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如水之往下,媒體的自由度其實是兩面刃,既能挖出解嚴前不會浮上檯面的臭不可聞之政治黑幕,同樣也可以迎合看客的低級趣味。
「你絕不能對一個經營新聞的組織懷有別的期待,他們把世界看成一個犯罪、衝突和大場面的現場,他們的首要工作就是引起注意力,如此而已。 」(季特林,「給青年行動者的信」)
如果這幾年來我們對於媒體和網路各種醜化政客名人甚至惡搞霸凌的現象都寬容以對,甚至加以讚賞分享,集體沈淪的風氣早已形成,尊重他人的道德界限一旦被打破,就很難再回得去了,就像手機和社群網路用慣了,再叫人關機,回頭去用有線電話和寫信看報一樣不可能。
這幾天臉書上總有朋友義正辭嚴的駁斥媒體和閱聽眾不該再繼續消費名人的「腥聞」,雖然能認同他們的意見,但一對照起他們這年來對於自己厭惡的政治人物無底線的造謠羞辱追殺,不免覺得突兀,其中的雙重標準呼之欲出。這些朋友如今痛陳媒體的惡質的看客的隨之起舞,這些現象難道是這幾天才開始的嗎?為什麼之前那些人身攻擊的羞辱語言甚至合成照片,他們卻可以用「言論自由」的大旗來為之脫罪?如今這些不堪入目的報導和網路言論,不過是台灣社會的一面照妖鏡,因為有市場,這類報導才能始終不退潮,這些曾經讚賞媒體和網路展現人民力量的正義之士,又豈能阿Q的否認自己也是這種惡質文化的幫凶之一?
原來道德的標準,人與人之間的基本尊重,媒體倫理,在他們心中不過是把隨主觀好惡浮動的尺,只能用來規範敵人,卻用不著約束自己。
周舟
發佈日期: 2014.12.13
發佈時間:
下午 12: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