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linfo Logo
Palinfo Title

留言須知:* 欄位為必填,但Email 不會顯現以避免垃圾郵件攻擊。留言時,系統會自動轉換斷行。

除網管外,留言需經後台放行才會出現。絕大多數人留言內容不會有問題,但實務上無法把大家全設為網管,以免誤觸後台重要設定,還請舊雨新知見諒。

注意:2010 年 11 月 25 日以前的留言均保留在舊留言版檔案區這裡 (僅供核對,所有內容於 2022.06.21 已全部匯入留言版)。

寫下您的留言

 
 
 
 
 
13790 則留言。
陳真 發佈日期: 2016.05.22 發佈時間: 下午 3:23
照片請看:http://goo.gl/rb5IPa

==============

幼犬四腳遭剁慘當「羊肉爐」 黑心商隨機獵殺家門滿是血

幼犬4肢被剁掉裝在塑膠袋內交易,相當殘忍。(圖/新竹縣防治所提供)

社會中心/綜合報導

新竹縣偏僻的田埔山區有位不良業者經營非法的香肉生意,日前愛狗人士張小姐1個月前到山區救援動物時,意外發現一處民宅前時常有血跡,也有不明人士進進出出,讓她覺得相當奇怪,因此私下蒐證,發現這名甘姓男子長期販賣狗肉,還主打「現買現殺」相當殘忍。

根據《蘋果》報導,這名不良的甘姓男子,表面上經營原住民小吃店,但實際上卻是販賣狗肉,隨機在路上獵捕小狗,並將四肢剁去,去除內臟後進行香肉交易。張小姐蒐證一個多月,21日喬裝買客上門買香肉,甘姓男子如期赴約,帶著白色塑膠袋,裡頭還裝著四肢被去除的小黑犬,身上還滿是鮮血,相當殘忍。

張小姐確認後,立刻通報警方與新竹縣防治所與新竹縣家畜疾病防治所到場蒐證,甘姓男子見到警方來查,還一度想要把塑膠袋丟到山谷,還辯稱「這不是我的,我是被陷害的」所幸被張小姐制止。甘男交易時還向張小姐說「內臟都去除乾淨了,保證純的!」甘姓男子得知自己無法卸責時,還囂張大罵「殺自己家的狗,又沒錯」

新竹縣防治所動物保護課課長李陳旺表示,甘性男子已違反《動保法》第25條「故意使動物致死」,可處1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併科新臺幣10萬元以上、1百萬元以下罰金,警方表示,將全力協助防治所受理案件,訊後會連同證物移送法辦,甘姓男子則依違反《動保法》送辦。
陳真 發佈日期: 2016.05.22 發佈時間: 下午 3:06
簡稚澄學長不捨:壓力到底是妖魔鬼怪到了什麼程度

ETtoday

2016年05月21日

毛孩送行者簡稚澄自殺身亡,令各界震驚不捨。(圖/翻拍自中天新聞)

社會中心/綜合報導

桃園市動保教育園區女園長簡稚澄5日自殺身亡,她的獸醫系學長在臉書撰文悼念學妹,對於她什麼事情都「老實吞下」抱屈,尤其簡稚澄去年才結婚,「很難想像這當中的壓力到底是妖魔鬼怪到了什麼程度」。

《ETtoday東新森聞雲》獲得簡稚澄學長授權刊載,這篇「難過不捨」全文如下:

從昨晚得知消息到今天在告別式與妳告別,心情從很shock,很震憾,到很難過至很不捨。

今天參加妳的告別式,是除了寬寬和謙謙外會讓我久久不能釋懷的告別式,妳與我大學就認識了,在工作後因緣際會下又一起工作了2年多,沒想到原本以為是開朗勇敢的妳,卻選擇了這樣的方式結束了自己的生命,只怪我還不夠認識妳,只認識了外在的妳。

「聰明,漂亮,愛動物」是大家對妳的評價,榜首第一卻選了這個鳥地方鳥職位,所有獸醫界敬而遠之的地方,連我這偶而才去絕育都覺得受不了那個環境和氛圍,妳卻一週五天甚至六天都呆在那,還頻頻加班到10點。

問妳為何要選在那,妳每次都用那小女孩般的笑容說想幫助牠們,妳不像一般公務員混水摸魚,長官交待的都老實吞下,民眾無理取鬧也老實吞下,各種不合理的要求也老實吞下,跟妳說過妳這樣真的不適合呆在那裡,妳也是溫柔的說,妳不做沒有別人做。

簡稚澄(左)曾協助流浪狗電視劇拍攝。(圖/翻攝網路、桃園市文化局)

遇到疾病的或技術上的疑問,妳不是因為公務員就不管,除了問我們學長姐,還在休假時在外面其他醫院精進技術,可是沒有適合的環境可以讓妳發揮能力,也許這就是台灣目前獸醫師和動保的悲哀,獸醫師沒有專業地位,政府不正視這一塊領域,民眾只會跟風起舞和群起霸凌,動保團體一再消費妳,公務員體系只會劣幣驅逐良幣,長官高高昇下屬苦苦做,整個社會工時過長,超額的責任制,還有各種家裡因素,都是壓力的來源。

這壓力鍋壓抑太久,久到連舒壓的機會都沒有,後來知道連還在放婚假的你們,長官也不給妳們休息,接著就發生了這件事,這樣的長官是真的適任嗎?這樣的長官沒有責任嗎?

誰也想不到,真的誰也想不到,剛結婚妳的,剛蜜月旅行的妳,看到妳和他終於有情人終成眷屬,建立了新家庭,大家都替妳們高興,卻在看似開始可以幸福的日子,妳卻放手了一切,很難想像這當中的壓力到底是妖魔鬼怪到了什麼程度。

這件事有太多的問題,從發生到現在各方都在施壓阻擋一切消息,阻擋消息的結果是大家都霧裡看花,不知道的大家都只能RIP和發表一些可惜的感言,知道的人不敢說的太明白,怕傷害了妳和他,可是整個社會都欠妳和他一個合理的回覆。

當然,我知道如果這整件事真的全攤在陽光下,是對妳和他都是二次傷害,真的社會知道了真相,先別說依台灣新聞界和政府的爛況是否會有合理回應和處理,依然還是無法還妳和他一個正要開花結果的家庭。

可是,我真的覺得這社會欠妳和他太多了,想像他之後要面對的日子,想像引起這事的一干人等不痛不癢的繼續過他的生活,真的很難過也不知道該怎樣才是對的選擇。

學妹,不痛了,不煩心了,妳要繼續好好的。
陳真 發佈日期: 2016.05.22 發佈時間: 下午 2:57
獸醫在動保所孤獨奮戰..女動保園長自殺遺願 她揭出真相

生活中心/綜合報導

ETTODAY

桃園新屋動保教育園區園長簡稚澄,疑因新屋動保區漏雨,加上明年的零撲殺目標,及長期幫動物安樂死等多方壓力,吞安樂藥身亡,引起許多人重視。

桃市推廣動物保護協會理事劉盈如21日下午po「不良的體制,會殺人」一文吸引5千多人轉貼,她指出,簡稚澄之死,動保處三緘其口,直到報導出來,遺願才曝光。

「不良的體制,會殺人」全文如下:

2014年4月4日,桃園市推廣動物保護協會的前任執行長鄧巧玲,因長期推動收容所改革開放,積勞成疾過世。她生前做的最後一件事,是呼籲桃園市政府重視安樂死緩執行所造成的收容所爆量狀況,並勇敢承攬下安樂死業務,只求能讓狗貓好好的走最後那段路。

當時,園長簡稚澄和她一起規劃了安樂死作業流程,兩個天真又善良的人,每週五不論晴雨,默默牽著安樂名單上的狗,到草地上吹風、曬太陽、一口口餵牠們吃著肉條,再抱牠們上手術檯(人道安樂),只因為一顆「不想違背初衷」的心--想對牠們好,不論用甚麼方式、身在甚麼樣的崗位。

兩年後,2016年5月5日,園長簡稚澄吞下管制藥品身亡,家人選擇在5月20日蔡英文總統就職的這天為她出殯。當我得知消息時,震驚、痛苦、憤怒…太多情緒蜂擁而來,對她的死因,動保處三緘其口。親近的同事、朋友,因為害怕影響家屬心情,只能保持沉默。直到中時記者報導簡園長死後留有「死諫」遺書,才讓園長的遺願得以曝光。

遺書內容提到「希望這件事能被世人看到,選擇用狗安樂死的方法,是要凸顯現有台灣動保結構的問題。末端的資源、人力不足,源頭管制工作無法做好,流浪狗到了最下游的收容所都是苦難。」

部分親近者表示,「自從嘉義事件(民雄收容所轉送犬隻到私人狗場,運送途中42犬遭悶死、咬死)後,行政業務量確實大增」,道出園長的疲憊,以及對制度與結構無力轉圜的無奈。

猶記得4月1日,我們還在動保處開會討論收容所爆量問題,你提到希望能做到「精確捕捉、棄養收費、總量管制」,以降低動物入所數量,但下情始終無法上達,體制顢頇到完全推不動。

而對於最讓人頭痛的「高達5成以上的棄養量」,我們也一起說好了,從此不再讓政客美化收容所、美化零安樂死政策!不能再讓棄養人丟狗丟的心安理得,毫無包袱!

由民間團體在外施壓市府,要求撥出資源百分百落實源頭的寵物登記與家犬絕育,唯有源頭減量,才能真正化解末端收容所的超收壓力,進而提升照護品質,讓你可以真正做一個醫病救傷的獸醫師,而不是困在大量的行政作業中,甚至讓你每每望著一隻隻被棄養到收容所,根本明顯遭受長期虐待的狗貓,妳想裁罰飼主為牠們伸冤,卻始終沒轍 ( 現行動保法限制,對於寵物未登記及不當飼養情形,不能即刻裁罰,必須先行勸導)。

那天我們還討論到最近民眾大量通報捕捉剪耳的TNR狗貓,礙於研考會要求,及「市容查報系統」規定3天內必須處理掉民眾的捕犬陳情,於是管制隊員就算不情願,也只能先抓再說,但收容所已經擠爆了,每天狗咬狗。

這些話仍言猶在耳,我心中盤算著要如何讓真相浮現,沒有配套及友善環境支持下的TNR政策,就像沒有管好源頭就要貿然實施的零安樂死政策一樣,受苦的都是動物、與最愛動物的那些人。

義工也同步開始記錄收容所屋舍破舊、漏雨、狗咬狗的事實與證據。但我卻不知道原來你心中正另有盤算,你打算用你這輩子最後僅有、最寶貴的命一條,你竟打算死諫。

天真、善良、一股傻勁、永遠不會拒絕別人、也不敢要求別人,你什麼事都自己來,最後這件事你也決定要自己來。說好的一起努力呢?你在體制內、我們在體制外,還有收容所義工們的後盾,我以為都說好了,原來是我太天真,而你還是一貫的傻勁。

你想傾盡你的所有,去吐訴這制度的缺憾,包含行政體系的不支持,立法的不周延,甚至是政治、動保、民粹等各項勢力的角力與拉扯,造成資源分散,讓身在最末端、最卑微的收容所獸醫,用七年時間窮盡一切後,最後只能以死明志。

你其實不是自殺的,你是被不良的體制謀殺。

但你知道嗎,這個訊息卻差點被掩蓋,如果沒有中時記者追根究底的精神,你的離世極可能又在政治操弄下,無聲、無息……。甚至還被某市議員消費為是被激進的動保人士所害,於是新聞走向逐步被引導為是動保界贊成與反對安樂死之爭,桃園市政府也順勢落得輕鬆,完全忘了應確實檢討源頭管理不力的原因,與業務人力、動保預算分配的不合理與闕漏之處。如果政治再這麼繼續玩下去,那麼你的死,巧玲的死,那些動物們的死,也就真的更不值了!

台南大學行政管理系吳宗憲老師在得知你死訊後,凌晨在臉書撰文「在殞落了一位年輕獸醫師之後」,文中呼籲中央政府盡速通過立法,讓動物保護組織提升位階,才能增加人力規劃。至於地方政府也必須提供更多資源,而不是任由獸醫師在收容所孤獨地奮戰。感謝他看出一部分的體制問題,也期待未來能增加動保行政職系的分屬,讓公務獸醫回歸真正的獸醫工作,而非醫療與行政作業兩頭燒。

更期待民間團體、動保人士能建立共識,一起合作,監督政府做好各項源頭管理工作,不要困在人人想當神,不斷搶資源的局面。就像電影「第十三日」中譚艾珍所言,「如果我們每一年訂定一個共同的目標,集合大家的力量,推動地方官員能夠好好的執行,一年做好一件事,那十年就可以做好十件事,相信台灣會有很明顯的改變。」

簡稚澄園長死亡的真相,只被記錄在桃竹苗地方版中的小小篇幅。但她想為動物做的事,是那麼的偉大與無私,而身為最末端的收容所獸醫,她真正想扭轉的卻是最源頭的動保政策,以及整體台灣的動保業務結構!「古之列諫之者,死則已矣,未有若史魚死而屍諫,忠感其君者也,不可謂直乎?」

稚澄在520火化,含意深遠,雖人微言輕,好像只能如此,但也可以不只是如此,因為遺志尚有未亡人。鄭文燦市長、總統蔡英文女士,你們可有聽到?

謹以此文,紀念並追憶 簡稚澄

2016年5月21日
陳真 發佈日期: 2016.05.22 發佈時間: 下午 2:47
「內心痛苦...」簡稚澄3遺書曝光! 獸醫批這行壓力..

簡稚澄,疑用狗安樂藥自殺。(圖/翻攝自中天新聞)
社會中心/綜合報導

她的死,引發社會對收容所問題的關注!桃園市新屋動物保護教育園區園長簡稚澄(32歲),疑因新屋動保區漏雨,加上明年的零撲殺目標,及長期幫動物安樂死等多方壓力,吞安樂藥走上絕路。

簡死後留下3封遺書,內容希望家人能夠諒解。外界認為她希望讓政府重視這個問題,還有獸醫點出這行可能所承受的壓力。

從北一女、台大獸醫系畢業的簡稚澄,從小愛動物,考上特考榜首卻捨棄當獸醫及坐辦公室做行政職缺,選了沒有人會列為第一志願的偏遠地區動物收容所服務,卻疑似因新屋動保區漏雨,加上明年的零撲殺目標壓力,5日晚間卻開車到到觀音白沙峽燈塔旁,用安樂死藥結束生命。

根據《蘋果日報》報導,簡稚澄疑因業務需執行動物安樂死,內心痛苦,留下3遺書給家人及同事,分別給父母、丈夫及同事,內容寫道自己很愛動物,但因工作關係,必須對動物安樂死,心裡很掙扎,希望家屬原諒她;另外還希望同仁幫忙照顧動物。

一位有經驗的獸醫點出簡稚澄可能面對的壓力及無奈,他寫道,一個獸醫要面對數百條狗狗,只要一沒顧好,隨時都可能遇到動保團體投訴。很多動保團體對收容所相當嚴格,一點錯都沒有,狗不能互咬、生病、消瘦,否則隨時都有可能被罵;可能會被愛心人士投訴謾罵,就被長官檢討,收容所的環境又極度不良,獸醫在收容所要處理各種大大小小事,遠超乎外人想像,心理壓力無人知,能待久不容易。

「動保正義 全民發聲」臉書團19日po文「桃園市議員謝彰文‬19日市政總質詢,質疑新屋動物收容所設施破損嚴重,且只能收容300隻犬貓的法定空間,但今年1~3月的捕捉、棄養量,竟然就高達1765隻犬貓,更是全國第三高,顯示『末端超量收容』的情形相當嚴重,『源頭管理』也大有問題!」

文中指出「目前收容欄舍破爛、積水,極易孳生病菌,影響收容動物的健康,且欄舍內動物過多,互相推擠、緊迫,也造成犬舍內不斷發生狗咬狗、動物傷亡的情形,不僅工作人員疲於應付,更是讓認養民眾望之卻步。議員直指這是市府帶頭違反動保法!」

針對超量收容,謝彰文議員提醒鄭文燦‬市長,切莫忘記自己曾說過要「杜絕濫捕」的動保政見。況且桃園市升格後,已將過去清潔隊抓狗的陋習,回歸動保處統籌,並設立新的動物管制隊負責。既然如此,更應該要做好與民眾的溝通,輔以絕育、教育宣導、動物行為諮詢等配套方式,來降低民眾的棄養量,增進對犬貓行為的了解,盡量避免不必要的人犬衝突和捕捉。
陳真 發佈日期: 2016.05.22 發佈時間: 下午 2:34
我寫不出來想表達的,很多東西只能透過影像,心領神會。

https://goo.gl/iOYwJV

https://goo.gl/e2kIcX

https://goo.gl/Dskead
陳真 發佈日期: 2016.05.22 發佈時間: 上午 2:55
就跟台灣很多社運團體一樣,我接觸過越來越多根本就是詐騙集團的所謂動保團體;我也見過許多正義凜然的所謂動保人士或愛心媽媽,有時讓我想起蕭伯納那些話,他說:「我認識許多保護動物者,他們大多野蠻,但我也認識許多獵人,他們卻很善良。」

我不知道底下這位園長為何自殺,我當然更不是說她肯定就是被誰給逼死的,我只是能理解報導中所提到的這樣一種文革式群眾風氣,動輒搞政治正確,動輒獵巫,全都是以正義之名。動不動就是一窩蜂去 ""肉搜"" 誰、公審誰,彷彿正義只是一種根本無須思索的機械化概念;只要誰做了迎合政治正確或主流立場或所謂正義一方的事,哪怕是公然聚眾去毆打一個嫌犯,都能馬上被群眾或主流媒體冊封為什麼正義哥、正義姊。

反之,誰要是做了哪怕只是一個小小的不討群眾歡喜的動作,或講了一句讓主流人士不順耳的話,馬上就會被揪出來公審,被妖魔化,任何人都可以任意糟蹋他;甚至就連旁人為 ""壞人"" 幫腔,也會立刻變成攻擊箭靶。

你看,過去幾年,大家以人身攻擊及肢體攻擊馬英九及藍營人物為榮;肢體攻擊成功者,迅即成為英雄。但是,對於那些惡行昭彰、貪婪腐敗(許多根本就是人渣)的綠營人物,你去給他丟鞋砸頭試試看,我保證你以及你的家人一定會被群眾以千百倍的方式報復與攻擊。

其實不光是藍綠政治如此,任何一個社會議題都一樣,比方說核能,純粹就只是一種見仁見智的技術問題或理性問題,但是,只要是主流一方,立即就能把它變成一種彷彿神聖不可侵犯的道德立場,誰敢有異聲,誰就會倒霉。

我不敢說我看過全世界,但好歹也看過許多國家與社會,我發現,不同國家與社會的人民,確實有著文明水平與素質上的極大落差。老實說,不管此岸或彼岸,我還真沒見過比華人的文明素質更差的人民。特別是在 ""動輒暴民傾巢而出""、動輒以 ""力"" 取代 ""理"" 這一點上,台灣應該毫無疑問是全世界最低級的一個社會了。難道你能想像,比方說在英國,會有這樣一種一窩蜂獵巫、造勢、一窩蜂搞所謂政治正確而完全不講一個理字的普遍群眾現象?

我寫這些,基本上與這位園長無關,只是一個聯想,但我相信這是一個好人。我要是一條狗或一隻貓,我想,貓狗界應該給這樣一個人類立個碑,感謝她愛護咱們貓狗的一番心意。

我想她講得很對,""生命沒有不同""。我沒法想像,我如何可能只愛阿乖、阿憨、鹿鹿、大頭仔、波波、瑪莉、旺旺、皮皮、熊熊、小胖、超可愛、小白、小黑...等等等,卻不愛世上其牠千千萬萬的狗?我也沒法想像,如果我會愛大則一隻河馬,小則一隻甲蟲的生命,我怎麼可能會不愛人?難道人命不是生命?難道人類不是動物?

