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linfo Logo
Palinfo Title

留言須知:* 欄位為必填,但Email 不會顯現以避免垃圾郵件攻擊。留言時,系統會自動轉換斷行。

除網管外,留言需經後台放行才會出現。絕大多數人留言內容不會有問題,但實務上無法把大家全設為網管,以免誤觸後台重要設定,還請舊雨新知見諒。

注意:2010 年 11 月 25 日以前的留言均保留在舊留言版檔案區這裡 (僅供核對,所有內容於 2022.06.21 已全部匯入留言版)。

寫下您的留言

 
 
 
 
 
13789 則留言。
澄清與抱歉 發佈日期: 2005.04.01 發佈時間: 上午 6:20
這個問題,我想過,只是在最後的權衡下,就用最簡單的方式貼上去,第一,因為陳真的文章一定會自己曙名,這點很清楚,也是最重要的考量原因。造成當事人的困擾,只能說抱歉。最簡單的做法就是,請全部刪除。

我們對留言版的認知太不一樣了,不過這沒有什麼關係,這是你們的網站,當然是用你們的標準、你們的做法。
-----------------------------------------------

好比我說活物自然比晶瑩剔透的概念來得難以理解, 此話無甚意義. 我雖不寫詩,但它其實就只是一種像 "詩" 那樣性質的東西, 不具現實意義, 不能老是對我講的一些話 take it seriously. 你只能take it metaphorically. 一旦剪接來做某種現實解讀, 就更是完完全全誤解了我的意思.

“誤解” 挺無奈而痛苦, 人的孤獨感也許就是這麼來的, 因為不管你怎麼說,人們還是會扭曲你的意思. 但我的 "思想" 理應三歲小孩都能 enjoy, 有這麼博大精深嗎?

貼文者很抱歉, 無意為難, 得罪之處也請海涵. 你可重貼, 用你自己的話去表達你的意思, 或引用我的話去表達你想表達的意思. 這樣是不是比較好?

陳真 2005. 3. 31.
陳真 發佈日期: 2005.04.01 發佈時間: 上午 3:09
何止福全老兄沒看出來, 我都已經寫了澄清,學姐剛還問我貼曾志朗被毆的新聞目的何在? 可見這樣一種剪接式的 "引用", 任何人都難以判斷是不是我貼的.

這樣的例子太多,我有點受不了. 能不能請怡靜刪除? 但我不堅持刪就是了, 只是很討厭花時間做這些無謂的澄清, 甚至許多時候根本無從澄清起, 只好忍耐.

我寫東西只為 "好玩", 無意文以載道, 玩的感覺如果不見了, 寫起東西就很煩.

我對 "作品" 所有權挺敏感, 是誰的就是誰的, 容不得一點模糊. 我非作家, 對於文字使用沒有特殊喜好或使命, 只不過隨手寫寫, 但這些隨意之物畢竟背後仍得有個主人.

更重要的是, 所寫雖無公眾價值, 但我賦予它一種私人的重要性, 就像在寫家書或情書那樣, 旁人看來或許只是無聊之物, 但我賦予它一種重要性, 於是在我眼裏, 或是在我親友眼裏, 它就會變得有價值, 甚至獨一無二.

對我來說, “是誰寫的” 不是一件小事, 因為人們的一言一行不是獨立存在, 而是隸屬於一整個生命. 每個人自然有著一套與他的生命相結合的表達方式, 與之不搭調時就覺得彆扭, 更何況是塞給他一些不是他講的話或不是他做過的事.

常有人誤以為我討厭讀者. 但我不是討厭讀者, 我只是討厭澄清. 我總覺得, 不管寫了什麼, 接下來往往是一堆誤解, 除了誤解, 還是誤解, 很痛苦.

「不是不是不是, 我不是那個意思」, 「不是不是不是, 我沒講過那樣的話」, 「不是不是不是, 我沒做過那樣的事」, 「不是不是不是, 我沒有那樣的居心」...我覺得這是我跟不認識的人 (比如讀者) 溝通時幾乎唯一能講的一些話; 永無止盡的澄清, 毫無底線地改變原意, 以便與人取得某種很形而下、已遭受嚴重扭曲的 “溝通".

好比我說活物自然比晶瑩剔透的概念來得難以理解, 此話無甚意義. 我雖不寫詩,但它其實就只是一種像 "詩" 那樣性質的東西, 不具現實意義, 不能老是對我講的一些話 take it seriously. 你只能take it metaphorically. 一旦剪接來做某種現實解讀, 就更是完完全全誤解了我的意思.

“誤解” 挺無奈而痛苦, 人的孤獨感也許就是這麼來的, 因為不管你怎麼說,人們還是會扭曲你的意思. 但我的 "思想" 理應三歲小孩都能 enjoy, 有這麼博大精深嗎?

貼文者很抱歉, 無意為難, 得罪之處也請海涵. 你可重貼, 用你自己的話去表達你的意思, 或引用我的話去表達你想表達的意思. 這樣是不是比較好?

陳真 2005. 3. 31.
魏福全 發佈日期: 2005.04.01 發佈時間: 上午 12:39
天啊 我還以為我在和陳真兄一起嗥叫共鳴 原來吠的是影子而已 難怪這兩段文章接得有點怪 也不像陳真兄的風格 一時眼拙沒看出來
陳真 發佈日期: 2005.04.01 發佈時間: 上午 12:02
抱歉, 我想做個要求, 這裏留言不要求公開你的身份或姓名, 但能否盡量用同一個稱呼(所謂 id)?

要不然常引起誤會. 比方說我的留言被引用,下方貼個新聞, 看起來人家會以為那新聞是我貼的. 有幾次別人私下跟我講什麼我在哪裡或甚至在巴勒網寫了什麼, 我聽了一頭霧水, 因為我根本沒寫過那樣一些話. 看來似乎和這種 id 每次都不一樣的 "引用" 有關, 讓我掠美或揹黑鍋.

我也想順便聲明一下, 我從未匿名寫過任何東西或留言, 董事長有潔癖, 把文字當成自己身體的一部份, 對它有一種 "所有權" 的感覺, 不會讓它成為一種 "沒有主人" 的東西. 有些人不重視 authorship, 但我挺重視. 是我講的, 不管多爛, 那就是我講的, 同樣地, 不是我講的或我貼的, 不管多好, 它就不是我講的或我貼的.

拜託各位盡量配合, 至少, 在你引用他人文字做其它解讀或闡釋時, 更應如此, 畢竟被引用者也許並沒有那個意思, 但不是他講的話或貼的文章卻和他寫的東西給剪貼在一起, 產生完全不一樣的意思. 這會引來許多誤解和疑惑, 讓當事人根本無從澄清起.

陳真 2005. 3. 31.
陳真 發佈日期: 2005.03.31 發佈時間: 下午 11:28
天啊! 我快不行了, 誰來救我啊~~怎麼會有那麼好看的電影好聽的音樂?!!

