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linfo Logo
Palinfo Title

留言須知:* 欄位為必填,但Email 不會顯現以避免垃圾郵件攻擊。留言時,系統會自動轉換斷行。

除網管外,留言需經後台放行才會出現。絕大多數人留言內容不會有問題,但實務上無法把大家全設為網管,以免誤觸後台重要設定,還請舊雨新知見諒。

注意:2010 年 11 月 25 日以前的留言均保留在舊留言版檔案區這裡 (僅供核對,所有內容於 2022.06.21 已全部匯入留言版)。

寫下您的留言

 
 
 
 
 
13790 則留言。
陳真 發佈日期: 2005.03.28 發佈時間: 下午 10:30
""你若不是站在我這個角度,你不可能看見我所看見的影像--即便我們是看著同一個東西.""

補充一下上面這段話:

選擇站哪個角度不是一種理性上的調整, 而是生活上的調整, 你得過著那樣的生活, 才有可能理解那樣的生活底下所可能 "看見" 的東西.

但是, 改變一種生活等於改變一個世界, 談何容易?! 也因此, 我對許多社運人士或所謂左派振振有詞地談起比方說 "貧窮" 時, 常覺得討人厭, 簡直是在吃人豆腐, 很想破口大罵, 因為他們根本不了解貧窮是怎麼一回事, 但卻一副他們什麼都了解似的, 自己往臉上貼金, 充當一種代言人的角色.

傅科或許說得沒錯, 當代言人是可恥的. 依我看, 不但可恥, 而且可笑. 因為代言人根本不存在, 世上沒有這樣的東西. 你可以代言一種產品, 但你無法言一種生命, 除非你屬於那個生命, 屬於那樣一種生活方式.

我不是因為他們 “不曾窮過” 而剝奪他們的發言份量, 而是因為他們不曾窮過,所以他們勢必有些東西無法了解. 不了解很正常, 可是當他們振振有詞彷彿他們真的很了解似的時, 這就很討人厭了.

我很不喜歡台灣的進步界, 因為他們太 “暴力”, 太沒有病識感.; 他們講的每一句話, 幾乎都是風涼話; 即便寫 “詩”, 寫出來的依然是教條. 他們也許行為上做對了一些事, 但不能贏得人心, 至少難以贏得我心. 我尊敬他們所做的, 但常常無法喜歡他們.

陳真 2005. 3. 28.
陳真 發佈日期: 2005.03.28 發佈時間: 下午 10:03
有些東西可能有所謂分寸,有些東西則是普世,人人都可管. 至於哪些東西有分寸,其實我也說不上來.比方說甘地拒絕他的一些英國仰慕者幫他從事不合作運動,他說,這些事應該由我們印度人自己來做.

甘地這樣講是否有道理,其實我也不明白; 也許某種時空下是應該有著某種不可逾越的分寸,但真的要我舉例,我也舉不出什麼好例子來.

記得 CARD反種族歧視時,收到不少英國人的來信支持,其中包括蘭大弼醫師,他寫來好幾頁長信,幾年過去了,這封信我迄今都還沒有回.

之所以沒有回, 一來是因為我本來就很少寫私人信,二來是因為不知道該從何說起,或許真有些東西不是 "局外人" 所能置喙;好比說法官可以斷定一樁婚姻的法律效力,但他卻無從判斷當事人彼次是否相愛,是否懷有感情.這就是所謂 "處境",當你不在某個處境時,事實上你無法理解該處境底下的某些東西.

老實說,至少我自己,我得承認我不了解巴勒斯坦人的許多苦處,不了解原住民的諸多悲憤,不能體會童妓的痛苦. 或許我可以試著想像,但想像與現實總還是有著一段距離,面對這樣一個難以跨越的鴻溝,於是我們有了文學和藝術,有了微妙的文字聲音和影像,因為這樣一些東西比較不那麼暴力,比較不那麼自以為是,比較不那麼自欺欺人--彷彿你真的了解了體會了什麼似的. "真實" 就像天邊彩虹,可望而不可及;它之所以看起來是條彩虹是因為我們跟它有個距離,尊重或欣賞這個距離,在我看來是挺重要的.

