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出處:立報左右看 2013.04.25
左看:反恐氛圍高漲 提防惡行再起
911後,讓美國得以在集體受害與恐懼所激發的愛國仇外氣氛裡,推出早已籌劃許久的攻打阿富汗與伊拉克大戲,掠奪當地石油利益,包攬各項工程,卻也徹底破壞原有堪稱穩定的平民生活,重新挑起宗派間的角力與互鬥。至今,阿富汗與伊拉克人的生活依舊未得平靜。
基礎建設的破壞,民生公衛的傾毀,美國戰機的轟炸,宗派互鬥的襲擊,都讓當地平民日常生活飽受威脅與傷害。美國在911之後,為了「報復」,也為了傳揚「民主」與「解放」,為阿富汗與伊拉克所帶來的真實「福音」。沒人在意那裡的人們曾經過著怎樣安穩的生活,而今活在如何可怖的光景。
只是當阿富汗與伊拉克每日所發生的場景,小規模地在美國本土上演時,卻成了國際大事。人命可貴,傷者無辜,誰都不該傷害本非戰鬥人員的平民。但同樣傷及平民,為什麼我們視對那傷及數人的極端行為傾力關注,卻對那百萬倍的罪行卻毫不在乎?
正是「反恐」可成為一種調動人們恐懼的遮蔽物,掩蓋我們認識他者的可能,讓人們潛藏內心的仇外與刻板印象得以正當外顯,讓掠奪者以正義為名對外為惡,對內窺探蒐集人們隱私。波士頓爆炸案實為不幸,但人們應提防在反恐氛圍高漲的此刻,對外對內又將有何惡行藉此再次興起才是。
陳良哲/研究生
右看:數不盡的標題 看不清的真相
關於炸彈客的背景與動機,不斷地在社交短訊與新聞媒體裡翻動更新,幾種說法貌似解釋一切,卻更像是貼上標籤。對於疑犯與事件,在網路科技普及人人皆有智慧機的年代裡,真相竟如此難以辨明。
先說疑犯是宗教狂熱者,但宗教不就是一種激情,一種獻身,沒有狂熱的信徒,宗教信仰不就是只是作戲而已?這麼說並非要認可基本教義派的仇外甚至採取武裝暴力的作為,但若陷於宗教狂熱就能成為我們所理解的嫌犯特質與犯案動機,豈不也映照出吾人詭異的信仰態度。
隔兩天,說法又變,疑犯成了反對美國入侵伊拉克與阿富汗者。這又能說明甚麼?早有過半民意反對美國在伊阿兩地的介入,疑犯不過是這過半平民的其中之一。再說,美國在伊阿兩地戰事也早過了高峰,撤軍已在進行,沒有道理對正在撤軍的美國進行如此極端的暴力反擊。
與其說這些理由與標題解釋了爆炸客的犯案動機,不如說它更強化了我們對於某些人群的刻板印象。正如爆炸案剛發生不久,網路上各種人肉搜索,各種懷疑揣測常指向中東裔人群,本是一種主流的對於他者想像。在資訊爆炸科技發達的年代,我們竟沒有能力拼湊真相,對於新聞事件與世界動態,像是街頭巷尾閒人扯淡的綜藝八卦,都只是一個個標題而已。
詹奕宏/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