原來台灣演過了, 英國凡事都慢半拍, 這片 (放牛班的春天) 是最近才上映, 我是昨天才看, 看完之後一整個晚上睡不著, 就像病相思一樣, 打算再看五遍, 看到下片為止.

為了答謝巴勒網各位讀者, 董事長特別進行網路調查發現, 沒看過的還有機會, 住台中的可以到沙鹿電影藝術館 (我在沙鹿當了三年多的管區, 之前怎麼沒聽說過荒涼的沙鹿有這樣一個藝術館), 上映日期如下. 另外, 住北部的更有機會, 有個親子影展, 也有演這部片. 網址是:

http://www.spot.org.tw/kids_tour/proramme.html

如果有人買了 cd 或買了電影票, 覺得被董事長騙了的, 可以拿來退錢.

這與巴勒斯坦應該也有關. 如果人們不是被某些東西感動, 怎麼會去關心遠在天邊的人與事?

陳真 2005. 3. 31.

=============
沙鹿電影藝術館2005年3~5月電影放映片單

片名/導演/片長/分級/放映日期/時間/國別/備註

唇語驚魂/賈克歐迪亞/114/輔/94.03.11(五)/19:00/法/館藏DVD

夢想起飛的季節/瓊卡西雍/103/輔/94.03.18(五)/19:00/法/館藏DVD

狗臉的歲月/雷瑟霍斯楚/100/輔/94.03.25(五)/19:00/瑞典/館藏DVD

無法無天/梅爾尼/214/限/94.04.01(五)/18:30/巴西/館藏DVD

四百擊/楚浮/99/輔/94.04.02(六)/10:00/法/35mm

夏日之戀/楚浮/106/輔/94.04.02(六)/14:00/法/35mm

多古拉之歌/勒貢/80/普/94.04.02(六)/19:00/法/35mm

蝴蝶/Philippe Muyl/88/普/94.04.16(六)/10:00/法/35mm

放牛班的春天/賈克貝漢/96/護/94.04.16(六)/14:00/法/35mm

台北二一/楊順清/115/護/94.04.30(六)/10:00/本國/35mm

黑狗來了/尹祺/95/輔/94.04.30(六)/14:00/本國/35mm

推手/李安/104/普/94.05.07(六)/10:00/本國/35mm

喜宴/李安/107/輔/94.05.07(六)/14:00/本國/35mm

飲食男女/李安/120/護/94.05.08(日)/14:00/本國/35mm

光陰的故事/楊德昌等/106/普/94.05.21(六)/10:00/本國/35mm

恐怖份子/楊德昌/109/普/94.05.22(日)/10:00/本國/35mm

海灘的一天/楊德昌/138/普/94.05.22(日)/14:00/本國/35mm

沙鹿鎮公所/沙鹿鎮立深波圖書館(電影藝術館)/台中縣沙鹿鎮鎮南路二段488號

網址:www.library_shalu.tcc.edu.tw TEL:04-26634606

開演前半小時開放免費入場,放映後20分鐘謝絕入場,座位有限敬請提早入場

===============

http://www.spot.org.tw/kids_tour/proramme.html

光點親子逍遙遊影展 / Spot Kids Tour Film Festival

繼去年廣受各界好評、場場爆滿的「光點親子電影日」活動後,今年光點電影院再度於兒童節期間擴大推出「光點親子逍遙遊影展」,邀集五部老少咸宜的各國佳片。本次精選的五部影片分別是來自法國的《放牛班的春天》及動畫片《大雨大雨一直下》、來自瑞典的《狗臉的歲月》、描寫蒙古遊牧家庭的《駱駝駱駝不要哭》,以及橫跨德國與非洲肯亞的《何處是我家》等,都是溫馨可愛雅俗共賞的題材。希望藉由這些影片,在觀賞電影的同時也了解各國風俗及生活趣味,讓大家不用坐飛機也能環遊世界喔!

而除了為期兩週的影展放映之外,4/9當天更訂為「光點親子電影日」,歡迎所有大朋友小朋友當天一起來看電影玩遊
戲,讓親子們在光點電影院能留下快樂的回憶。

光點親子電影日

4/9(六)「光點親子電影日」當天,特別精選影展其中的《放牛班的春天》、《大雨大雨一直下》、《駱駝駱駝不要
哭》三部適合所有親子觀賞的影片。當天親子同行看電影可享優惠,更歡迎小朋友來玩遊戲抽贈品喔!

好康一:親子同行到光點電影院看電影,可享大人半價,兒童免費

好康二:12歲以下的小朋友憑電影入場券可參加"擲骰子遊戲",憑點數再獲贈精美小禮品,人人都有獎

(每人限參加一次。活動進行時間:4/9(六)下午12:00~18:00止)

更多好康~~

◎ 誠品城市之光店:憑光點電影院票根至店內消費,即贈送精美小禮一份

◎ 第六大道:憑光點電影院票根來店消費,續點蛋糕可享半價優惠

◎ C25° Cafe:憑光點電影院票根來店消費,再免費招待每位小朋友餅乾一份(巧克力/燕麥口味二選一)

(以上優惠僅限4/5~4/17光點親子逍遙遊影展期間適用)

=========================

至於冷靜先生所批評的 "造謠", 文章出處在此:

http://palinfo.habago.org/archives/2003/12/01/18.36.44/

冷靜先生對我們誤解太深. 巴勒網不敢說報導每個事實都完全正確無誤, 但絕不會造謠或刻意扭曲事實. 至於你所提到的這事, 否認它其實就跟否認二二八大屠殺一樣毫無意義.

董事長是巴勒網裏對以巴問題最外行的一個, 有時講起來似乎頭頭是道, 儼然專家, 其實經常都是臨時網上惡補, 不像學姐或怡靜有真功夫, 學姐甚至都還經常要上圖書館抱一堆書回來. 但即便外行如我, 只要用幾個關鍵字去查詢一下, 不就出來一堆資料?! 判斷資料之可信度, 基本上並不困難.

冷靜先生挺有正義感, 但問題似乎不在於正義與否, 而在於熱情不足, 情緒有餘, 很不冷靜; 冷靜的人不會犯某些基本錯誤. 人當然不可能不出錯, 但盡量不使情緒和偏見影響判斷, 出錯的機會就會減少.