有時聽西方人談起拯救世界苦難人民,總覺得這些好命人實在一點也不明白別人的苦難是怎麼一回事,他或許有心,或許誠懇,但有些根本的距離仍難以跨越;世界不一樣,能 "看見" 的東西自然也就不一樣.

普世價值當然重要,但沒有一樣涉及"觀看" 的東西能普世到變成一種公式一種放諸四海皆準的法則.就算地心引力也不是普世.

當然,我們常聽到什麼 "假農民" 或 "假教師" 這類指控,意思是說:你不是教師,不是農民,所以你不該從事其運動,否則你就是有心人士陰謀份子.這類批評當然一點大腦也沒有.

至於因為缺少某種身份或血統而遭人質疑其發言,這當然還是得就事論事來看, case by case. 就像我之前說的 CARD,我的確不認為西方人真的能深刻明白所謂有色人種所遭受的不平和憤恨;他們也不明白所謂 "友善的台灣人" 之所謂 "友善" 裏頭有多少猥瑣奴性和卑鄙. 這一切都涉及處境,處境不同,看見的東西也不一樣.你若不是站在我這個角度,你不可能看見我所看見的影像--即便我們是看著同一個東西.

陳真 2005. 3. 28.
===========
不是原住民 | 2005.02.25 16:45

透過南方電子報,才知有這個網站,然後也才有點認真的了解發生在中東的事情。然後才發覺,我們對巴勒斯坦人的刻版印象,就如同對台灣原住民ㄧ樣,無知。

我在做的事跟原住民有關,但是讓我ㄧ直困惑的是,因為我不是原住民,有時會被提醒不要「逾越」,甚至連批評都因為血統的不夠資格而語塞,似乎只有無盡的表達忠誠的立場,才能被視為朋友。不知站長們在巴勒斯坦這個世界中,是否也有同樣的狀況?該如何面對呢?
陳真 發佈日期: 2005.03.28 發佈時間: 下午 9:18
這則廣告拍得挺好,我給收錄了下來,以供流傳.

美國不但製造最多地雷,恐怕也是埋最多地雷的國家(當然都是埋在別人家裏),而且是極少數拒絕簽署國際禁雷條約的國家; 不但拒絕,而且大力抵制. 美國官方曾反駁說,他們不是反對禁雷,而是在發明出 "更好" 的武器前不可禁雷.

陳真 2005. 3. 28

============
怡靜 | 2005.03.08 18:09

今天在網路上閒逛時看到的一則聯合國有關清除地雷廣告。美國許多電視台(如CNN)拒絕播出這則廣告。(喔!因為廣告中的主角都是美國小女孩,如果是美國以外的人,他們大概會播出吧?!)

stoplandmines.org
點選網頁左邊的see the video即可觀看廣告。
陳真 發佈日期: 2005.03.28 發佈時間: 下午 6:58
謝謝底下這位老兄的文章分享,但可否提供資料來源? 或者它是你寫的?

我個人欣賞阿拉法特,但許多支持巴勒斯坦的人很討厭他. 雖然我知道他挺腐敗,但腐敗不是一種放諸四海皆準的行為類型,它不是一種絕對概念,而是必須考慮其 "處境",我不甚了解其處境,故也難謂其腐敗與否.

就像台灣所有醫生在絕對意義上都挺腐敗,但如果考慮了結構因素之不得不然,腐敗其實也只是少數人,大多數人只是隨波逐流,順應環境. 那些不願屈服者,固然令人佩服,但偉大的對立面並不是腐敗,所謂偉人或仁人志士的對面不是一堆醜陋的混蛋,而只是一些生活不想過得那麼辛苦的正常人.