陳真

https://goo.gl/b43bMO

http://bepo.ctitv.com.tw/2016/05/73956/

http://www.ettoday.net/news/20160520/702051.htm

http://goo.gl/pnU9VP

http://bepo.ctitv.com.tw/2016/05/74092/

http://www.nownews.com/n/2016/05/21/2107917

http://goo.gl/1ApTAz

==================
「毛孩送行者」簡稚澄吞安樂死藥身亡 江祖平慟難認同

記者阮馨儀/台北報導 2016.05.21

桃園市動物保護教育園區(動物收容所)的園長簡稚澄,5日吞下供犬隻安樂死藥物自殺,留下遺書,表示自己熱愛動物,卻必須經常執行貓狗安樂死的任務,心理非常不舒服,只好結束自己生命。愛護動物的江祖平,看到新聞消息,難過表示「都已經做到這個份上了,還不知道要覺醒嗎?」

簡稚澄的工作被稱為「毛孩送行者」,捨棄台大高學歷,投身動物保護教育園區,希望為浪浪帶來更好的處遇,宣揚以認養代替購買的理念。充滿理想的她,卻必須經常執行浪浪安樂死的任務,心理備受衝擊,更因工作而背負著動保魔人和正義魔人的責怪漫罵,因此選擇用自己的死亡,提醒世人「生命沒有不同」,並盼政府能夠重視動保的源頭管制。

簡稚澄用自己的死亡,提醒世人「生命沒有不同」。(圖/翻攝自網路,2016.05.21)

================
台大卻選收容所!美女動保員簡稚澄吞藥亡 網淚:大笨蛋

社會中心/綜合報導

從北一女、台大獸醫系畢業的簡稚澄(32歲),捨棄當獸醫及坐辦公室做行政職缺,為與動物接觸,她選了沒有人會列為第一志願的偏遠地區動物收容所服務,卻疑似因新屋動保區漏雨,加上明年的零撲殺目標壓力,5日晚間用安樂死藥結束生命。許多網友看了忍不住落淚說「你這個大笨蛋!」

桃園市新屋動物保護教育園區(動物收容所)園長簡稚澄,從小很喜歡小動物的她,雖然父母不准她養寵物,但在考大學時,她努力與家人溝通,最後以高分進入台大獸醫系就讀,在校期間還獲得5次書卷獎,相當優秀。

簡稚澄6年多前以第一名成績(特考榜首)考上獸醫,她捨棄坐在辦公室工作的職缺,第一志願就填偏遠的桃園市動物保護教育園區(新屋公立收容所),一心只想要幫忙動物,因為她認為,到收容所更可宣揚以認養代替購買的理念。

動物防疫所所長傅學理曾表示,大部分的人都不願來做,即使來了也待不久,但簡一待就是6年多,她曾接受訪問表示,當獸醫本來不是人生規劃,但大學時曾聽過傅學理到學校講述動保教育園區狀況,當下就非常希望到園區幫忙。

但她沒想到人道(安樂死)也是她的工作之一,她曾接受訪問時說,第一天來上班就看了6、70隻(安樂死),她對鏡頭說「回家就哭了一整夜」、「你抱上台的時候,牠是全身發抖的,但是可能我們藥劑一下去,牠3到5秒就走掉了,然後牠就不抖了,其實那是很心酸的。」

安樂死的心理調適,沒有在大學課程學分裡,這種送行者兼執行者的身分,沒幾個人做得下去。曾被愛狗人士冠上「美女劊子手」的汙名,她說「我沒有在做違背我初衷的事情」。工作盡責的簡稚澄,深得長官同事及志工們喜愛。也是曾登上媒體,被稱為是美女獸醫師、正妹動物收容所長。

只是,沒想到最後卻傳出疑似因為壓力太大,簡稚澄5日被人發現用安樂狗兒的藥,觀音區一處偏僻地輕生,身邊有遺書。雖然立刻送醫急救,12日仍宣告不治,20日在中壢替她舉辦告別式,上百位動保志工難過哭泣。她在園區養的一隻愛犬「雞蛋黃」,在主人過世後,每天都蹲在園區門口,一直等著園長什麼時候回來看牠,讓人看了鼻酸。

(圖/翻攝中天新聞。下同)

據了解,上個月有人在臉書po文指出園區犬舍漏水影片,並表示相當擔心狗狗在裡面過得很痛苦。當時簡澄清漏水是當初為通風留的縫隙,都有加帆布隔絕雨水,並希望收容所改建案能盡快有廠商來,沒想到她最後疑用「安樂流浪狗」的方式,希望政府重視動保源頭管制。

桃園市議員王浩宇悲憤地在臉書po文「我認為部分太過激進的動保人士要負起最大責任。稚澄園長是那種會一邊執行安樂死,一邊掉眼淚的獸醫,非常關心流浪動物,甚至在園內收養了米克斯雞蛋黃,雖然工作繁忙,但下班後總會留下來陪園內動物散步。」

王接著說,她工作非常努力,但人力不足的新屋動保園區因過去不良紀錄,常常被攻擊,「園長都跟我抱怨壓力很大,人力不足,讓她一個人當好幾個人用,希望議員能多幫爭取預算。」

有民眾向《聯合報》爆料,近期桃園明即將啟動零安樂政策,但卻出現棄養潮,市府將「捕犬效率」列為績效,要動保處3天內要處理完民眾陳情。收容所只能收300隻動物,卻有600隻犬貓,並出現狗咬狗狀況,讓簡稚澄壓力相當大。

不少網友看了都忍不住流淚,難過地說「這園長人很好很有愛心耶!!我家領養的狗都是從她們手中領養過來的,看到這消息感到很難過震驚」、「真正該被罵的是養狗卻又丟棄狗的飼主們吧!」、「好傻的女孩啊!」、「愛狗人在收容所工作室多麼艱難的一件事,內心的壓力我不敢想像。」

還有人說「園長妳沒有錯,妳盡力了」、「她替那些棄養者承擔太多死亡的痛苦了」、「損失了一位好善良的醫生」、「拜託大家以領養代替購買!」、「看完影片又哭了,好難過。」

桃園動保園區園長簡稚澄自殺留遺書,愛狗雞蛋黃每天蹲送別。簡稚澄曾為流浪狗電視劇協助拍攝(圖/翻攝網路、桃園市文化局)

====================
【生前受訪影片】32歲美女動保園長 吞「狗安樂死藥」身亡
2016-05-21 4113

20150528中天新聞 毛孩送行者簡稚澄 堅持愛動物初衷

桃園市新屋動物保護教育園區(動物收容所)園長簡稚澄(32歲),曾因外型甜美登上過媒體版面,不過卻傳出月初用安樂狗兒的藥自殺,搶救仍在12日宣告不治,昨在中壢舉辦告別式,讓現場很多動保志工難過不捨。桃園市議員王浩宇也在臉書上PO文懷念她「是一位會一邊執行安樂死一邊掉眼淚的人」。據悉,她選擇用安樂流浪狗的手段,了斷自己生命,盼提醒世人,「生命沒有不同」,呼籲政府做好動保源頭管制。

王浩宇20日悲憤地在臉書po文「悲憤。年僅32歲的新屋動保園區園長簡稚澄於日前尋短過世,我認為部分太過激進的動保人士要負起最大責任。稚澄園長生前是那種會一邊執行安樂死,一邊掉眼淚的獸醫,她非常關心流浪動物,甚至在園內收養了米克斯雞蛋黃,雖然工作繁忙,但下班後總會留下來陪園內動物散步。」

從北一女、台大獸醫系畢業的簡稚澄,6年多前以第一名成績(特考榜首)考上獸醫,第一志願卻選擇到桃園市新屋區偏僻海邊的動物保護園區服務。個性樂觀,工作盡責,深得長官、所內員工、動物志工喜愛。也是曾登上媒體,被稱為是美女獸醫師、正妹動物收容所長。

超愛狗的簡稚澄,生前最煎熬幫狗兒安樂死,時常到獸魂碑哀悼,卻選擇用愛樂狗兒的藥劑,了斷生命。(圖/中時電子報資料照片)

桃園市政府動保處長陳仁信表示,簡園長工作表現良好,堪稱是「全台表現最好的收容所長」,而園長愛犬「雞蛋黃」在簡死後,「每天在園區門口蹲守,似乎一直在等待最愛她的園長歸來。願每個人都能記得簡園長的好,並把她對毛小孩的愛繼續延續並發揚光大,讓其愛心繼續在園區流傳,發光發熱」。

陳仁信也說,桃園市動保園區在簡園長及同仁與動保志工的努力下,收容犬貓認養率逐年提升。感謝眾多志工的支持協助,以及園區同仁的辛勞與努力、前往園區認養犬貓的愛心人士。「動保處所有同仁最大的希望,還是請大家都不要棄養動物,沒有棄養就無需收容,希望所有動物都能擁有愛護他們的主人,藉由大家的共同努力,讓桃園有朝一日成為沒有流浪犬貓的城市」

===================

被霸凌者已經不在了…簡稚澄去年才結婚 常被酸女屠夫

簡稚澄自殺身亡,令各界震驚不捨。(圖/中天新聞)
社會中心/綜合報導

桃園市動物保護教育園區(動物收容所)女園長簡稚澄5日自殺身亡,令人遺憾與不捨,據了解,熱愛動物的她在遺書上表示,執行貓狗安樂死讓她非常不舒服,希望藉此提醒世人「生命沒有不同」,讓政府做好動保源頭管制。

32歲的簡稚澄去年才結婚,5日晚間因為一直沒有回家,丈夫報警,警方在動保教育園區發現她留下的遺書,經過搜尋,深夜11點多在觀音區白沙岬燈塔停車場找到簡的車,但她因為服用安樂流浪動物的藥物而呈昏迷狀態,緊急送醫搶救,延至12日不治。

簡稚澄什麼事都老實吞下,學長不捨

簡稚澄與愛犬雞蛋黃,她曾為流浪狗電視劇協助拍攝。(圖/翻攝網路)

20日告別式上,同事與收容所的志工都來送她最後一程,每個人都哭紅雙眼,動保處同仁也帶著她認養的愛犬「雞蛋黃」參加,據悉牠每天都在園區門口蹲守主人歸來。

對於簡稚澄突然離世,桃園市議員王浩宇在臉書PO文,「這幾年來,部分動保人士對新屋動保園區的攻擊跟霸凌很多,簡園長常常被當成攻擊目標,甚至被攻擊成『女屠夫』。」

「對於一個因為愛動物而選擇到新屋動保園區工作,卻因為業務需要每天必須親自安樂死動物的年輕女孩來說,這些攻擊與霸凌的言論無疑像刀一樣割在她心上,但她還是持續努力,希望把工作做好」,「剛剛爬了爬文,發現這些言論現在都還留在網路上,但被霸凌者已經不在了。這些當初酸言酸語的所謂『動保人士』,你們又在哪裡呢?又為流浪動物做了什麼?」

不過,有網友留言反駁,「把零安樂政策指向動保團體是完全錯誤,很多真正理解收容所狀況的人、即部分動保人士是反對零撲殺的,因為我們太了解收容所因此擔憂」,王浩宇則回應「我是說少數少數少數」。

===============

才過完蜜月 美女動保園長為狗兒「死諫」

2016年05月21日 王家禕

中時電子報

桃園市動物教育保護園區園長簡稚澄,以安樂狗兒的藥劑自殺。(本報資料照片)

桃園市動物保護教育園區(動物收容所)園長簡稚澄在本月5日服用安樂狗兒的藥物自殺,昨(20)舉行告別式。年僅32歲便離世,令人不捨。

簡稚澄畢業於台大獸醫系,以特考榜首考上獸醫師。秉持著一顆熱愛動物的心,選擇到新屋偏鄉,一待就是6年多。卻在5日晚間開車到觀音白沙峽燈塔旁,選擇服用給狗兒安樂死的藥物自殺。

簡稚澄在園內留下遺書指,「生命沒有不同」,希望政府能做好動保源頭管制。簡稚澄也寫說,選擇以平時對狗兒安樂死的手段自殺,是為了凸顯現有台灣動保結構的問題。因為政府沒有給足資源,無法做好源頭管制,讓流浪狗,以至於最下游的收容所都是苦難。

一名動保志工在臉書不忍發了數篇文表示,「她是全台最好的園長!」但是遇到沒有擔當、沒有肩膀,只會「要求她去處理不該她負責或不合理事情的爛處長!」

簡稚澄在獸醫系時的學長也在臉書發文悼念表示,「聰明」、「漂亮」、「愛動物」是大家對她的評價,卻選擇了獸醫界避而遠之的地方去服務。而簡稚澄卻一周五天、甚至六天待在那,頻頻加班到10點,只為了想幫助牠們。學長勸說她不適合待在那,她卻只是溫柔回說「不做沒有別人做」。

學長還表示,長官高升下屬苦做,過長的工時、超額的責任制,甚至被群眾跟風起舞,與動保團體一同霸凌,種種的壓力累積,讓才剛結婚、剛過完蜜月旅行的簡稚澄,選擇以死明志。該名學長也質疑,「這樣的長官是真的適任嗎?」、「沒有責任嗎?」

學長也說,從發生到現在各方都在施壓阻擋消息。不知道的發表可惜的感言,知道的人不敢說得太明白。但整個社會都欠她一個合理的答覆。學長稱,即使社會知道了真相,依然無法還「一個正要開花結果的家庭」。

據了解,簡稚澄在第一天來上班時,便看見60多隻動物被安樂死,回家就難過哭了一整夜。但安樂死也是她的職責所在,議員王浩宇在臉書指,她曾因而被動保人士攻擊成「女屠夫」。

動保志工也分享中國時報新聞〈死諫? 動保園長服安樂藥輕生〉表示,「是的!稚澄不是自殺!是對動保整體結構的『死諫』!」該名志工稱,雖然她用最糟的方式要政府正視問題,但還是懇請大家「一起完成她最後的心願」,不要只是個地方小新聞,應該讓大家、政府、官員們都看見!

===========
美女動保園長自殺 疑遭控「女屠夫」陷天人交戰

2016年05月21日

蘋果日報

桃園市動物保護教育園區園長簡稚澄,5日服用動物安樂死藥物自殺過世,消息傳出,家屬與動保人士哀痛萬分。這位美女動保園長,深愛動物,疑因業務需執行動物安樂死,內心極度掙扎,留下3遺書給家人及同事,懇求家屬原諒。

台大獸醫系畢業的簡稚澄(32歲),6年多前特考榜首考上獸醫師,選擇到新屋偏鄉服務,她個性樂觀,工作盡責,深得長官、所內員工、動物志工喜愛。她不僅喜愛動物,還收養流浪犬,取名愛犬雞蛋黃。

對於她的死因,引發社會各界關注與惋惜,由於她留有3封遺書,分別給父母、丈夫以及同事,內容提及自己深愛動物,因工作關係,必須執行動物樂死,內心萬般掙扎、痛苦,希望父母等諒解;給同事的遺書,希望同仁好好照顧動物,外界懷疑他以自殺抗議現行動保體制。

不過桃園市議員王浩宇在臉書上po文懷疑,因簡稚澄在職責上要執行動物安樂死,因此曾遭部分動保人士對她所任職的新屋動保園區的攻擊及網路霸凌,而簡稚澄常常被當成攻擊目標,甚至被攻擊成「女屠夫」,造成她的心理壓力。

對於王浩宇的指控,動保團體否認,表示沒有做過這樣的攻擊。

檢警調查,簡稚澄5日被人發現開車停在觀音區白沙岬附近,當時車內留疑似執行動物安樂死的藥物,緊急送醫延至12日不治。(突發中心石明啟/桃園報導)
陳真 發佈日期: 2016.05.19 發佈時間: 上午 3:19
常提起一件往事,三十年前唸醫學院大四或大五時,曾經寫了一本班上講義好像叫 ""臨床實驗診斷學""。我利用講義空白處寫了一些很簡短的話,頂多一兩行,還引用了一些名言。結果,引來警備總部和調查局的大軍壓境,包抄印刷廠,約談、恐嚇印刷廠老闆,企圖阻止講義的付梓。我把此事告知幾位黨外的前輩,後來,情治單位也許有所顧忌,畢竟這只不過是一本給班上同學閱讀的講義,又不是正式出版品,憑什麼查禁呢?就算要查禁,也得讓它先印刷成品,有個書本的樣子,然後你才能依法查禁啊,又不是黑社會,哪有包圍印刷廠禁止印刷的道理。這本講義後來終於還是印出來了。

你一定會以為我在講義裏頭寫了什麼傷天害理或危害社會的恐怖言論,其實我只是寫了一些如今看來再平常也不過的話。那本講義應該還存在世上某個角落,我曾保留一本,但不知下落。我始終記得我在講義裏面空白處寫的那些話,它們是如此平淡無奇,但卻引起兩大情治系統的強烈干預與恐慌,同時也在班上引來幾乎一面倒的謾罵和指責,說我用骯髒的政治來污染清純的校園,汙染乾淨的學術,污染同學的心靈等等等。

在那講義中,我引用了好像是某位西方人的一段話,他說:主流媒體總是煽動我們去懷恨那些一心善待我們、為我們付出代價的人,卻同時操弄我們去崇拜那些藉著傷害社會大眾利益來謀取私利的人。我手邊沒有原文,但大意如此,就這樣兩句話。我另外還引用了一句悼詞,記得是哈佛哲學系幾位老師悼念殷海光的一兩句話。還有,我節錄了林雙不以方素敏的名義寫給林義雄的一首詩,名叫 ""盼望"",開頭幾句是這麼寫的:""人家說你是好漢,我就哭了,我寧願你,只是孩子的父親。""

後來,有一位黨外的朋友,要我寄這本惹出軒然大波的講義給他,他想知道究竟哪裏犯了大忌。於是我就把它裝在牛皮紙袋裏,封好信封口,拿去郵局寄。當我走進郵局,立即感覺氣氛不對,櫃員之間彼此迅速交換眼神,不久之後,一位自稱主管的人從裏頭辦公室走出來,問我要寄什麼,我說我要寄一本班上講義。他說要先檢查,看看有沒有違禁品或易燃物在裏頭。我就拆開信封讓他檢查。

郵局主管拿出講義,迅速翻到某一頁,指著上面那段有關 ""主流媒體"" 的名言說:""像這種東西不能寄""。我說,郵局有規定說寄東西之前必須先檢查言論內容嗎?但他依然堅持說這種東西就是不能寄,說這是在傷害國家社會。然後又翻開另一頁,指著 ""盼望"" 那首詩,很不屑地用力在講義上一再戳了好幾下,強調說:""你看你看,這是什麼東西!""。我本來都還和顏悅色,後來就發火了,引來眾人側目。郵局主管怕場面不好收拾,就同意讓我寄,但要求先影印一份備案。後來事實證明,那本講義根本沒有寄出。

我提這往事,想說兩件事:

第一,台灣人經常嘲笑大陸不民主,不自由。可是,不過頂多也才三十年前,當時台灣之恐怖肅殺,比起時下的大陸,恐怕要更加不民主不自由幾百倍。但是,台灣人還不是就這樣走了過來。不同社會,原本就有其不同的發展模式與發展路徑先後;在所謂自由與民主這方面,兩岸只能說是半斤八兩,沒有什麼好驕傲的,憑什麼驕傲得好像我們多自由而大陸人多麼不自由似的。

我念高中時,經常會買一些英文雜誌來看。好好一本雜誌,經常當你買到手時就已經剪得到處都是洞,或是塗滿黑色簽字筆,甚至整頁撕掉;凡是出現中共的相關報導都得毀屍滅跡才行,要不就是在每一本雜誌裏頭,凡是有出現中共官員的圖片處,就在那個官員頭上蓋個大大的章,蓋個 ""匪"" 字。

再比方說,還記得李再鈐嗎?一位雕塑家,八零年代在台北美術館展覽一件作品,外觀上從某個角度看來像顆星星,重點是,它是紅色的。於是,這下不得了,""為匪宣傳"" 的大帽子就來了,於是美術館館長為了自保,趕緊擅自把這件雕塑品全部改漆成銀色,還對外說星星必須是銀白的,不可以是紅色的。

