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linfo Logo
Palinfo Title

留言須知:* 欄位為必填,但Email 不會顯現以避免垃圾郵件攻擊。留言時,系統會自動轉換斷行。

除網管外,留言需經後台放行才會出現。絕大多數人留言內容不會有問題,但實務上無法把大家全設為網管,以免誤觸後台重要設定,還請舊雨新知見諒。

注意:2010 年 11 月 25 日以前的留言均保留在舊留言版檔案區這裡 (僅供核對,所有內容於 2022.06.21 已全部匯入留言版)。

寫下您的留言

 
 
 
 
 
13789 則留言。
陳真 發佈日期: 2013.01.11 發佈時間: 上午 1:13
張同學的留言被擋在後台,剛剛看到才讓它顯現. 本來有點猶豫是否要讓它貼出,因為我不知道你要發動聖戰對付教宗是指鼓勵大家去殺他或你將親自執行暗殺任務? 或是你的聖戰只是灑口水戰的意思?

若是前者,指定某人為殺害對象,這超過本網站所能接受的言論尺度,若只是情緒用詞倒無所謂.

只是我不明白,反對同性婚姻不行嗎? 我一定要 ""進步"" 到接受同性婚姻才不會引來殺身之禍嗎? 若是這樣,我倒也想來反對一下. 市面上那麼多政治正確,不能容許我們稍微不正確一下嗎? 大家都那麼進步,不能容許我們稍微退步一下嗎?
陳真 發佈日期: 2013.01.10 發佈時間: 下午 3:46
警告: 請先準備眼淚瓶再繼續往下看:

http://www.youtube.com/watch?v=7o3NcBsDOEo

克服了比前往北極也許都還難的種種難以預料的困難與障礙, 在風雪中盡量想法子取暖,好不容易保住一條小命,終於來到沈從文的故鄉--湖南鳳凰.

每年過年都會在大陸看大陸春晚(春節聯歡晚會)或元旦晚會,聽到上面這樣一首歌的演出,佩服之至.

底下是演唱者龔琳娜和她老公,也就是這首令人忐忑的歌的作曲者:

http://www.youtube.com/watch?v=hCXl_m8IqbI

請再往下看,前半段很好笑,後面卻悲劇收場,令人鼻酸.

http://www.youtube.com/watch?v=xfmkesbfMN0

晚會上還聽到一首歌,叫Czardas. 十八年前,Kusturica的電影 "地下社會" 裏出現這音樂,電影原聲帶卻無收錄. 那時還沒有網路,為了尋找這首曲子,我不惜克服 "當眾唱歌重度恐懼可能導致暴斃症",當場唱給唱片行一個女服務員聽. 沒想到這姑娘音樂素養高達101樓,竟然一聽就知曲名,就叫Czardas.

今年的元旦晚會上,這曲子是由偶像李傳韻所演奏(我把他看成跟莫札特同一類的人). 底下請聽他之前在別的地方的演奏:

http://www.youtube.com/watch?v=zdMzdFTIhhA

李傳韻在上台演奏這曲子前,喝了許多酒,頻頻 "走音",引起爭議. 但我看他是故意走音,因為晚會上他也是 "亂拉一通",甚至還用手指頭直接拉小提琴,當做彈吉他.

當代大概找不到第二個比他更好的小提琴家了. 不過我不是很喜歡李傳韻版走音的Czardas.

底下是用二胡演奏的Czardas:

http://www.erhu520.com/show/40.html

底下是韓國的一位小提琴家申嫻淑的演奏,正統的Czardas:

http://www.youtube.com/watch?v=No7NeEaVls4

十八年前買的是這位Lakatos 的版本:

http://www.youtube.com/watch?v=J5tIWKtE9JE

趕在浮士德下片之前的某一天,我提早在下午四點多鐘就診所打烊,火速趕往車站,搭了五六小時的車,趕到台北看最後一場.

看完已半夜一兩點,台北街頭行人稀少,一片黑的天空,搭上統聯趕回台南,東方已稍露曙光.

