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linfo Logo
Palinfo Title

留言須知:* 欄位為必填,但Email 不會顯現以避免垃圾郵件攻擊。留言時,系統會自動轉換斷行。

除網管外,留言需經後台放行才會出現。絕大多數人留言內容不會有問題,但實務上無法把大家全設為網管,以免誤觸後台重要設定,還請舊雨新知見諒。

注意:2010 年 11 月 25 日以前的留言均保留在舊留言版檔案區這裡 (僅供核對,所有內容於 2022.06.21 已全部匯入留言版)。

寫下您的留言

 
 
 
 
 
13789 則留言。
陳真 發佈日期: 2011.01.28 發佈時間: 下午 6:36
(再續)

西方有句諺語說:"你不用急著謙虛,你還沒有那麼偉大". 人們說謙虛是種美德,我倒覺得那是人性中最不好的成份之一,是一種驕傲與自我膨漲. 人就這麼一點大,憑什麼謙啥虛呢? 如果蚯蚓會講話,自以為很謙虛或以謙虛來自我要求,你聽了會不會覺得很好笑,不過就是隻蚯蚓嗎? 就算你想吹牛也吹不大,還謙什麼虛?

謙虛都是那些自我感覺過度良好的人的一種卑鄙可笑心態. 所謂 "為善不欲人知" 也一樣,就算人家知道了又怎麼樣? 更重要的是,人所能做到的這樣一點所謂 "善",哪值得掛意別人知不知道? 只有當你自己懷著某種所謂 "為善" 的虛榮與驕傲時,你才會想要故意隱匿不欲人知.這樣的心態不是很卑鄙嗎?

各位若願意對我為善,不時寄點錢給我,我倒是很樂意各位把這些善行給拿出來做宣傳. 我同時也不知道這有什麼尊嚴問題? 救濟就救濟,搞得偷偷摸摸的反而感覺好像我若拿你的捐助是一種很見不得人的事似的.但其實不過就是一點錢不是嗎? 做為一個受助者,我可以把裏頭的情意掛在心上,但你不應把救助本身當一回事.

為善若應該 "不欲人知",那我們巴勒網豈不是應該採秘密集會才對? 站樁應該挑月黑風高沒有半個人的深夜來站.

台南有個尊王公檀,我猜應該是個古蹟,小時候不管是玩彈珠或打牌捉迷藏等等等,常在此廟廟口進行.有個鄰居,是個老人,當乩童,女兒是我們家的電影院售票員,他平常除了當乩童之外,主要是靠踩三輪車維生,有時會用三輪車接送我放學.

有一次,我大約是小學一二年級時,他問我想不想跟他一起去地獄一遊,見見牛頭馬面. 我說當然好啊.於是他就牽著我的手開始作法,嘴裏唸唸有詞,往地上一直灑符水,然後大喝一聲,就說已經進到了地獄.

在地獄中,他跟我介紹了一些牛頭馬面及閻羅王處罰人的刑具. 遊地獄遊了很久,然後就說我們要回陽間了,於是我就又回到陽間. 其實我根本沒看到什麼牛頭馬面,只是老人家既然言之鑿鑿且以此餬口,我何必拆台? 再說,或許是我慧根尚淺,看不見無形之物,怪不得別人.

這尊王公壇與我淵源頗深,我的童年至少有一半都給了它. 這廟有時在每年的一定時節,會有隆重儀式不知道在幹嘛,只知道儀式後會拿起大把銅板往空中四處扔,小朋友大人都會來搶. 我雖據說淡薄名利,但也跟著搶. 記得有幾次,撒錢的法師有意無意把錢撒到沒加蓋的水溝裏. 我照樣伸手去爛泥中撈錢,撈到者,旁人佩服羨慕,哪來什麼尊嚴問題.

當然,這不能與救濟相提並論,受助者經常受辱,因此通常也比較敏感,顧及其感受是應該的,但一個人是否被尊重並不是看你怎麼給錢的方式,而是看你給錢的態度.
陳真 發佈日期: 2011.01.28 發佈時間: 下午 5:09
柏拉圖說:""你希望朋友怎麼待你,你就該怎麼對待朋友."" 我希望朋友幫我時心裏不要有任何 ""幫"" 的念頭,不要有任何什麼行善的感覺,記得也好,忘了也罷,根本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因此我對人也是一樣的心態,沒有什麼幫不幫的問題,純粹是我心甘情願.

也因此,你也根本不需要 ""不欲人知"". 會有這種不欲人知的心態基本上就是一種道德傲慢,很惡心. 如果你心裏真的看淡這些事,那麼人們知道又何妨? 不知又何妨? 根本無所謂知或不知.