陳真2005. 3. 28
选择 發佈日期: 2005.03.28 發佈時間: 上午 12:57
毋忘阿拉法特傳奇的啟示

阿拉法特一生所經歷的,是人間的至險、至辱、至哀,雖然在國際強權操弄下,立國壯志未酬,但他那種威武不能屈的堅強韌性,即足以永垂人間,為所有被壓迫者點燃起希望的火炬。


--------------------------------------------------------------------------------

巴勒斯坦領袖阿拉法特在法國逝世,舉世為之感嘆。他是二十世紀的悲劇英雄,雖然在國際強權的操弄下立國壯志未酬,但他那種威武不能屈的堅強韌性,即足以永垂人間,為所有的被壓迫者點燃起希望的火炬。

阿拉法特固一時之雄也。二次大戰後,猶太人在英美強權支持下復國,於是早已居住此地區的巴勒斯坦人遂被強制驅離,淪為國際孤兒。而後一九六七年以阿戰爭,以色列佔領了約旦河西岸和加薩走廊地區,使得這裡的巴勒斯坦政治難民苦況更甚。阿拉法特於一九六九年成立了「巴勒斯坦解放組織」,要藉著激烈的武裝行動,讓巴勒斯坦人的聲音被國際社會所聽聞。阿拉法特經歷無數次被追襲與暗殺,但也造就了他傳奇英雄的地位。

巴勒斯坦人在阿拉法特的領導下,終於受到國際的注意。於是在美英的中介下,開始了所謂的「談判的十年」。在整個一九九零年代裡,以巴問題被推上了談判桌。國際承認「巴解組織」的合法性,而包括巴勒斯坦在內的阿拉伯人,則承認以色列的存在事實,以「用土地換取和平」的原則,即以色列歸還約旦河西岸與加薩地區,作為巴勒斯坦人立國的家園。在這樣的原則下,一九九三年的「奧斯陸協議」終於出現,一九九四年阿拉法特與以色列總理拉賓共同獲得諾貝爾和平獎。這是阿拉法特生命的最高峰,中東和平似乎露出了曙光。

然而,整個一九九零年代的後續發展,都證明了這只不過是場虛幻的期待。因為,很快的,以色列極右勢力增強,總理拉賓被刺,後來繼任者都一步步加速撕毀奧斯陸協議,以色列拒絕歸還六日戰爭所佔的土地,更不斷吸納猶太移民,在西岸和加薩地區擴大屯墾,舉凡水源地、主要道路、戰略制高點等重要地方皆歸以色列所有,其他一片片被切割得支離破碎的地區,才歸還巴勒斯坦人作為建國的土地。這也就是說,未來的巴勒斯坦國將會是破碎的拼圖,而巴勒斯坦人的移動,則必須通過以色列的檢查哨。這是舉世僅見的新奴役。在美國前總統克林頓任滿前夕,為了要立即解決問題,特地舉行了「大衛營談判」。在這次談判裡,阿拉法特被強制獨處整整七天,美國不斷施壓要他簽字,但始終被他拒絕。阿拉法對對克林頓說﹕「總統先生,我也很想簽字,但我不能在這樣的條約上簽字,我將無顏面對同胞,甚至不可能繼續活下去﹗」

從二零零零年迄今,乃是以巴問題完全失控的階段。以色列達到了撕毀「奧斯陸協議」的目標,開始對巴勒斯坦人展開更大的壓制,並將一切破壞責任全部推給阿拉法特,宣稱他是「和平的障礙」,出動軍隊將阿拉法特圍困在巴勒斯坦自治政府的辦公建築物內達三年之久,這是最獨特的軟禁。一直到他病危,始在法國的保護下送到巴黎就醫。阿拉法特這一生所經歷到的,乃是人間的至險、至辱、至哀。

