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linfo Logo
Palinfo Title

老虎鉗中的迦薩

作者:Omar Karmi (約旦時報特派員Omar Karmi 迦薩走廊報導)
日期:2006, 7, 11
原文出處: Middle East Report Online

5歲大的蘭亞(Layan)用手掌矇著耳朵並且緊閉雙眼,來試著描述她對「超音波爆聲」(sonic boom;音爆)的印象。她說音爆嚇到她了,雖然她爸爸,馬塔瑟.巴亞(Muntasir Bahja),32歲,翻譯員,跟她說了「一個使她平靜下來的小謊言」--這爆聲一點也不多於一個從飛機上丟下後啪地爆裂的大氣球噢。

馬塔瑟說,他跟女兒解說了氣球爆裂的原理,但他的解釋卻止不住她懼怕以色列戰鬥機噴射引擎以超音速低空掠過迦薩走廊上空之時所發出巨大而響亮的霹靂聲。從6月25日到7月4日,以軍戰機共製造音爆25次(多半選在凌晨一兩點鐘),並且繼續這麼做。蘭亞的媽媽,阿蕊(Arish),28歲,說家裡老大又開始尿床,原本前兩年她已大到不再尿床。她的三名幼兒「最近都好驚恐,」她接著說:「孩子們非常疲累非常煩躁而且虛弱嘔吐,孩子們沒了食慾,變得有點暴躁,我發覺管束他們更難了。」

遠處,從Beit Hanoun這偏北方的小鎮傳來的間歇砲火聲,在Jabalya難民營巴亞一家人都還能聽得到。「那是炸彈聲,」蘭亞回答,似乎想要刻意淡化這威脅:「嚇不了我的。」

「最高負荷量」

馬斯瑞醫生(Thabit al-Masri)對於如何接待媒體記者已經十分熟練。6月25日以軍士兵薛勒特(Gilad Shalit)被三個巴勒斯坦武裝團體俘虜後,迦薩人民就開始全面戒備以色列的報復。第一批大舉湧入的是新聞記者。

馬斯瑞醫生以著簡潔的敘述,說明了他所屬單位的簡短歷史。他所屬的是迦薩走廊最大的醫療院所敘法醫院(al-Shifa Hospital)之新生兒加護部門。馬斯瑞說這個單位有30個由外國援助設置的早產兒保育器,負責照護迦薩三分之一的早產兒及所有緊急病例。造訪那時,是7月4日溫暖溼熱的午後,空調舒適的一樓,早產兒保育器全都在使用中,所有設備也皆因醫院內部發電機嗡嗡作響,因為6月28日以軍已經炸掉迦薩僅有的一座發電廠。

「我們不應該達到最高負荷量,」馬斯瑞說:「可是我們沒有太多選擇。過去十天以來,由於局勢緊張,再加上音爆,媽媽們皆處於極度壓力下。」他說醫生們已經注意到當迦薩走廊壓力及暴力增強時,孕婦因併發症入院人數就會急劇攀升。據敘法醫院資深產科醫生瑞迪(Adnan Radi)所說,流產或過早進入陣痛的婦女人數由平均一天2人到4人,提高到10人那麼多。自6月28日以軍對被俘虜士兵做出軍事回應那天起,已有三宗死產病例,醫生說當地正常情況下每5到6個月才會見到一宗死產。

醫生沒把握為什麼會有如此之多的死產。但瑞迪醫生說,流產和早產數量提高並不難瞭解。「音爆,結合了所有其它的壓力,對孕婦健康有非常壞的影響。這些衝擊可導致子宮提前收縮,羊膜破裂以致過早產出嬰兒。不論何時一有爆炸,隔天早產及流產人數就會提高。」

所有其它的壓力

遭受音爆襲擊是讓人深深痛苦的體驗。除了爆炸當下所帶來的驚嚇之外,尚有因震動所帶來的肉體震顫與方向感之暫時喪失。音爆的隆隆聲臨空而降,但是卻不似炮火或彈擊那樣能夠讓人判定來自何方,這聲響籠罩環繞著一個人,猶如這人就置身於正中間。「你看音爆隆隆作響時人們的反應,」心理學家塔瓦伊那(Ahmad Abu Tawahina)指出:「人們不是開始笑,不然就是跳,像要嘗試從自己身體裡面跳出來一樣。」