龔玲娜說得對,"音樂就是我的上帝." 特別是對一個畏懼人類的穴居動物來說,藝術就跟神一樣,撫慰他難以言喻的痛苦.
J. Z. 發佈日期: 2013.01.06 發佈時間: 下午 5:24
顯然梵諦岡教宗完全符合下列無神論者的定義, 應該發動Crusade 或 Jihad 制裁之!!

http://ca.news.yahoo.com/pope-signals-inter-religion-alliance-against-gay-marriage-134816225.html


Pope signals inter-religion alliance against gay marriage

VATICAN CITY (Reuters) - Pope Benedict, indicating the Vatican's desire to forge alliances with other religions against gay marriage, on Friday said the family was threatened "to its foundations" by attempts to change its "true structure".

The pope made his latest denunciation of gay marriage in a Christmas address to Vatican officials in which he blended religion, philosophy, anthropology and sociology to illustrate the position of the Roman Catholic Church.

He threw the full weight of his office behind a study by France's chief rabbi on the effects the legalisation of gay marriage would have on children and society.

"There is no denying the crisis that threatens it to its foundations - especially in the Western world," the pope said, adding it had to be protected because it is "the authentic setting in which to hand on the blueprint of human existence".

The 85-year-old pope, speaking in the frescoed Clementine Hall of the Vatican's Apostolic Palace, said the family was being threatened by "a false understanding of freedom" and a repudiation of life-long commitment in heterosexual marriage.

"When such commitment is repudiated, the key figures of human existence likewise vanish: father, mother, child - essential elements of the experience of being human are lost," the leader of the world's 1.2 billion Catholic said.

The Vatican has gone on the offensive in response to gains for gay marriage in the United States and Europe, using every possible opportunity to denounce it through papal speeches or editorials in its newspaper or on its radio.

RELIGIOUS ALLIANCE

In some countries, the Catholic Church has joined forces at the local level with Jews, Muslims and members of other religions to oppose the legalisation of gay marriage, in some cases presenting arguments based on legal, social and anthropological analyses rather than religious teachings.

Significantly, the pope specifically praised as "profoundly moving" a study by France's chief rabbi, Gilles Bernheim, which has become the subject of heated debate in that country.

Bernheim, also a philosopher, argues that homosexual rights groups "will use gay marriage as a Trojan Horse" in a wider campaign to "deny sexual identity and erase sexual differences" and "undermine the heterosexual fundamentals of our society".

His study, "Gay Marriage, Parenthood and Adoption: What We Often Forget To Say", argues that plans to legalise gay marriage are being made for "the exclusive profit of a tiny minority" and are often supported because of political correctness.

In his own speech on Friday, the pope, leader of the world's 1.2 billion Catholics, repeated some of the concepts in the Bernheim study, including an assertion that children raised by gay couples would be more "objects" than individuals.

Last month, voters in the U.S. states of Maryland, Maine and Washington state approved same-sex marriage, marking the first time marriage rights have been extended to same-sex couples by popular vote.

Same-sex unions have been legalised in six states and the District of Columbia by lawmakers or courts.

Also in November, Spain's highest court upheld a gay marriage law, and in France the socialist government has unveiled a draft law that would allow gay marriage.

(Additional reporting by Tom Heneghen; Editing by Alison Williams)
陳真 發佈日期: 2013.01.06 發佈時間: 上午 2:22
請往右看-->
陳真 發佈日期: 2012.12.23 發佈時間: 下午 4:23
整修內部, 暫停營業.

公告事項:

我們這裏是拜神明的, the individual,the particular and the private, 三位一體, 無神論者速速離去.

你去餐廳,點一尾魚吃,甲點一尾,乙也點一尾,人人有魚吃,但這尾跟那尾除了斤兩大小之外, 並無差別,這裏頭沒有 "誰" 的問題. 老闆只會問你買幾尾,不會問你要買 "誰".

或許有一天,不光是魚,就連螞蟻雄兵都能一一取得一種個別性(individuality)或自我(selfhood),不再數一尾兩尾一隻兩隻,而成為 "誰".

有了 "誰",意味著一種特殊性(particularity),這個跟那個雖然乍看一樣,其實個個不同. 千萬不要以為大家都跟你一樣,不管是一樣好或一樣爛. 所謂鐘鼎山林,各有天性.

