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知道李偉平醫生或教授是誰,但我不相信一個具有醫學與免疫學專業背景的人會這樣毫無根據或違反事實地胡扯,而且東拼西湊,連蕁痲疹都能變成抗新冠病毒的妙方?
胡扯只需三言兩語,但是,對之做出澄清卻需千百倍以上的說明。
我的相關知識跟一般醫師沒兩樣,無法獨立做出專業見解,但我能看得懂大多數的相關知識,更能夠判斷哪些是鬼扯。
基於對實證知識的保守態度,我不會叫別人去做什麼,也不會叫別人不要做什麼,但我會跟別人說,我若有所選擇時,我會怎麼做出選擇的原因。人們參考也罷,嗤之以鼻也無妨,畢竟我管不著別人,而別人也別企圖管我。
比方說,我常提到,大陸疫苗是我的惟一選項。為什麼?因為它是傳統滅活疫苗,相關經驗與數據充足,傷害性很有限。但是,基因疫苗卻不然。它是一種新技術,缺乏相關後遺症的長期數據,而且涉及基因免疫,傷害與影響深遠,難以預料。
可是,島內因為人渣黨當權,出於政治考量而故意排除大陸疫苗,於是我們只好被迫在基因疫苗與感染新冠病毒之間做出選擇。此外,還有強制施打的因素。比方說,我是醫師,我若拒打,很可能會工作不保。
當然,我也考量到萬一罹患新冠病毒的後果,我在乎的不是重症與否,畢竟重症機率不高,而且我對自身健康有信心,我沒什麼慢性病。我在乎的不是重症,而是腦部的潛在長期傷害,甚至產生類似阿滋海默症的失智後果。可怕之處在於,即使是輕症,很可能同樣也會有腦部萎縮的後遺症。
到底新冠病毒的腦部傷害如何造成,相關機轉目前仍不清楚,有研究認為嗅覺與味覺的損害可能與此有關。至於腦傷是否可逆,是否會持續進展,目前也不清楚。很多疾病也會造成類似的腦部萎縮,例如頭部外傷、憂鬱、失眠、流感、阿滋海默症等等,但其相關機轉並不一樣。
https://journals.plos.org/plosmedicine/article?id=10.1371/journal.pmed.100377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6-022-04569-5
https://bit.ly/37muvgx
至於Long COVID Syndrome,指的是在初期症狀改善後依然持續數月或更久的長期症狀。相關定義仍無共識,主要包括呼吸困難、疲憊與衰弱、胸痛、喉嚨痛、嗅覺與味覺受損、腸胃不適、頭暈、姿勢性心博過速、肌肉痛、背痛、關節痛或頭痛等等各部位疼痛,另外也包括焦慮、憂鬱、專注力下降及認知功能與記憶的退化等等。
Long COVID Syndrome 很常見,一半以上的感染者都會有長期後遺症,這不是西方人的專利。腦部萎縮的機轉,也不是Long COVID Syndrome的惟一原因,它是包括一大串的症狀。
至於疫苗是否有助於改善Long COVID Syndrome,許多研究得出正面結論,請看UK Health Security Agency (英國衛生安全局)的研究報告:
https://ukhsa.koha-ptfs.co.uk/cgi-bin/koha/opac-retrieve-file.pl?id=fe4f10cd3cd509fe045ad4f72ae0dfff
不過,若是只針對腦部萎縮的後遺症,感染後打疫苗是否能改善腦傷,也許就比較有爭議。但我沒聽過越打疫苗之後腦部萎縮反而越嚴重的,更沒聽過什麼感染後打疫苗是腦部萎縮的原因這樣一種毫無根據的說法。
至於蕁痲疹的 "妙用",什麼透過蕁痲疹發作,把新冠病毒從汗腺排出去?那就更是鬼扯蛋了。
陳真
發佈日期: 2022.04.19
發佈時間:
下午 8: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