這樣一些例子是特例嗎?當然不是。它只是一種為期數十年的生活常態。比方說,我們家從小開電影院,我經常看電影看到真的很氣,很想毀滅地球,媽的!每一部片都被官方給剪得支離破碎,然後才允許上映。警察局同時還會事先發公文給電影院,告訴你說哪些段落被我們剪掉了以及剪掉的原因何在等等。我唸小學時曾經收集了一大疊這類公文,真是覺得很不可思議。接吻,不行!太猥褻太不衛生了!有害民心士氣。不小心露出三角褲,不行!太低級了,妨害善良風俗!出現秋風掃落葉的畫面,也不行!落葉怎麼可以不掃乾淨?難道是要嘲笑蔣總統所推動的 ""新生活運動""?鄧麗君唱 ""何日君再來"" 的插曲也不行,統統得剪掉,整首歌禁唱。為什麼?因為期待君再來的這個 ""君"" 是誰啊?一定是指的共匪解放軍;這種思想是要槍斃的。電影 ""教父"" 中,老教父不是被暗殺嗎?他的一個手下好像是一個人在喝水時,自言自語講了一句 ""灰暗的一天""。媽的,連這樣也不行,官方說這句話太悲觀了,你是對蔣總統所帶給你的美好生活有所不滿嗎?否則為什麼感嘆灰暗?簡直就是存心挑撥政府與人民的感情,打擊民心士氣。

無數的例子,根本不可能說得完。你看,吾友柏楊是因為什麼原因被抓去綠島關了九年又26天?就只因為翻譯了一篇大力水手的漫畫,他太搞笑了,翻譯時居然學起蔣公平常訓話的固定台詞 ""各位親愛的軍民同胞們"",就這樣一句話,換來九年多的酷刑與黑牢。據我所知,柏楊被抓後還被刑求痛毆,打碎了膝蓋骨。請問,時下的大陸有這麼離譜嗎?沒有吧。我的意思當然不是說大陸現況應該得滿分,而只是說,每個社會各自有其不同的問題與發展模式及背景。台灣人總以為自己很自由,彷彿本質上、血統上比大陸人優越似的,那真的是頭殼壞掉了,要不就是故意睜眼說瞎話。

第二個想說的是我所仰慕的馬英九。我仰慕的國內外政治領袖不多,當代或近代人物中,甘地不算的話,金大中應該排名第一,馬英九亦名列前矛;善良,溫和,理性,正直,文明,能力好,知識豐富,聰慧,行事嚴謹,守法,清廉,幽默,生活單純,無私,勤奮,踏實,平實,低調,樸素,平易近人等等等。除了守法守得有點守過頭以及尊重體制尊重得好像腦袋有點硬硬的不轉彎之外,我找不到他的任何缺點。在台灣這樣的社會中,居然會出現這樣良善正直的政治人物,我只能說是一種特例。

當然,我知道我這樣講恐怕又要惹禍,這島上沒有幾個人會認同我講的,而這恰恰也就是我要說的問題癥結所在,就如同我三十年前闖禍的那本講義中所引用的那段話:主流媒體總是煽動我們去懷恨那些一心善待我們、為我們付出代價的人,卻同時操弄我們去崇拜那些藉著傷害社會大眾利益來謀取私利的人。馬英九恰恰就是這段話一個最典型的例子。一個極其罕見的良善優秀正直清廉的政治人物,竟然就這樣硬是被 ""白白布染到黑"",硬是醜化抹黑造謠羞辱得簡直臭不可聞。

你看,綠營及其綠油油的無恥齷齪主流媒體,長期以來對馬英九是如何造謠抹黑與羞辱,甚至鼓動暴民對其肢體攻擊以羞辱之,甚至以斗大篇幅公然以 ""畜牲"" 形容之。阿扁的那個沒出息且貪婪腐敗的兒子陳致中,就是這麼公開罵馬英九是 ""畜牲""。一些綠油油的名嘴或名教授們,動輒 ""馬英九,我幹你娘"",經常用各種極其不堪的字眼及謠言,羞辱其家人,甚至連當時剛過世的馬英九父親,竟也被公開造謠說什麼他 ""幹他自己的乾女兒"" 之類。這些人,真是無恥齷齪到可以說是喪失基本人性與良知的地步;無數卑劣惡行,罄竹難書。這樣一些人,當你看久了,你真是會對人類這種生物的基本人性感到懷疑。

雖說公眾人物有其充份管道可以為自己辯駁與澄清,但是,面對這樣一種鋪天蓋地的抹黑與造謠及羞辱,各位不妨捫心自問,如果你明明不是這樣的人,卻長年以來被極其成功地抹黑醜化成全民所不屑的全民公敵,不知你心裏做何感想?你還會想要盡一切努力去貢獻這樣一個不斷傷害你的社會與人民嗎?

相反地,就如同我在講義中的那段引用所說,明明是個良善無私清廉正直的人,卻被群眾普遍視為奸人惡棍;然而那些簡直找不到形容詞來形容其卑劣無恥齷齪貪婪與低能的人,卻反而成為眾人所追逐仰慕的神,成為什麼英雄或理想家改革家或什麼民主與進步人士等等等。你不會覺得很可悲,很荒唐嗎?

哲學上有個討論,""究竟好人有沒有可能受傷害?"" 我覺得是不可能啦。你怎麼可能去傷害太陽?你怎麼可能去傷害一朵美麗的花?你就算把它踐踏成泥,或對它潑糞撒尿,它難道就會因此而變成一朵齷齪的花?你永遠都不可能傷害他的美好本質,你只能傷其形體,傷其外在名聲,但是,一朵美麗的花,難道會因為沒有人看見它的美麗或對其產生醜陋的誤解而失去它美麗的光采?當然不會。也因此,好人是不可能被傷害的。一個社會,如此糟蹋一個義人,受害的只會是社會大眾本身。

底下是馬英九昨天發表的一段搞笑影片:

http://goo.gl/gyJhMH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7MUC8cnhgI

這影片還蠻好笑的我覺得,但好笑的同時,我心裏還是難免會有一些難過。雖然我相信在某個重要的意義上,好人不會受到傷害,雖說 ""零落成泥輾作塵,只有香如故"" (陸游詩句),但是,誰會喜歡看到一朵美麗的花遭人踐踏如斯?

陳真

p.s.: 至於底下這一位,我就不多做評論了。

===========================
看完馬總統自嘲影片 柯文哲「戒慎恐懼」:以後不要變那樣

作者羅意瑾 | 風傳媒 – 2016年5月18日

「以後不要變他那樣!」台北市長柯文哲對於總統馬英九18日在臉書上發表的自嘲影片,說自己看完了之後要警惕自己「戒慎恐懼」。

柯文哲18日出席國小模範生表揚大會,面對媒體詢問是否有觀賞該影片,柯文哲說,自己本來沒有看,是知道媒體要問,只好上去看。

總統馬英九在臉書上傳自嘲影片,說自己平時都會關心臉書上網友的留言,有的是建設性留言,有的則是讓他哭笑不得。影片當中,就自嘲自己要珍惜「死亡之握」,並用護手霜擦拭雙手,也自娛過去的口誤「逆轟高灰」,甚至自問自答「請問你是馬腦水母嗎?」「寶寶不是馬腦水母,可是寶寶不說」。

然而,種種幽默自嘲看在柯文哲眼中卻認為:「每次看到他(馬總統)就戒慎恐懼,以後不要變他那樣」。媒體繼續追問哪方面需要戒慎恐懼,柯文哲即回應:「好啦,不要再講了」。
陳真 發佈日期: 2016.05.18 發佈時間: 上午 2:42
文末是李毅先生透過 email 傳來的一篇文章。我曾搞笑式地批評過他的上一篇文章,還因此搭了一座 ""兩岸比武擂台""。李先生上一篇跟這一篇基本上是一個意思,也就是主張儘速武力統一台灣。我相信以台灣人對於現實事務的冷感 (台灣人表面上對於統獨好像很激情,特別是選舉時,但骨子裏其實對其真實血肉之嚴肅性並不感興趣),應該沒有幾個人會像我這樣,逐字把它讀完。但我奉勸各位不妨還是把它讀一讀,因為我相信它即便在你看來如此荒謬無理,依然代表著島內外許多人的真實心聲。

島外的人理解台灣往往與事實有很大的落差,就如同台灣人對於島外的世界往往也一無所知或多所扭曲與誤解一般。當然,後者 (即台灣人) 是根本連想去理解島外世界的一絲念頭也沒有;如果有的話,理應沒有人能忍受台灣這樣一種低能反智低級猥瑣到極點的所謂 ""新聞報導""。但是,大陸可不一樣喔,不管官方或民間,大陸基本上是很徹底務實的,不像台灣人整天浸泡在永無止境的選舉口水與無聊八卦中;談起統獨,不痛不癢,充滿口水歡樂,好好玩哦,彷彿這東西就只是在網路上或電視上灑灑口水,弄個什麼網軍,搞些損人的修辭或什麼 kuso,造個勢,然後就完事了似的。

至於台灣這些所謂台獨政治人物,事實上也沒有一個當真。基本上,你還是把他們看成藝人或看成奸商騙徒,也許才比較貼近事實。你看,比方說綠委陳亭妃,為了爭奪黨內提名台南市長候選人資格,為了討好選民,最近竟然在立法院公然指責相關部會首長與軍方將領說,國軍的訓練怎麼可以讓軍人流鼻血在地上爬呢,害人家白嫩嫩的小手手小腿腿都磨破皮了啦,這樣倫家的把拔馬麻們看了會心疼的,以後誰還敢讓小孩子去當兵啊?!

由此你就可以知道,這些人,你不要看他整天喊台獨建國喊得好像很勇敢,喊得震天價響,那只是一種騙術,一種演戲,藉以騙取選票,如此而已。就我三十幾年來的認識與理解,真正嚴肅的台獨人士,恐怕數不滿一個巴掌,絕大多數都只是一種選舉詐術,完全不能當真,比放屁還更加不真實。至於一般人當然更是如此。請你告訴我,台灣人那麼自私,那麼溫吞,跡近窩囊,那麼擅於為個人前途精打細算,幾個人會想命喪沙場?就如當初日本統治者後藤新平對於台灣人之民族性的評語:怕死、愛錢,虛榮愛面子 (亦即喜歡當官、喜歡光宗耀祖、高人一等)。我只是想說,台灣人對於統獨其實是缺乏任何深思熟慮與真實信念的,而且充滿操控性。特別是選舉旺季一到,綠油油的政治人物或主流媒體一炒作,大家就沸騰了,就跟煮開水一樣,說沸騰就沸騰;但是,過不了一會兒,開水就涼了,涼到彷彿根本就沒有這回事似的。

當然,長久以來的媒體與教材洗腦,台灣人確實普遍對於大陸人充滿厭惡與不屑,但這樣一種族群挑撥下的情緒性認知,事實上完全不能和台獨信念畫上等號,也無法從中做出任何必然的推論。台灣人性格投機且一窩蜂,熱衷於流行事物;當主流之風吹向東,大家就趕緊一窩蜂往東靠;吹向南,大夥就又一窩蜂往南擠,他實際上完全缺乏對於兩岸關係或統獨立場的任何真實信念。

也因此,如果所謂 ""和平統一已無可能""、""必須儘速武力解放台灣"" 的論調是基於這樣一種 ""台灣人幾乎全是台獨份子且無改變之可能"" 的立論基礎,那麼,這樣一種結論是大有問題的。這樣一種認知基礎 (亦即認為台灣人彷彿個個是堅定的台獨份子或什麼 ""天然獨""),在我看來,跡近幻想,絕非事實。台灣人沒有那麼 ""務實"" 與 ""熱血"" 啦,在這方面,他是活在夢裏頭的,每天隨著主流媒體及政治人物一下沸騰,一下高潮,玩得好開心,全然不知真實血肉為何物。事實上,你也很難說這樣一種政治操控下的表面現象是一種具有現實意義的信念或立場。

李毅教授鼓吹立即武統,他要鼓吹什麼,我沒辦法管得著他,但從他前後兩篇文章的各種有關武統之後的所謂善後問題,你很清楚就可以看見裏頭的虛妄成份,事實上跟科幻小說差不多了,比方說什麼移民幾千萬人來台灣,或什麼創立幾個將會蒸蒸日上的中國黨之類。當然,武力強大者自信只要武力夠強,想幹什麼就能幹什麼,而且往往都能如其所願。美國不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嗎?再怎麼荒唐可鄙乃至血腥殘酷泯滅人性的事,他照樣都能幹得出來,並且一一得逞,然後留下一大堆宛若人間煉獄般的爛攤子。難道祖國也打算這樣對付所謂同胞?明明是現實上不可行、不應該的、肯定會留下無數恐怖後遺症的作法,卻偏要把這樣一些幻想與妄念藉由壓倒性的武力付諸實現,這是一種理性的作法嗎?憑什麼說它會導向一個結果良善的終極和平,而不是導向一種永無止境的紛亂與衝突?

姑且不說所謂武統在本質上的荒謬與造孽,就算光以成敗論是非,這樣一種橫柴入灶的作法,事實上對誰都沒有好處;恐怕只會對美國有好處而已,至少美國人絕不會有任何損失,卻能坐看兩岸兄弟相殘,見縫插針,擴大衝突,鼓吹暴動反抗或各種恐怖攻擊,進而坐收更多漁翁之利。我若是一個壞心眼的美國總統,我會巴不得大陸趕緊血洗台灣,而美國至少在這過去半個多世紀來,從來就沒有一位領導人不是秉持著這樣一種極其邪惡的興風作浪念頭。

接下來,我要對台灣社會說的是:統獨不是網路遊戲,不是選舉口水。不管統或獨,它都得付出重大代價。特別是台獨,後果將會是災難性與毀滅性的。我知道綠營那些人渣混蛋們肯定會說:""咱勇敢的台灣人不是讓人嚇大的!不要以此來威脅我們台灣人!"" 但我不是威脅,而僅僅只是陳述任何一個嚴肅的觀察者應該都能認知到的一個基本現實。

現實是這樣一種東西:我們當然可以儘情渴望,用力幻想各種美妙的理想,但是,現實卻往往不會照著我們所幻想的方向走。現實就像一座山,你很難叫一座大山來依你的腳步,你只能依著既有的山路走,儘可能地迴避路途中的各種危險。你當然也可以歷經艱難地鑿出屬於自己的一條路,但你不可能什麼代價也不用付出,那是政客人渣們欺騙你的說詞,你可千萬別當真。當災難一來,我敢保證,這些檯面人物,這些 ""勇敢的台灣人"",會溜得比誰都快,立場將會轉彎得比誰都還迅速。

將近三十年前,我公開主張台獨,為此付出家破人亡的慘痛代價。二十年前,來到海外之後,看見了世界,看清楚了很多事,我轉而支持統一,但我之所以不願鼓吹統獨是因為,我相信:任何一種信念或主張,最好是每個人都應該透過自己的大腦和眼睛去觀察,去深思熟慮,進而得出屬於自己的結論,而不是直接以他人的觀察與經驗做為結論。我一直盡力避免對任何一個人產生這樣一種所謂影響力。我想做的只是提出 ""或許"" 比較接近真實的描述,供各位判斷。

就好比說,我知道哪些人是一心只想撈取個人權位、美名與私利的騙子、歹徒與人渣,因為我認識這些人或這一類人幾十年了。但是,大家卻把他們當成神,當成什麼民主人士、民族英雄,我還能說什麼呢?再比方說,我看到前方是個懸崖,至於你是否依然還是要往前走,以身試崖,基本上我是沒有意見的。雖然沒意見,但難免感到可悲,因為有些東西是如此顯而易見,它並不是什麼個人見解,而是鋼鐵般的事實,為何眾人卻看不見呢?

我不是一個信口開河的人,我向來相信一件事:""知十說其一""。我也許知道十,但我僅說其一,這會使得我比較不容易讓一己偏見或獨斷資訊所誤導。我當然不是說我不會犯錯。在公眾事務上,我犯的錯可多了。比方說,我曾經和那個綠油油的勢力是所謂 ""同志"",跟他們一起做了很多我曾經以為是正確的事;我還參與創立了這個不惜危害台灣社會以謀取私人利益的綠油油政黨。但是,基本上,我已經盡一切可能和努力,讓自己盡量減少犯錯。也許知其十僅說其一還不夠嚴謹,應該知其百而僅說其一才對。

自從歐巴馬上台以來,我平常細究外界各種訊息的主要觀察重點之一就是美國的所謂重返亞太政策。講這樣比較好聽,事實上就是準備在亞洲挑起戰爭;而我也的確觀察到這樣一種明顯跡象。如果你問我,何時會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如果你願意聽我一席真心話,我會跟你說,第三次世界大戰不是何時發生,而是已經發生,難道你真的一點都看不出來以中、美兩國為首的各國勢力,每天都在為戰爭柴火密集做準備,就只看誰開那第一槍而已,而烽火戰場離我們不遠,事實上它就在我們家門口。如果你覺得這是危言聳聽,我也沒辦法。但我至少在這過去十年來的無數觀察與閱讀,恰恰就是得到這樣一種結論。當然,我希望我錯得離譜,因為我們每個人恐怕都付不起戰爭的代價。

台灣人談事情常有這樣一種邏輯就是:人們應依其主張而行事。比方說,反對死刑者,人們就會罵他說,如果歹徒來殺你全家,看你還反不反對死刑;或是乾脆呼籲大家趕緊來傷害反對死刑者,讓他們知道他們的想法有多荒謬。依照這樣一種台式思維邏輯,那麼,台海若有因台獨而起的戰事,我們是不是應該優先徵調那些支持綠營、支持台獨建國的人士上戰場才對。

今天,如果你只是決定自己今天晚上要去哪吃飯,看是要吃魯肉飯還是義大利麵都行,那是你的自由;吃得好或壞,你得一己承擔,各人造業各人擔。但是,在公眾事務上卻非如此。任何一個荒唐主張與決定,因之所產生的一切重大後果,卻是由所有人來承擔。如果有人真的那麼勇敢,真的那麼願意為所謂神聖的台獨建國效命,那麼,這份為國捐軀的榮耀與神聖使命,理當優先由他們來享用才對。

我並不是說我們應該屈服於武力威脅而放棄一切信念,我只是說,任何信念都得賦予它應有的真實血肉,而不是永遠都只是關起門來自欺欺人。世界與現實,並不會因為有人拒絕認知它而失去它應有的現實意義以及應有的血肉本質。三十年前,當我走上群眾講台喊出台獨,我就知道我將會有什麼可悲的下場。三十年前,當我決定參與 ""反戒嚴抗蔣家"" 的 ""519綠色行動"",我知道我得在出門抗爭前寫下遺書,因為我知道我很可能一去不回,我知道這一切都不是兒戲。我從來都不是一個會屈服於生命與暴力威脅的人,自然也不會希望人們輕易地在暴力面前低頭。重點是:你真的想清楚這一切了嗎?你真的知道自己在幹什麼嗎?你真的願意為某個信念付出慘烈代價嗎?如果這一切都是肯定的。那麼,暴力有什麼可怕的呢?

今天,假若你的家人或你的小孩,面臨一種抉擇,事關重大,事關毀滅,難道你不會想提醒他:""你真的想清楚了嗎?這真的就是你要的嗎?你真的願意為它付出重大代價嗎?"" 還是你反而會跟他說:""免驚啦!衝啊!怕啥曉!咱攏係勇敢的台灣人啦!"" 鼓勵他不用深思熟慮就直接跟他拼了?然後卻攻擊那些提出示警或請他三思的人,說他們是台奸,為敵人說話,恐嚇咱台灣人。

所羅門王剛當王時才二十歲,很擔心自己見識淺薄。有一天,上帝來到他的夢裏頭說:""你有什麼渴求嗎?"" 所羅門王說:""請賜給我智慧吧。"" 有一天,兩位婦女爭奪一名嬰兒,爭執了老半天,各有說法,難以判斷。所羅門王就說:""不用爭了啦。來人啊!西瓜刀拿來!把嬰兒切成兩半,一人一半最公平。"" 其中一位婦女一聽,嚇壞了,趕緊說:""大王且慢,嬰兒就送給對方好了,我不要了,大王您別切他。"" 另一位婦女卻說:""大王真是英明啊,一人一半確實最公平。"" 你想,哪一位會比較像是嬰兒真正的母親?