台灣人或華人也許什麼沒有,就人特別多,向來似乎不相信有誰不一樣, 總以為大家都跟他一樣,於是老以自己為模型,硬套他人身上. 可是,即便以小人心度小人腹,這個小人跟那個小人之間彼此還是不一樣,各有各的路,各有各的食糧與盤算.

既然特殊,意味著只此一家,別無分號, 宇宙再大,生物再多,古往今來陳真也只有一個,絕不會冒出第二個. 即便往後基因複製技術再好,依然不可能複製出我昨晚的夢. 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差一點就差很多,有時簡直就是兩個星球數萬光年的距離.

既然如此特殊,特殊到別無分號,意味著有關 "他" 的種種都不可能被外界所 "親知" (direct acquaintance). 每一道細節,每一種狀態,都如此隱密(private)而不可知. 所謂 "知道",全屬推論,而推論永遠只是一種假設而非事實.

心靈或一切個別人事物就像個黑盒子,裏面裝什麼樣的甲蟲,賣什麼樣的膏藥,電光火石間究竟發生了什麼事,世上也只有黑盒子的主人心知肚明.

你或許可以獲得浩瀚宇宙的一切知識,但你永遠不可能確切了解任何一個個別生命的任何一道細節,哪怕只是一隻螞蟻同樣是個謎. 除了神,你永遠不可能對個別人事物形成任何確切的知識.

神跟每個個別生命之間建立了這樣一種私密的溝通管道,旁人就算聽力再好,也永遠都不可能聽見神和他的子民之間的個別對話.

拜這三位一體,無非就是拜神. 惡意也好, 好意也罷, 對其任何指指點點,全屬褻瀆而令人厭惡. 私下指點倒也罷了,就當做放屁,忍一下就過去了,公開為之卻輕薄難耐.

若不是有這三位一體,生命不過就如浮塵起落,根本不值得活.
鄭啟承 發佈日期: 2012.12.22 發佈時間: 下午 10:31
提供科學新知一則。

怎麼煮都是「生食」的蝦子,這樣要怎麼吃呢?

OH! 我想有個辦法可以弄死他們,就是放到約 80 度左右的水裡,大概就冷死了。

--------------
英科學家發現能承受450℃高溫的海蝦
中廣新聞網中廣新聞網 – 2012年1月12日 上午11:03

英國一支科研小組在加勒比海「開曼群島」以南的一處海溝,發現新品種蝦子,這些蝦子能承受高達攝氏450℃的高溫,牠們沒有眼睛,但是背部有發光器,蝦群就靠著發光器,在一片漆黑的深海中悠游。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研究小組去年4月,在距離海面5公里的海床發現多個火山口,有成群結隊的白色蝦子在火山口附近聚集。火山口噴出的熱泉,溫度高達攝氏450℃,如此高溫足以將「鉛」熔解,但是這些海蝦卻沒有被煮熟,牠悠游其中、安然無恙,讓人十分好奇。

 研究人員說,觀察這些背部有感光器官的海蝦,有助於了解動物如何在深海中分佈及進化。
陳真 發佈日期: 2012.12.20 發佈時間: 上午 2:30
我沒有特地指誰,因為誰也不用指,這類人士俯拾皆是.

我見識過數不清的阿西,智能上難以恭維(這並不意味著我推崇智能),但他卻以為自己懂了一些什麼知識而顧盼自雄得意非凡,講起話或寫起字來,虛榮做作. 學界醫界文化界社運界任何一個界滿地是這樣的人.

但是,反過來的人卻非常非常非常少; 這樣一些極為罕見的怪人,卻為己身所擁有的所謂聰明才智或知識感到痛苦不堪,但任憑你如何悔恨不甘,當你從一顆生雞蛋給煎成一粒荷包蛋時,便註定永遠無法回頭了. 但我不相信這世上會有一大堆如此不幸的怪人,對知識與才智的惡臭醜陋感到極度的痛苦.

