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立齐
“某种程度上,我是‘极统派’,承认中共领导的中央政府,恨不得明天海峡两岸就统一。”——张立齐
文 │ 于文澜 陈 珊(《北大青年》记者)
不高、不瘦、不帅,除了讲话带台湾腔,张立齐和偶像剧里的台湾男演员没有一丝一毫相像。他往往头上压一顶黑色呢面工人帽,穿一件到膝盖的黑色呢子大衣,下面露出裤腿很肥的一截浅卡其色单裤,不起眼地走在学校里。
张立齐却极容易被人记住,因为他是土生土长的台湾人,但是他信奉马克思主义。若问起他的政见,他会说,“你听我讲,还不如自己去看‘毛语录’。”他甚至曾经和人开玩笑,说如果台湾和大陆开战,他一定会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
“我认识这么多台湾人,没见过像他这样的。”有人在认识他仅仅两小时后,这样评价说。他的台湾朋友也做出了类似的评价,说张立齐是“百年一遇的大奇葩”。
“自由”的大陆
张立齐是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的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是族群和边疆问题。
张立齐在青海
大多数台湾人到大陆求学,一时间都很难自然地将台湾视作中国的一个省份。在他们看来,对待台湾与大陆的问题,就像考虑中国和美国的关系。同样是从台湾来大陆攻读博士学位的许晋铭就是如此。“晋铭来大陆的头一年一直陷在这种挣扎中。虽然他现在可以勉强接受这种看法,但谈到台湾是否属于中国时,他肯定还会保持中立。”张立齐说。
但张立齐却从来没有这种困扰。“某种程度上,我是‘极统派’,承认中共领导的中央政府,恨不得明天海峡两岸就统一。”他不同意一些老师对于两岸关系的看法和前景规划,认为这种想法“软”。张立齐觉得,大陆在与台湾进行经济合作的同时,也不能放弃政治方面的努力——“台湾和大陆早晚要统一”。
他喜欢就意见分歧与老师展开讨论。他说这种争论往往能带给他新的想法,提升他看待问题的水平和层次。“讨论中往往是老师用更充实的理论和材料说服我。他们能站在整个‘中国’的角度上看待问题,把各个地方联系起来看,而不是纠结于一场摩擦或一个事件。”
他举例道,日前发生的香港占中学生被拒绝清明入境扫墓事件,如果站在中央政策的角度考虑,就没那么“不近人情”了。这样的学生有想法、有影响力,没有谁能预判、敢担保他们在大陆除了扫墓,还会做出什么事。
有关大陆和台湾的争论还让张立齐得以从幽默一下板起脸,信誓旦旦地说,“大陆比台湾更自由”。
在台湾,尽管解严已近30年,但国民党持续40年反共宣传的影响仍在继续。况且,如张立齐所言,台湾很小,思想较大陆也更加集中,而他是台湾的0.01%。
于是,像他这样的0.01%,别说信仰,哪怕只是主动接触马克思和共产主义,也会被其他人扣上“共匪”、“叛国贼”、“红卫兵”的帽子。对此,许晋铭就评价说:“即使在今天,立齐同学的信仰,也是十分具有争议的。大多数台湾人对他的做法,可能都还有些反感。”
不过张立齐不在乎。“反正在这个圈子里,不是被民进党的支持者骂就是被国民党的支持者骂。既然都会被骂,也就无所谓谁来骂和骂什么了。”他说。
“撕裂”的台湾
“你能体会数学老师用你听不懂的话上课的感觉吗?”“感觉一下子被赶到墙角。”“也不知道为什么。只是感觉,诶,他们好像不欢迎我喔。”“那时候甚至有点自闭。”张立齐连着一串排比,讲述他中学时的经历。
2000年,被视为台独支持者的民进党人、前台北市市长陈水扁当选中华民国总统,台湾实现政党轮替。民进党主张,台湾前途应由台湾人民——或者说台湾本省人决定。而判断是否台湾本省人的一个标准,即是否是闽南人、讲闽南话。
那时,正上中学的张立齐忽然发现,学校里的一些老师开始用他听不懂、也不会讲的闽南语上课;大部分同学间,也开始用闽南语聊天,他的交际圈一下缩小,“只能和班里3、4个不会讲闽南话的同学玩”。
中学毕业后,张立齐进入闽南人占绝大多数的台湾台南大学。此时,他不得不开始学习闽南话。但“混进”闽南人圈子之后的张立齐,发现这里弥漫着严重的台湾“本省”意识和族群意识——他们排斥、鄙视外省人。于是他不理解,“我也是台湾本省人啊,为什么这样说我?”