為了方便大家閱讀,我把李先生的 ""荒謬"" 文章給編排了一下,全文一字不漏張貼如下。很多荒謬的想法,並不會因其荒謬而不去實行。就如同我覺得會去支持綠營的人,腦子應該是進水了,腦袋液化了吧,否則怎麼會有人去支持一個存心以欺騙謀取私人利益的詐騙集團?太荒謬了!但是,荒謬之事卻往往反而盛行於世。所以,不要輕視或小看任何一種在你看來也許很荒謬的想法或主張,特別是那些有可能形成主流的人事物,一旦成為主流,再怎麼荒謬都還是會發生。侵略伊拉克夠荒唐了吧?推翻利比亞夠惡劣了吧?以民主之名毀滅敘利亞夠卑鄙血腥了吧?但它們仍然一個接一個不斷發生。

台灣人要獨要統,我沒意見。我有意見的是:不管統或獨,每個人最好對它嚴肅以待,深思熟慮,不要讓自己的生命與身家財產成為騙徒歹徒或好戰份子的祭品。這話並不必然隱含著 ""統一"" 的結論,而僅僅表明:一個嚴肅的事情,不會因為你把它娛樂化或低能化,進而就能使之成為一種低級娛樂而失去它應有的嚴肅性。

很多台灣人常喜歡強調所謂 ""維持現狀"",問題是,天底下有哪一種國內外局勢是有所謂 ""現狀"" 可以永無止境地 ""維持"" 下去的?就連每一個人的今日容顏尚且老於昨日,何況千變萬化的複雜國際局勢,哪來現狀可以維持?事實上,時間的拖延,只會使台灣自身的籌碼與發言權越來越少,少到所剩無幾。現在談兩岸和平協議尚有籌碼可談,還能儘可能地保有兩岸之間往後各自深切發展與交流的更多時間與空間,一旦是被強迫統一,便只能宰割由人。但是,綠營及其一票同路人,為了權位,為了選舉,卻把這樣一種簽署兩岸和平協議的提議給妖魔化成所謂通敵之陰謀。

事實上,我也不是真的主張統一。如果站在台灣人 ""自身"" 的利益上來看,那麼,遠離中美兩大國的角力與鬥爭,保持某種實質意義上的長遠中立,恐怕會是一個更好的選擇。問題是,這樣一個選項是否存在於現實之中?我想還是有的。一中架構下的兩岸和平協議就保有這樣的可能性。台灣人長年當美國人的狗,完全沒有尊嚴可言,遑論什麼主權,但台灣人卻當狗當得很開心,實在想不通一中架構下的各自發展與交流,為何卻成為洪水猛獸而不堪聞問?

不過,這些都不是我想講的。這種一己之見無須多說,我想說的仍然只是一些問句:""這真的就是你所要的所謂理想?"" ""這真的是你深思熟慮的結果?"" ""你真的願意為它付出慘烈代價?"" 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我將無話可說。我害怕的從來都不是武力與血腥,而是無知與愚昧所鑄下的長遠痛苦後果,這話當然得奉送給兩岸各自的所謂愛國人士。因義而死是美麗的,正直的,但是因為愚蠢與無知而死,不管是死自己或死別人,卻是如此荒唐而可悲。


陳真 2016. 05. 18.

================
芝加哥2016年海峽兩岸關係發展座談會
2016年5月15日中午12點
518 W Crossroads Pkwy
Bolingbrook, IL 60440

李毅再論和平統一已無可能

尊敬的多位前輩僑領,尊敬的李紅衛會長,尊敬的徐泰生前輩,尊敬的各位來賓,您好!

再有五天,蔡英文就要在臺灣上臺執政了。感謝會議給我機會,分享一下我的研究成果。我的觀點只代表我個人,不代表大陸任何軍公教單位,與大陸任何軍公教單位完全無關。我的近十萬字的實地調查field study 研究報告research report《李毅臺灣觀選記》,廣為流傳。海峽兩岸都有學者寫文章評論我這個研究報告。今天,在這裏,第一,簡要敍述一下“和平統一已無可能”的基本邏輯。第二,簡要回應一下兩岸學者評論我這個研究報告的文章。第三,根據會議的要求,“討論海峽兩岸關係發展”。第四,根據會議的要求,“提建議、獻計策”。為了便於閱讀,把第四部分提前放在卷首。

一.提建議 獻計策

我沒有新的建議。這裏簡單羅列一下,我在《李毅臺灣觀選總結:和平統一 已無可能》中,對戰爭與和平的戰略建議。台獨勢力在臺灣迅速坐大,統一勢力在臺灣迅速消亡,和平統一,已無可能。現在不解決臺灣問題,臺灣問題必將無限期拖延下去,且日益惡化。當斷不斷,貽害子孫,貽害無窮,長痛不如短痛。該出手時要出手,狹路相逢勇者勝。

第一,儘快武力統一臺灣,按照王洪光《大陸如何在戰爭中統一臺灣》的描述,殺雞用牛刀,使用盡可能大的兵力與火力,速戰速決。

第二,在動手之前,中央對台辦政黨局,儘快籌組臺灣三個新的愛國政黨:中國國民黨,中國民主進步黨,中國青年黨,準備在大軍上島後,適時恢復五級選舉,民主選舉臺灣省長、臺灣省議會,等五級官員。

第三,中央對台辦研究局,儘快修改臺灣大中小學教材,撥亂反正,堅決刪除一切去中國化、兩國論、一邊一國論、仇中反中、鼓吹台獨、反對統一的內容,恢復臺灣省是中國的一個省、要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台獨是漢奸的教材內容,準備在大軍上島後,立即頒行新教材。

第四,中央對台辦法規局,儘快全面修訂臺灣現行所有法律,特別是經濟法規與行政法規,把中華民國某某法,改為中國臺灣省某某法,大軍上島後,立即頒行。

第五,中央對台辦交流局,儘快擬定寫明大軍上島的《兩岸和平協定》,在開戰前要求臺灣當局簽署,大兵壓境,兵臨城下,以武力為後盾,爭取實現解放大軍和平登上臺灣島。

第六,出於底線思維,準備最多移民臺灣2500萬人。大軍速戰速決上島後,如果經濟能夠迅速恢復,五級選舉能夠迅速恢復,社會能夠很快安定下來,可以不考慮大規模移民。如果台獨頑固分子,執迷不悟,繼續搗亂,破壞社會穩定,就立即大規模移民。臺灣17個縣市,哪里不安定,就往哪里移民,哪里越不安定,就往哪里多移民,如果全台不安定,就最多移民2500萬。

如果出於某種難以理解的原因,近期不出兵,那麼,和平對台工作的總戰略就是:破壞台獨勢力,保護統一火種。

第一,鑒於臺灣將由主張台獨的政黨和領袖長期執政,九二共識不復存在,大陸立即解散海協會,取消國台辦的名義,改用中共中央對台辦的名義,進行對台工作。用政黨關係大張旗鼓開展各項對台工作。政黨關係也屬於民間關係,不受任何法律規範,比如WTO的法律,等等。

第二,中共中央對台辦,要求臺灣當局,立即恢復國統會,立即恢復《國統綱領》。鑒於大陸海協會已經解散,大陸海協會與臺灣海基會這兩個民間團體簽署的23項協定,就不存在了,為了挽救兩岸關係,中共中央對台辦要求立即與臺灣國統會重新簽署這23項協定。

第三,鑒於臺灣當局拒絕恢復國統會,為了挽救兩岸關係,在臺灣當局恢復國統會之前,中共中央對台辦暫時與黃復興党部重新簽署這23項協定。由黃復興黨部的總部與其在全臺灣的分部,在全臺灣暫時代理現在臺灣海基會的工作。政黨對政黨,民間對民間。由黃復興黨部代行海基會的工作,將對臺灣朝野的台獨勢力,産生極大的破壞作用、分化作用、瓦解作用,將使全臺灣朝野台獨勢力寢食難安、如坐針氈、像熱鍋上的螞蟻、惶惶不可終日。同時極大地支援臺灣行將滅亡的統一火種。

第四,大陸現有幾萬家台商。大陸和臺灣現在每年有1200億美元的生意,臺灣到大陸800億美元,大陸到臺灣400億美元。絕不允許台獨勢力、台獨分子再沾手一分錢。對大陸台商,抓大放小,從最大的五家台商、十家台商、五十家台商、一百家台商做起,要求它們在臺灣三大報紙之一刊登顯著廣告:“大陸與臺灣均是中國的領土,促成國家的統一,應是中國人共同的責任”。任何公司,任何台商,要想沾手這每年1200億美元的生意,都要查一查,中共對台辦自己查也行,委託黃復興党部查也行,看看與台獨勢力有沒有密切關係。如果本人是台獨分子,沒門。如果三族之內有台獨頭面人物,必須去給這個頭面人物做工作,要這個頭面人物公開支援統一,或宣佈與這個頭面人物脫離親屬關係。總之,在大陸賺人民幣,在臺灣支援台獨,這種事情,一分錢也不能再發生了。

經過努力工作,五年之後,黃復興黨部,或許可以從9萬人恢復到90萬人,十年之後,或許可以恢復到200萬人。但是,上述這些工作,無論做得多麼好,無論做多少年,都不能導致和平統一。最後還是要武力統一。總之,從今往後,武力統一之外的和平對台工作,又難吃,又難看,浪費大量人力、物力、財力,費力不討好,事倍功半。還是不如現在就打過去算了。

二.“和平統一已無可能”的基本邏輯

我的實地調查field study研究報告research report《李毅臺灣觀選記》,近十萬字,分為11篇,大陸和全球很多中文網站全文轉發,查閱率動輒十數萬。略為遺憾的是,多數讀者,不看前10篇,直接看第11篇《李毅臺灣觀選總結:和平統一 已無可能》。其實,這個總結,是從前10篇研究報告中推導出來的,讀者如果看一下前10篇研究報告,或許自己也能從中推導出來“和平統一已無可能”這個結論。

“和平統一已無可能”這個結論,是用社會學方法推導出來的。主要變數variable,主要資料data,就是臺灣的大中小學教材。二十多年來,不論國際政經形勢如果變化,不論大陸經濟勢力、軍事實力如何壯大,不論島內是李登輝執政、陳水扁執政、還是馬英九執政,島內反對統一、支援台獨的比例穩步上升,支援統一的比例穩步下降,為什麼?因為,1994年以來,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成功修改了臺灣的大中小學教材。在新教材中強力灌輸去中國化、兩國論、一邊一國論、仇中反中、鼓吹台獨、反對統一。取得了圓滿的成功。現在,臺灣40歲以下的人,都是這種教材教育出來的。所以,現在臺灣40歲以下的人,反對統一、堅持台獨的程度,比民進黨更激烈、更堅定。所以,今天,臺灣擁護現在統一的人,不到1%。五年以後,45歲以下的人,都是這種教材教出來的。十年以後,50歲以下的人,都是這種教材教出來的。二十年以後,60歲以下的人,都是這種教材教出來的。反對統一的人,只會越來越多。擁護統一的人,只會越來越少。時間,在蔡英文一邊。台海形勢,十分險惡,和平統一,已無可能。

這個險惡的台海形勢,我們大陸人在美國感受得非常直觀。1996年,二十年前,在美國遇到40歲以下的臺灣人,十個人裏面,有七個認為自己也是中國人。2006年,十年前,在美國遇到40歲以下的臺灣人,頂多有三個承認自己也是中國人。2016年,在美國遇到40歲以下的臺灣人,百分之百,自己首先聲明:我是臺灣人,我不是中國人。你如果多問一句:你是臺灣人,同時也算中國人吧?馬上就會吵起來,說不定會打起來。

和平統一,已無可能,因為,修改教材,已無可能。未來和平統一的唯一可能性在於,很多年之後,在臺灣出現一個領袖,能夠全面修改臺灣的大中小學教科書,把去中國化、兩國論、一邊一國論、仇中反中、鼓吹台獨、反對統一的內容全部去掉,恢復臺灣省是中國的一個省、要做堂堂正正的中國人、台獨是漢奸的教材內容,然後保證這種教材在臺灣使用二、三十年,培養出來新一代反對台獨的有中國意識的中國人,然後實現兩岸和平統一。現在看來,這種可能性是白日做夢、癡人說夢、天方夜譚。台獨勢力絕不會允許出現這種前景,美日也絕不會允許出現這種前景。最重要的是,大陸根本沒有任何方式方法可以促成或導致這種前景的出現。

上述研究能否成立,還請海內外台海問題專家指教。如果,“和平統一已無可能”這個研究結果是成立的,那麼,自然而然,大陸,要麼放棄中國統一,要麼就只能武力統一,或積極準備武力統一。早在一年前,大陸《環球時報》發表的王洪光《大陸如何在戰爭中統一臺灣》一文,就全面論述了,大陸現在完全有能力,隨時在戰爭中統一臺灣。既然在軍事上已經完全具備了統一臺灣的能力,那現在還等什麼?

三.回應兩岸學者評論我的文章

對於我這個研究報告,兩岸學者發表了一些評論文章,我對所有評論文章及其作者表示衷心的感謝。2016年3月10日,臺灣《中國時報》發表了邱文秀的文章《兩岸和平統一無望?陸學者文章引激辯》。邱文秀這篇文章在大陸和全球華人互聯網廣為流傳。邱文秀的文章,短小精悍,言簡意賅,全面介紹了《李毅臺灣觀選總結:和平統一 已無可能》的主幹觀點,並附上我這篇研究報告的全文。

2016年3月11日,臺灣《中國時報》發表了張亞中的文章《當大陸對和平統一絕望》。張亞中這篇文章在大陸和全球華人互聯網廣為流傳。大陸官方網站轉發了這篇文章。張亞中的文章,高屋建瓴,帶有德國哲學的思辨性。張亞中指出:這些日子,大陸的知識界廣泛在傳李毅的文章《和平統一已無可能》。從李登輝開始,到民進黨執政期間,“離者”的聲音愈來愈大,除了陳水扁在任內少數幾年因為要掩飾貪腐而選擇暴衝以外,他們絕大多數時間是主張“和”,但是在“離”的“去中國化”政治、社會、文化的動作上卻從來沒有停止。不僅是民進黨歷次的相關決議文都是以“臺灣主權獨立”為基礎,在歷史教科書上也是絕不放鬆,更惡劣者,不惜用親日本殖民行為來做為去中國化的工具。當大陸人看到兩岸認同快速斷裂,以及徹底看穿民進黨的“隱離揚和”策略時,“晚打不如早打”的“武統”言論必會慢慢上揚。李毅的文章只是一個起點,但對於大陸人民對和平統一的認知可能是一個拐點。

2016年3月12日,臺灣《東森新聞》發表了邱毅的文章《和平統一無望論?後遺症嚴重是下下策》。邱毅這篇文章在大陸和全球華人互聯網廣為流傳。邱毅指出:最近大陸學者李毅的“和平統一無望論”,在台灣很受到重視,聽説大陸兩會期間,與會者也高度關注此文。我不同意李毅的結論,因為我不認為習大會以武統下策來解決台灣問題。但我同意李毅的部分觀察,也就是台灣的獨派勢力越來越大,而且大陸給的讓利越多,獨派越視同理所當然,越是倡狂。李毅認定北京必將放棄和平統一,改採武力統一快速解決台灣問題。我認為習大是有智慧的人,他懂得孫子兵法中“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再次伐兵,最下攻城”的道理,他也熟悉“圍點打援”的戰術操作,因此和平統一應該仍是他解決台灣問題的上策,要搞到武力統一,則是下下之策了。我判斷在和平統一戰略下,北京至少有六個戰術可能會運用:一是中斷兩岸官方與半官方的協商,但鼓勵民間協商與交流。二是禁絶台獨傾向人士在大陸賺錢牟利。三是大幅減少陸客來台觀光。四是限制台灣農產品銷往大陸,並停止大陸對台工業品採購。五是加速區域經濟整合,邊緣化台灣經濟。六是挖台灣外交邦交國,促成外交雪崩。北京有這麼多籌碼和戰術來達成和平統一的戰略目標,他又何須採取下下策的武力統一呢?何況武力統一的後遺症太嚴重了,我不相信智慧如習大者會如是為。

2016年3月15日,辜寬敏九十大壽,席開三十桌,臺灣朝野冠蓋雲集。辜寬敏發表了一些十分犀利的思想。大陸和全球華人媒體廣泛做了報道,全球華人網站紛紛轉發,包括大陸的官方網站。辜寬敏說他畢生為之奮鬥的有三大理想。第一個理想是臺灣獨立。第二理想是中國國民黨改名為臺灣國民黨。第三個理想是中國正式承認臺灣是一個獨立的國家,讓臺灣加入聯合國,中國與臺灣成為兄弟之邦。現在他九十歲了,第一個理想已經順利實現了,第二個理想、第三個理想正在順利實現之中。接著,辜寬敏說:大陸對臺灣已經毫無辦法。這句話,被很多媒體用作大標題。辜寬敏說:大陸對臺灣已經毫無辦法;1)辜振甫親口對辜寬敏說過根本就不存在九二共識,大陸如果再逼臺灣承認九二共識,臺灣人民只會更加討厭大陸;2)臺灣現在己經有一百多個國家免簽,就算幾個邦交國斷交,只要免簽沒動,便沒有人覺得有什麼影響;3)陸客方面,其實現在獲利的都是港資的旅行社與特産店,絕大多數的臺灣人根本沒有從陸客那裏賺到任何利益,所以即使撤回陸客,也沒有太大影響,臺灣民衆的反應反而會叫好;4)至於冷凍兩岸經貿,則是說易行難,何況兩岸經貿目前已經開始自然趨冷,因此也無須緊張。

我完全同意邱毅的觀點:和平統一是上策,武力統一是下下策。但邱毅這六個戰術,無論怎麼搞,都無法實現和平統一,我在11篇研究報告中,都已經討論過了。辜寬敏的觀點,也再次論證了這六個戰術無法實現和平統一。毛澤東數次說過:我喜歡右派,因為右派說實話。我要說:我愛辜寬敏,因為辜寬敏說實話。辜寬敏的上述分析,事實求是。我在臺灣實地調查也發現,辜寬敏的這些說法,不是孤立的,是有廣泛代表性的,代表了目前臺灣領導集體和多數民衆的基本思想。辜寬敏的分析,再次說明,這六個戰術,即使全部實施,對台獨勢力也不會有什麼震懾作用。相反,只會有利於蔡英文藉以煽動和團結臺灣民衆,只會使臺灣離大陸更遠,離統一更遠。說句實話: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之所以敢堅持台獨,就是因為十分瞭解、根本不怕這六個戰術。李登輝、陳水扁、蔡英文,都明確反對臺灣經濟過度依賴大陸,都明確力主“南向政策”,根本就不怕兩岸經貿衰退,甚至對兩岸經貿衰退求之不得。更重要的是,這六個戰術,根本不能改變臺灣的大中小學教材,因而根本不能改變,今後臺灣擁護台獨的人越來越多、擁護統一的人越來越少,這樣一個大趨勢。如果和平統一確實無望,坐視臺灣問題無限期拖延下去,坐視臺灣問題日益惡化,當斷不斷,貽害子孫,貽害無窮,是下下下策。1949年4月,蔣介石拒絕在《和平協定》上簽字,毛澤東如果不立即過江,中國就會再現南北朝,後果不堪設想。渡江之後,如果不立即進軍新疆、進軍西藏,後果也不堪設想。今日台海,形勢何其相似,且更為惡劣。

2016年3月17日,臺灣《海峽評論》303期-2016年第3期,發表金人的文章《兩岸和平統一是否已經無望?》。金人的文章,切中要害,直指命門。金人這篇文章在大陸和全球華人互聯網廣為流傳。大陸官方網站也轉發了這篇文章。金人指出:台灣選後網路世界的相關論述格外熱鬧,近期間有幾篇文字頗受注意,引起很多討論交鋒,確實反映出主要是大陸一方的觀點轉變,其中又以原南京軍區副司令員王洪光發表的《大陸如何在戰爭中統一台灣》,以及旅美社會學家--人大重陽研究員李毅發表的《台灣觀選總結--和平統一已無可能》兩文最具代表性。李毅提出的諸多論點中尖銳的咬定,蔡英文執政後的兩岸關係說詞即使沒有出格,也不可能有助於兩岸真正和解結束分裂敵對,北京的和平統一路線事實上已走下不去,改弦更張乾坤一擊奠定千秋有何不可?而王洪光的論述便成為李毅主張可行的背書。