陳真 2005. 3. 31.
魏福全 發佈日期: 2005.03.31 發佈時間: 下午 9:42
兩位先生果然是見過世面的學者 老神在在 沒有對該名病人追究 新聞媒體也就沒有進一步擴大報導. 而另一位精神病患從南部一家精神病院逃跑 就被年代新聞當成晚間新聞的頭條新聞來報導 播報的方式彷彿是瘋狂殺人犯逃獄事件.如果在我工作的醫院有精神病人逃跑 我首先會擔心的是病人會不會受風吹雨打挨餓受凍或是受到意外傷害 而不是擔心他會傷人.今天台灣精神醫療資源豐富普遍而且方便 大多數的病人都可以受到醫療照顧 嚴重發病暴力攻擊的病患已經很少見了.
怡靜 發佈日期: 2005.03.31 發佈時間: 上午 10:14
對了,陳真說的The Chorus,台灣前陣子有上映,叫做放牛班的春天,電影原聲帶各大唱片行均售。另外,目前北部好像還有上映另一部法國片叫做山村猶有讀書聲(To be and to have)也不錯看。
怡靜 發佈日期: 2005.03.31 發佈時間: 上午 10:01
以色列战士 | 2005.03.31 00:08

“9月16日下午6時左右,以色列軍隊按照國防部長夏隆預先下達的指令,將早已集結待命的長槍黨民兵約150人放入夏蒂拉和薩布拉難民營,”你们造谣不脸红吗?拿出证据来我们看看。


這位以色列戰士就是"冷靜"吧?換id了?下次最好連ip一起換掉比較好。

好啊!我願意回答你的問題,只要你願意先回覆之前你指控ISM是恐怖組織的證據在哪?關於此事,讀者可看舊留言版第13頁和第14頁
陳真 發佈日期: 2005.03.31 發佈時間: 上午 2:34
前兩天看電影, 先演預告片, 音樂響起, 不過幾個音符, 脆弱一點的, 心立刻要碎; 很可能五百西西眼淚瓶都不夠用. 唱些什麼聽不懂, 可能是法文, 但那純粹的音符彷彿才是你最深沉的知己, 理解你的哀樂苦痛.

這可能是董事長近幾年聽過最好聽的現代音樂了. 我看遺囑得改一下, 本來希望有人能播放 "阿瑪迪斯" 版的莫札特安魂曲給我上天堂或下地獄時一路上可以聽, 現在遺囑改了, 如果一個人死後只能點播三首歌, 那就播 "The Chorus" 的第一,二, 五首 (第一和第五是同一個曲子).

昨天買來 "The Chorus" 原聲帶, 上面附有歌詞, 挺適合喪禮播放, 有需要的不妨考慮一下. 第一和第五首是 Look to your path,歌詞如下

Look to your path
Children lost, forgotten
Give them a hand
To lead them
To other tomorrow

Direction in the darkest night
Wave of hope
Passion for life
Path of glory

Children pleasurs
Too soon forgotten, erased
A golden light ever shines
At the end of the path

Direction in the darkest night
Wave of hope
Passion for life
Path of glory

第二首是 In Memoriam, 是一般禱告詞, 大約是

Lord have mercy upon us
...
O Lord
Eternal rest
Grant them O Lord, O Lord
Eternal rest

還有, 動物網(親系譜)開張了: http://kinship.habago.org/

其實它存在已久, 只是一直擱著, 文章圖片也都還沒有時間弄.

網徽應該是一隻兔子 (根據葫蘿蔔來判斷, 若是貓, 應該不吃這個), 這張圖是從東珍網站的留言板上拿來用, 本是一些小朋友的家庭作業, 作者叫屈彬彬, 他還有一張螃蟹, 畫得也挺不錯, 改天再貼上去. 目前正在找這個小朋友, 還沒找到.

關於親系譜, 記得在巴勒網留言板上寫過幾個親系 "大師" (達爾文, 維根斯坦和亨利梭特), 也寫過類似想法. 巴勒網改版後, 過去留言只能從上面所提供的連結去找. 改天有空, 我想把這些留言中選一部份出來重貼, 以便有個連續性.

親系譜的 "關於我們" 如下.

陳真 2005. 3. 30

==============
關於我們—



維根斯坦說,他的哲學工作就像在「補一張破碎的蜘蛛網」,恢復線縷間應有的連結。待網補齊,我們將看見一個全新的風景,一個嶄新的世界。它與過去什麼都一樣,但其實什麼都不一樣;它似乎什麼都沒變,但其實一切都已改變。



就如一盤棋一齣戲一個故事一首曲子,生命必須是一個整體;如果生命只是一種孤立現象,它將喪失意義而無法理解。這個人和那個人,這個生命和那個生命,反覆述說著同樣一個故事,就如畢卡索這麼說:「我講的,當它散佈在空氣裏,只不過是一些話語,但你若把它們用應有的方式聚攏起來,你將會看到一幅完整的風景。」而這也是我們對「親系譜」(kinship)這門「宗教」的理解和信仰。

(2005.3. 27.)



網站設計:周麗鈞

網徽:屈彬彬(中國河南一位小學生的學校作業)

連絡信箱:kin@kinship.hagabo.org
不是原住民 發佈日期: 2005.03.31 發佈時間: 上午 1:08
謝謝陳真與不要害怕的回應。
一種斷裂的陳述方式,其實不可能完整的傳達個人的想法。即使是一個具體事件的描述,也有可能像陳真所說的,因為觀看的角度不同,描述的方式也就會大相逕庭。
我的困惑來自於一些具體事件的發生,當然它並不佔據我工作上的多大份量,只是這樣的疑惑總是會自己擴大,進而變成自己的困境。這裡不是心理諮商的地方,當然也不好佔據版面談這些非關主題的內容。
魏福全 發佈日期: 2005.03.31 發佈時間: 上午 12:53
陳真兄 放個屁都有可能造成災難 和尚坐禪入定也可能壓死蟲蟻 更何況是''一些出於所謂 "正義感" 或 "純概念討論" 的口不擇言'' .真要顧慮那麼多 大概連呼吸都不能了 而且 不講話恐怕罪過不一定比較小.
以色列战士 發佈日期: 2005.03.31 發佈時間: 上午 12:08
“9月16日下午6時左右,以色列軍隊按照國防部長夏隆預先下達的指令,將早已集結待命的長槍黨民兵約150人放入夏蒂拉和薩布拉難民營,”你们造谣不脸红吗?拿出证据来我们看看。
模範導師的諄諄教導 發佈日期: 2005.03.30 發佈時間: 上午 11:22
蘇格拉底