借一句朴贊郁在 "夜釣" 裏亡魂的話,在我即將離開塵世之際,"求你讓我借用萬神之口,然而我該如何說出我滿懷的痛苦和憤恨呢?"

很多人喜歡這種 "境界",彷彿怪人竟有著無數的 "知音". 但這是荒唐的,怪人如果有那麼多知音就不叫怪人了.

怪人的痛苦並不是一種境界,而純粹只是一種不幸. 正如 "反英雄" 本身不是一種 "更偉大的英雄 ";反理性也絲毫不意味著任何 "更崇高深邃的理性".

羅素一生推崇理性,反彈宗教,整天不遺餘力褻瀆上帝. 連看到滿山谷可愛的小羊也要故意說很慶幸自己是一個痛苦的聰明人,而不是一頭愉悅任人宰割的笨羊.

但我憑著一種味道就能知道羅素推崇理性是推崇假的. 在我所知所見的古人今人之中,他恐怕是對於己身變成一粒荷包蛋的痛苦典範,簡直就是浮士德的化身. 我看他痛苦到好像有點怪怪的了,連仰慕他的女學生問說怎麼羅老師幾十年都不再從事學術活動? 羅素竟然說 "因為我只喜歡幹啊",把人家女學生嚇得花容失色.

我對於羅素的理解完全有別於世人對他的理解,但我想我的理解才是對的. 羅素女兒曾經告訴後人說, 他認為他父親一生所追求的東西便是上帝.

魔鬼並不存在,或者說魔鬼就是浮士德本人. 他太聰明了,聰明到竟一心想探索那終極的意義,聰明到對於至真良善與美麗充滿渴望;可他越是渴望,越是探究,越是醜陋邪惡,離上帝越遠.

聖經說: "知識使人跌倒." 包括我在內,我從未見過一個不在知識裏頭跌倒的人,就如同我不曾見過一顆在烈火煎烤下不會變成荷包蛋的生雞蛋. 差別只是在於有些人對此感到痛苦難堪自慚形穢,但絕大多數人跌倒了卻還以為自己登高攀頂成為知識王了呢.

不過,還有一種人更可怕,故做痛苦狀,他似乎以為反理性反知識彷彿意味著更有理性更有智慧.

維根斯坦當然也是羅素一族,見了光就怕,自慚形穢一族,就如他最愛的小說之一托爾斯泰的 "三隱士",主教硬是要教人家三隱士怎麼禱告,還以為人家是笨蛋呢,後來才明白,"是你們(三隱士)才有資格求神憐憫我們這些罪人."
世主 發佈日期: 2012.12.19 發佈時間: 下午 10:01
雨水從天上落下來,可能百分之九十九點九九都流到海裡或蒸發了,卻有零點零零零零零一落在一隻快乾死的蚯蚓身上,讓牠又多活了一日,這確實是福氣,或者說幸運吧!
陳真 發佈日期: 2012.12.19 發佈時間: 下午 8:46
誰來翻譯都一樣,都不會是任何人(更不用說是台灣人了)的什麼福氣. 兩千三百萬人我不相信會有超過23個人真的會喜歡看這樣一種電影,就如同我無法想像這島上兩千三百萬人會有超過23個人會對什麼少年PI這樣一種電影感到厭惡反感.

一部根本不可能會有幾個人真心喜歡看的電影,怎麼翻譯都無關痛癢,因為對萬分之九千九百九十九的人來說,對其生活與生命來說,根本毫無意義.

再說藝術也不是什麼好東西,只有天生註定不幸的人才會被它所折磨.

一個人如果真的喜歡像蘇古諾夫所拍的這樣一些作品,那他絕不會覺得大多數人應該也要懂得欣賞它,就如同一個能在空氣裏嗅出一種死亡味道的人不會覺得若每個人都能嗅出這股味道該是多麼大的福氣.