2016年3月18日,臺灣《中國時報》發表傅應川的文章《戰爭腳步逼近 臺灣置若罔聞》。傅應川這篇文章在大陸和全球華人互聯網廣為流傳。大陸官方網站轉發了這篇文章。傅應川的文章,充滿高級軍事專家的智慧韜略。傅應川指出:最近李毅的一篇《和平統一已無可能》的文章,從大陸的知識界傳遞到臺灣,並在網上熱議。不但兩岸有不同的回想,臺灣民衆的反應也是兩樣情。除了引起部分統獨論戰外,反對此論的民衆,更斥為崇尚武力,叫囂兩岸戰爭的負面評價,而無視于文章的理性探討與戰爭即將來臨的警示。李毅析論現階段兩岸的敵對狀況,特別以這次臺灣大選為觀察指標,不但解析兩岸為解決意識型態的衝突,已用盡了一切政治手段;大陸現行的兩岸政策,無法導引臺灣意識型態向其期望的方向發展;大選結果國民黨的潰敗,更象徵兩岸交流基礎的“九二共識”,恐遭破壞;亦印證了“寄希望於臺灣人民”政策主張的期待落空,確有在“政治手段”上走到盡頭的意味。和平統一無望,戰爭的陰影隨即而至。果真如此,則兩岸面臨和戰選擇,戰爭風險陡增,是否已趨近“臨界點”?頗值深省。

2016年3月23日,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了包淳亮的文章《臺灣會在一年後被統一嗎?》。包淳亮這篇文章,在大陸和全球華人互聯網爆傳。大陸官方網站轉發了這篇文章。知我者,包淳亮也。包淳亮指出:前幾日,曾任臺灣國家安全會議秘書長的蘇起,在訪問大陸回台後,指出大陸對台系統正傳閱一篇社會學者李毅的文章:《和平統一 已無可能》,這篇文章臺灣人大概很少能夠平心靜氣的看完,不過內容立足的事實與其對策,仍有幾點值得特別重視。事實方面,其一,美國與日本主導了臺灣的軍事與政治,臺灣不可能接受統一,任何和平統一的方法幾乎都不會有用;其二,大陸武力攻取臺灣在軍事準備上幾乎成熟,蘭德公司已經預期美國難以在此戰勝中國;如同臺灣前國防部副部長林中斌所稱,臺灣的應對之道只能是全民國防,但台獨不可能推動此種暴露台獨兇險的國防計劃,與此同時並將臺灣國防體系視為支援國民黨的堡壘,積極摧殘國軍士氣。這篇文章因此主張武力統一,並且接著闡述統一後的局勢,其一,預備初期的特首或省長人選,之後臺灣可繼續以民主選舉方式産生地區領導人,但必須迅速驅除文化上的台獨。其二,經濟上大陸不必擔心美歐的封鎖,其三,戰爭可用以推進大陸的進一步改革。李毅這篇文章雖然充滿激情,但其實非常冷靜。細節上我有一些不同意處,但主要幾個重要的論點並沒有邏輯與事實上的錯誤。按照李毅的說法,明年上半年就是攤牌的時刻;大陸近日另有學者稱兩年內就是朝鮮半島攤牌的時刻。按照許多國際政治學者的說法,未來幾年也是美國與中國關係的定義性時刻。中國大陸的對台鬥爭軍事準備正在加速,三月初才又有三艘坦克登陸艦入列,殲20正積極生産,到年底之前南海人工島礁就可完成軍事準備,讓美國援台更多一分忌憚。在外交上,人民幣將從2016年10月起被IMF納入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美國對中國更難以金融制裁;美國的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國會將在2017年初總統大選結束後才正式審查;此外,日本可能在2019年夏季修改“和平憲法”。在美國完成對中國的包圍之前,中國藉由對台用武撕裂這個包圍網,未必不能爭取到更“和平”的亞太政治局面。

2016年4月5日,大陸《中國工商時報》,發表了王義偉的文章《這一次,兩岸關係波瀾不驚》。王義偉的文章,耐人尋味。大陸很少有網站轉發王義偉的文章。官方網站,特別是所有涉台部門的網站,均不轉發。王義偉指出:2016年的臺灣大選,結局是沒有懸念的,蔡英文當選、臺灣實現第二次政黨輪替,是在預料之中的。在大選結束不久,1月19日,旅美社會學家李毅公開發表了他對臺灣大選的觀察總結,題目是《李毅臺灣觀選總結:和平統一已無可能》。李毅的主要觀點是:和平統一已無可能,現在不解決臺灣問題,臺灣問題必將無限期拖延下去,且日益惡化;目前大陸在軍事、經濟、政治、外交、黨心、士氣、民氣、台情等方面,武力統一臺灣的時機已完全成熟;蔡英文明確承認“九二共識”的可能性微乎其微;大陸發動解放臺灣戰役的時間,可以初步定在2017年元旦到2017年五一之間,時間已經不多,可以用倒計時的方式立即全面加緊準備。這篇8600多字的文章在3月份開始發酵,漸漸引起兩岸有關專家、學者、媒體的注意,並展開了討論。

對李毅的文章進行回應的並不多,筆者搜索到了一篇臺灣學者撰寫的、算是正式回應的文章,題目是《臺灣會在一年後被統一嗎?》,作者包淳亮,是臺灣的一位助理教授。包淳亮認為,李毅的文章雖然充滿激情,但其實非常冷靜,幾個重要的論點並沒有邏輯與事實上的錯誤。李毅這篇文章的特別之處,是點出了“統一後怎麼辦”的問題,並進行長篇幅地討論,這點在過去幾乎未曾有人真的、以具有可行性的觀點分析過。這是學術探討。蔡英文會作怎樣的表述?到5月20日就職的時候就知道了,目前的狀況是大家都在猜。筆者估計,蔡英文的這篇作文,還沒寫完,所以,猜也是瞎猜。有一點是肯定的,蔡英文不會說出太出格的話,因為她也是一個比較成熟的政治人物。

大陸留美學生陸巍戍,在大陸《知乎》網,也發表了一篇對《李毅臺灣觀選記》的評論,語無倫次,毫無邏輯,不知所云,恕難回應。

四.討論海峽兩岸關係發展

最近有三篇文章,對海峽兩岸關係發展,講的很清楚。2016年3月22日,王洪光在大陸《搜狐軍事頻道》發表文章《“統一臺灣”必須大聲說出來》,圖文並茂。大陸和全球華人互聯網紛紛轉發。王洪光指出:據兩岸學者邱毅、李毅判定,臺灣今天堅定贊成統一的只有1%。不用諱言,當今臺灣的主流民意就是“台獨”。我們必須正視這一嚴峻事實,不能再裝作不知道。要把這一事實作為制定對台政策的前提和主要考量。所以政黨輪替不是問題,問題是無論哪個黨上臺,都不談統一。“台獨”思潮在島內已成泛濫之勢,“台獨”勢力日益坐大,日益年輕化,而且愈演愈烈。長此以往,積重難返,不用一代人的時間,漸進的“和平臺獨”在島內會取得最終的勝利,臺灣將“和平”地分裂出去。留給中國的時間不多了!我們的對台政策要作重大調整,不能再硬的不硬,軟的更軟;不能再盲目讓利,滋養“台獨”。當前,必須下決心遏止和截斷“台獨”思潮泛濫和“台獨”勢力瘋長。一.必須重申“統一臺灣”大業。當下,必須大聲地把“統一臺灣”喊出來,解放軍要做好武力統一臺灣的準備。“統一”是島內政權和民衆繞不過的坎,接受也得接受,暫時不接受最終也得接受。在統一問題上,沒有談判的餘地。 二.大力宣傳並修改《反分裂國家法》。統一臺灣的時間表,要立即提上日程,不能任由臺灣延擱。要用統一臺灣的最終時間,倒逼統一的進程。三.必須旗幟鮮明地支援反“台獨”民意。政府、媒體和學者必須順應大陸的反獨民意,旗幟鮮明地予以支援和引導,並用各種方式讓大陸民意深入島內,讓2300萬民意知道13億民意,是“東風壓倒西風”!

2016年4月7日,蘇起發表題為《兩岸和平已成“台獨”養分》的談話。兩岸媒體紛紛報道,配以醒目的大幅資料圖示,全球華人互聯網紛紛轉發。大陸官方網站轉發了這篇文章。蘇起指出:“馬英九兩岸的成功,也是馬英九的失敗”,馬英九任內讓兩岸關係和平穩定發展,反而讓民衆認為“台獨”成了可行的選擇。蘇起引用美國杜克大學教授牛銘實委託臺灣政治大學執行的調查結果,指出兩岸在和平狀態下,讓人民有安全感後,反而對“台獨”覺得更加可行。根據調查顯示,在兩岸關係上,影響台獨支援率最大的兩個因素是“大陸會不會打”、“美國會不會救”;在大陸不會打、美國不會救的情況下,台獨支援率約是60%,而大陸不打、美國會救的情況下,支援率約是80%,但在大陸打、美國會來救的情況下,支援率直接腰斬剩下40%左右;如果大陸打、美國不救,台獨支援率更是只剩下14%。美國因素造成的影響約20%,大陸因素的影響是40%,顯示大陸因素影響比美國更大。

2016年4月8日,國民黨《中央日報》發表社評(社論)《對蔡英文期待其實是幻想》。全球華人互聯網,特別是大陸諸多官方網站,紛紛轉發。社論認為:蔡英文當選之後,已經過了近三個月,這一段期間,不少人都期待蔡英文在兩岸上能有讓人安心的表現,這些人失望了。現在,大家都在期待她能在五二0當天講出一些中共能接受做為兩岸協商交流基礎的言論。我們其實可以很明確的預告,這樣的期待根本是一種自我欺騙的幻想。蔡英文這一段時間的表現,已經很清楚的告訴各界,她不會接受九二共識,不會接受兩岸同屬一中。2014年的太陽花學運以及2016年國民黨的慘敗,已讓中共重新評估兩岸的情勢。習近平上臺沒多久,就在APEC蕭習會上提到,兩岸問題不能一代一代傳下去,反映的是習近平對兩岸問題的態度。尤其台獨的勢力在馬英九執政期間依舊成長,讓大陸認為恐怕唯有促統才能反獨。一旦大陸以促統為主要政策主軸,蔡英文想要維持現狀,或者說維持兩岸之間的冷和,將有如緣木求魚。我們可以想像,一邊想要促統,另一邊就更大聲喊獨,結果就是走向更激烈的對抗。

我完全同意王洪光的說法。大陸必須重申“統一臺灣”大業。當下必須大聲地把“統一臺灣”喊出來,解放軍要做好武力統一臺灣的準備。“統一”是島內政權和民衆繞不過的坎,接受也得接受,暫時不接受最終也得接受。在統一問題上,沒有談判的餘地。要大力宣傳並修改《反分裂國家法》。統一臺灣的時間表,要立即提上日程,不能任由臺灣延擱。要用統一臺灣的最終時間,倒逼統一的進程。必須旗幟鮮明地支援反“台獨”民意。

我完全同意蘇起的說法。兩岸和平已成台獨養分。如果大陸打、美國不救,台獨支援率只剩下14%。這充分說明,只要大陸認真完成武力統一臺灣的戰爭準備,大兵壓境,兵臨城下,在開戰之前幾個小時、十幾個小時,臺灣當局完全有可能簽署大陸擬定的《兩岸和平協定》,解放大軍唱著歌渡過海峽登上臺灣島。

我完全同意《中央日報》這篇社論的說法。期待蔡英文接受九二共識,接受兩岸同屬一中,根本是一種自我欺騙的幻想。蔡英文不僅是一個成熟的政治家,更是一個大智大勇的政治家,是兩國論、一邊一國論的創始人,是台獨教母。本來,四年前,只要承認兩岸同屬一中,只要承認九二共識,蔡英文就可以勝選,就可以上臺執政,但她寧願輸掉選舉,寧願可能永遠上不了台,也堅決不承認兩岸同屬一中,堅決否認九二共識。現在,蔡英文高票當選,立法院拿下三分之二,綠營將至少執政二十年。藍營已經不復存在,洪秀柱高風亮節,但根本指揮不動藍皮綠骨的國民黨本土派,國民黨行將分裂萎縮。在這樣的台獨大好形勢下,蔡英文怎麼可能掉過頭來,承認兩岸同屬一中,否定兩國論,否定一邊一國論,承認九二共識?

再有五天,蔡英文就要上臺了。蔡英文不會承認兩岸同屬一中,不會否定兩國論,不會否定一邊一國論,不會承認九二共識。台獨勢力在臺灣迅速坐大,統一勢力在臺灣迅速消亡。臺灣問題將要無限期拖延下去,且日益惡化。和平統一,已無可能。大陸對台政策,究竟怎麼辦?是按照辜寬敏、王義偉說的,大陸已經毫無辦法、兩岸兩國兄弟之邦、兩岸關係波瀾不驚?還是按照王洪光說的,大聲說出“統一臺灣”?五二零之後,大陸領導人審時度勢,可能做出明確的抉擇。民心不可欺,士氣不可辱。狹路相逢勇者勝。台海鹿死誰手,留待歷史評說。

Most sincerely,
Li Yi Ph.D.

http://www.socioweb.com/sociology-books/book/0761833315
http://www.univpress.com/ISBN/0761833315
http://www.worldcat.org/oclc/62470986
http://www.worldcat.org/oclc/71438053

祺安
李 毅
陳真 發佈日期: 2016.05.16 發佈時間: 下午 6:07
謝謝軻明提供這篇研究。

Lancet 是英國一本著名醫學期刊。我怕有些人可能看不懂英文或看不習慣英文或是看不懂其中一些專業概念,本想做個簡單摘要,不過想想還是算了,算我怕了。我就把它剪下來,想看的自己看。只能剪文字,表格或圖片無法顯現。

這研究的暴露劑量是很低的,差不多只是所謂 ""安全"" 標準的十分之一。它的結論是這樣寫的:

""血癌和低劑量輻射之間的正相關性,本研究提供了一個強烈證據。本研究再次確認一個有關輻射防護的重要原則,亦即應儘可能減少輻射暴露--特別是在病患方面,輻射之接觸,須確保利應大於弊之原則。""

其實巴勒網這版面上的討論根本都還沒有到這個層級來,我們只是在講一些再淺顯也不過的常識。常識自然是根本無須多說的,我們之所以說它,只是因為怎麼會有人做出違反常識的絕對宣稱。

在台灣,特別是近幾年來,反核成為一種政治正確,一種流行,一種根本不必用到大腦的立場,甚至變成一種思想忠貞檢查。每次看到市面上一些人或一些團體,充滿驕傲地張貼或懸掛一些反核標語,我就覺得很想吐,低級又低能,因為時下流行的反核人士們經常發神經胡說八道,把核能給妖魔化得一文不值。

但是,即便是擁核的一方,也不用擁到同樣胡說八道的地步來。當然,如果硬要那樣瞎掰,我也不知道還能說什麼,只能建議那就買一台x光機回家給全家人玩;因為,依照其所謂 ""安全"" 標準,每天照x光連續照50年也不會超標。

這事就這樣了,拜託各位 ""安全輻射"" 人士別再來這裏講一些傻話。你應該要聽懂人家究竟是在說什麼,而不是當成一種什麼立場在捍衛似的。

陳真
=====================
The Lancet Haematology

Volume 2, No. 7, e276–e281, July 2015

Ionising radiation and risk of death from leukaemia and lymphoma in radiation-monitored workers (INWORKS): an international cohort study

Dr Klervi Leuraud, PhDcorrespondenceemail, David B Richardson, PhD, Prof Elisabeth Cardis, PhD, Robert D Daniels, PhD, Michael Gillies, MSc, Jacqueline A O'Hagan, HNC, Ghassan B Hamra, PhD, Richard Haylock, PhD, Dominique Laurier, PhD, Monika Moissonnier, BSc, Mary K Schubauer-Berigan, PhD, Isabelle Thierry-Chef, PhD, Ausrele Kesminiene, MD

Published Online: 21 June 2015

Open AccessArticle has an altmetric score of 653

DOI: http://dx.doi.org/10.1016/S2352-3026(15)00094-0 |

Open access funded by Cancer Research UK

Klervi Leuraud discusses a study reporting on the risk of developing leukaemia and lymphoma in workers monitored for radiation exposure.

There is much uncertainty about the risks of leukaemia and lymphoma after repeated or protracted low-dose radiation exposure typical of occupational, environmental, and diagnostic medical settings. We quantified associations between protracted low-dose radiation exposures and leukaemia, lymphoma, and multiple myeloma mortality among radiation-monitored adults employed in France, the UK, and the USA.

Methods

We assembled a cohort of 308 297 radiation-monitored workers employed for at least 1 year by the Atomic Energy Commission, AREVA Nuclear Cycle, or the National Electricity Company in France, the Departments of Energy and Defence in the USA, and nuclear industry employers included in the National Registry for Radiation Workers in the UK. The cohort was followed up for a total of 8·22 million person-years. We ascertained deaths caused by leukaemia, lymphoma, and multiple myeloma. We used Poisson regression to quantify associations between estimated red bone marrow absorbed dose and leukaemia and lymphoma mortality.

Findings

Doses were accrued at very low rates (mean 1·1 mGy per year, SD 2·6). The excess relative risk of leukaemia mortality (excluding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aemia) was 2·96 per Gy (90% CI 1·17–5·21; lagged 2 years), most notably because of an association between radiation dose and mortality from chronic myeloid leukaemia (excess relative risk per Gy 10·45, 90% CI 4·48–19·65).

Interpretation

This study provides strong evidence of positive associations between protracted low-dose radiation exposure and leukaemia.

Funding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Ministry of Health, Labour and Welfare of Japan, Institut de Radioprotection et de Sûreté Nucléaire, AREVA, Electricité de Franc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Public Health England.

Introduction

Although exposure to high-dose ionising radiation is rare outside of radiotherapy, repeated or protracted low-dose exposure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common over the past 25 years.1 Occupational and environmental sources of radiation exposure are important; however, the largest contributor to this trend is medical radiation exposure. In 1982, the average yearly dose of ionising radiation from medical exposures was about 0·5 mGy per person in the USA; by 2006, it had increased to 3·0 mGy.2 A similar pattern exists in other high-income countries: use of diagnostic procedures involving radiation in the UK more than doubled over that period3 and more than tripled in Australia.4 Because ionising radiation is a carcinogen,5 its use in medical practice must be balanced against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patient exposure.6

The primary basis for estimating cancer risks from ionising radiation exposures are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of Japanese survivors of the atomic bombings of Hiroshima and Nagasaki in August, 1945.7 Within a few years of the bombings there was evidence of an excess of leukaemia, predominantly myeloid subtypes, among the survivors.8, 9, 10, 11, 12 These findings helped to establish that ionising radiation causes leukaemia.13 However, this evidence mostly relates to acute high-dose exposure. The risks associated with protracted or repeated low-dose exposures are more relevant to the public and health practitioners.

The International Nuclear WORKers Study (INWORKS) was done to strengthen the scientific basis for protecting people from low-dose protracted or intermittent radiation exposure. It included workers from France,14 the UK,15 and the USA16 who have been monitored for external exposure to radiation with personal dosimeters and followed up for up to 60 years after exposure. Here, we report data for leukaemia, lymphoma, and multiple myeloma mortality among participants of INWORKS.

Evidence before this study

Ionising radiation causes leukaemia. The primary quantitative basis for radiation protection standards comes from studies of populations exposed to acute, high doses of ionising radiation. Although previous studies of nuclear workers addressed leukaemia radiogenicity, questions remain about the size of the risk from protracted radiation exposure in occupational settings.

Added value of this study

We report a positive dose–response relationship between cumulative, external, protracted, low-dose exposure to ionising radiation, and subsequent death caused by leukeamia (excluding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aemia). The risk coefficient per unit dose was consistent with those derived from analyses of other populations exposed to higher radiation doses and dose rates.