就好像很多人很惡心喜歡說什麼淡薄名利,可是,名利本來就不是什麼好東西,哪需要淡薄?利倒還好,名卻是很恐怖的東西,嚇都嚇死了,哪還需要刻意淡薄? 會說什麼淡薄名利的人,心裏肯定是很在乎名利才會需要去抗拒它或淡薄它. 否則哪需要淡薄?就好像我不會說我很淡薄裸奔一樣.能免則免,哪需淡薄?

如果我的世界根本就不喜歡什麼名利,我根本不需要淡薄,就好像小白兔或許需要淡薄葫蘿蔔,但他不需要淡薄排骨飯,那本來就不是他的菜.唯有當你以某種東西為糧食時,你才會需要去抵抗它或淡薄它. 像我就一點也不淡薄各種利益,越多越好. 我因此常在心中吶喊:神啊!給我鉅鈔吧!我願意沒有尊嚴地拿下鉅鈔!至於名氣,倒是敬謝不敏.
陳真 發佈日期: 2011.01.28 發佈時間: 下午 4:31
陳光標據說是大陸首善,不是首富喔,是首善,行善之首. 最近來台以五億現金,準備當面捐給窮人. 捐之前還把錢堆成一座牆,很多人(其中自然不少是愛台義和團團員)不以為然,大唱什麼尊嚴的高調或什麼行善不欲人知的屁話.

一個行為若是善,又不是見不得人,有什麼好怕人家知道? 我一般都是行惡不欲人知,若是行善,知不知都無所謂. 當然不必像每一個所謂慈善機構例如不慈也不濟的慈濟那樣大做廣告或要受助者拿著錢對著鏡頭拍照宣傳,或是大富豪貴夫人等慈濟會員,只不過是捐個九牛一毛就老是自稱或宣稱慈濟人是什麼 ""人間菩薩"".

怎麼一個人傻乎乎地近乎自我丑化或醜化地攜帶鉅鈔沿路給錢就是惡心齷齪,而細膩地自我標榜搞行銷玩論述大大自我道德抬舉而且給錢給得不乾不脆就反而偉大神聖起來. 媽的我還真難理解這樣一種道德思維.

我不是說陳光標是偉大的大善人,而是說他的行為看不出什麼問題,反倒是多多益善好事一樁,若在路上遇到,我也想跟他要點錢,如果他不介意的話. 給我錢絕對是一毛也不會浪費的. 長年以來總有人會看我可憐而給我錢,但你們給我的錢,我還不是照樣幾乎全數給了那些真正窮到絕路的人,我只是經手而已.

錢不過就是這麼一回事,需要的人就拿去用. 周遭普遍都比我有錢,所以自然是你們助我,哪天我比你們富了或我比周遭什麼人有錢了,我就給他.

至於所謂尊嚴,我看不出這樣沿路給紅包有什麼尊嚴問題.前幾天我們這附近有商家在發白米,結果排隊排了兩公里.我家米很多,要不然我也會來排隊領米,這沒什麼尊嚴受損的問題.要說受損,我倒是常聽病患哭訴他們接洽社會局或各家所謂慈善機構的惡劣對待,沒把他們當成 ""人"" 而是當成騙子看. 但社會幾時痛罵過這些高高在上的公私慈善機構? 卻把陳光標這樣一個自毀形象的傻瓜用崇高的道德辭彙去怒罵他,這些怒罵者全是不知民間疾苦的偽善人士,要不就是愛台義和團團員.
陳真 發佈日期: 2011.01.27 發佈時間: 下午 5:01
大概至少有十年了吧,我曾批評一位朋友所屬的某大學之所謂醫學人文中心(?)之學生集體抄襲事件(全班似乎沒有一個乾淨),可怕之處不在於抄襲,亦不在於集體抄襲,而在於老師竟然得 ""求"" 學生不要抄,但學生偏偏還是要抄,老師只好繼續求,語氣哀怨楚楚可憐,只差沒有跪求哭求.

當時看到這事覺得很訝異,真是荒唐到極點,沒想到十年下來,這幾乎已是學生常態. 只要不是一字不漏地抄就不算抄. 學姐說,若要按照正常道德標準,恐怕全班都得當掉.我說我若是老師,全部當掉就全部當掉有什麼關係? 不但當掉,我還要全部移送法辦繩之以法,該退學就退學.

學姐說,若真的這樣做,台灣學生絕對馬上上網發動造謠抹黑攻擊與人身侮辱,討伐公敵.