而今阿拉法特已逝,在美以的觀念裡,這個「和平的障礙」已消失,但果真會因此而讓以巴和中東問題和平解決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過去三年裡,他們以軍隊將阿拉法特軟禁,而他們自己則加速興建已被聯合國指控為非法的安全牆,要藉此打造出一個未來的「種族隔離」。這樣的發展,已使得它勢不可能被巴人所接受,任何巴人的未來領袖如果接受這樣的安排,也必會被他的同胞所唾棄。從二零零零年底巴人「第二次起義」迄今,新的激進反抗組織快速擴大,甚至婦女兒童也擔當起自殺炸彈客的任務。這都顯示以巴問題不會因為阿拉法特之逝以及所謂「溫和派領袖」的出現而告解決。因為,以巴問題關鍵本來就不是巴勒斯坦人,當美國和以色列不能更公道的對待巴勒斯坦人,則巴勒斯坦將永不可能出現有效的溫和派領袖。如果所謂的溫和派所代表的就是屈服,對巴人來說就等於是出賣和背叛。

目前,以色列已宣布將撤出只有很少屯墾區的加薩地區,作為和平的新起點。由於它在西岸擴大佔領與屯墾,完全違背了奧斯陸協議的精神,它勢必難以被巴人所接受。以此為前提的所謂「和平路線圖」,其內容對巴人極不公道,甚至連未來巴勒斯坦國的領土範圍都不確定。「和平路線圖」是要把巴勒斯坦人置入一種永遠臣服的位置上。阿拉法特拒絕這樣的臣服,因而變成了「和平的障礙」﹔如果條件不變,繼任者要不成為「和平的障礙」也難。

阿拉法特之逝,美國和以色列宣稱是一個「和平的新契機」,這或許太過一廂情願。如果美國不改變一貫偏袒以色列的態度,而只是要求巴勒斯坦人無限屈服,和平就永無出現的一天。「和平路線圖」是個完全違背了「奧斯陸協議」的方案,和平之花怎麼可能由這裡長得出來呢﹖■
恐怖份子博物館館長 發佈日期: 2005.03.24 發佈時間: 下午 10:26
抱歉抱歉,不知道為什麼李爾王不見了? 第二次重貼版面卻擠在一塊,我有潔癖, 所以再試著貼一次. 麻煩怡靜刪掉之前的兩次同樣貼文.

=========
看來這位先生對恐怖份子有很深的成見. 周星馳說他殺人的想法每天都有, 董事長也差不多是這樣, 嘴巴上主張非暴力, 但心裏其實有一長串暗殺名單, 上面全是壞蛋.

冷靜先生的想法很主流, 跟董事長腦袋胡思亂想的東西很不一樣. 不過, 想法不同總是美事, 這世界是因為差異而燦爛, 而不是因為雷同. 維根斯坦喜歡用李爾王裏的一句話來形容他的哲學目的. 那句話說: "I'll teach you difference!" (我要教你們差異!) .

你們不要以為你們是同一國的, 事實上, 不要說一團意見, 就連一個眼神一聲嘆息我們都有如許不同. 差異遠超乎我們的想像. 當我選用了這個辭彙而你選用了那一個時, 背後所蘊含的差異, 遠超乎我們的想像.

但是, 在這一切差異的背後, 卻有個永恆的相似性, 差異與相似, 交織成一張網, 我們都是它的一部份; 每個人的消失, 都是所有人的減少.

至於所謂和平的曙光, 二十幾年來, 這句話董事長已經聽了恐怕不下一百遍, 但一直說有曙光, 卻從不見黎明到來, 不見朝陽露臉. 身為恐怖份子, 當然也期待和平, 但有壓迫的地方就有反抗, 和平不會憑空到來, 也不會因為一個阿拉法特死了, 和平就春臨大地, 這是好萊塢電影, 不是真實人生, 太戲劇化. 照理說, 大約五歲以下的小朋友才會相信這種說法.

美國不也常說要解放阿富汗和伊拉克, 說要給他們帶來民主與和平嗎? 和平的曙光聽了無數次, 但事實上呢? 變得更好或更壞不言可喻.