Implications of all the available evidence

The present study provides strong evidence of a posi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radiation exposure and leukaemia even for low-dose exposure. This finding shows the importance of adherence to the basic principles of radiation protection—to optimise protection to reduce exposures as much as reasonably achievable and—in the case of patient exposure—to justify that the exposure does more good than harm.

Methods

Study design and participants

The INWORKS cohort consists of nuclear workers from three of the major partners included in the previously published 15-country study of cancer among workers in the nuclear industry:17 France,14 the UK,15 and the USA.16 Less than 20% of deaths from leukaemia were contributed by the other 12 countries.18 These cohorts have been updated since the 15-country study. INWORKS includes fewer partners than the earlier 15-country study because of the limited resources and the consequent need for efficiency in project coordination.

The study includes workers employed by the French Atomic Energy Commission, AREVA Nuclear Cycle, and Electricité de France, workers employed by the British Atomic Weapons Establishment, British Nuclear Fuels, the UK Atomic Energy Authority, British Energy Generation, the UK Ministry of Defence, and other organisations providing data to the National Registry for Radiation Workers, and workers employed by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s Hanford Site, Savannah River Site, Oak Ridge National Laboratory, Idaho National Laboratory, and the Portsmouth Naval Shipyard. Workers who were employed in the nuclear industry for less than 1 year were excluded. In France, workers were given the opportunity to refuse participation, which is required by the French Data Protection Authority; however, none did. In the USA, worker information was taken from existing records, with no direct contact with any participants; because there is minimal risk to participants, 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institutional review board waived requirements for informed consent. UK workers can refuse to participate in the National Registry for Radiation Workers and associated studies; less than 1% did.

Procedures

Participants were followed up for a total of 8·22 million person-years to ascertain vital status up to 2004 in France, 2001 in the UK, and 2005 in the USA. Underlying cause of death was abstracted from death certificates and generally coded according to the revision of the International Classification of Diseases (ICD) in effect at the time of death. We assessed leukaemia other than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aemia (CLL; ICD9 codes 204–208 excluding 204.1 and 204.9), acute myeloid leukaemia (ICD9 codes 205.0, 206.0, 207.0, and 207.2), chronic myeloid leukaemia (ICD9 code 205.1),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 (ICD9 code 204.0), and CLL (ICD9 code 204.1). We assessed lymphoma deaths separately for non-Hodgkin lymphoma (ICD9 codes 200, 202, 273.3), Hodgkin's lymphoma (ICD9 code 201), and multiple myeloma (ICD9 code 203). The appendix (p 2)) shows an exhaustive list of ICD codes.

Data for monitoring exposure to ionising radiation were available from dose registry, government, and company records, providing individual yearly estimates of whole-body exposure to external penetrating radiation (primarily γ rays). Red bone marrow absorbed doses expressed in Gy were derived by dividing recorded external penetrating radiation dose estimates by the appropriate organ dose conversion factor.19, 20 In this report, dose indicates absorbed dose to red bone marrow expressed in Gy. Because most external exposures were to high-energy photons, with a radiation weighting factor of 1·0, absorbed dose in Gy could be expressed in terms of equivalent dose in Sieverts.

Statistical analysis

Participants entered the study either 1 year after the date of first employment or on the date of first dosimetric monitoring, whichever was later. In France, the national death registry recorded information on individual causes of death only since 1968; therefore, French workers entered follow-up on Jan 1, 1968, or later. Participants remained in the study until the earliest of date of death, date lost to follow-up, or end of follow-up. We estimated relative risk (RR) by a model of the form RR=1 + βd, generally used in studies of radiation effects,21 where d is the dose and β is an estimate of the excess relative risk (ERR; RR – 1) per unit dose; we derived likelihood-based CIs. All models were stratified by country, sex, calendar period (<1946, 1946–50…1996–2000, ≥2001), and age (<35, 35–39…70–74, ≥75); these potential confounders were selected a priori from a set of measured covariates. We also fitted linear-quadratic and pure-quadratic functions of dose and selected a model with 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22

To allow for an induction and latency period between exposure to radiation and death, cumulative doses were lagged by 2 years for analyses of leukaemia mortality and by 10 years for analyses of lymphoma and multiple myeloma. These lag assumptions were chosen a priori. In sensitivity analyses we assessed a 10-year lag for analyses of leukaemia mortality and a 2-year lag for analyses of lymphoma and multiple myeloma, fitted models to restricted ranges of dose, and excluded workers with substantial doses from neutrons (ie, workers with recorded cumulative neutron doses exceeding 10% of the total equivalent dose for external radiation). To provide empirical support for the absence of confounding by socioeconomic status, we report supplementary analyses adjusted for socioeconomic status (based on job title: managers and engineers, administrative staff, skilled workers, unskilled workers, uncertain); and, to address concern about potential confounding by internal contamination, we report analyses adjusted for known or suspected internal radiation exposure. We did the analyses excluding one country at a time to assess the effect of a single country on overall results. Because the objective of most contemporary radiation epidemiological studies is to investigate the potential for an increased cancer risk in relation to radiation exposure, one-sided p values and corresponding 90% CIs are usually presented; we follow that convention here by reporting 90% CIs. All models were fitted with EPICURE software.23
Role of the funding source
The funders had no role in study design, data analysis, data interpretation, or writing of the report. AREVA and Électricité de France provided historical occupational data and individual monitoring data for part of the French cohort. KL, DBR, and MM had full access to all the data in the study. KL and DBR had final responsibility for the decision to submit for publication.

Results

We assembled a cohort of 308 297 radiation-monitored workers. Table 1 show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study population. Mean follow-up was 27 years (SD 12) and nearly 22% of the workers were deceased at the end of follow-up. Mean cumulative dose was 16 mGy. The median was 2·1 mGy (IQR 0·3–11·7), with a tenth percentile of 0·0 mGy and a 90th percentile of 40·8 mGy (appendix p 1). The mean yearly dose was 1·1 mGy (SD 2·6).

Table 1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s included in INWORKS

Table Thumbnail. Opens Table in new tab.

Data are n (%) unless stated otherwise.

We recorded 531 deaths caused by leukaemia excluding CLL, 814 caused by lymphoma, and 293 caused by multiple myeloma. 281 (53%) of 531 deaths caused by leukaemia excluding CLL occurred in people who had accrued less than 5 mGy (appendix p 3). The RR of death caused by leukaemia excluding CLL by categories of cumulative dose showed a substantial risk for cumulative dose above 200 mGy (appendix p 3). The estimated ERR of mortality caused by leukaemia excluding CLL was 2·96 per Gy (90% CI 1·17–5·21; table 2). The trend in the ERR of leukaemia excluding CLL with dose was well described by a simple linear function of cumulative dose; inclusion of a higher order polynomial function (ie, a linear-quadratic or pure-quadratic function of dose) did not substantially improve the model fit (the 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 was lowest for the pure-quadratic model but only differed by 0·3 from that of the linear model; data not shown). The ERR of leukaemia excluding CLL was not attenuated when restricted to doses of less than 300 mGy or less than 100 mGy (figure); however, 90% CIs were much wider when based on data for the restricted dose range.

Table 2
ERR per Gy of cumulative red bone marrow dose for causes of death

Table Thumbnail. Opens Table in new tab.

ERR estimated with a linear model stratified by country, calendar period, sex, and age. NE lower CI bound could not be estimated because it was on the boundary of the parameter space (−1/maximum dose). 14 deaths were assigned ICD9 code 204.9 (lymphoid leukaemia, unspecified) and one death was assigned ICD9 code 202.9 (other and unspecified malignant neoplasms of lymphoid, haemopoietic, and related tissue) were excluded from the cause-specific analyses.

*2-year lagged cumulative dose.
†10-year lagged cumulative dose. ERR=excess relative risk. CLL=chronic lymphocytic leukaemia. NE=not estimable.
Thumbnail image of Figure. Opens large image
Figure

Relative risk of leukaemia excluding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aemia associated with 2-year lagged cumulative red bone marrow dose

The lines are the fitted linear dose–response model and the shading represents the 90% CIs.

We assessed the associations between cumulative dose and subtypes of leukaemia. We detected positive associations for chronic myeloid leukaemia, acute myeloid leukaemia, and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 the association was largest for chronic myeloid leukaemia (table 2). Associations also were positive but highly imprecise for Hodgkin's lymphoma, non-Hodgkin lymphoma, and multiple myeloma with CIs that spanned zero (table 2).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radiation dose and CLL mortality was negative (table 2).

Alternative lag assumptions resulted in little change in the ERR per Gy (appendix p 4). When adjusting the ERR model for socioeconomic status, the ERR per Gy was practically unchanged for leukaemia excluding CLL and for chronic myeloid leukaemia (appendix p 5).

Similarly, adjustment for internal radiation contamination had little effect (appendix p 5). We assessed the effect of excluding people who had recorded neutron exposures; we showed a positive association for leukaemia excluding CLL (ERR per Gy 4·19, 90% CI 1·42–7·80, 453 deaths) and chronic myeloid leukaemia (ERR per Gy 9·55, 90% CI 2·39–21·7, 79 deaths). To assess whether any single country substantially affected the results, we assessed radiation-mortality associations excluding one country at a time (appendix p 6). The estimated ERR per Gy for leukaemia excluding CLL was 2·95 (90% CI 1·13–5·24) when excluding France, 2·32 (0·03–5·33) when excluding the UK, and 3·68 (1·09–7·29) when excluding the USA (appendix p 6). For multiple myeloma and Hodgkin's lymphoma, the associations could not be estimated when excluding the USA, but the multiple myeloma was positive when excluding the UK (ERR per Gy 3·32 [90% CI 0·27–7·64]).

Discussion

We showed a positive association between cumulative dose of ionising radiation and death caused by leukaemia (excluding CLL) among adults who were typically exposed to low doses. The association was greatest for chronic myeloid leukaemia, with positive but imprecise dose–response for deaths caused by acute myeloid leukaemia, acute lymphoblastic leukaemia, Hodgkin's lymphoma, non-Hodgkin lymphoma, and multiple myeloma.

The estimated association between cumulative radiation dose with a 2-year exposure lag assumption and death caused by leukaemia excluding CLL was similar in size and precision to the linear dose–response estimate for male atomic bomb survivors exposed between the ages of 20 and 60 years (ERR at 1 Sv 2·63, 90% CI 1·50–4·27).14 Although based on a substantially lower dose distribution than in analyses of atomic bomb survivors, typically with very low doses accrued over a long period, the similar size of the associations supports contemporary estimates of risk of leukaemia after adult exposure to radiation. This is notable because our estimates were not extrapolated from data for acute exposures.

In previous analyses of cancer among workers in 15 countries,18 the association between mortality for leukaemia excluding CLL and cumulative radiation dose with a 2-year exposure lag assumption (ERR per Sv 1·93, 90% CI <0–7·14) was smaller and much less precise than the estimate we obtained in our pooled analysis of three countries. The gain in precision is a result of the larger number of deaths from leukaemia excluding CLL in INWORKS (n=531) compared to the earlier study (n=196), because of longer follow-up (mean follow-up in INWORKS was 27 years vs 13 years in the 15-country study17) and the enlargement of the French, UK, and US cohorts compared with previous analyses.14, 15, 16 Moreover, the 15-country study excluded people with potential exposures from neutron and internal contamination. In our study, we included 127 deaths caused by leukaemia excluding CLL for workers with potential exposure to neutron and internal contamination. Similarly, the risk estimate for non-Hodgkin lymphoma in the INWORKS study was more precise than the estimate reported in the 15-country study,24 again because the present study included more deaths (248 in the 15-country study, 710 in the present study). The CIs do not overlap for estimated associations between radiation dose and death caused by acute and chronic myeloid leukaemia; a formal test of heterogeneity in associations by leukaemia subtype would require a joint modelling approach and was not used here.

We did not find any effect of a single country on the estimated association for leukaemia excluding CLL. For multiple myeloma, the association was significantly positive when only the UK data were excluded, suggesting a possible heterogeneity in the risk pattern between the three cohorts. Schubauer-Berigan and colleagues16 reported a significant increased risk of multiple myeloma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dose in their analysis of the USA cohort (ERR per 10 mSv 3·9, 90% CI 0·6–9·6), whereas no significant dose-related excess was detected in the third analysis of the UK National Registry for Radiation Workers (although a significant excess risk was recorded in an analysis of incidence).15 Multiple myeloma has a potentially long period of development of up to 20 years. The older age at the end of follow-up in the USA cohort might explain the heterogeneity.

We tried to reduce uncertainties in dose estimates that could bias dose–response analyses.20 Nevertheless, occupational radiation dose estimates are prone to measurement error; consequently, exposure misclassification is an unavoidable study limitation. Outcome misclassification is also a potential concern in studies that rely on death certificates for classification of leukaemia and lymphoma by subtype. This concern is well known for CLL, for which incidence studies seem more appropriate.25, 26, 27, 28 Poor sensitivity and imperfect specificity of death certificates might reduce statistical precision and induce bias in analyses of subtypes. However, death certificate information remains a valuable resource for this type of cohort investigation.

There are few potential confounders of the associations under study. For example, smoking causes myeloid leukaemia;29, 30 however, the size of this association is relatively small31 and therefore would require large differences in smoking across levels of cumulative dose to cause substantial confounding of the radiation–leukaemia association. Moreover, adjusting risk analyses by socioeconomic status would reduce substantial confounding by smoking.32 Adjustment for socioeconomic status resulted in little change in the risk estimate for leukaemia excluding CLL. Exposure of nuclear workers to other causes of leukaemia such as benzene29, 30 cannot be excluded as a potential source of bias, even though benzene was not widely used in the nuclear industry. In a previous analysis of US nuclear workers, Schubauer-Berigan and coworkers33 reported weak evidence of confounding by benzene exposure when analysing leukaemia risk associated with external radiation exposure. Benzene exposure could not be assessed for the INWORKS study. Internal exposures to radionuclides—notably uranium and plutonium—occurred at the study sites, and we did not evaluate doses from these intakes. However, our sensitivity analyses showed that internal contamination might have little effect on the relation between external radiation exposure and leukaemia risk. These results are consistent with the conclusions of Shilnikova and colleagues,34 who reported no indication of any effect of internal contamination on leukaemia mortality among nuclear workers, whereas the risk of leukaemia was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external γ-ray exposure.

Medical workers are also exposed to low doses of external γ-rays or x-rays. No study has provided estimates of leukaemia risk for medical workers because accurate historical dosimetry data are not available for these populations.35 Liu and colleagues36 estimated mortality in a cohort of 90 268 USA radiological technologists. They reported that the leukaemia risk was doubled for technologists who had worked for more than 30 years compared with those who had worked for less than 10 years, but the cohort did not provide any information about doses received by the workers.

In summary, this study provides strong evidence of an association between protracted low dose radiation exposure and leukaemia mortality. At present, radiation protection systems are based on a model derived from acute exposures, and assumes that the risk of leukaemia per unit dose progressively diminishes at lower doses and dose rates.37 Our results provide direct estimates of risk per unit of protracted dose in ranges typical of environmental, diagnostic medical, and occupational exposure.

Contributors

DBR and AK had the idea for the study. DBR, AK, EC, RDD, MG, JAO'H, GBH, RH, KL, DL, MKS-B, and IT-C designed the study. KL and DL worked on provision of the French data, MKS-B and RDD worked on provision of the US data, MG, JAO'H, and RH worked on provision of the UK data. MM managed, processed, and analysed the data. IT-C analysed and assessed dosimetry data. KL did the statistical analysis. KL and DBR wrote the initial draft of the report, which was revised and approved by all authors.

Declaration of interests

We declare no competing interests.

Acknowledgments

This work was partly funded by the Centers for Disease Control and Prevention ( 5R03 0H010056-02 ) and the Ministry of Health, Labour and Welfare of Japan (GA No 2012-02-21-01 ).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French cohort was realised by the Institut de Radioprotection et de Sûreté Nucléaire, with partial funding from AREVA and Electricité de France. The Institut de Radioprotection et de Sûreté Nucléaire thanks all people from the French Atomic Energy Commission, AREVA, and Electricité de France who cooperated in the elaboration of the French cohort. For the US contribution, funding was provided by 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by the US Department of Energy through an agreement with the US 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 and through a grant received by the University of North Carolina from 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 R03 OH-010056 ).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UK cohort was undertaken by Public Health England who operate the UK's National Registry for Radiation Workers. Public Health England thank all of the organisations and individuals participating in the National Registry for Radiation Workers for their cooperation, and the National Registry for Radiation Workers steering group for their continued support. The findings and conclusions in this report are those of the authors and do not necessarily represent the views of the National Institute for Occupational Safety and Health.

Klervi Leuraud discusses a study reporting on the risk of developing leukaemia and lymphoma in workers monitored for radiation exposure.

References

United Nations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the Effects of Atomic Radiation. UNSCEAR 2008 Report to the General Assembly. Sources and effects of ionizing radiation. Vol I. Annex A: Medical radiation exposures. United Nations, New York; 2010

Mettler, FA Jr, Thomadsen, BR, Bhargavan, M et al. Medical radiation exposure in the U.S. in 2006: preliminary results. Health Phys. 2008; 95: 502–507

