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若不是站在我這個角度,你不可能看見我所看見的影像--即便我們是看著同一個東西.""
補充一下上面這段話:
選擇站哪個角度不是一種理性上的調整, 而是生活上的調整, 你得過著那樣的生活, 才有可能理解那樣的生活底下所可能 "看見" 的東西.
但是, 改變一種生活等於改變一個世界, 談何容易?! 也因此, 我對許多社運人士或所謂左派振振有詞地談起比方說 "貧窮" 時, 常覺得討人厭, 簡直是在吃人豆腐, 很想破口大罵, 因為他們根本不了解貧窮是怎麼一回事, 但卻一副他們什麼都了解似的, 自己往臉上貼金, 充當一種代言人的角色.
傅科或許說得沒錯, 當代言人是可恥的. 依我看, 不但可恥, 而且可笑. 因為代言人根本不存在, 世上沒有這樣的東西. 你可以代言一種產品, 但你無法言一種生命, 除非你屬於那個生命, 屬於那樣一種生活方式.
我不是因為他們 “不曾窮過” 而剝奪他們的發言份量, 而是因為他們不曾窮過,所以他們勢必有些東西無法了解. 不了解很正常, 可是當他們振振有詞彷彿他們真的很了解似的時, 這就很討人厭了.
我很不喜歡台灣的進步界, 因為他們太 “暴力”, 太沒有病識感.; 他們講的每一句話, 幾乎都是風涼話; 即便寫 “詩”, 寫出來的依然是教條. 他們也許行為上做對了一些事, 但不能贏得人心, 至少難以贏得我心. 我尊敬他們所做的, 但常常無法喜歡他們.
陳真 2005. 3. 28.
陳真
發佈日期: 2005.03.28
發佈時間:
下午 10: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