我知道這些都是事實,我也知道台灣學生不能惹,問題是,這樣一種學生,你到底能教他什麼?或者說,他究竟是來學校幹什麼? 我常納悶,大學裏到底還有沒有人真的在唸書或曾經真的念過書?更不用說什麼十年寒窗那樣一種精神與熱情了.

愛台義和團團員們大概又會說什麼天下烏鴉一般黑,但事實不然,我見過各國學生,要找到像台灣學生這樣沒出息的一堆小表哥小表妹,恐怕還真難,可謂舉世罕見. 究竟他們是來學校幹嘛?

底下是一篇文章,講到整天靠網路求知的網路鬼的世界,是不是很扭曲很封閉? 人們使用網路,卻對網路之為物似乎無絲毫警戒.

學生們不但抄,而且是抄網路google之後排在最前面的那一篇. 以前抄襲還難一些,還得手工抄半天,現在只是剪貼或下載.

維根斯坦要求來上課的學生都必須先私下見個面,確定對方不是來玩來睡午覺或來啃雞腿的,他才肯讓對方參與課程. 這不是擺架子,而是一個對於哲學無絲毫熱情的人,他實在完全沒有必要來課堂上浪費彼此的時間.

陳真

==============

http://www.guardian.co.uk/commentisfree/2010/oct/30/google-polluting-internet

Google is polluting the internet

The danger of allowing an advertising company to control the index of human knowledge is too obvious to ignore


Micah White

guardian.co.uk,

Saturday 30 October 2010

Google advertising … 'We have public libraries. We need a public search engine.' Photograph: Dominic Lipinski/PA

An advertising agency has monopolised, disorganised, and commercia1ised the largest library in human history. Without a fundamental rethinking of the way knowledge is organised in the digital era, Google's information coup d'état will have profound existential consequences.


Google was originally conceived to be a commercial-free search engine. Twelve years ago, in the first public documentation of their technology, the inventors of Google warned that advertising corrupts search engines. ""[W]e expect that advertising-funded search engines,"" Larry Page and Sergey Brin wrote, ""will be inherently biased towards the advertisers and away from the needs of the consumers."" And they condemned as particularly ""insidious"" the sale of the top spot on search results; a practice Google now champions.


Under the sway of CEO Eric Schmidt, Google currently makes nearly all its money from practices its founders once rightly abhorred. Following its $3.1bn acquisition of DoubleClick in 2007, Google has became the world's largest online advertising company. With ad space on 85% of all internet sites, upwards of 98% of Google's revenue comes solely from polluting online knowledge with commercial messages. In the gleeful words of Schmidt, ""We are an advertising company."" Google is not a search engine; it is the most powerful commercia1ising force on the internet.


Every era believes their way of organising knowledge is ideal and dismisses prior systems as nonsensical. Academic libraries in the US use subject categorisation derived from Sir Francis Bacon's 17th-century division of all knowledge into imagination, memory and reason. Yet who today, aside from one or two exceptions, would try to organise the internet using a handful of categories? For a generation trained to use Google, this approach seems outmoded, illogical or impossible. But modern search engines, which operate by indexing instead of categorising, are also fundamentally flawed.


Three hundred years ago, Jonathan Swift foresaw the cultural danger of relying on indexes to organise knowledge. He believed index learning led to superficial thinking. Swift was right and a growing of teachers and public intellectuals are coming to the realisation that search engines encourage skimming, light reading and trifling thoughts. Whereas subject classification creates harmony and encourages serendipity; indexes fracture knowledge into snippets making us stupid. Thanks to Google, the superficia1ity of index learning is infecting our culture, our society, and our civilisation.


Google did not invent the index. That honour goes to the 500 monks led by Hugh of St Cher who compiled the first concordance of the bible in 1230. Nor was Google the first to dream of indexing all of human knowledge. Henry Wheately had the idea in 1902 for a ""universal index"". And Google was not the first to cynically dump advertisements into the search-engine index. What makes Google unique is the extent to which it has, oblivious to the consequences, made a business out of commercia1ising the organisation of knowledge.


The vast library that is the internet is flooded with so many advertisements that many people claim not to notice them anymore. Ads line the top and right of the search results page, are displayed next to emails in Gmail, on our favourite blog, and beside reportage of anti-corporate struggles. As evidenced by the tragic reality that most people can't tell the difference between ads and content any more, this commercial barrage is having a cultural impact.


The omnipresence of internet advertising constrains the horizon of our thought. Seneca's exhortations to live a frugal life are surrounded by commercia1s for eco-holidays. The parables of Jesus are mere fodder for selling bamboo flooring. The juxtaposition of advertisements with wisdom neutralises the latter. The prevalence of commercial messages traps us in the marketplace. No wonder it has become nearly impossible to imagine a world without consumerism. Advertising has become the distorting frame through which we view the world.