Committee on Medical Aspects of Radiation in the Environment. COMARE's 16th report: review of radiation dose issues from the use of CT in the UK. London, 2014.
Brady, Z, Cain, TM, and Johnston, PN. Paediatric CT imaging trends in Australia. J Med Imaging Radiat Oncol. 2011; 55: 132–142
View in Article | CrossRef | PubMed | Scopus (23)
IARC. in: A review of human carcinogens. Vol 100D.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Press, Lyon; 2012
View in Article
Pearce, MS, Salotti, JA, Little, MP et al. Radiation exposure from CT scans in childhood and subsequent risk of leukaemia and brain tumours: 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Lancet. 2012; 380: 499–505
View in Article | Summary | Full Text | Full Text PDF | PubMed | Scopus (814)
United Nations Scientific Committee on the Effects of Atomic Radiation. UNSCEAR 2010 Report to the General Assembly. Summary of low-dose radiation effects on health. United Nations, New York; 2011
View in Article
Folley, JH, Borges, W, and Yamawaki, T. Incidence of leukemia in survivors of the atomic bomb in Hiroshima and Nagasaki, Japan. Am J Med. 1952; 13: 311–321
View in Article | Summary | Full Text PDF | PubMed
Preston, DL, Shimizu, Y, Pierce, DA, Suyama, A, and Mabuchi, K. Studies of mortality of atomic bomb survivors. Report 13: Solid cancer and noncancer disease mortality: 1950–1997. Radiat Res. 2003; 160: 381–407
View in Article | CrossRef | PubMed | Scopus (180)
Richardson, D, Sugiyama, H, Nishi, N et al. Ionizing radiation and leukemia mortality among Japanese atomic bomb survivors, 1950-2000. Radiat Res. 2009; 172: 368–382
View in Article | CrossRef | PubMed | Scopus (49)
Hsu, WL, Preston, DL, Soda, M et al. The incidence of leukemia, lymphoma and multiple myeloma among atomic bomb survivors: 1950-2001. Radiat Res. 2013; 179: 361–382
View in Article | CrossRef | PubMed | Scopus (58)
Ozasa, K, Shimizu, Y, Suyama, A et al. Studies of the mortality of atomic bomb survivors, report 14, 1950–2003: an overview of cancer and noncancer diseases. Radiat Res. 2012; 177: 229–243
View in Article | CrossRef | PubMed | Scopus (43)
IARC. in: Ionizing radiation, part 1: x- and gamma-radiation, and neutrons. Vol 75. International Agency for Research on Cancer Press, Lyon; 2000
View in Article
Metz-Flamant, C, Laurent, O, Samson, E et al. Mortality associated with chronic external radiation exposure in the French combined cohort of nuclear workers. Occup Environ Med. 2013; 70: 630–638
View in Article | CrossRef | PubMed | Scopus (17)
Muirhead, CR, O'Hagan, JA, Haylock, RGE et al. Mortality and cancer incidence following occupational radiation exposure: third analysis of the National Registry for Radiation Workers. Br J Cancer. 2009; 100: 206–212
View in Article | CrossRef | PubMed | Scopus (179)
Schubauer-Berigan, MK, Daniels, RD, Bertke, SJ, Tseng, C-Y, and Richardson, DB. Cancer mortality through 2005 among a pooled cohort of U.S. nuclear workers exposed to external ionizing radiation. Radiat Res. 2015; (published online May 26. DOI:10.1667.RR13988.1)
View in Article
Vrijheid, M, Cardis, E, Blettner, M et al. The 15-country collaborative study of cancer risk among radiation workers in the nuclear industry: design, epidemiological methods and descriptive results. Radiat Res. 2007; 167: 361–379
View in Article | CrossRef | PubMed | Scopus (67)
Cardis, E, Vrijheid, M, Blettner, M et al. Risk of cancer after low doses of ionising radiation -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in 15 countries. BMJ. 2005; 331: 77–80
View in Article | CrossRef | PubMed | Scopus (307)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Conversion coefficients for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quantities for external radiation exposures. ICRP Publication 116. Ann ICRP. 2010; 40: 1–257
View in Article
Thierry-Chef, I, Richardson, DB, Daniels, RD et al. Dose estimation for a study of nuclear workers in France, the United Kingdom and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 methods for the International Nuclear Workers Study (INWORKS). Radiat Res. 2015;
DOI: http://dx.doi.org/10.1667/RR14006.1
(published online May 26.)
View in Article | CrossRef | PubMed | Scopus (4)
National Research Council Committee to Assess Health Risks from Exposure to Low Levels of Ionizing Radiation. Health risks from exposure to low levels of ionizing radiation. BEIR VII Phase 2. National Academies Press, Washington, DC; 2007
View in Article
Burnham, KP and Anderson, DR. Multimodel inference: understanding AIC and BIC in model selection. Sociol Methods Res. 2004; 33: 261–304
View in Article | CrossRef | Scopus (2040)
Preston, DL, Lubin, JH, Pierce, DA, and McConney, ME. Epicure user's guide. Hirosoft International, Seattle; 1993
View in Article
Cardis, E, Vrijheid, M, Blettner, M et al. The 15-country collaborative study of cancer risk among radiation workers in the nuclear industry: estimates of radiation-related cancer risks. Radiat Res. 2007; 167: 396–416
View in Article | CrossRef | PubMed | Scopus (347)
Richardson, DB, Wing, S, Schroeder, J, Schmitz-Feuerhake, I, and Hoffmann, W. Ionizing radiation and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Environ Health Perspect. 2005; 113: 1–5
View in Article | CrossRef | PubMed | Scopus (44)
Linet, MS, Schubauer-Berigan, MK, Weisenburger, DD et al.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aemia: An overview of aetiology in light of recent developments in classification and pathogenesis. Br J Haematol. 2007; 139: 672–686
View in Article | CrossRef | PubMed | Scopus (43)
Silver, SR, Hiratzka, SL, Schubauer-Berigan, MK, and Daniels, RD.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radiogenicity: a systematic review. Cancer Causes Control. 2007; 18: 1077–1093
View in Article | CrossRef | PubMed | Scopus (10)
Vrijheid, M, Cardis, E, Ashmore, P et al. Ionizing radiation and risk of chronic lymphocytic leukemia in the 15-country study of nuclear industry workers. Radiat Res. 2008; 170: 661–665
View in Article | CrossRef | PubMed | Scopus (23)
Cogliano, VJ, Baan, R, Straif, K et al. Preventable exposures associated with human cancers. J Natl Cancer Inst. 2011; 103: 1827–1839
View in Article | CrossRef | PubMed | Scopus (107)
Eastmond, DA, Keshava, N, and Sonawane, B. Lymphohematopoietic cancers induced by chemicals and other agents and their implications for risk evaluation: an overview. Mutat Res Rev Mutat Res. 2014; 761: 40–64
View in Article | CrossRef | Scopus (3)
Vineis, P, Alavanja, M, Buffler, P et al. Tobacco and cancer: recent epidemiological evidence. J Natl Cancer Inst. 2004; 96: 99–106
View in Article | CrossRef | PubMed
Richardson, DB, Laurier, D, Schubauer-Berigan, MK, Tchetgen, ET, and Cole, SR. Assessment and indirect adjustment for confounding by smoking in cohort studies using relative hazards models. Am J Epidemiol. 2014; 180: 933–940
View in Article | CrossRef | PubMed | Scopus (4)
Schubauer-Berigan, MK, Daniels, RD, Fleming, DA et al. Risk of chronic myeloid and acute leukemia mortality after exposure to ionizing radiation among workers at four U.S. nuclear weapons facilities and a nuclear Naval Shipyard. Radiat Res. 2007; 167: 222–232
View in Article | CrossRef | PubMed | Scopus (30)
Shilnikova, NS, Preston, DL, Ron, E et al. Cancer mortality risk among workers at the Mayak nuclear complex. Radiat Res. 2003; 159: 787–798
View in Article | CrossRef | PubMed | Scopus (93)
Linet, MS, Kim, KP, Miller, DL, Kleinerman, RA, Simon, SL, and De Gonzalez, AB. Historical review of occupational exposures and cancer risks in medical radiation workers. Radiat Res. 2010; 174: 793–808
View in Article | CrossRef | PubMed | Scopus (48)
Liu, JJ, Freedman, DM, Little, MP et al. Work history and mortality risks in 90 268 US radiological technologists. Occup Environ Med. 2014; 71: 819–835
View in Article | CrossRef | PubMed | Scopus (4)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The 2007 Recommenda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ission on Radiological Protection. ICRP publication 103. Ann ICRP. 2007; 37: 1–332
View in Article
杨阳 發佈日期: 2016.05.16 發佈時間: 下午 1:55
佛教讲究慈悲,也有因果轮回之说,据说罪大恶极者会进入阿鼻地狱永受苦难,我不知道阿鼻地狱是什么,我想应该是一种比死更严重的惩罚吧!

求生是人作为生物的一种基本意识本领,剥夺人的生存权利就成了一种最严厉的惩罚。

鄭捷的死,我是没有意见的,因为他确实罪大恶极!


憐憫与同意鄭捷的死并不矛盾;鄭捷还有那海盜,他们的成长经历或是值得同情的,从这个角度来看,憐憫比恨要重要,同意鄭捷的死并不是因为恨他,是为了维护一种社会规则:“做恶是要受到惩罚的”,现代社会很少有人相信阿鼻地狱,那就用死替代吧。
幾軻明 發佈日期: 2016.05.16 發佈時間: 上午 11:58
這個低量輻射國際研究 樣本超過30萬人,歷時數十年,實驗每人暴露量在平均1毫格雷/年, 用輻射權重因子加權後, 數值是在1~20毫西弗/年之間,(平均起來每人暴露量在平均10毫西弗/年, 是低量輻射), 結果共約1000人生病,500多人死亡。

Ionising radiation and risk of death from leukaemia and lymphoma in radiation-monitored workers (INWORKS): an international cohort study

http://www.thelancet.com/journals/lanhae/article/PIIS2352-3026(15)00094-0/fulltext
陳真 發佈日期: 2016.05.15 發佈時間: 下午 11:58
兩、三天前,我給劉教授寫了兩封信,把它剪成一篇文字如下。我還把它貼在了首頁。

我的文字零散單薄,乏善可陳,一般沒什麼必要張貼首頁。這回之所以貼它,只是做個時代的見證,見證一個可悲的年代。

陳真

===============
劉宏恩教授您好,很冒昧寫信給您。我叫陳真,因為沒有臉書,所以用email 寫,希望不會有所打擾。若有打擾,則請略過此信無妨。

我是在報上看到您批評應曉薇及張柏舟這兩位所謂 ""輔導師"",頗有同感;特別是這位應姓民代,我對其部份言行尤其反感。如果我沒記錯,她曾以台北市議員身份,要求市府冬天以冷水噴灑遊民驅趕,甚至還說「誰往遊民身上灑水,誰就領獎金」。

我已經十幾二十年不再參加任何連署,但這回願意為鄭捷破個例。如果您有發起相關連署,可否幫我填上,就寫 “陳真”。若須註明頭銜,就寫 ""醫師、巴勒網編輯‘’ 即可。謝謝。若無連署則作罷。我其實倒也不是真心想與應曉薇小姐為難,只是聊表一點與之不同的心意。

在法律上,鄭捷殺人毫無疑問犯了重法,法律上應如何處置,我沒意見,但基本上我個人是渴望他能活下來的,並且希望他有朝一日能以一種新生命重返社會。法律是法律,道德是道德,容或有所交錯,內在本質卻截然有別;法律從來都不是也不該是所謂「道德的最低形式」。法律上應如何評價與處置是一回事,但是道德評價卻又是另一回事。法律根據特定條文及其但書做出裁決,基本上是一種相當行為主義式的思維。但是,善惡美醜的評價,卻只能依據每一個各自具有不同生命史之無窮生命細節的獨特個體,在某一種複雜情境下的表現。

人們 ‘’或許‘’ 可以說鄭捷在法律上罪行重大(即便是這一點我也存疑),但若要說他邪惡,我不知從何評價起。除非我們能進入他真實的生命中,進入其生命深處無窮的細節,或許才有可能各自做出一番因人而異的道德評價。如果生命不是這麼一回事,如果善惡美醜只是一種條文式的行為主義概念,甚至只是一種極其簡化的主張例如「殺人者死」, 如果生命如此單調、獨斷而蒼白,我不知道世上哪還需要什麼文學、藝術乃至哲學?哪還有文史、藝術存在的空間?我們幾乎可以用人工智慧的機器人來統治整個世界了,由之型塑一切文化與價值,論斷一切是非善惡,從而再也無須思索,無須惆悵,無須為生命之難處灑下熱淚。

越南一行禪師(Thich Nhat Hanh)在其詩集《Please Call Me by My True Names》(請以真名喚我)中,有這麼一段前言:

「我想給你寫首詩。這詩是關於我們三人。一個是十二歲女孩,在橫渡暹邏灣的船上被海盜強暴後投海自盡。第二個人是那海盜,他出生在泰國一個偏遠鄉村。第三個人是我。當然,我很憤怒,但我無法恨他。恨他很容易,可我卻做不到。因為我明白,如果我也出生在他的鄉村,跟他有著類似的生活—類似的經濟狀況和教育等等,那麼,很可能現在的我就是那海盜。因此,我很難說我站在誰那一邊。我滿懷痛苦地寫下這首詩,叫做《請以真名喚我》,因為我有許多名字,當你用其中任何一個名字呼喚我時,我都會應答。」

本來只是想寫幾句話,不料才一會兒就寫出一堆話來,希望您別介意。我最喜歡的詩人R.M.Rilke 如此說道:「每一樣可怕的東西都需要你的愛。」在這個難以理解的巨大悲劇中,數條無辜人命,與其說我為鄭捷說話,不如說是為了我自己,同時也為了每一個人,每一種生命。毫無疑問,我就是鄭捷,難道有誰能如此肯定地說他不是?

莎士比亞的《威尼斯商人》中,法官對原告有這麼一段話:「你口口聲聲要求正義,但我跟你說,如果凡事一切都只是講什麼正義正義正義,我們之中將沒有任何一個人可以豁免。我們平常總是祈求獲得人們的慈悲與寬容,這份祈求,難道不也同樣教導我們應該以同樣的慈悲和寬容待人?」

憐憫比正義更重要,因為我們每個人一生中隨時都會需要它。一個動輒暴民奮起、自以為正義喊打喊殺的社會,假若有一天,你或你的親人一時行差踏錯,或是假若某種厄運或不測風雲或任何一種難以掌控的疾病降臨在你或你親人身上,難道你不會渴望一絲憐憫與理解?難道你此生宛若嬰兒般全身上下找不到一塊污點?

你我都是鄭捷,難道有誰不是?並不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有可能鑄下大錯或做出傷天害理之事,而是說歷史宛若長河,萬物生命亦如同一片汪洋,你很難說這滴是我的眼淚,而那一滴才是你的,你我互不相屬;你也很難說,這純粹是我個人的希望與榮耀,與你無絲毫關聯。在某個極其重要的意義上,聖徒與惡棍並無差別,善惡亦非單純來自其自身的成就與墮落。如果生命只是一座座互不相干的孤島,如果我們不是同屬於一片汪洋,一塊大陸,生命將何其可悲而孤獨。

曾經有一天,我來到西班牙某個靠海的古城小鎮,海邊矗立一座古羅馬競技場,盛極一時,如今千年已過,早已杳無人煙。我漫步海邊,心中驀然有一種感動;原來,這段輝煌燦爛卻又極其可悲的千年歷史,不僅僅屬於歐洲人,事實上它也屬於你和我。這就是我的歷史,當然也是你的。

沈從文常說:「人生可憫」。就像一隻鳥一樣,只要有機會,我常仰望天空,尋找天上繁星明月的蹤跡,記住它們曾經閃亮的位置,彷彿能從中找到有關生命的一種理解與安慰。今晚是個陰天,看不見月亮。這封信是在深夜下班回家的長途客運上利用窗外一點昏暗的燈光寫的;匆匆寫就,詞不達意,除非我有桂冠詩人般的才華,難以寫出萬分之一的心意。一盞盞路燈,就像一個個消逝的、老去的青春與生命一樣,迅速往後飛奔。那些死去的,還有活著的,所有生命,總有一天會在某個時空重逢;除了祈求理解與憐憫,祈求愛,生命說到底,還能有何渴求?

尼采說:「當千夫所指,惡棍便成為代罪羔羊。」即便是一個十惡不赦的歹徒,當人們把所有罪責全數歸咎於他時,他就很難再稱為惡了,反倒成為一種彷彿替代眾人承受一切罪孽的獻祭羔羊。惡棍尚且如此,何況鄭捷;在我看來,他只是一個謎一般的絕望少年。雙十年華,難道不是應該像一朵盛開的花那樣燦爛熱情與充滿希望嗎?難道他不曾渴望愛情?不曾感動於人與人之間無私的善意?不曾嚮往藍天般的青春與自由?他不知從何而來對於生命的絕望,讓我不免悲從中來。

陳真 2016. 05. 13.
陳真 發佈日期: 2016.05.15 發佈時間: 下午 11:53
假若我能開個法院,假若嚴刑重罰確實是這個敗德社會所必需,那麼,光憑蔡正元這樣一些話,根據我個人的法院,恐怕就足以判上二十年有期徒刑,外加十年道德思想改造。一個黨的主管,竟然會口無遮攔到這種地步,竟然會如此指涉與誣衊一個難以為自己辯駁的個人。如果這不是一種敗德惡行,什麼叫做敗德惡行?難道只有殺人掠奪才叫惡行?

這個留言板,讓我覺得很痛苦。痛苦根源自然是來自於台灣這樣一種敗德與反智的社會。我自忖無能與之言語,更遑論對抗與改造,只求盡量遠離。

我把留言板打開了,拜託別再扯到我身上來,也不要再問我任何問題,最好也不要跟我討論什麼,我實在沒力氣老是在一種極其低能反智的無聊口水上做回應。另一方面,我總是不好意思、也不太敢刪人們的留言,特別是當對方自以為是出於所謂善意時,更是刪不得。因為我知道,在台灣社會的文化裏,刪文通常就會得罪人,甚至變成一種深仇大恨似的;可若我不刪,卻又難以忍受各種扭曲與抹黑,以及更嚴重的,就像蔡正元這樣一種針對非公眾人物進行攻擊 (或所謂善意的期許與批評指教) 的惡行。

難道你曾參加過任何研討會,竟然不是專注在問題與觀念或思想的議論與辯駁上,而總是停留在一種極其低能到爆的口水仗,甚至針對特非公眾人物的心靈與什麼碗糕智慧修養做起文章來,天底下有那樣的研討會嗎?同樣的話,幾十年來一講再講,實在很煩,沒有人會樂意如此做賤自己。

陳真
=====================
鄭捷伏法 小燈泡母不認同火速槍決 蔡正元批:她才是值得研究的心理疾病案例

作者林彥呈

風傳媒 – 2016年5月13日

鄭捷10日伏法,同樣因為隨機殺人案痛失愛女的「小燈泡」母親聞訊後感嘆「心情非常糟糕」,認為政府還未剖析犯罪成因,給社會一個理解的機會,就這樣失去一個研究與了解的對象。此話一出,不僅遭法務部長羅瑩雪反駁「她不了解才這麼說」,甚至引來國民黨政策會執行長蔡正元的批評,直指小燈泡母親「才是值得研究的心理疾病案例」。

蔡正元12日在臉書上抒發己見,對於所謂「讓死刑犯活著,才可以研究為什麼犯下滔天大罪」的說法不以為然,因為包括台灣在內,世界各國對於死刑犯犯罪行為的相關研究報告早已汗牛充棟,「請廢死教徒更新一下說詞和論述吧!」

話鋒一轉,蔡正元認為真正應該研究的是「受害者家屬也是廢死教徒」的特殊心理狀態、心理疾病,以及如何輔導和治療。他以「最近有個幼童遭割頸,身首異處的被害案例,其母親受過相當教育」影射小燈泡母親,認為她支持廢死,對於鄭捷死刑和殺害女兒兇手的認知,才是值得研究的心理疾病案例。

然而,小燈泡母親先前就已表示,在小燈泡遇害之後,許多人期待、迫使家屬清楚表態支持死刑與否,但她不是不願意表態,而是真的沒有想透;如今,她不但沒有想得更清楚,反而想得更多,更難輕易選邊站。
陳真 發佈日期: 2016.05.11 發佈時間: 下午 11:11
不好意思,哈巴狗科學與真理促進委員會忘了頒給黃士修任何獎項。理論上,他那篇參賽文章,獲獎實力十分雄厚,理應獲得金狗獎,但有委員指出,黃先生平時講蠢話的表現並不佳,光憑一時的超水準演出就想獲獎,實有不公,所以決定只頒給他最佳潛力新人獎。但願他一秉初衷,下一屆比賽千萬不要發揮潛力,寧可把得獎機會讓給那些吃多了重金屬,腦袋可能有點硬化的人。

空氣中有二氧化碳(烙一下英文,CO2),會讓人血液酸中毒,但我們每天都還是敢呼吸,而且也沒聽說有人呼吸呼到自行中毒身亡的,為什麼就不敢吃輻射食物?太沒理性!太沒有內涵了!

參賽踴躍,參賽者不知道是不是福島蔬菜吃太多了,個個頭殼硬硬,其介如石。這麼多的人才之下,光憑上述這樣一些傻話就想獲獎,有那麼容易嗎?下屆比賽,大家再來吧。夜深了,第 N 屆哈巴狗杯蠢話大賽到此圓滿結束。

P.S.:

1. 底下 (前一則留言) 有關於蜘蛛人與綠巨人的重要更正。

2. 有些不知道算不算幫腔的,還是幫倒忙的,其實也統統都幫錯了,我怎麼可能會笨到去主張說什麼低劑量輻射 ""一定"" 會有危險呢?那我不就跟對方一樣的 ""科學理性"" 了。我沒有這麼蠢哦。如果有人願意去吃福島食物,不管他將來有病或沒病,都沒法證實什麼或否定什麼,天底下不會有這麼幼稚的科學。我也沒有什麼堅定不移的科學信念哦,我又不是白癡,怎麼可能對很不可靠的自然科學堅定不移?我特別堵爛的不就是什麼多麼可靠的科學這種蠢想法嗎?