和平包含尊重, 以自由平等為基礎. 董事長從第一個在校園公開主張台獨的學生, 從一個台獨判亂犯, 如今變成一個統派人士, 無足訝異, 因為時空變了, 董事長相信, 統一會大大有利於台灣. 中國之崛起是一種機會, 一種保障, 不是一種威脅. 但不管怎麼說, 統獨不過是一種因時制宜的選擇, 選擇什麼不重要, 重要的是怎麼選. 違背了這個基礎, 和平就蕩然無存. 掐住脖子, 摀住嘴巴, 打翻了異己, 受壓迫者或許一時無聲, 或許永遠沉默, 但都不叫做和平.

陳真 2005. 3. 23.

===========
冷静 | 2005.02.23 23:09

各位恐怖分子们好!好久不见。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就要和平了,让各位很失望,真是太抱歉了。留言版好像应该多谈谈怎么把自己变成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恐怖分子,现在的话题完全不对嘛。
鑑慧 發佈日期: 2005.03.24 發佈時間: 下午 7:33
前天錯過BBC一個報導以色列監獄中巴勒斯坦囚犯的紀錄片, 很可惜. http://news.bbc.co.uk/1/hi/programmes/this_world/4357823.stm

下個月芝加哥舉辦巴勒斯坦影展, 若有巴勒網駐外特派員恰巧路過, 歡迎前往觀賞並提供一手報導.

Chicago Palestine Film Festival 2005
4th annual
April 15-May 3

www.PalestineFilmFest.com

The Chicago Palestine Film Festival begins April 15 at the Gene Siskel Film Center and continues from April 29 to May 3 at St. Xavier University in Chicago.

Our 23 film selections for this year include films from Palestine, Israel,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 This truly reflects the diversity of perspectives of Palestinians in exile and diaspora as well as non-Palestinian filmmakers who have made excellent films about the country and its people. In contrast to previous years, we have an large number of feature/narrative films as well as personal and hard-hitting documentaries and even an animation.

This year we are able to bring a staggering number of special guests to the festival to present films and participate in question and answer sessions after film screenings. Our invited guests include Columbia University professor Joseph Massad, Lebanese author Elias Khoury, documentary filmmaker Buthaina Canaan Khoury, and emerging filmmaker Shady Srour from Nazareth. We are especially proud to present world-class Latino filmmaker Miguel Littin from Chile, who will present his two recent films about Palestine and his connection to the land of his grandparents. More information about these special guests can be found at our web site.
讀者 發佈日期: 2005.03.10 發佈時間: 上午 3:05
stoplandmines.org

巴勒網真是太棒了。
透過他們的眼睛看世界,總是可以看到很棒的東西;這個很棒的價值,並不是資訊的豐富與否,也不在於它必然呈現出了什麼所謂精采的妙論高見,但是它們就是很棒,不是嗎!
怡靜 發佈日期: 2005.03.08 發佈時間: 下午 6:09
今天在網路上閒逛時看到的一則聯合國有關清除地雷廣告。美國許多電視台(如CNN)拒絕播出這則廣告。(喔!因為廣告中的主角都是美國小女孩,如果是美國以外的人,他們大概會播出吧?!)

stoplandmines.org
點選網頁左邊的see the video即可觀看廣告。
魏福全 發佈日期: 2005.03.08 發佈時間: 下午 4:21
醫學倫理,助人,科學和現代化在商業體系底下都變成可怕的東西.
生命的故事 發佈日期: 2005.03.07 發佈時間: 下午 11:27
聯合新聞網2005.03.07

【美聯社北達科他州艾爾金六日電】

北達科他州醫政主管當局認為華裔醫生喬治‧許(George Hsu,見圖) 不是一個好醫生,因為他曾延誤治療,造成一名病人死亡,他也不轉介其他病人接受他認為浪費時間和金錢的新療法,他的醫生執照因而被吊銷,但當地居民敬愛他,組成30人後援會要恢復他的執照。

