬克.艾里斯(Marc H. Ellis)在他出版的《遠離煙硝(原譯「一個猶太人的反省」)》一書中寫道:

……
身為猶太人,我們是否
已經成為一個壓迫他人的民族?

我們是否已經忘卻
自己一再努力宣揚的大屠殺教訓?

難道我們日以繼夜用武裝直升機、火箭
威嚇甚至攻擊巴勒斯坦城鎮,
為的是給後代子孫建立榜樣?
……

台灣遠在世界的另一端,長期被西方、尤其美國的觀點餵養,也難怪總是偏袒以色列、憎惡巴勒斯坦,習慣聽到以色列說自己火力強大的「自衛」是不得已,沒注意到巴勒斯坦人冒著生命危險的示威、反抗、「好戰」,才真的是被逼到絕境的最後手段。

在網路發達、消息不至於被全面壟斷的今天,台灣媒體就算沒有能力走訪當地,至少不應該一面倒地傾向以色列,而能改以較中立的角度報導此事。別再亂套「好戰分子」的帽子,甚至不妨將「以巴衝突」改為「巴以衝突」。我們總是自詡為以色列,其實,台灣更像巴勒斯坦。

(作者為紀念若雪巴勒斯坦資訊網成員、《四方報》前總編輯 )

紀念若雪巴勒斯坦資訊網 © 2002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