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e heart asks pleasure first
And then, excuse from pain;
And then, those little anodynes;
That deaden suffering;
And then, to go to sleep;
And then, if it should be
The will of its Inquisitor,
The liberty to die.
我的中文水平有限,無法翻譯這首詩,只能試著說看看我的感覺。這首詩讀起來很輕鬆,但一字一句複念時,卻給我一種無所逃於天地的深沉悲傷感。我認為詩意是這樣的:我們的心呀!(在人生)一開始是很容易滿足的。小時候一顆糖果,父母的一個擁抱,鄰家女孩的一個眼神,都可以使自己覺得無比幸福,無比滿足。pleasure可以翻成快樂、歡樂、愉悅、輕鬆,但我覺得此字在這首詩中所代表的意思是:(心靈上的)滿足。
但隨著歲月流逝,心智增長,在越加認識(非理解)這個世界時,越會覺得心靈越來越難以滿足。蕭伯納說得好「人生悲劇有二:想要的,得不到;想要的,得到了。」但年少輕狂的我,仍然覺得,我可以獲得真正的幸福,真正的滿足,我不要痛苦如影隨形的跟著我的心。
但我慢慢了解,我是不可能快樂的了,於是我只能追求平靜,也就是沒有痛苦。所以我尋找一些方法,來遏止、消除我心中的痛苦,雖然我知道沒有痛苦並不等於擁有快樂,而現在我只要求一個小小心願,讓我能夠好好睡個覺就夠了。
第七行的Inquisitor(對我來說)是全詩的關鍵,當這個字從我嘴巴裡唸出來時,我的心就想哭了。Inquisitor讓我直接聯想到,杜斯妥也夫斯基的《卡拉馬助夫兄弟》中,伊凡所說的故事中的大審判官。我努力的掙脫GOD所施加予人的枷鎖,我的快樂是祂給的,我的痛苦也是祂給的,就像伊凡所說的:「我不接受上帝的這個世界,雖然我知道它是存在的,我完全不接受它。並不是說我不接受上帝,你必須明白,而是祂所創造的這個世界,我不要也不接受。」
但最後我終究明白,我沒辦法逃了。於是我只能虛弱的面對GOD,向祂低喃:「讓我死吧!」這樣我能夠想到的最後一個,怯除痛苦,獲得(心靈上的)自由的方法。至於有沒有效,死後有沒有天堂或地獄,呵,誰還管這麼多呢?
以上是我對這首詩的感覺,許多地方參雜了個人的聯想,我對Dickinson不熟悉,有些情境也許是我聯想過度。
涂育誠
發佈日期: 2011.04.15
發佈時間:
下午 9: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