來自北達科他州西南部,和南達科他州東北部的三百多人,今年1月舉行火腿餐會,為62歲的許醫生募集數千元法律費用。對他們來說,許醫生是鄉下一個有聲望的內科醫生。鄉下地方醫生不多,大家都習慣平常所熟悉的醫生。

北達科他州醫療審查委員會指責許醫生在10件病例對病人提供的照顧不當,去年3月先中止許醫生的執照,11月再吊銷執照。許醫生已向法院提出上訴,但成功的機會渺茫,該委員會執行秘書史萊頓說,過去22年來,從來沒有法官駁回委員會的決定。當局拒絕透露這些個案的細節。

許醫生說,他被該委員會批評的個案之一是有關一名因中暑而腦死的男子,「我告訴他的母親,他將死亡,如果我們把轉去畢斯麥醫院,他也會死在該醫院。我唯一能做的事是讓他的母親與他在一起,我認為那是一件有尊嚴的事」。他認為,把這名男子送去醫院,唯一獲利的是醫院,醫院可以賺到數千或數萬元。他說,他試圖使病人的花費降低,他自己出身農家,知道付不出醫藥費的痛苦,他是一個爭取病人利益,而非為公司經營的診所或醫院謀求利益的醫生。有人表示,許醫生拒絕改變,他說相信傳統醫療技術,更甚於不必然對病人有利的科技。

許醫生走在只有六百多居民的艾爾金小鎮街上,隨時都會有居民和他打招呼或親熱的擁抱他,他估計在該地區20年的行醫生涯中,共看過八千名病人,他家中設有免費電話,不分日夜都接受從接生到農機意外傷害的診治。他也出診,每年賺的錢很少超過四萬元。

許醫生出生於中國大陸,六歲時移居美國,他有軍事和醫學背景,擁有工程學位,還是陸軍軍官,曾在越戰服役。他在1972年遷到北達科他州中部養牛、種小麥和成家,他仍是陸軍後備軍人,在第一次波灣戰爭時,在伊拉克擔任醫生,他的妻子凱西(Kathy)是軍中護士,曾與他一起在伊拉克服役,他們有九個從11歲到38歲的子女,目前有四人住在家中。許醫生夫婦仍擁有他們在艾爾金的診所,由於許醫生已不能行醫,他們聘請了半工的醫生主持診所,他們2月關閉了在葛蘭烏林的診所。許太太說:「他從沒有一件誤診官司,我不知道這個社區沒有他會是什麼樣子。」 【2005/03/07 世界日報】
不要害怕! 發佈日期: 2005.03.04 發佈時間: 上午 3:52
悄悄告訴你,我也不是原住民:

打開電視機,剛好是動物頻道,北極熊,實在是太可愛了,在加拿大的動物園。小北極熊是孤兒,A處動物園負責牠的最初期養育工作,餵養與基本訓練,不是訓練牠受制於人類殘酷無謂娛樂的馴服,而是訓練牠成長生存的需要。

負責照顧牠的動物飼養員是個女性新手,她的同事告訴她,不要和所負責照護的動物太接近,保護自己因為不可避免的分離而情緒失調,因為動物們必然會來來去去。可我看這部紀錄片內容,不單單是主要負責養護牠的工作人員數度淚水奪眶而出,就是其它工作人員也是一樣,個個深情款款的圍著小北極熊團團轉,因為小北極熊長大了,要從A處動物園遷移到一個更適合牠的 B處新環境,他們希望小北極熊長大以後,可以開始結交異性繁衍後代,B處新環境將提供牠更多必要的成長生存訓練,比方說讓牠認識自己的同類-----北極熊、划水游泳、適應冰天雪地等等。