有些空氣僅僅屬於極罕見的極少數人,就如同我不相信世界上會有幾個人會真的對於比方說 ""一等於一"" 感到震驚. 把這極少數可以說非常不幸的人和絕大多數正常人混為一談或是以為兩者之間只是一種程度上的差異而非本質上的差異,那真是很令人無言的一件事.
陳真 發佈日期: 2012.12.18 發佈時間: 下午 8:55
這回靜站所發的一篇文章,Marcos寫的,我把它貼在首頁.
楊世主 發佈日期: 2012.12.18 發佈時間: 下午 12:01
打電話去國賓長春問可不可以索取下片後的浮士德海報,工作人員說沒有辦法,公司規定就這樣,而且口氣很硬又差,我平和的問她可以和更高層級的人談談看嗎?她便將我電話轉去,然後讓我等了6分鐘後,她掛掉了。

然後我打電話去原子印象,那裡的人說因為成本問題,沒有印很多海報,所以也沒有辦法送人或買賣,他們只給長春一張海報,自己也要留底吧,但大型掛軸那些不是原子印象給的,原子的人比較好,所以我順便跟他反映了小廳放映的問題,他也說其實他也很無力,他知道這部電影的好,但因成本問題無法租大廳,也不會到南部演,但長春應該會演兩週。

除了沮喪也無法再求什麼,我實在很想完全感受這部電影的所有細微與震撼,卻不能,有著不如不看的痛苦.

唯一的好消息是DVD在短期內就會出了. 若有董事長的翻譯,那就是華語人的福氣了~~

因為當舖老板的""尾巴""出現多次,導演最後有稍微近一點特寫,我想應該不是尾巴.
陳真 發佈日期: 2012.12.16 發佈時間: 下午 3:09
沒錯,他姊姊拉小提琴一看就很不搭調,拉假的,可能就像要我演舞王一樣彆扭.
鄭啟承 發佈日期: 2012.12.16 發佈時間: 上午 11:25
我是覺得這部片裡的莫札特不像我想像中的莫札特,很沒個性,除了那封寫給他姐姐的信、調侃她是醜八怪以外(這封信應該有考據吧),其他大多數地方都很平庸,就算是一些頑皮或使壞處也不像,太乖了,莫札特應該是個真正的小壞蛋才對。當然你不可能強求一個小演員要如何神似莫札特,會拉小提琴就不錯了。

我一開始也以為那是莫札特的音樂,但聽一聽就發現馬腳露出,電影配樂的 fu 跑出來了。但那不打緊,管他是什麼音樂,好音樂就是好音樂。

我是覺得有些電影挺可惜,找了不會演奏樂器的演員來演一個音樂家,你或許可以找一個氣質彷彿的人來飾演詩人或戰士,但武術家或運動員或音樂家就假不了了,一個人會不會彈鋼琴或拉小提琴或有沒有練過武或從事某個運動,只要約三秒鐘我就可以立刻識破,特別是音樂,你真的很難說因為某某演員的氣質很適合某個音樂家所以找他來演,因為音樂不只是氣質問題,更是一種體質問題,畢竟音樂不是只有動動手指而已,它是一種呼吸和心跳。

一個例外是阿瑪迪斯,裡頭演莫札特的那個傢伙其實不會彈鋼琴。
陳真 發佈日期: 2012.12.16 發佈時間: 上午 2:49
聽了許多遍,欲罷不能,特別是第十七首最喜歡.

莫札特姊姊無作品留下,才華部份難以考究,僅有的證據是莫札特於書信中讚賞其姊之作曲能力. 後人據此寫成小說,其姊於是變成一個悲劇人物,放棄自己一切所愛,歸順父親及其所屬時代,可謂生不逢時.

我老想著奧地利莫札特舊宅裏,牆上那張 ""天怒之日"" 的安魂曲曲譜.
陳真 發佈日期: 2012.12.16 發佈時間: 上午 1:19
就是說嘛,我就覺得不像古風而是彷古,還有人跟我說是莫札特的音樂.

今天站樁,四鳳三龍. 我印了Marcos的一篇文章當成傳單,似乎很多人拿,不少人拍照,警察則是一開始就架起錄影機蒐證. 記得上次被逮捕,在法庭上,檢察官當庭檢視我的一堆犯罪證據,看完之後疑惑地問鄰座一位女檢察官說,"怎麼每一張照片都一樣"?