作者:高廣孚

  古代,世界上有兩個偉大的教育家,在中國是孔子,在希臘是蘇格拉底(Socrates),兩人至今尚為世人稱頌不已。

一 一個歷史上的巧合

  有人說,蘇格拉底和我國的孔子有若干相似的地方,甚至有人將他比做希臘的孔子,將他的學生柏拉圖(Plato)比做希臘的孟子。因為從若干的事實對照起來看,蘇氏和孔子確有多少類似之處。第一、他們倆出生的時代很接近。蘇格拉底生於西元前四六九年(我國周元王七年),恰當中國孔子死後十年的光景,兩人活的歲數幾乎相同,孔子享年七十三歲,死於周敬王四十一年(即西元前四七九年);蘇氏於西元前三九九年(我國周安王三年),七十歲的時候被迫服毒而死。第二、他們的容貌都談不上好看。我國的孔子名丘,因為他生來就有一個高聳突出的前額而得名,這一個不大相稱的面龐,談不上英俊和瀟灑;至於蘇格拉底的相貌,可能比孔子更醜。據威爾杜蘭在其所著「西洋哲學史話」(The Story of Philosophy)裏的記載,說他有光禿的頭,大大的圓臉,深陷的眼眶,寬闊而朝天的鼻子,活像一個挑夫;(註一)。有的書上更說他有一個便便的大腹,如此這般的一幅古怪相,再配上蹣跚的腳步,自然是夠難看的了。第三、他們生的時代也很相似。孔子適在周室式微的春秋時代,五霸跋扈,諸侯兼併,動亂頻仍,民不聊生,他寢不安蓆,栖栖遑遑,周遊列國,思所以行其道。蘇格拉底出生在雅典,當時的希臘半島,也是城邦(City-States)紛立的時代,較強的是雅典和斯巴達,如果沒有外侮的入侵,各城邦間的紛爭總是繼續不斷。第四、他們都是偉大教師的典型。孔子那種憂道不憂貧的精神,和正人心闢邪說的毅力,深印在每個中國人的心中。蘇格拉底在世時,經常批評政治,攻擊詭辯學派,那種至死不屈的精神,同樣深為世人所景仰。孔子的「學不厭,教不倦」的精神,蘇格拉底終日苦口婆心教導雅典青年的熱誠,都不愧是古今教師的楷模!

二 幽默風趣的性格

  蘇格拉底的家庭並不富裕,父親的職業是雕刻,母親是一個產婆。少年時期他曾抱著繼承父業的理想,一度學習雕刻,終因沒有興趣而中止。但喜歡研究哲學、天文和幾何。蘇氏的妻子名叫燦蒂柏(Xanthippe),頗有悍名。夫妻的感情並不和睦,因為這位大師終日坐在雅典的大街上,或在神廟前,和一般青年講學論道,既不要束脩,也沒有其他謀生的職業,從不關心自己的妻小。所以在妻子的眼光中,蘇格拉底是一個游手好閒,無所事事的人,是一個只帶回麻煩而不帶回麵包的懶蟲。蘇氏常自稱為「牛虻」,他的妻子也這樣叫他。牛虻是吸牛血的蠅子,她竟將丈夫比做家中的吸血鬼,平時夫妻間勃谿常起;可是每當燦蒂柏大發雷霆的時候,這位大哲學家總是默默的抗議,使強悍的妻子常感到英雄無用武之地。據說有一次,在蘇氏仍作無言的抗議時,他的妻子氣悶不過,在盛怒之下,將一桶水潑澆在丈夫的頭上,這位大師只微笑著說:「我知道在陣雷之後,一定會有疾雨的。」
  其實,他們夫妻的感情並不如想像的那樣壞,平時雖不免常有勃谿,但一到緊要關頭,夫妻的真情便會自然的流露出來。當蘇格拉底被判死刑的消息傳到他妻子的耳朵裏,燦蒂柏便痛哭不已,淚流滿面。到這個時候,這位哲人仍然很輕鬆的對他的弟子們說:「你們勸她回家吧!我一生最怕見女人流眼淚了。」她的妻子哭著說:「蘇格拉底,你是冤枉的呀!你不能無罪而死啊!」卻想不到他回答說:「我無罪而死,死得很光明磊落啊!難道要我有罪而死嗎?」
  蘇格拉底是天生的幽默大師,無論在甚麼時候,他都能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當他面臨死亡的一剎那,他的弟子們都痛哭失聲,他仍然是妙語如珠,沖淡了不少的悲哀氣氛。有一位弟子勸他在臨死前換下那件破舊的長袍,他堅持不肯,同時說:「我生前即穿著這件破舊的衣服,難道穿著它,死後不能見上帝嗎?」他死前的最後一句話,是對克雷多(Crito)說的:「克雷多,我還欠阿克勤比斯(Asclepius)一隻雄雞,請別忘記還給他。」

三 勇者的畫像

  蘇格拉底生時,雅典的思想界,詭辯學派(Sophists)的學說正在風行。他們對知識持徹底懷疑的觀點,對任何事物的真實性都不相信,而謂世界上沒有確實的知識;僅教人如何從事辯論,如何贏得辯論,但決定辯論的關鍵,恆不以真理為依據。詭辯學派在評斷知識時,常說吾人只有主觀的意見,而無客觀的真理。普羅泰格拉斯(Protagoras)是此派最重要的代表之一,他曾說:「人為萬物的權衡(Man is the measureof all things)。」該派的理論要點,可綜括為三:(一 )以感官為知識的來源;(二)以個人為真理判斷的標準;(三)以懷疑為知識尋求的目的。他們對知識所持的觀點,可以說是非不明,真偽不分,對青年們的不良影響極大。
  蘇格拉底對詭辯學派的攻擊不遺餘力,他曾批評說,詭辯派之領導青年,有如盲者引領盲者,焉得不同歸於盡呢?我國有一句俗話:「盲人騎瞎馬。」蘇氏的批評,可以說是一針見血。他要挽救墮落的人心,慨然以教導青年為己任,不怕危險,不顧譏辱,每天照例走到十字街頭或眾人聚集的地方,和一般青年人討論人生的種種問題。他痛詆社會的黑暗,政治的腐敗,嘲罵貴紳與強豪,終於招致小人的忌怨。蘇氏崇奉貴族政治,和民主派的當權者阿乃德也極不相能;他信奉一神論,和雅典的多神思想也大相逕庭。在多種原因的湊合下,這位偉大的哲人終於鬥不過黑暗和罪惡而倒下去了。首先米烈多士(Meletus)控告他三種罪名:(一)侮慢本國的神,(一)信奉異端的神,(三)假藉教育手段以蠱惑青年。按雅典的法律規定,對於侮蔑本國的神,而信奉異端的神,應處死刑。可是在雅典,被判死刑的人,如果有機會逃出國外,就不予追究;也可以出錢贖罪。有的弟子勸他藉機逃走;有的弟子和朋友願意代他贖罪,都被他拒絕了。為了維護真理和正義,他表示不能這樣做,潛逃和贖罪等於向邪惡屈服。臨刑前說:「服從國法,是市民的義務。」於是這位七十高齡的大哲學家,為真理而殉難,在弟子們的嗚咽聲中與世長辭了。
  蘇氏是西方智慧的代表,終生為維護真理而奮鬥,為教育青年而努力,和邪惡對抗,抱著寧死不屈的決心。我國孟子曾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這些話蘇格拉底可當之無愧了。他堅持著正確的理想,勇敢奮鬥,不受威脅,不為利誘。雖不幸遭遇到悲慘的下場,而他的人格已光耀後世,他的聲譽已永垂千古。