不知道為什麼,我看過好幾次動物頻道的北極熊專題,每一次,我都很感動,為北極熊感動,也為人類感動;生命其實都很靠近。那小北極熊隔著保護窗向牠的養育員傾撲力拍等等的生命動作,我想起前一陣子的反皮草社會話題,我們如果能夠讓人們安安靜靜的看完一部類似的紀錄片,再安安靜靜的出現類似愛護動物是你我的責任等等的文宣(當然是不要寫得太肉麻或是太麻辣,因為與目的相違,目的是保護動物的宣揚實踐,不是要搞選舉嘛),我不相信,有那一個人內心深處不起漣漪,或大或小或者微微,那怕只是一絲絲,其實也就夠了。

對於異類生命,加拿大動物園的工作人員所展現的漂亮專業,那種異鄉他國社會文明的高度發展表現,是我們台灣社會所嚴重欠缺的-----文明。

一個不文明的社會當然是毛病很多,真是害來害去害到自己,其中,有一個極為嚴重的毛病就是權利義務搞不清楚,簡單的說,很沒有人權,人權發展了這麼久,大概只搞了一個投票權是實踐得還可以的,為什麼會這樣呢?因為台灣還是一個「權力多少就是權利多少」的社會,這當然是不良、錯誤的社會發展,這種不確定的人權,當然根本不可能保護絕大多數的人民,難道要大家都奮起勤讀法律、熱衷選舉,全體起立向左向右看,前進立法院、過渡考試院、目標監察院,總統府好像更好,這完全是開了民主政治的倒車。

權利義務搞不清楚,狀況就很多了,其中之一毒害之大就是,一天到晚從職場到社會人際互動,人們總是在進行「愛」的勒索,老是要別人付出,付出付出再付出,付工資的老闆不清楚他是僱了一個員工,還以為他是用錢買了一個奴隸或人工機器,這種勒索碰到宗教界、社會工作等,也不遜色,只是換個包裝----道德的美顏。

一間老是要你從事各種莫名其妙獻祭的廟堂,不用害怕,去問任何一個正直虔誠的信眾,他們都會悄悄告訴你,不要害怕!
不明白 發佈日期: 2005.03.04 發佈時間: 上午 2:46
TO 冷靜,
你是怎麼了?巴勒斯坦人到底是跟你結了什麼深仇大恨?
冷靜 發佈日期: 2005.03.03 發佈時間: 下午 11:56
拿原住民比巴勒斯坦人是對原住民的污辱,原住民什麽時候在臺北炸公共汽車了?
不是原住民 發佈日期: 2005.02.25 發佈時間: 下午 4:45
透過南方電子報,才知有這個網站,然後也才有點認真的了解發生在中東的事情。然後才發覺,我們對巴勒斯坦人的刻版印象,就如同對台灣原住民ㄧ樣,無知。

我在做的事跟原住民有關,但是讓我ㄧ直困惑的是,因為我不是原住民,有時會被提醒不要「逾越」,甚至連批評都因為血統的不夠資格而語塞,似乎只有無盡的表達忠誠的立場,才能被視為朋友。不知站長們在巴勒斯坦這個世界中,是否也有同樣的狀況?該如何面對呢?
冷静 發佈日期: 2005.02.23 發佈時間: 下午 11:09
各位恐怖分子们好!好久不见。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就要和平了,让各位很失望,真是太抱歉了。留言版好像应该多谈谈怎么把自己变成一个杀人不眨眼的恐怖分子,现在的话题完全不对嘛。
關於圖書館的故事 發佈日期: 2005.02.15 發佈時間: 上午 10:54
「在《可蘭經》裡,上帝告訴阿拉的第一件事就是『閱讀』」(In the Koran, the first thing God said to Muhammad was 〝Read〞)。
在伊斯蘭教裡應該是譯為《古蘭經》,而且這句話應該是阿拉對穆罕默德所指示的第一件事吧?
詩:賀歲 發佈日期: 2005.02.10 發佈時間: 上午 12:42
給朋友最最浪漫的問候:
早餐吃了嗎?
魏福全 發佈日期: 2005.01.31 發佈時間: 上午 12:42
戰爭似乎也是全球化的一環 摧毀各地的建築,社會和文化.
圖書館的故事 發佈日期: 2005.01.31 發佈時間: 上午 12:01
烽火下捍衛圖書的故事