There is no system for organising knowledge that does not carry with it social, political and cultural consequences. Nor is an entirely unbiased organising principle possible. The trouble is that too few people realise this today. We've grown complacent as researchers; lazy as thinkers. We place too much trust in one company, a corporate advertising agency, and a single way of organising knowledge, automated keyword indexing.


The danger of allowing an advertising company to control the index of human knowledge is too obvious to ignore. The universal index is the shared heritage of humanity. It ought to be owned by us all. No corporation or nation has the right to privatise the index, commercia1ise the index, censor what they do not like or auction search ranking to the highest bidder. We have public libraries. We need a public search engine.


In 1998, Larry Page and Sergey Brin made a promise: ""We believe the issue of advertising causes enough mixed incentives that it is crucial to have a competitive search engine that is transparent and in the academic realm."" Now it is up to us to realise the dream of a non-commercial paradigm for organising the internet. Only then will humanity find the wisdom it needs to deal with the many crises that threaten our shared future.
陳真 發佈日期: 2011.01.24 發佈時間: 下午 6:45
恆星最快今年大爆炸 將有「兩個太陽」

更新日期:2011/01/23 10:46 編譯王麗娟/報導

人類今年有望目睹恆星爆炸成超新星,將黑夜化為白晝的宇宙異象。地球人不僅可在「前座」觀賞這場星光秀,這顆超新星的亮度將有如天空出現兩個太陽,時間短則一周,長則數周。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目前天空最亮的紅巨星「參宿四」(Betelgeuse)已在垂死邊緣,根據21日的一分報告,參宿四最快今年內就會爆炸。這個位於獵戶座、距地球640光年的紅巨星,爆炸的光亮可將黑夜變成白天。參宿四的目前的亮度於夜空排第九。

目前唯一難確定的是參宿四殞落的時間。澳洲南昆士蘭大學物理學家卡特說,最快可能2012年前爆炸,也可能很久以後。

卡特說,參宿四的核心燃料將告罄。目前燃料仍撐著它的亮度,一旦燃料用盡,星體即會塌陷,且速度極快。最後星體爆炸,化為光亮,這個光亮可維持一、兩周到數周,數月後消退,杳無蹤跡。

網路上已出現新的末日論,將參宿四殞落與瑪雅曆法只列到2012年相提並論,宣稱這顆星球爆炸將導致世界末日。專家斥為無稽之談,指出這顆星球距離地球很遠,就算爆炸也不會對人類造成傷害,爆炸時會有許多所謂的「微子」如雨般降下,但它會穿過人體和地球,不會遺留傷害。
李秉叡 發佈日期: 2011.01.21 發佈時間: 下午 11:36
可以解釋一下對司法信任度和死刑之間的關聯嗎?
怡靜 發佈日期: 2011.01.20 發佈時間: 下午 8:52
我想台灣人大概不會很在意這種事,除非他本身是當事人,這就好像台灣人很討厭別人耍特權,可是自己有特權可以用,就大用特用,這點在公部門特別明顯。

台灣人也很奇怪,明明對司法信任度粉低(之前看過的某些民意調查),喜歡說台灣司法像月亮,初一十五不一樣,可是問到贊不贊成死刑卻又個個蠢血沸騰,我不是要講贊不贊成死刑這回事,但是如果我不能信任司法制度,我覺得有死刑是一件很可怕的事。不過大概很多台灣人覺得他們這一輩子都不可能進法院,也不會犯罪吧,所以這跟他們都無關。
陳真 發佈日期: 2011.01.20 發佈時間: 上午 1:30
這些混蛋們往後更可以大方營業了...簡直可以搞成連鎖企業經營.

住在台灣真是幹它媽很可悲的一件事. 十幾年前,我有個病人,一個連自己的家在哪都搞不清的精神病患,半夜躲在西瓜園裏躲外星人的攻擊,被主人抓到後以為是西瓜賊而移送法辦.

沒想到,警察要業績,法官檢察官也要業績,一個根本什麼罪都不成立的案子竟然可以變成強盜罪! 毆打田裏的稻草人,嚇走兩隻麻雀,強奪了一顆還沒熟的小玉西瓜?

真是 ""是可忍,孰不可忍""? 於是我硬是以嫌犯之主治醫師的身份,主動跑去衙門當庭喊冤. 經過許多折騰,最後終於讓他由十年重刑改判為一年.