我說,因為我站著都沒動啊. 檢察官說: "你們有打警察嗎?" 我搖頭."你們有跟警察推擠嗎?" 我又搖頭. "你們有罵警察嗎?" 我還是搖頭,但忍不住笑出來了.

今天站樁完,有個外國年輕人走過來用英文跟我說謝謝,"謝謝你們所做的",他說: "這世界需要像你們的樣的人,我真的很感激." 我問他哪來,他說Jordan (約旦).

今天半夜四點就出門搭統聯,趕早場11點的浮士德,開演第一秒鐘心就涼了,粗糙的畫質影像,而且細如蚊聲. 蘇古諾夫電影很重視背景微細聲音,往往有其深意,但這家爛電影院卻在僅有四排椅子的小客廳播放,而且開最低音量,可能不到2,一般電影至少也要開到7為最適當,至於那些賣座的大爛片音量通常都是開到滿格10.

好好一部電影如此糟蹋,眾人卻不當一回事,這島還能住人嗎? 除了想辦法移民,夫復何言.

有看過這部電影的,請問一下,那個當鋪老闆是長了尾巴還是小弟弟長錯位置? 我看明明是一隻可愛的小弟弟,但有人堅持說是尾巴,說魔鬼屬獸類,所以長尾巴. 究竟是小弟弟還是尾巴?

這電影是德語發音,還有個大問題就是翻譯,水平太低了. 比方說歌德的名言(維根斯坦生平極為推崇歌德,曾引用這句話,在我看來,晚期維根斯坦的哲學可以這句話來做為一個總結): "In the beginning was deed". 你可以翻做太初或萬物之始,deed就是作為. 意思是: 有了作為,萬事事物才取得了意義.

但這電影卻把浮士德的這道困惑一直翻譯成 "一開始是什麼?" "一開始是什麼?" 這樣翻,幾個人看得懂? 文學水平如果不像董事長這樣高達十幾層樓高的人,哪看得懂浮士德是在問什麼 "一開始"? THE beginning 是一種大寫的 "初始",萬物生命之初,一切意義的開端,不是什麼 "一開始",媽的,好好一部電影.如果找不到翻譯人才,讓我來翻至少也比這個好.

還有比方說,浮士德如此感嘆道: "不管是醫學,法律,哲學,甚至很可悲地,包括神學的一切學問,我都已努力鑽研,但到頭來,依然愚昧可笑,一如往昔."(1997年出國前夕,學姊寫給林義雄的信中曾引用這段話來做為我們自身將來的一個預言.如今看來,預言似乎成真.原本好好一顆生雞蛋,說不定可以孵出一隻小雞的,如今卻努力把自己煎成一個荷包蛋,再也變不回一顆生雞蛋了.)

浮士德這段感嘆很有名,正因其極為渴望真理,良善,美麗,所以才會被魔鬼找上門. 電影沒翻錯,但是翻譯畢竟不僅僅只是有關對錯.這電影的翻譯似乎把對白應有的文學性給翻成平面話語而缺乏意境.
鄭啟承 發佈日期: 2012.12.15 發佈時間: 下午 11:46
電影裡莫札特的姐姐作了一首曲子,王子請她假扮成男生到皇宮裡讓一群音樂家演奏之,那是這首曲子的第一樂章。最後一幕在馬車上則是這首曲子的第二樂章。

曲目在此(電影官方網站),點下去等一段時間就可以聽了:
http://www.nannerllasoeurdemozart.com/musique.htm

第一樂章是第 16 首,第二樂章是第 17 首。

至於是不是真的她作的我就不知道了,應該不是吧,這麼短的曲子應該是特別為電影配的,這部電影的配樂似乎特別模仿古典曲風,但其實也帶著現代電影配樂的元素,蠻好聽的。
陳真 發佈日期: 2012.12.14 發佈時間: 下午 3:32
俗話說: 俗不可耐. 但我覺得有比俗更不可耐的,就是粗糙. 王爾德說得對: "詩人可以挺過一切劫難,除了印刷錯誤之外." 就跟音樂家一樣,你不能說 "哎呀,少兩個音符慢半拍沒關係啦",所謂差之毫釐失之千里. 鼻子跟嘴巴也只差一寸不到,但是從嘴巴吃跟你從鼻子吃卻差很多.