四 思想和言論

  古代希臘的哲學研究,可以說蘇格拉底是一個分水嶺。在他以前,從泰利士(Thales)開始,到赫拉克利特(Haraclitus)、巴門尼第斯(Parmenides)、畢泰格拉斯(Pythagoras)和恩庇道格拉斯(Empedocles)等人,都偏重宇宙和自然的研究,探討宇宙的根源,尋求萬物的本體,對於人生問題多未注意。到了蘇格拉底,才擴大了哲學的研究領域,開始注意到人類本身的一些重要的問題。他曾說,研究物質世界的構造和法則,探索外界事物的本質,不能說沒有意義,但對於哲學家來說,該有比樹木、石頭和星辰更有價值的問題。這是些什麼問題?是心靈問題,是人生問題,是道德問題,是知識問題。這些問題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片刻也不能分離的。蘇格拉底就這樣開創了人生哲學的新領域。
  我們現在平心靜氣的想一想,哲學是人所發明創造的,最重要的任務應該是研究和解決人生的問題,但是幾千年來的知識發展,我們「知物」而「不知人」。目前,物質文明突飛猛進,住有摩天大廈,穿有呢絨綢緞,行有飛機汽車,並可到其他星球探險,到海底遊歷,新的發明創造,日新月異,光怪陸離,目不暇給。但相反地,人類的道德墮落,世風日下,物欲橫流,戰亂頻仍。科學支配了人性,邪惡湮沒了良心,所以羅素(B. Russell)說,人類仍受陳腐觀念的作祟,因而有種族的歧視和競爭。我們眼看著人類對本身問題的愚昧無知,徬徨失措,面對著三千多年前這位大哲學家的過人智慧,能不羞愧嗎?蘇格拉底常引用德爾斐廟(Temple of Delphi)所鐫的一句名言「知汝自己(Know thyself)」來告誡世人,實可為現代人類愚昧行為的箴規,陳腐觀念的藥石。

(一)知即德說

  蘇格拉底一生沒有著作,他的言行和思想是靠他的弟子柏拉圖和齊諾芬替他記述流傳下來的。其中與教育最有關係的,是他的倫理思想。在道德理論方面,他屬於幸福主義者,也是哲學思想中最崇高的一部分。在倫理學中,他將「幸福」(Happiness)和「德」(Virtue)的概念分析得很詳盡,構成一個完整的體系。
  蘇氏謂幸福即至善(The highest good)。但他所指的幸福,不專指快樂。他認為人類要獲得幸福,生活必須有節制,因為中庸之道(Moderation)為一切道德的基礎。從柏拉圖的「對話錄」(Dialogues)中證明,蘇格拉底的中庸理論並不是禁慾主義(Asceticism)。他所謂的幸福,並不是指物質生活的快樂,而是特別強調袪除心靈中的憂慮,和致力於知識的獲得。
  蘇氏以智慧(Wisdom)統攝諸德,以「知即德說」(Knowledge is virtue)為其倫理學理論的主旨。他認為明智之人,能明是非,別善惡,在平時的行為實踐中,就知道為善去惡。沒有人會故意作惡的,因為故意作惡,可使他本身感覺不快。凡人的作惡,皆由於愚昧無知,所以智慧為唯一之德,愚昧是唯一之惡。這就是蘇格拉底「知德合一」的理論張本,他把知識和道德二者,看作是一而二、二而一的事了。
  在他的「知即德」的理論下,他常認為:如果人們能夠徹底了解自己真正利益之所在,洞察自己行為的未來後果,批評並調和自己的慾望,針對更遠大的目標,將之從渾沌中導入更富於創造的和諧境界,那麼對受過教育而富有社會經驗的人,這種反省也許可給予他們以理想的道德標準;但對於那些愚昧無知的人,無法建立起他們的道德反省的意識,唯有用教育的力量,使他們不斷的追求知識,增加他們對是非善惡的判斷力,才能實踐善的行為。
  他一生引導青年走上較大範圍的人生真理之路,以此真理來衡量一個真正人的生活。所以他說,良好生活的藝術,乃是藝術中的最高藝術。他以鍥而不舍的精神,探求正確的個人思想以及正確的知識,重視日常道德上的各種問題。他坦白承認舊教育的變遷乃是不可避免之事;他探索著在教育上建立個人道德的新基礎,以代替為國家服務而訓練的老觀念。
  我們了解,「知德」是道德教學的範疇;「行德」是道德實踐的範疇,道德重在實踐,只知德而不行德,等於不知。知德者可能行德,也可能不行德,若干學者倡導「知行合一」,事實上這是一個希望達成的目標,少數有高尚道德修養的人才能做得到,要求人人都如此,那只是一個理想。有人批評蘇格拉底的理想根本不能實現,蘇格拉底便說:「因為不能實現就壞嗎?假若一幅圖晝,畫著一個盡美盡善的美人,你能說因為並非實有其人,那張圖畫就是壞的嗎?最完美的理想,是批評實際的標準。」

(二)教育目的和方法

  蘇格拉底是偉大的哲學家,也是偉大的教育家。他認為教育的目的在求至善和品德的培養及心理能力的發展;並以為教育的目的就是人生的目的:人生的目的在求得至善,人類之所以能達到至善的境界,則在致力於道德的修養,以完成理想的人格。蘇氏承認客觀真理之存在,同時又主張自我努力的必要;前者為知,後者為德;知德合一乃蘇格拉底理想中的人格。他的用意在以道德為具體的間架,以知識為抽象的內容,而建立一表裏兼賅的體系。他以「友誼」、「勇敢」、「謙遜」等為道德之概念,而人格的擴大,即繫於觀念知識的充實。而「知汝自己」或內省(Insight),則為達到此教育目的之不二法門。
  蘇格拉底和人討論有關問題時,常用詰問法,又稱蘇格拉底法(The socratic method)。這種方法有下列的幾種特點:……懷疑的,蘇格拉底認為一切知識,均從疑難中產生,愈求進步疑難愈多,疑難愈多進步愈大。由懷疑而引出問題,這不是表示蘇格拉底傲慢自大,或自命為智者;事實上恰好相反,蘇氏本是非常謙虛的。他常說:「我知道自己的愚昧,我非智者,而是一個愛智的人。」此外,蘇氏所謂「懷疑」是研究學問和討論問題的方法,別於古代希臘懷疑論者之所謂的「懷疑」;前者以懷疑為方法,作為探求真知的手段;後者以懷疑為目的,始於懷疑,而終於懷疑,結果則毫無所得。……是談話方式的,這是詰問法的第二特點。在討論時,採用談話的方法,以辯論為技術,而尋求真理和概念的正確定義。其真理的發現,是在討論和問答法中進行,所以有人叫這種方法為「產婆法」,為知識接生的藝術(The art of intellectual midwifery),以為知識原存於對方的心靈內,不過他自己因受其他錯誤的觀念所蔽,而沒有發現罷了。蘇氏自比產婆,從談話中用剝繭抽絲的方法,使對方逐漸了解自己的無知,而發現自己的錯誤,建立正確的知識觀念。這種談話也有幾個特點:第一、談話是藉助於問答,以弄清對方的思路,使其自己發現真理。唯在談話進行中,蘇氏則偏重於問,他不輕易回答對方的問題。他只要求對方回答他所提出的問題,他以謙和的態度發問,由對方回答中而導引出其他問題的資料,直至最後由於不斷的詰詢,使青年承認他的無知。在發問的過程中,蘇氏給予學生以最高的智慧,此即有名的蘇格拉底反詰法(Socratic irony)。第二、青年們要想學習,必與交談,由交談而建立友誼,由於友誼建立在雙方的情感基礎之上,這樣才有助於問答的進行。於是愛求知識和增進友誼二者,構成蘇格拉底方法進行中的基本要素。……;是概念的和定義的;他在問答中,想把許多模糊的概念找出正確的定義來。他常問:「何謂正義?」「何謂名譽?」「何謂德性?」「何謂道德?」「何謂愛國?」「何謂你自己?」蘇氏所最關心的,便是諸如此類的道德和心理學的問題。他這種堅持精確的定義,清晰的思想,及精細的分析態度,給雅典青年不少的助益。他之所以如此苦口婆心的教導,無非認為知識之目的是使概念獲得正確的定義。
  蘇格拉底的整個方法,是啟發的(Heuristic),又可叫探求法(A method of finding)。經過歸納過程而歸結到一個定義。亞里士多德(Aristatle)曾說:「歸納和定義二者,恰可歸功於蘇格拉底。」……(註二)羅素則稱之為辯證法(Dialectic method)。不過他說,這種以問答尋求知識的方法,不是蘇格拉底發明的,巴門尼第斯(Parmenides)的弟子齊諾(Zeno)似乎早已用過了。(註三)即使如此,在古代希臘運用辯證法較為成功的人,則推蘇格拉底和柏拉圖,而後者顯然是受前者的影響。