台灣法律對於弱勢者真是可惡到不行,相反地,對於權勢者卻媚態百出,努力脫罪,百般呵護. 除了阿扁之外,各位在台灣幾時看過哪位權勢者真的去坐牢? 當媒體風頭一過,幾乎全是無罪了事或緩刑或易科罰金. 這樣的社會真的很可悲.

陳真

============

被控收賄關說 高志鵬改判無罪

更新日期:2011/01/19 19:04 (中央社記者郝雪卿台中19日電)民主進步黨立委高志鵬及國會辦公室副主任姚昇志,被控收款關說國有市場土地租售案,2人一審均遭判刑。台中高分院今天以國有土地讓售非立委職權,改判2人無罪。全案可上訴。

全案源起於國有財產局中區辦事處管理的台中市旱新段國有地,原為果菜運銷合作社,有建商獲悉可依「先租後售」方式取得經營權,於是透過管道找上姚昇志及高志鵬,請求幫忙。

全案一審時,南投地方法院認為高志鵬與姚昇志觸犯貪污治罪條例的圖利罪,判高5年6月,姚2年4月。

台灣高等法院台中分院行政庭長吳火川今天表示,二審合議庭認為高志鵬有說過「只要合法才要幫忙處理」,而且高志鵬是立委身分,立委職權為審理議案、推動立法及審查預算,國有土地是否讓售,不在立委職權內。

吳火川表示,根據貪污治罪條例第6條第1項第5款規定,圖利罪構成要件必須是明知違背法律及命令,而立委的職權都不包括這些,因而不適用這個條款。綜合這些理由,高志鵬與姚昇志獲判無罪。1000119
陳真 發佈日期: 2011.01.18 發佈時間: 上午 1:51
我看我還是收回成命好了,請教育部不用巡迴播放大逃殺了. 因為我想小癟三看什麼都一樣是小癟三,小公主看什麼都永遠還是小公主. 他們大概只會畫虎不成反類犬,越看越沒出息,越看越幾把刀,就好像電影 "教父" 很多人都愛看,但幾個人因為看了教父之後就有了個性? 幾個人看了教父之後蒼白生活就多了些浪漫血肉? 應該沒有.

文學或音樂或思想繪畫等等等,不但不會有槍炮般的革命力量,我看任何改變現況的力量都不會有;它只是一種特殊糧食,只有那些原本就喜歡吃它的人才會喜歡吃.

維根斯坦大學並沒有畢業,脫離哲學16年之後重返劍橋,羅素當時聲望如日中天,知道這小子是個怪咖,於是想盡辦法想讓維根斯坦能夠以完全不合學術格式標準完全沒有二手文獻的Tractatus充當博士論文,而且還找來欣賞維根斯坦的G E. Moore再加上自己,兩人一起充當博士論文口試官.

在口試時,這兩位口試官知道維根斯坦脾氣不好,不敢發問,互相推來推去,後來羅素硬著頭皮問了Tractatus其中的一句話究竟何意. 維根斯坦冷靜地回答說: "不要問了,我不期待你們能了解."

維根斯坦的回答,成為哲學史上一段公案. 有人說,為什麼維根斯坦會這麼不屑當時舉世聲名顯赫的兩位哲學大師? 於是就朝維根斯坦多麼古怪多麼易怒不好相處去解釋.

另外則有些人很納悶,究竟是什麼樣的艱深難題,竟然會讓維根斯坦如此篤定連這兩位智力非凡的思想大師也根本不可能懂.

但我認為這樣一些解釋都是錯的,維根斯坦不是一個會在智力上(intellectual)有任何一絲絲驕傲成份的人,因為他根本就不喜歡什麼智能或智力這樣一些東西. 當維根斯坦篤定認為羅素和Moore根本不可能懂得他的作品時,純粹是真的認為他們真的不可能懂,純粹是一種事實性的描述,而不是帶有任何驕傲成份的鄙視或不敬之詞.

事實上,維根斯坦在Tractatus 中以及其它許多地方都寫著,他寫的東西只有那些 "原本就懂" 的人才能懂,他說,他是為了這樣一些人數非常稀少但卻跟他 "呼吸著同樣空氣" 的人寫作; 他說,只要有個人看了他的文字之後感到快樂,他的寫作就算達成了目的.

一個東西,如果是屬於知識或智能方面(intellectual),那麼,我今天就算不懂,待我苦讀若干年之後知識豐富了,於是我就有可能懂了. 但是,如果有個東西是不管你多聰明或多麼努力多麼苦讀都永遠不可能了解時,那意味這東西之理解難度非關智能,而是一種non-intellectual的東西.