我忍耐再說第 n 遍我已經說了n遍的事好了。我始終只說這幾件事,簡單說:

2.1. 歐盟並沒有 ""很早"" 就開放福島食物,它是去年底至今年初才局部放鬆管制。它其實稱不上開放。

2.2. 歐盟的管制範圍包括福島等15縣市,台灣卻只管制5縣市。

2.3. 當日本人在核災發生後,修改法令,以極其嚴苛的輻射檢測標準保護其國人時,台灣政府卻反而以一種比別人寬鬆七倍甚至十幾倍的幅度降低輻射檢測標準,把台灣人當蟑螂看待,彷彿我們身上有抗輻射表皮似的。

2. 4. 日本人長期以來管制台灣食品的進口,比我們管制他們的食物要嚴苛許多。

2.5. 日本人一再偷偷更改產地標籤,朦混輻射進口,包括一些嬰兒食品。台灣政府無法把這些日本人給繩之以法,而日本政府竟也網開一面,任其亂搞。

2.6. 台灣之所謂限制福島等五縣市食品進口,指的是要求提供產地證明及輻射檢測,這樣一種管制並不過份,而只是一般常態;一些國家最近幾個月才逐漸鬆綁,但也只是逐漸部份鬆綁而已,不要講得好像全世界只有台灣在抵制日本輻射食物。

2.7. 台灣或世界各國管制福島輻射食品進口, 跟什麼有沒有國際觀扯不上關係,這當然也絲毫扯不上什麼侵害了日本農民的人權。

2.8. 如果有人不敢吃福島食物(像我是絕對不敢),那並不表示他不科學、不理性、沒知識。我想正常人應該都不敢,如果他有其它更安全的食物選擇,何必自討 ""輻射"" 吃呢?一種風險的評估是需要時間去觀察的,就如同一種重大安全疑慮的消散也同樣需要很長時間。

2.9. 上述那樣一些什麼維護日本農民人權的說法是荒唐的,那樣一種主張,跟科學理性扯得上啥關係呢?

2.10. 台灣人的健康向來是被賤賣於政治底下的,最終往往都會成為一種強國施壓下的犧牲品。我們對此不憤慨,卻反倒是倒過來指控台灣人,說他不敢吃有健康疑慮的食物就是什麼沒知識、非理性的恐慌,就是什麼侵害美、日等國人民的人權。這樣講實在太荒唐。

2.11. 我們總是被迫成為這類國家例如美日的垃圾桶和撈錢市場,對方經常性地老是要強壓我們就範,接受其垃圾食物或輻射食物或具有高度健康疑慮的食物,一如美牛美豬之大軍壓境一樣。

2.12. 國民黨幾年來或許也很想放寬福島輻射食物 (卻沒法做到),但民進黨說這是喪權辱國,出賣國人健康。講得真好,一點也沒錯,但這個滿口謊言的唬爛黨現在都還沒掌權,卻一如美豬一般,竟然馬上改口準備喪權辱國,準備犧牲國人健康。

2.13. 如果有人反對開放這些有疑慮的食物,這並不就意味著他沒理性、不科學、沒知識、搞民粹,傷害日本人或美國人的人權。一個人就算沒念過書也該知道這樣一種指控既無聊又荒唐,更不用說一個念過一點書的人了。

2.14. 如果有人不敢吃輻射食物或瘦肉精美豬,或是反對開放,那是很合理很理性很科學的,這跟侵害什麼日本或美國人的農民扯不上任何關係。

2.15. 如果有人覺得開放就開放無所謂,反正人生漫長,而且他也許認為沒那麼危險,我也不會因此說這個人瘋了,他依然可能是理性的,科學的。

2.16. 如果有人說,他依據這樣那樣的某種(必然是 ""非定論式"" 的)見解,覺得開放也無妨。那我對他也不會有意見,那是他的一個 (他所認為) 合理的判斷。

2. 17. 但是,假若他把這樣那樣的所謂科學依據給當成聖經,當成絕對真理,甚至認為若不膜拜這樣那樣的某種(必然是 ""非定論式"" 的) 科學依據就是非理性、沒知識、搞民粹,那我聽了會嚇一跳,因為只有蠢到爆的蠢蛋才會有這麼幼稚的想法,他到底有沒有上過學堂念過書啊?怎麼可能會這麼蠢?這是在進行講蠢話比賽的現場嗎?

2.18. 至於幾位蠢蛋,特別是那個匿名的黃什麼黑什麼,其言論智商之低,真是讓我很無言。我幾乎沒法想像怎麼可能會有人蠢到這種地步,卻好像還以為自己很聰明。真是很不可思議。

2.19. 後續還有一些參賽蠢話比賽的高手,我亦同樣無言。雖然念書是不需要什麼智商,但是總該還是要有一點基本智能吧。這些人我一個也不認識,很納悶會不會是鴻海剛開發還沒開發得很好的智能機器人來亂的。

2.20. 最後,我還大方地以哈巴狗科學與真理促進會委員長身份,提供給各位參賽選手許多好康優惠,比方說陳醫師可以親自為您開單做X光或電腦斷層檢查,全身上上下下每寸肌膚每個器官為您照一遍,保證癌症腫瘤無所遁形。就算一星期照一次,連續照五十年也絕對不會超過 100mSv的輻射安全標準,很安全的。凡是想要藉著低量輻射以提升免疫力的,也可以來找我,掛號費會打折的。

2.21. 另外,概念想法上的對或錯,跟什麼實踐不實踐有啥關係呢?一加一是不是等於二,需要實際跑到菜市場實踐一下才能驗證或否定嗎?

2.22. 感謝一些哈巴狗之友的仗義執言,但是你們無須仗義,只須說理就行。若是啞口無言,仍然還是有啞口無言的表達方式。你們的仗義,我發現,大多全仗錯了一個理字,似乎也同樣錯得離譜,或是胡亂闡釋我的說法,但我從未那樣說過,我也從未有過那樣一些 (往往很低能很卑鄙的) 想法;有些甚至還扯到人生智慧的教誨上去了,或是直接對 ""我"" 指指點點起來,把留言板當成 email在寫。我於是迅速刪了一些觸犯天條的留言。頗感挫折。

2.23. 絕對不要對任何一個非公眾人物指指點點。究竟我是要怎麼寫,然後才能把一個如此簡單的事讓各位意識到並且願意尊重它之絕對不可侵犯?喜歡寫email 的,請私下去寫給特定的收件人,而不是把留言板當成聊天室。

2.23.1 絕對不要去討論那些無法討論的東西。如果你有什麼美妙偉大的唯心的道德情操或智慧,拜託就留著給你自己用就好,絕對不要拿來勉勵 ‘’某個人"";""人"" 不是東西,不是畜牲,不是一種可以讓你任意揪出來批評指教、闡釋有加、訓勉鼓勵或分析討論的東西。

2.23.2. 我刪的, 除了一些無恥的綠色生物來亂的,或是浮濫轉貼沒頭沒腦的之外,主要都是一些針對個別人事物的指指點點,比方說,討論 ""誰"" 的心境如何,討論 ""誰"" 的情操,討論 “誰” 的什麼堅定不移的偉大信念,討論 ""誰"" 的這個那個,討論 ""誰"" 的心靈有沒有我執,討論 ""誰"" 的心靈夠不夠開闊,討論 ""誰"" 是否具有某種智慧,或是乾脆直接指導 ‘’他‘’ 應該要有的情操以及 ‘’他‘’ 應該要有的反應,指導 ""他"" 應該不要有情緒,應該它媽的放寬心胸不要執著在一加一等於多少, 說這樣才是 ‘’他‘’ 應該追求的美妙智慧,甚至還討論起 ""誰"" 和他的家人是不是同類....等等等等等,完全不把人當人看,而是當成一種物品在研究,或是當成畜牲那樣在指導與評價。

2.23.3. 我刪的都是這樣一些嚴重違反天條的東西。任何人跟他的家人會有同類或不同類的問題嗎?你會樂意讓自己變成這樣一種討論話題嗎?難道人不是人?難道對方是死人或歷史古人?難道是在討論畜牲配種的問題,所以才有所謂同類或異類。誰會在自己和自己家人之間做這樣一種區分?這是一種可以討論的話題嗎?

2.23.4. 我知道我講這些一點用處也沒有, 因為,能懂的根本不用人家講就會懂,頂多講一次就懂;至於不懂的,你就算聲明一萬次也還是一樣整天對著你的心靈、人格、你的一切批評指教或研究得很有興趣似的,好像人不是人,而只是一個不值得一絲尊重的東西似的。

2.23.5. 我知道我講這些一點用處也沒有,如果有的話,我就不需要講幾百萬次了。人真是很可怕的一種生物,很無情。這些東西並不是具有任何理解上的困難,而是人們根本不在乎,但他們卻很在乎自己,把自己保護得很好,絕不會讓自己成為無情口舌的受害者。

2.24. 至於所謂 ‘’討論‘’ 本身,若是在一種適當的狀況下是令人愉悅的,就像長了翅膀會飛一樣,非常愉快。我最喜歡天馬行空或極致抽象複雜的哲學討論了。但是,特別是在台灣,絕大多數情況並非如此愉悅,而是令人痛苦不堪,簡直就是自我做賤到極點。不但低能到難以想像,而且人與人的關係變得非常荒謬,天才和白癡甚至可以整個倒過來。

2.24.1. 智能程度或知識水平當然是個問題,雙方完全不對稱是不可能討論什麼的,只能教導。但是,真正的問題不是在於智能與知識的極度不對稱,而是在於在網路上這樣一種情境,人的姿態就變了,變得大無畏了,特別是當他匿名時更是不可思議的低能與荒唐;低能智障蠢到爆,但他卻儼然好像可以跟你對話甚至能指導你教訓你似的。基本的理性或知識本身,沒有絲毫的客觀裁判力量,往往只是一些完全沒有任何營養的口水。

2.24.2 這樣一種狀況有可能出現在正常的實體生活中嗎?平常生活中你會遇到這樣一種低能到極點卻又一副好像我可以跟你對話甚至可以指導你的荒唐狀況嗎?應該很罕見,但是一旦來到網路上,卻幾乎變成了一種常態,不但沒有任何稍微有點智能的討論,全是在一種很愚蠢荒唐可笑的低能層次上灑口水耍嘴皮,而且姿態更是不可思議地膨脹,若是匿名,那就更是為所欲為了。

2.25 我寫東西比講話速度快,一分鐘可以打上一百多字,通常都是利用零零星星的時間寫,當做提神。寫起來雖不礙事,但常感懷疑,究竟這樣一種自我做賤的作為,除了憑添惆悵與個人污名,有何意義可言?對我有百害無一利,對於他人,除了像小丑一樣,供人取樂,讓人糟蹋,難道有何益處可言?

2.26. 當然,毫無疑問,網路其實只是更加貼近人性與人品的真實樣貌。平常面對面,大家各懷鬼胎,各有盤算,但他知道不能輕易把內心的真實念頭表現出來,所以會壓抑,會偽裝隱藏,會心口不一。但即便是這樣,你還是輕易就能看出對方心裡的真實想法。

2.26.1. 我總覺得,跟人講話,大多時候真是很痛苦很挫折的一件事,講完幾句往往感覺就像萬箭穿心,遍體鱗傷;你好像永遠只能不斷一直否認一直澄清,一直說那固定的三句話而永遠說不上第四句,永遠只能反覆不斷地說:

不是不是不是,我完全不是那種人;

沒有沒有沒有,我從來沒有那樣一些想法;

不是不是不是,我完全不是那個意思。

3. 整修內部,暫停營業。
陳真 發佈日期: 2016.05.11 發佈時間: 下午 10:06
現在是在進行講蠢話比賽嗎?連汞也變成人體必需養份了?人體內可驗出汞,但是人竟然沒死,歸仙好好,而且還會呼吸,所以汞是無害的?真是很睿智的邏輯推論。

我相信鋼鐵人體內一定也有很多汞,難怪那麼厲害,又會飛天又會鑽地,不過我只看過第一集,看五分鐘就睡著了,一直醒醒睡睡到散場,精神才整個恢復過來,不知道在演什麼,所以,其實我也不確定他的超能力是不是和汞有關。

不過,如果王先生需要補充汞元素,這東西很便宜的,你只要去藥房買一支傳統的溫度計,裏面就有了。建議不妨每天拿吸管吸一點,或是滴入牛奶一起喝,口味應該會更好。我猜的啦,我沒喝過,因為我腦袋沒進汞。

世界上曾經有個人,拿可憐的老鼠或小白兔做實驗,硬是給人家吃輻射食物,然後說他的抵抗力變好了耶,所以,結論是低量輻射有助於改善人體免疫力。真是很英明的思考邏輯。有興趣的可以來找我掛號啊,我可以幫大家安排看是要X光還是電腦斷層都可以,幫大家提高免疫力。萬一健保不給付,我願意掏腰包幫各位出這筆錢。

而且,好康到相報喔,只要掛號時對掛號小姐說是哈巴狗之友協會會員,掛號費可以減一百塊哦。王先生掛號費全免啦。電話是:控八控控,控控控,控控控。別打錯了哦。

我還知道,輻射有可能讓我們變成蜘蛛人呢,飛簷走壁,口吐白絲,都不用搭電梯,一下就到頂樓了;而且偶而還能行俠仗義,女生看了簡直都要愛死了。(不好意思,我記錯了,蜘蛛人是被蜘蛛咬到,綠巨人才是輻射產品。)

至於這位元同學,謝謝你的調解,不過老師在講什麼你有沒有在聽?我沒力氣再講一遍兩遍三遍四遍了,難道要我把才剛寫過的統統剪下來再全部貼一遍?我所指正(而非討論)的東西是沒有一絲爭議空間的,跟什麼專業知識背景一點關係也沒有,跟某種 ""品性"" 比較有關吧我覺得。即便是一個小朋友,只要識字,智商差不多80以上,應該就能講出我所要講的那些東西。

我們跟人講話,第一,要先知道對方在講什麼,要確切抓住對方話裏頭的 ""那個"" 往往僅如原子般大小的 ""那個"" 意思,而不是以為對方講什麼,或認為對方在推論什麼,然後硬塞給他一大堆根本不相干的東西。第二,要知道自己在講什麼,會不會人家是在談馮京,你卻一直在講馬涼。第三,要思索一下自己所講的是否搭調,是否具有你所企圖它所應具有的功能,最好是要能具有宛如原子般大小的針對性,而不是一下朦朦朧朧地扯到這邊,一下又朦朦朧朧地扯到那邊,到底是要針對對方的什麼來說些什麼,自己得先搞清楚才行。

以上這三點,基本上與你無關。

我不回了,散場了,大家回家吧,明天還要上班呢。蠢話比賽就這樣了,謝謝大家的參賽,經過哈巴狗委員會投票,一致認定,冠軍得主自然是一會兒黃八一會兒黑八的那位同學,非他 (或她) 莫屬。亞軍則是王清煬同學。至於元同學,很不幸,這回沒有入圍,下回請繼續加油,要多練習才行。:)
張景棠 發佈日期: 2016.05.11 發佈時間: 下午 9:47
自己的主張自己救!身體力行,絕對勝過千言萬語!
就從明天開始,拒絕購買含菸草輻射問題之菸品,每天關心重視宣傳並並且大聲疾呼10年,為此長期的行動,設計一個決心機制,每日將宣傳反對菸草輻射問題行為實境上傳到 youtube 或 FB 留下記錄,表明絕無造假童叟不欺, 然後天天狠狠實踐反對輻射危害吧!而且可以證明反對輻射危害的決心20年!證明反對輻射危害的決心!而且好處不僅這樣。
因為,如此不但可把理論化為實際,這種自願為人民福祉設想親身行動與人性的實驗,願意放棄自己想使用菸品的選擇,不僅言行一致的證明自己內心相信輻射危害的信念,還可以嘉惠一般民眾,消彌非理性的堅持。同時,我想20年後絕對會拿到傑出青年獎,因為你不僅是為了台灣人的未來,還造福了世界許多國家,這是對全人類的貢獻,屆時我們必光榮的又誕生了ㄧ位台灣之光。
理論貴在實踐,有時真的不用說太多,更重要的是你知行合一的去做就對了。
參考
新聞追追追/菸草中放射核種 易導致細胞癌變?!
釙-210是鈾-238衰變後的產物,釙-210放射的阿伐粒子,其能量為5.3百萬電子伏,具有很高的放射毒性,在體內極易傷害生物組織細胞。依據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公佈的資料顯示,釙-210在人體中的最大積存量限值為0.03微居里。
釙-210進入人體後,多累積於脾臟、淋巴結、骨髓組織、肝、腎臟內,極易傷害組織細胞。估計人體攝入50奈克(約200微居里)或吸入10奈克(約40微居里)的釙-210,大約會造成4西弗的高輻射劑量,可能致人於死。在老鼠實驗中,施予8.7奈克/公斤的釙-210劑量,30天內老鼠就會死亡。
原能會輻射偵測中心主任黃景鐘表示,人體內皆含有天然的釙-210,但因非常微量而無安全顧慮,但抽菸吸入過量的釙-210則可能導致肺癌,提醒癮君子遠離菸害。
吸菸 恐削弱人體抗輻射力
研究結果發現,吸菸者做放射線治療後,引發放射性腸炎風險較高,即吸菸者的腸道比不吸菸者更易受到輻射線傷害,嚴重者甚至需要手術治療。
有學者認為,可能與吸菸會引起人體內發炎反應,削弱了器官抵禦放射線的能力有關。
蘇秀慧 發佈日期: 2016.05.11 發佈時間: 下午 9:39
自己的主張自己救!身體力行,絕對勝過千言萬語!

就從明天開始,購買福島含輻射食品(當然輻射值在標準上限安全範圍內),每天吃每天吃並且吃20年,為此長期的行動,設計一個認證機制,每日將食用實境上傳到 youtube 或 FB 留下記錄,表明絕無造假童叟不欺, 然後天天狠狠打臉陳真先生吧!而且可以證明他有多無知20年!證明陳真先生錯得有多離譜!而且好處不僅這樣。

因為,如此不但可把理論化為實際,這種自願為人民福祉設想親身以證的人體實驗,願意放棄自己可以吃其他所謂更好食物的選擇,不僅言行一致的證明自己內心相信安心無虞的信念,還可以得到媒體長期的免費新聞報導,推廣正確知識,嘉惠一般民眾,消彌非理性的疑慮。同時,我想20年後絕對會拿到諾貝爾獎,因為你不僅是為了台灣人的未來,還造福了世界許多國家,這是對全人類的貢獻,屆時我們必光榮的又誕生了ㄧ位台灣之光。

理論貴在實踐,有時真的不用說太多,更重要的是你知行合一的去做就對了。
元符小道 發佈日期: 2016.05.11 發佈時間: 下午 8:14
陳真前輩、核終核友們,你們好

1.
核終核友們應該對我不陌生,我就不對你們自介了。前輩您好,今天稍早我考完試,在臉書上的河道中看見了您和核友的爭議,於是我稍微爬梳了整個爭議的過程,個人認為兩方可以先靜一靜看一下對方的論點。

2.
陳真前輩:

我想可能因為核友大多是學習理工知識的,對他們來說物質進出系統看的量值就是單純的一個數字,對他們來說系統中不影響功能的進出就是正常的進出。我個人認為並不能算是嚴重的謬誤,單純只是一個非醫學角度下,針對人體這個系統的物質觀點罷了,其實無可厚非。

3.
核友:

我想陳真醫師的意見相當明確。人體會主動去攝取一些物質,這些物質參與人體各種代謝機轉、生理調控等等機能,而你們所列的這些物質卻並不參與這些功能,相對來說,他們算是意外獲得,且超過一定量即有害的。而這種「非基於人體正常所需」的內攝,常常其實依然會引起不良反應(例如免疫反應、身體需要消耗在調節上面),在他看來是攝入毒物,這樣說並沒有錯。

4.
致兩造:

我認為兩造的觀念差異源自於所學的差異,來自於知識背景的差異,陳醫師畢竟醫者仁心,也是我尊敬的醫界前輩,而核友們也是我共同學習成長的夥伴,希望你們不要再吵架,祝安好^^
王清煬 發佈日期: 2016.05.11 發佈時間: 下午 8:06
拿汞當例子?

你不知道每個人體內都有微量的汞嗎?
為什麼人還能活著?

順帶一提
2012年MIT美國麻省理工的研究證實
長期低劑量輻射照射能提高動物免疫系統對自由基的應變能力

一切都是劑量問題
過多就是毒
陳真 發佈日期: 2016.05.11 發佈時間: 下午 6:18
這個智障又出現了,誰能教我怎麼跟這樣一種人溝通呢?

在台灣,拋頭露面哪怕只是講兩句話其實都很做賤自己。
紀念若雪巴勒斯坦資訊網 © 2002 -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