五 蘇格拉底思想的影響

  蘇格拉底為古代希臘思想界開創了一個新紀元,如果沒有蘇格拉底的出現,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之相繼成為希臘偉大的哲學家,實在大成問題。他三人在哲學上的成就,造成希臘文化的黃金時期。此時的希臘,和中國的春秋戰國時代很相似。在我國先秦時代,諸子百家相繼出現,也構成了我國古代哲學的黃金時代。在其中儒家的思想是主流,由於儒家孔、孟、荀的繼起,奠定了儒家在中國數千年永傳不墜的學術基礎。
  蘇格拉底的思想,對當時混亂的雅典思想界,有振聾發瞶的作用;蘇格拉底的人格,對於一般趨炎附勢的雅典公民,也有使「貪夫廉」「懦夫立」的啟示作用。
  在哲學方面,他對於柏拉圖和亞里士多德的思想體系影響至鉅。他對後世的貢獻大致有三:
  (一)對哲學方法的改進-建立歸納法(Inductive method)的初步基礎;
  (二)是有系統研究知識條件的第一人-建立認識論(Epistemology)的體系;
  (三)構成倫理學的體系-建立道德科學。
  關於歸納法的發展歷史,在近代雖經培根(Francis Bacon)的倡導,始成為研究科學的重要方法,但不是說在培根以前就沒有人用過;相反地,這種方法早在希臘古代已經有人在注意和使用它了。蘇格拉底就常用這種方法。事實上蘇氏的詰問法,是「綜合」和「分析」相互為用的方法,本質上就是辯證法。這種方法對柏拉圖的影響很大,在他的對話錄中到處可以看得出來。柏氏以辯證法為建設概念知識的方法,而為思想的藝術,嘗稱辯證法包括兩個步驟:(一)綜合特殊而為一個概念;(二)分析概念而用於特殊。在思考的過程中,前者即是類化(Generalization),後者就是分類(Classification)。很明顯的,這是得自師門謫傳。
  在認識論方面,蘇格拉底應屬於理性主義(Rationalism)。在古代,認識論之派別的劃分雖不比近代明顯,但從各哲學家們的主張中,可以找出其理論的淵源。例如蘇格拉底和柏拉圖是理性主義者;伊壁鳩魯(Epicurus)和斯多噶學派(Stoics)應屬於經驗主義(Empiricism);亞里士多德雖師事柏拉圖,但他在認識論上的主張,是走折衷理性主義和經驗主義的路線的。蘇格拉底認為知識的來源是理性(Reason),真實的知識是普遍的而非特殊的,是形式的而非偶然的,是永恆的而非變動的。他在這方面的理論,近則影響柏拉圖;遠則對近代的理性主義者如笛卡兒(Descartes)、斯賓諾莎(Spinoza)和萊勃尼茲(Leibnitz )等人均有莫大的啟導作用。
  至於蘇格拉底的倫理學思想,對柏拉圖的影響更大,兩人都屬於倫理的幸福主義,柏氏在主觀上認為至善即幸福,在客觀上將善的概念看作和上帝相一致;認為人類行為的目的,應使靈魂擺脫肉體的束縛,藉德性與智慧之助,變得和上帝相似,以道德和智慧為幸福的主要因素。在這一點上,他與蘇格拉底的見解頗相契合。蘇氏以智慧統攝諸德,柏氏則將德目列為最高的四種-智慧、勇敢、節制和正義,不過他特別指出智慧在德性中佔最高的地位。但在實用方面,兩人的主張則稍異:蘇格拉底將實踐道德建基於功利主義或權宜主義(Expediency)之上;柏拉圖則放棄功利的觀點,認為道德應有其獨立的價值。
  另外,蘇格拉底在倫理學上所持「中庸」的看法,對亞里士多德的啟示很大。亞氏認為人是理性動物,過著理性生活,追求至善的價值。至善的生活才有幸福,但幸福不等於快樂,快樂可隨著道德行為而來,而是道德行為的次要結果。這和蘇氏的觀點頗為一致。亞氏更認為良好的生活必須有道德的修養,對於道德的評價須賴合理的態度。所謂合理的態度,就是道德的中庸觀點,中立不倚,不趨極端,無過與不及(Excess and deficiency)之弊。例如勇敢在粗魯和怯懦之間,慷慨在奢侈和吝嗇之間,謙遜在羞怯和傲慢之間。所謂勇敢、慷慨、謙遜等均是美德,本身有其適中性和調和性,既不失之於偏激,又不失之於迂緩。因過猶不及,均與中道不合。顯然亞氏的中庸說,是導源於蘇格拉底的。
  筆者認為蘇格拉底對後世的最大貢獻,是他首先樹立了西方偉大教師的風範。自西方歷史中看,教師工作從開始就不受人重視,雅典叫一部分從事教師工作的人為「教僕」。他們之中有的雖具有很好的學識,但卻屬奴隸的身分,平時伴送主人的子女到校讀書,回家後陪讀;即是自名為智者的詭辯學派者,也不過是到處流浪,全賴出售知識以餬口,根本不受人尊重。當前歐美的社會裏,仍視教師為教書匠,和其他的木匠、鎖匠一樣,教師和學生之間似乎純粹是一種金錢與知識的交易,一點也看不出像我國那種「尊師重道」的精神。但蘇格拉底則是例外:他很受青年們的敬仰。他的智慧,照亮了學生的心靈;他的勇敢殉道精神,為青年們樹立了守正不阿的楷模。
  柏拉圖自二十歲起師事蘇氏,前後八年。蘇格拉底亡故時,柏氏才二十八歲,對於老師的死,由於愛莫能助,感到非常傷心。最後懷著一顆破碎的心,開始到各地遊歷。蘇氏的死,使他受刺激很大,因此他蔑視雅典的民主,憎恨無知的群眾,增強其對實現貴族政治的決心;他的名著「共和國」(Republic)的構想,可能在此時已開始在其心中孕育著了。柏氏因受蘇格拉底的陶冶,變成一個酷愛智慧的青年,他非常敬愛他的老師。他常說:「我感謝上帝賜我生命,成為希臘人而不是異邦人;賦我以自由民的身分而不是奴隸;使我生為男人而不是女人;但是我尤其要感謝上帝賜我生在蘇格拉底的時代。」柏氏這種尊師重道的熱誠,完全是受蘇格拉底的精神感召所致。因為蘇氏出身平民,生活刻苦,而且平易近人,熱情洋溢,加之幽默風趣,妙語如珠,故能使受教者如坐春風,自然潛移默化。