塔瓦伊那是「迦薩社區心理健康計劃」資深的臨床指導員,他說以軍是有意識地施展策略,企圖要讓迦薩人屈服於一種「經由學習而來的無助狀態」。「以軍試圖製造無可抵擋的創傷,這產生於無法預測、無法避免且無法控制的狀況下。撤離前以軍從不使用音爆」──2005年8月以色列自迦薩走廊撤走駐軍和屯民──「因為他們的屯民生活在我們當中。」

傳統的診斷模式難以適用於迦薩,塔瓦伊那接著說:「我們的創傷不斷累積。你們說『創傷後壓力症候群』(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 PTSD),可是我們從未體驗那「之後」(post)的部分,而只有受創,並且持續受創著。目前人人都談音爆,之前談的是薪水。即使沒了音爆、砲彈和炸彈,在迦薩生活仍是壓力重重;人們不能自由進出迦薩走廊,一些家庭已經支離破碎散落在世界各地,所有這些事都會對心理健康造成負面影響。」

起因於薛勒特這名俘虜的「人道危機」,引發了各界的合理關切,但是,迦薩人所承受的壓力,僅是更加嚴重擴大,而非有任何性質上的不同。2005年秋天,以軍開始使用音爆,當時引起聯合國批評之後就沒再繼續,但是6月25日之後,以軍又重施故計。目前針對巴勒斯坦武裝團體成員的空襲仍無休止地進行著。自2006年初到6月20日,據聯合國估計,以色列共對迦薩走廊發動了142次飛彈攻擊。

據「聯合國人道事務協調辦公室」(the UN Office for the Coordination of Humanitarian Affairs)6月21日報告,今年頭三個月以軍對迦薩投擲781枚炮彈,同一時段417枚巴勒斯坦自製火箭砲(Qassam rockets)射向以色列。然而,由4月到6月20日這段期間,以軍超乎尋常地以7599枚炮彈猛力轟擊迦薩,較之另一方則發射479枚自製火箭砲。6月9日到6月20日,迦薩走廊31名巴勒斯坦人被殺害,其中有10個小孩,當中6個小孩只有5歲大甚或更小。這之中包括葛里亞(Ghalia)一家7名成員,6月9日他們一家在北迦薩海灘上被殺害。這起殺戮讓巴勒斯坦人群情激憤;葛里亞家倖存的十歲女兒胡妲(Huda Ghalia)在炮擊後挨著父親屍體哭喊的畫面被攝影機鏡頭捕捉,讓她成為一個象徵標記。

胡妲

心理學家塔瓦伊那的工作對象是3歲到18歲的孩童。胡妲是他的病患之一。他說,胡妲承受著行為、情緒與認知等各方面的障礙。

但是所有的孩子都受到影響。塔瓦伊那的電話在我們7月4日訪談時一直響個不停,他說,那是他的小孩打來「尋求安心」的電話。「我們告訴父母們音爆發生時,該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用雙臂環護孩子來讓孩子感到安全。可是從跟孩子的談話中,我們知道孩子其實也能感覺到父母的恐懼。當父母也害怕時,孩子明白了所有人的脆弱與易受傷害。這導致他們對權威缺乏尊敬,這我們在第一次抗暴運動(1987-1993)後已見到。巴勒斯坦的孩子反抗權威,他們邊跑邊拿石頭丟擲以色列士兵,然後晚上回家尿床。」

馬塔瑟和阿蕊盡他們所能平撫他們的小孩並讓他們遠離傷害。馬塔瑟的父母住在樓下的公寓,所以在家中都會有人照顧,這對阿蕊幫助很大,她現在大部分時間都得花在手洗全家衣服。(「別問熨衣服的事,」她扮鬼臉說。)(譯註:電廠被炸各地停電)6月28日之後,他們夫妻也不讓孩子們在街上玩耍,這讓孩子難忍抓狂,馬塔瑟說道。

但即使這兩位受過教育又細心的父母也無法考慮到一切。「爸爸!爸爸!」蘭亞突然大叫起來,然後笑倒在她爸爸身邊。「你知道她在做什麼嗎?」他問道,然後自個兒回答:「我盡量不讓孩子看到電視上胡妲的畫面,可是電視一直在重播。她模仿的是胡妲在海灘上那一幕。」「有時候,」阿蕊加上一句:「她說自己就是胡妲。」

 

相關文章連結:
以色列音爆戰術 重創巴人健康
以軍砲擊案 女童哭喊父親 巴人受難新象徵

 

 

紀念若雪巴勒斯坦資訊網 © 2002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