就好像我不知道當一隻蚯蚓整天鑽在泥土裏是什麼感覺,我之所以不懂這感覺並不是因為我不夠聰明或智商輸給蚯蚓,而是因為這樣一種理解涉及一種 "生命形式"(form of life),用我的話來講就是一種 "氣味" 或 "八字". 雖然我跟蚯蚓都很喜歡泥土,但我跟蚯蚓畢竟八字不同,氣味也不一樣,所以我永遠都不可能了解當一隻蚯蚓究竟是什麼感覺. 雖然我猜當蚯蚓的感覺應該很不錯,很安靜祥和才對,但畢竟也只是猜而已.

維根斯坦生前就一再表明學界對他的想法之嚴重誤解,甚至晚年時有一次還說 "迄今為止",那些對他的思想或文字的種種解釋 "全是垃圾". 他說他想或許再過個五十年,會有一些真正重要的作品產生. 他還說,他更希望有那麼一天,或許幾百年後吧,當人們讀著他的作品時會感到很納悶說:

"咦? 這傢伙怎麼了? 他幹嘛反覆講這些東西啊? 這不是全部都是廢話嗎? 這樣一些廢話也值得寫出來嗎?"
怡靜 發佈日期: 2011.01.17 發佈時間: 下午 8:48
本人雖然領到年終後馬上要還債,不過還不至於過不了年,所以當然是把稿費捐出囉!

倒是越接近農曆年越發想起去年過年前發生的一件事:她的年紀或許只比我祖母年輕一些,又或者其實她沒有這麼老,只是長期的勞動讓她外表看起來歷經風霜,她帶著羞澀的表情問我,這裡是不是有提供工作,過年前的短期臨時工?我打電話問相關部門,答案是沒有。我問她在哪兒看到的消息,她說電視上(大概是地方有線電視台),是別的鄉鎮的,想問問我們這裡是否也有。她說看能不能打點工,讓這個年好過一些。

今天我阿母跟我說她昨天去台北給人家請客,然後看到一些有錢人奢華的事,於是我突然想起這位婦人。
學姊 發佈日期: 2011.01.17 發佈時間: 下午 4:18
前日與深靖在學校碰面,拿到了兩千元稿費,是怡靜與我所翻譯Edward Said的若雪‧柯利的意義:尊嚴與團結那篇文章轉載在立報上的稿費。我想怡靜應該也會同意將此兩千大洋做為我們的網站經費(要各分一半做為年終加菜金當然也可以,只是我又多了個匯款的工作…)。

公開聲明於此,一方面以示公信 (表示我沒有私吞了這筆錢),一方面也是出於懶惰,因為我打算二月底站樁時見到我們的財務總管良哲時才將這筆錢交給良哲,省得跑一趟郵局。

~~哈巴狗電台新聞插播:學姐昨日晚間被狗溜時跌了個狗吃屎 (狗當然是學姊),左腳踝嚴重扭傷 (當然也是指學姊的腳,不是狗的腳),近日恐怕寸步難行,只能在家乖乖療傷~~

對了,深靖說立報似乎也有興趣轉載佑明這次翻譯的Chomsky的被出賣的迦薩,若如此,我們的傳播力與微薄經費又將再度提升了,可喜可賀!

還有呢,深靖也希望再找機會親手將紀念T-Shirts交給良哲和懷軒兩位遺憾被以色列拒絕於迦薩門外的受害者,以為補償與安慰,所以與大家相信還會有碰面的機會。也期待早日閱讀到深靖關於上次會議的報導文章。

以上,報告完畢。
陳真 發佈日期: 2011.01.17 發佈時間: 上午 5:15
"大逃殺" 在台南上映了,還沒看的趕快去看,看完覺得爛的,可以來跟董事長退錢.

我去看之前,聽說有人看到哭,覺得很納悶,怎麼連暴力電影也能看到哭? 我是懷著看 A clockwork orange的心情去看,相信很多所謂影評人應該也會把兩片類比. 但看完之後倒覺得它比較像是楚浮的 "四百擊",應該算是 "暴力版" 的四百擊.

雖然這片子還是有點悲傷,但基本上比四百擊要正面溫馨許多,或許這應該算是它的一個敗筆. 但若往好處想,你也可以說它比較勵志. 董事長因此打算建議教育部在各大學中學小學及研究所普遍播放此片,看看人們看了之後會不會比較有點現實感.

我是說,看看會不會讓越來越沒出息的人們能夠有點骨氣,認清現實究竟是用多少鮮血組成,而不要以為世界是一個像兒童樂園那樣的東西.