附 註:

Will Durant, The Story of Philosophy, chapt. 1.
Cf. Grote, Histary of Greece, Chapt VIII, p.5 78.
B. Russell, History of Western Philosophy, p. 109.
蘇格拉底罷工的代價 發佈日期: 2005.03.30 發佈時間: 上午 11:06
反反分裂 碩士生休學入伍

記者張念慈、簡國書/連線報導
【2005/03/30 聯合報】

清大經濟研究所碩士班二年級學生張保鴻,因為中共通過反分裂法,決定投筆從戎,向校方申請休學,昨天在父母和同學送行下入伍當兵。

昨天他到溪州鄉公所兵役課報到,有父母、親友、同學相伴;溪州鄉長王福元說,年輕人在青年節自願提前入伍,這種愛國情操令他感佩。清大主任秘書葉銘泉表示,學生申請休學,只要導師簽字,完成行政流程後即生效;張保鴻退伍後還可申請復學。

張保鴻家住彰化縣溪州鄉圳寮村,今年廿五歲,是碩士班二年級學生,已完成碩士論文,等六月通過口試即可畢業。
陳真 發佈日期: 2005.03.30 發佈時間: 上午 2:40
yzj你好,謝謝你說我好話,不知道是該坦然接受或假裝謙虛一下.

好話當然受用,只是我常擔心自己的一些出於所謂 "正義感" 或 "純概念討論" 的口不擇言傷了一些人的心...即便是為惡者,傷人也從非我本意,至少不是一種持久的意願,一待午夜夢迴良心發現時,是非對錯往往就變得不是那麼重要.

凡概念皆純粹,但概念背後卻有一堆 "活的" 東西. 活物自然要比晶瑩剔透的概念更難理解. "政治" 對我來說,也因此要比 "數學" 困難許多.

我 e-mail 千年不變, 仍然是 hc228@cam.ac.uk 謝謝 yzj!依巴勒網規定,好話可以公開講沒關係.我們都很喜歡聽.


陳真 2005. 3. 29.
怡靜 發佈日期: 2005.03.29 發佈時間: 下午 6:05
看到陳真這則留言
....(略)老實說,至少我自己,我得承認我不了解巴勒斯坦人的許多苦處,不了解原住民的諸多悲憤,不能體會童妓的痛苦. 或許我可以試著想像,但想像與現實總還是有著一段距離,面對這樣一個難以跨越的鴻溝,於是我們有了文學和藝術,有了微妙的文字聲音和影像,因為這樣一些東西比較不那麼暴力,比較不那麼自以為是,比較不那麼自欺欺人--彷彿你真的了解了體會了什麼似的. "真實" 就像天邊彩虹,可望而不可及;它之所以看起來是條彩虹是因為我們跟它有個距離,尊重或欣賞這個距離,在我看來是挺重要的......(略)

我想起前一陣子看的一個紀錄片-A Class Divided,這紀錄片是記錄美國一個著名的實驗:
一個小學老師用這個實驗來讓小學生體會什麼是歧視。
你可以在PBS的網站上觀賞這部紀錄片(如果擔心英文聽力不佳,網頁下有transcript的連結可看)A Class Divided

另外最近有機會看了英國Channel Four頻道製作的有關刑求(Torture)的四部探討美國在反恐行動中動用酷刑系列報導影片,其中一個影片叫做Torture: The Guantanamo Guidebook,製作單位根據從Guantanamo被釋放人士的證言,以及被解密的文件,和其他資料,召集了7位志願者,重建被關在Guantanamo所受待遇的模擬實驗。有些在實驗開始前受訪的自願者表示,他們贊成在某些特殊情況下,政府或情報機構可以使用刑求來得到他們想要的資訊以保護大眾安全。實驗結束後,自願者均表示,無論被拘禁的人是無辜或有罪都不應該受到任何形式的刑求。(節目中有指出,根據研究調查,目前刑求得來的資訊並沒有可靠的證據可以證明這些資訊真的有用,而且可以維護大眾安全。而且其中一個志願者說,如美軍在Guantanamo的所作所為,這些遭拘留者等到真的被起訴並上法庭審判時,早就已經瘋了。)
教堂的鐘聲會走路 發佈日期: 2005.03.29 發佈時間: 下午 3:54
工人寫信

(作者:釋惠敏)
(節錄自《蓮風小語》,西蓮淨苑,1997)

我們的心對於「修三昧的對象」(也就是「所緣」,我們修念佛三昧的所緣是佛號)無法把握「等持」的功夫;也就是說,我們的心在念佛號時,無法將佛號把握得很「平等」、「正確」,不是握得太緊,就是放得太鬆,很不容易達到等持,因此,在止靜時,身心也會產生粗重,不得輕安。

舉個例子,以前淨苑在建「蓮風樓」時,師父要我當監工。我就發現到,有一個工人讓我體會到這個道理。他是個綁鐵筋的工人,技術非常純熟,力氣很大,彎起鐵筋來,自由自在,要它彎就彎,要它直就直,要它長就長,要它短就短;所以他在操作鐵筋時可說是運用自如,而且已達到「等持」的狀態,工作一整天都不會累。雖然是很粗重的工作,可是他能把力量用得恰到好處,不會有絲毫的浪費。用力時,你會發覺他增一分就太多,減一分就不行。所以他工作起來輕鬆愉快,乃至長年累月地工作也不會疲倦。

可是,有一次我卻發覺他對一件事情感到很累。因為需要連絡的關係,我希望他留下姓名、地址、電話,於是就拿給他一枝筆、一張紙請他寫。他感到很為難,好像要舉起千斤重物般地為難。我說:「你寫寫吧!以後好連絡。」於是他勉為其難地寫起來,結果寫了十五分鐘。寫完之後就甩甩手,對我說:「好累呀!」我那時覺得很奇怪,一枝筆會比一條鐵筋還重嗎?可是因為他平常不習慣拿筆、「操作」筆,所以當然就很累了。他還跟我說,有一次他想寫信給南部的兒子,可是寫了一年還沒寫出來。每天晚上拿起紙筆來,寫了半天卻寫不出幾個字。