相對於粗糙便是微妙. 一種好的耳朵,好的視力,聽得出分毫之差,看得見一根頭髮億萬分之一的差異.

哲學所為何事? 不過就是講究一種微妙,微如原子,妙如蠶絲. 維根斯坦引用李爾王的台詞說: "我的哲學就是要教你們: 這個跟那個不一樣".

詩人也好,思想家音樂家也罷,所謂天賦,不過就是抓住一種微妙;微如原子既不可見,就得需要一些具有特殊聽力視力的人來把它 "放大",藉以意會神傳.

我常徹夜自言自語,就跟齊克果一樣,每天寫寫寫寫寫寫寫七個寫字,因為找不到人說話,只好學周伯通,左腦打右腦,右手打左手,自己跟自己說話.

我常渴望那樣一種溝通,彷如神明直指人心直接觀看對方心靈那樣一種心領神會. 但很多話既然如此細微精妙,自然無法與人訴說,更不用說討論了,於是我成為自己在這世上唯一的聽眾.

侯孝賢說: "創作從背對觀眾開始." 一個人如果老想著別人的反應是看不見他所想要看見的,彷彿世界必須清場到只剩自己一個人在場,於是那隻捉摸不定飄忽無蹤的鬼,才會向你顯現. 或許這也是為什麼陳凱歌說,如果梅蘭芳少了那份孤獨寂寞,就沒有梅蘭芳,他的一切創作就來自心裏這份孤獨.

病人來掛號了...(待續..)
陳真 發佈日期: 2012.12.14 發佈時間: 下午 2:56
換我來問這位張同學(J.Z.)好了,""你"" 英文是YOU,不是U,ARE也不同於R,兩者完全沒有關連性,風馬牛不相及,像這樣一種FUNCTIONAL DISCOURSE FALLACY實在是令人無法接受.就算套用 EMERGENT GRAMMAR 來取代 A Priori Grammar Postulate,也一樣說不通. 真不知道你在寫什麼,看不懂,怎麼會把兩個不相干的字湊在一起.

還有, 我也沒說過什麼 ""人要說一是一說二是二"". 不過,我倒是常說: 當我說A,其實我是要告訴你B,但因為我說不出B 或不方便說B 或不敢說 B,只好說B 的親戚 C,藉由C 來指出A,而 A 意謂著 B.

我也常說,人是死的,語言是活的. 一可以是一,也可以是二三四五六七. 我應該不至於笨到會去講什麼做人的道德經,或是說什麼 ""做人要說一是一說二是二"" 這樣的傻話.

當我說1,那只意味著我要它所指涉的任何東西. 越講越玄了.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討論是一件痛苦的事. 當我特別是跟同胞進入一種 ""討論"" 時,不如直接再度重申第一萬八千七百五十六次的 ""二不一沒有"" 宣言比較快:

一不: 不是不是不是,我不是那個意思.
二不: 不是不是不是,我不是那樣的人.
一沒有: 沒有沒有沒有,我從來沒有過那樣的想法
楊世主 發佈日期: 2012.12.14 發佈時間: 下午 12:30
可以理解左右看專欄在不同寫手下執行上的困難,但也是因為這樣不容易才能取得讀者的信任與喜歡,既然現在已經改成一個寫手,立報應該就取消兩個作者的慣例,以免混淆,讓人仍舊以為是不同作者,至少對我來說有被唬弄的感覺,還覺得這個詹益宏也寫得不錯,要不然一整個報紙都可以由同一寫手的眾多筆名寫成了,這感覺像社會運動,不像報紙.
良哲 發佈日期: 2012.12.14 發佈時間: 上午 11:35
左看不一定是真名,也有人全用筆名。

據資深的寫手說,這欄是想藉由正反辯證凸顯問題。但我對自己是否能做到這樣實在也沒把握,就能當作是一種嘗試的時論習作。

好像曾有一陣子真是左右各找人寫,但可能這樣做比起一個人自己操刀要難,後來還是成了一個人寫。
紀念若雪巴勒斯坦資訊網 © 2002 -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