十多年前,每次談到戰爭或人權問題,一些沒水準的報章雜誌或網站編輯經常毫不羞赧地要我刪稿. 記得大學時曾在高醫校刊上寫了一篇有關雛妓的文章,文中談到年幼雛妓經常被橫跨黑白兩道的人口販子毆打虐待,連月經來都還得接客,稍有不從就是一頓毒打,甚至有些案例竟被餵食蟑螂或電擊或以木棍戳下體.

一些編輯老要我刪去這類敘述,說它太殘忍. 問題是,如果你也覺得殘忍,那你怎麼不挺身制止這些殘忍之事? 反倒是要我刪文閉嘴不提? 就如苦苓所說,你刪得了我的句子,刪不刪得了現實悲劇?

甚至經常連我文章中對於這些惡形惡狀的事情(例如美軍用集束彈和貧鈾彈大規模殺害老弱婦孺),只不過罵了一兩句類似媽咧個逼或它馬的,溫馨祥和風度扁扁的編輯先生小姐們往往就受不了,好像只要聽到一句 "它馬的",他們的純潔心靈就會立即蒙塵,而世界也將因此而被我污染似的.

好幾次我寫信去罵這些擅自刪我文章的溫馨編輯,我說: 我不太能理解你們的道德感和心靈狀態,你能忍受千萬生靈塗炭那麼大的一個惡事,卻無法忍受我文章裏頭的一句 "它馬的"? 這也未免太偽善了吧.

同樣地,各位如果覺得大逃殺這電影很暴力,那不妨請你想想現實. 姑且不提半個世紀來那麼漫長的光陰,就說過去這一個月好了,光是美軍在過去一個月內所屠殺的各國人民之數量與殘忍程度,恐怕都遠遠超過電影中這麼一丁點所謂暴力的不知道幾千幾萬倍.

很多人喜歡把夢想掛在嘴上,人的確應該做點夢,但如果你對現實一無所知,如果你眼中的現實與兒童樂園無異,那我不知道你哪還需要做什麼夢? 哪還需要懷抱什麼夢想?
陳真 發佈日期: 2011.01.15 發佈時間: 下午 2:02
三十年前的這個時候,我成為一名黨外人士,正確地說是亡命份子,因為我不想活了. 或者說,我喜歡活著,但不是非活下去不可,世上總有些東西是該比生命還重要. 就如觀音菩薩發願文所說: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 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枯竭",當我連命都可以不要時,就連黑牢槍炮的威脅也會失去作用.

三十年前,我開始動筆也動口,動手動腳找資料走街頭,十年慘烈歲月自此拉開序幕.

三十年前,如果有人跟我說我有一天會墮落窩囊到必須去批評一些沒個性沒出息窩窩囊囊根本不值得任何關注的Y 咖Z咖,我絕不會相信. 也因此,我常悲觀地認為,再過個三十年,不知道會不會有什麼更窩囊更不可思議的事降臨到眾人身上.

但我並不是要關注這些絲毫不值得關注的人,就好像以前林義雄經常公開說李登輝的事情根本不值得討論. 我之所以窩囊地談論某些政客,無非也只是拿他們當個例子,說說有關鑑賞的道理.

這很重要,就跟把拔馬麻平常教小朋友一樣. 你很愛你的小孩,但你不可能期待創造出一種人人揖讓而升其爭也君子的社會. 任何社會都免不了會有各式各樣想佔你便宜的混蛋,各式各樣的Y咖Z 咖,窩窩囊囊鬼鬼祟祟地就爬到你頭上來解便撒尿. 你不可能讓這現象消失,你不可能創造一個無菌室給你的下一代,你只能期待他要有點免疫力,要有點IQ,要有點最起碼的記憶力,要懂得如何鑑賞是非美醜.

在我看來,這就是一種革命了;當你觀看世界的方式改變,事實上你就改變了世界.

但很多人的 "革命" 方式卻是這樣: 大家看不慣騙子人渣到處橫行,於是他便 "揭竿而起" 說要 "挺身而出" 討伐人渣. 怎麼個討伐呢? 用一些美美的道理偉大的說詞,包裝得漂漂亮亮,努力取代人渣的地位與權力,用的儘是一些比人渣還人渣的手段與騙術,比賽看誰比較無恥下流,贏的人自然就是老千之王而贏得權勢.

這大約就是台灣整個所謂反對運動的基本命盤.我當然不是說每個人都是這樣,而是說這是這一整個遊戲的基本玩法,數十年來沒有什麼改變,改變的只是詐騙集團的人頭,詐騙本質則無絲毫改變.