但今天,回看早年间因为语言不通形成的与闽南人之间的隔阂,张立齐更愿意把它视为一种“正常而强烈”的族群意识的体现——尽管他对此持否定态度,并认为族群分化必然会“撕裂社会”。这种纷争,也让张立齐愈发向往大陆施行的民主集中制,愈发信仰共产主义理论和在中国大陆的实践。
在台湾的时候,政府有一套针对张立齐家附近的农地的开发案。如果顺利,在此兴建的新工厂可以解决4000多个劳工的就业问题。但由于台湾土地私有,农地的300户土地拥有者中,有10来户居民通过发动街头政治抗争的方式,抵制了政府的收购。
张立齐遗憾于4000人就业机会的丧失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受阻,“因为少数农民和打着‘民主政治’旗号的‘街头民主’打了水漂。”他想,在大陆,权力集中的政府或许能有更全面的视角,做出有利于地区整体发展的决策。
“30症候群”
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波及台湾。张立齐半工半读的奇美电子公司,一下停掉五分之三的生产线,几千名工程师就此失业。
张立齐并不在被裁员之列,但同事的突然离去却让他第一次产生了对社会的疑问:“大家都是早八点做到晚八点,那些被裁掉的人也一直都在很认真地工作。为什么他们会突然失业?”这之后,他的注意力就从单纯埋头于程序,转向“法政”问题。他辞职,考入金门大学大陆暨国际事务学系。
金门大学大陆国际事务学系致力于培养国际政经与大陆事务专业知识兼具之人才。之所以选择研究大陆事务,一方面是因为张立齐对马克思学说早有接触。另一方面,大陆近年来的经济发展情况让张立齐吃惊。他说,在台湾关停产线还不到半年,奇美公司就在大陆新增设了工厂。
这些年来,张立齐说自己永远处于追逐的状态:不懂人受社会影响为什么如此之大,于是放弃高薪的工程师职位转向法律、政治专业;在研究生阶段发现了中国高层间“独特的”交往模式,于是学会了喝酒和酒桌上谈事;专业研究中发现经济政治难舍难分的关系,于是特意拿出时间去旁听光华的课程……
但现在,1986年生人的他即将步入30岁的门槛。他也有困惑。刚过了愚人节,他就在大半夜发朋友圈说:“人生的春天已过,30岁症候群……”配图是自己推着单车,载着公文包,在五道口高楼大厦前的一个背影。
被时间强行变为“大人”,什么都没搞定的挫败与被迫接受现实的无奈,裹挟着30来岁的人跌跌撞撞地向前。张立齐也说起自己以前的同学,谁谁谁做工程师已经赚了多少钱,谁谁谁已经结婚生子——而自己还是一个博士加单身。
但他还不能安定,他又将离开北京。今年8月份,他就准备动身,骑车去内蒙古。
张立齐加入了北京大学第十七届研究生支教团,今年暑假结束后,将赴内蒙古支教一年。他觉得中国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被解决,尤其在边疆和民族聚集区,“我觉得只有到基层,才能看到地方真实的面貌。办法也是脚走出来的”。
信自己
發佈日期: 2016.04.19
發佈時間:
下午 5: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