【王岫】【2005/01/30 聯合報】

兩年前的伊拉克戰火,毀去了許多老百性的生命、財產和城市建築以及歷史文物。世人在電視上看到的是英美聯軍的砲聲隆隆和坦克、步兵摧毀海珊政權的我武威揚,但在伊拉克方面,卻也有一位圖書館長,在漫天烽火下,積極搶救圖書,免於文化遺產毀於戰火。

題材為美國童書界少有

這本在二○○五年一月才由哈寇特(Harcourt)出版社出版的插圖本童書,書名取為《巴斯拉的圖書館長猁猁一個伊拉克的真實故事》(The Librarian of Basra: A True Story from Iraq),雖然只有三十二頁,卻是美國童書界少有的以戰爭和異國文化為題材的書籍。

二○○三年的七月二十七日,《紐約時報》報導了伊拉克巴斯拉中央圖書館館長艾莉亞‧穆罕默德‧貝克(Alia Muhammad Baker)的一段捍衛圖書的真實事蹟。五十歲的貝克女士擔任圖書館長已十四年,熱愛圖書也積極推廣閱讀。貝克常引回教聖典說:「在《可蘭經》裡,上帝告訴阿拉的第一件事就是『閱讀』」(In the Koran, the first thing God said to Muhammad was 〝Read〞)。

搶救圖書是一件神聖的任務

聯軍攻打伊拉克之前,貝克館長已為圖書館的藏書感到憂慮,她曾請求巴斯拉市長找個安全的地方讓她一些珍貴的藏書能夠暫時遷移安置,但市長無心處理這件事。等到戰火爆發,貝克決定非自己開始行動不可了;雖然一些政府部門遷入圖書館工作,在官員監視之下,她開始每天晚上偷偷運送圖書回家。等到四月六日,英軍進入巴斯拉了,政府官員也逃離圖書館了,戰火下災民、遊民的搶劫、掠奪事件時傳,情況變得更緊急,貝克館長乃召集館員協助,並獲得圖書館隔壁一家飯店老闆的大力支持,動員一些員工和鄰居的幫忙,將圖書一包一包或一捆捆的接力由圖書館先傳遞到飯店的地下安全空間,並派人日夜看守這些書。貝克甚至撕下圖書館的窗簾布來包書傳遞圖書哩!而這些鄰居有的並沒有受過甚麼教育,甚至於不會讀寫,但他們知道搶救圖書是一件神聖的任務。

幾天以後,果然圖書館受到暴民的入侵,地毯、燈器、家具等都遭到洗劫;英軍進入巴斯拉第九天,圖書館毀於一場神祕之火,幸好,重要圖書中的百分之七十的圖書已移出。總計在這次戰火中,她搶救了三萬本藏書,有英文書、阿拉伯文書、西班牙的《可蘭經》、還有數百年歷史的手稿及十四世紀先知穆罕默德的傳記等珍貴史料,伊拉克的部分重要文化遺產乃能免於戰火摧毀。

讓兒童及青少年了解戰爭背後的意義

而在美國,著名的童書作家及插畫家溫特女士(Jeanette Winter)看了報紙上的這篇報導後,深為感動;一向喜愛以不同文化做為題材的她,決定要將這個真實的故事寫為童書。她要寫出、畫出貝克館長的故事,是想要間接讓兒童及青少年了解戰爭背後的意義,以及讓兒童知道保護文化資產的重要猁猁挽救圖書,也就是挽救國家的過去、現在和未來。
紀念若雪巴勒斯坦資訊網 © 2002 -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