其實想一想,我們自己也像這樣,對於惡法、有漏法,我們做起來很自由自在,可是要修定、修慧,就像那個工人拿筆一樣。平常我們的心對於惡法、不善法的所緣非常容易攀緣,而且親蜜自如;今天教你的心去攀緣佛號,就感到其累無比,如同那個工人拿筆一樣地吃力。

因此,在念佛時就要檢討我們把握佛號時的那種「恰到好處」的感覺。
地震?!血壓忽然飆高 發佈日期: 2005.03.29 發佈時間: 下午 2:08
我們活在這個世界上,麻煩已經夠多夠困難的了,像海嘯、地震、狂風暴雨、山崩水淹、各種疾病等等等,麻煩不用多,只要一個麻煩就夠了,我們所戀之愛之養之育之念茲在茲的生命也沒了。

我們應該都十二萬分的明白著這樣的一件事,喪失所親所愛的痛苦與困難;把整個人類的智力和文明的發展全神貫注到這些難題上的重視與解決,我們,人類,才不會是個蠢蛋,自找麻煩的蠢蛋。

像戰爭這種完全是人為的人禍,反對它不是應該就像[舉起你的右手來]一樣,就這麼簡單嗎;就這麼簡單的事,為什麼會變得如此的不簡單,無法簡單、不能簡單,是因為這裡頭(人為的戰禍)真有什麼高深莫測的高深莫測嗎?像上帝那樣的上帝嗎?所以遠遠超乎我們人類的智力、體力、能力所能夠解決的。

如果是這樣,其實還好,因為關於上帝的崇高,我們只有仰望的份,那不是人所能企及的;有人看到張三李四開口閉口就神早神晚的招呼起來了嗎,為什麼,因為張三就是張三,李四就是李四,張三不是李四,李四不是張三;而人呢,人當然就只是人。

這麼簡單的事情都可以搞得這麼不簡單,人,這種生物,用皮膚思想都比人類的大腦來得管用。

我們人類的大腦其實夠發達了,連大象都奈我們不了何,我們要是真把心思伎倆給計較用上,那不得了了,獅子在馬戲團讓我們耍著玩,要牠走東牠不敢給走西,熊皮豹皮虎皮,管它什麼皮,就這樣像剝皮辣椒一樣的理所當然,在根本不需要這些東西的地方,販賣、刺激消費的虛榮,真是很對不起那些大科學家們,早知道人類就是喜歡野蠻原始,那沒事發明個蒸汽機電熱氣是幹什麼用的,更好笑的是,如果是基於最初禦寒取暖護生的動機需要,買得起貂皮大衣的人,根本就凍不著他們啊,至少我沒看過有人穿著貂皮大衣在半夜三更的寒冬清晨,拿著一根竹掃把在街上掃啊掃的,倒是常常看到的是穿著雨衣;在某種意義上,有雨衣的發明,不是就是一種進步嗎?又擋風又擋雨又不昂貴又很好清洗,或者像我,乾脆不要洗了,也是要很長一段時間才會又髒又臭,很省麻煩的。

簡單的說,我們活著的麻煩已經夠多夠困難的了,這些困難足足夠夠讓我們痛不欲生,活得很不美麗,我們真的不需要再自找任何的麻煩,來[豐富]我們的生命;這些人為的富麗堂皇,每一滴一分都建立在我們與之相對等的愚蠢上,這種愚蠢的解決只有兩個途徑:繼續發達大腦;讓教堂的鐘聲會走路。

讓教堂的鐘聲會走路當然比發達大腦要容易得太多了,而且效果又很好,又很快見效,如果我們不能有這個共識,那好吧,就這樣,就讓我們繼續發達大腦,繼續走這條漫漫的長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印尼副總統:強震罹難 可能高達兩千

中央社雅加達二十九日綜合外電報導
【2005/03/29 中央社】

印尼副總統尤素夫今天接受英國廣播公司(BBC)訪問時說,印尼尼亞斯島今晨發生的芮氏規模八點七強震,死亡人數估計最高可能達到兩千。

尤素夫說:「預估罹難人數約在一千人至兩千人間。這只是粗略的估計。」

尤素夫說,罹難人數估計是根據建物損害情況所作的評估。
yzj 發佈日期: 2005.03.29 發佈時間: 下午 12:05
網上的各位好
約一年前接觸到陳真先生的文字,輾轉在網路上有點神經質的搜尋了許多您過去的文章,也儘量閱讀了一些 有些讀的懂有些看的很迷糊,不管讀了了解多少 我覺得藉著您的文字我好像多看見了一些東西,為這個我想道聲謝謝 也許您不知道,或者並不想要,但是您這個人的確影響了一些事 而我相信這些影響是正面的
(以上留言好像應該私下給陳真先生,不過我沒有管道所以只得po在這。抱歉抱歉)

因為這個網站我才真正開始了解以巴間的問題,也發現這個世界的確有許多的人用那麼不一樣卻又值得的方式生活,這讓我覺得溫暖,謝謝各位的辛苦
陳真 發佈日期: 2005.03.28 發佈時間: 下午 10:30
""你若不是站在我這個角度,你不可能看見我所看見的影像--即便我們是看著同一個東西.""

補充一下上面這段話:

選擇站哪個角度不是一種理性上的調整, 而是生活上的調整, 你得過著那樣的生活, 才有可能理解那樣的生活底下所可能 "看見" 的東西.

但是, 改變一種生活等於改變一個世界, 談何容易?! 也因此, 我對許多社運人士或所謂左派振振有詞地談起比方說 "貧窮" 時, 常覺得討人厭, 簡直是在吃人豆腐, 很想破口大罵, 因為他們根本不了解貧窮是怎麼一回事, 但卻一副他們什麼都了解似的, 自己往臉上貼金, 充當一種代言人的角色.

傅科或許說得沒錯, 當代言人是可恥的. 依我看, 不但可恥, 而且可笑. 因為代言人根本不存在, 世上沒有這樣的東西. 你可以代言一種產品, 但你無法言一種生命, 除非你屬於那個生命, 屬於那樣一種生活方式.

我不是因為他們 “不曾窮過” 而剝奪他們的發言份量, 而是因為他們不曾窮過,所以他們勢必有些東西無法了解. 不了解很正常, 可是當他們振振有詞彷彿他們真的很了解似的時, 這就很討人厭了.

我很不喜歡台灣的進步界, 因為他們太 “暴力”, 太沒有病識感.; 他們講的每一句話, 幾乎都是風涼話; 即便寫 “詩”, 寫出來的依然是教條. 他們也許行為上做對了一些事, 但不能贏得人心, 至少難以贏得我心. 我尊敬他們所做的, 但常常無法喜歡他們.

陳真 2005. 3. 28.
紀念若雪巴勒斯坦資訊網 © 2002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