這時候,與其譴責騙子,痛罵人渣,不如改善自己的美學品味,吃些聰明丸,培養較好的美感,學習如何鑑賞人事物的善惡美醜.

這當然不可能一言說盡,這樣一些學習究竟有無可能,事實上我也不知道. 許多時候我覺得美感及某種IQ恐怕是很難改變的.前些日子我還在安慰一個對台灣感到絕望的人,她說台灣人沒救了. 我安慰她說我們要有信心,只要再三千年,應該會進步才對.

至於底下這位姓蔡的,她家財產數億,光是她阿公的墓園面積就是我們新家一百倍以上的規模,甚至置產置到英國去,家住的是幾千萬豪宅,但她卻正義凜然地說要是她往後不領公務人員優惠存款的這幾萬元利息,她 "以後就要跟公益團體說抱歉了,比較沒有能力捐款了."

我們看一個人的品質,絕不是看她做的是好事或壞事,而是看他不管是做好事或做事時隱藏在一切言行裏裏外外的某種 "氣味". 十幾二十年前當我常寫文章罵阿扁給他取個 "大壞蛋" 的綽號時,阿扁當時卻是形象第一清新最正直最正義最努力最清廉老是拿什麼國會評鑑第一名的政治明星.

很多人以為我手中握有阿扁的什麼內幕祕密,常常私下來跟我打聽. 其實我手上什麼祕密也沒有. 看一個人是什麼水平根本不需要知道他的任何祕密,只要看他怎麼推開一扇門怎麼寫下一個字就能看得出來,準確率高達99.9999%.

另外有人問我一個很簡單的道德問題: 當你反對某件事時,你可以去做它而不違反道德嗎? 答案是當然可以. 比方說我反對低賦稅,我希望像英國那樣稅金重一點但是社會安全福利制度做得好一點. 但我不會因此而自願現在就多繳稅.

我也反對用獎金來獎勵學術論文發表,但反對歸反對,當我該得到獎金我也不會因此而拒領.

問題不是出在你有沒有去做你所反對的事,問題是出在你 "如何" 個反對法.

今天,假設有個人不贊成娼妓制度,但他還是跑去嫖妓,這一點問題都沒有,因為他只是從理性出發,在制度層面上反對. 但假設今天你不光是反對娼妓制度,而是擺出非常道貌岸然的嘴臉去污名化妓女或妓男妖魔化買春賣春等 "行為人" 或 "行為本身" 時,那你若還跑去嫖妓,那你八成就是個人渣. 如果類似的事件層出不窮,根本就是整天都是在玩這一套,那你百分之百肯定就是個人渣.

當然,這樣講其實也不太對,很容易流於某種行為主義,以為人的靈魂是從行為上來判斷. 其實人品理當與行為一點關係都沒有才對; 我能想像一個作奸犯科無惡不作的人事實上是個好人.

鑑賞之難,難在難以言傳. 因為它沒有什麼固定的原則,更不是從任何外在行為上來判斷,而是根據某種隱藏在 "一切" 言行之中的氣味.只是氣味這東西只能聞而寫不出來. 當我們非寫不可時,也只好從可訴諸文字的可見言行來講解.

十幾年前,當我在學術上強烈主張用 "道德" 或 "宗教" 或 "存在主義" 或 "美學" 的觀點來理解維根斯坦時,西方主流學界對此的看法是認為這樣一種取向頂多只能發展出極其有限的文獻,因為維根斯坦都是在談邏輯談語言,幾乎根本沒談過倫理美學宗教等等這方面的東西.

沒想到不過十年的時間,美學的維根斯坦,道德的維根斯坦,宗教的維根斯坦,後現代的維根斯坦,已迅速成為一種主流,每年以上百本的相關出版品在發展這一套閱讀取向. 就算沒有完全取代過去橫行五十年的 "邏輯的維根斯坦",至少也已並駕齊驅.

但是,這樣一種美學的宗教的道德的存在主義的維根斯坦之閱讀取向,在我看來卻往往犯了一個很根本的錯,他們經常錯在企圖從僅有極少量的特定文獻上或甚至僅僅極少數涉及美學或宗教的字句上去解讀維根斯坦.

但維根斯坦之所以是美學的宗教的道德的存在主義的,並非因為他曾經講了哪幾句話,而是因為他這個人以及他所寫的一切.你得從他所寫的一切來理解他,而不是把他的作品區分成 "邏輯的" "數學的" VS. "宗教的""美學的" 或 "存在主義的". 事實上,他的數學他的邏輯就是他的美學他的宗教他的存在方式.

除了邏輯除了數學,他沒寫過別的東西了. 如果你不回到他的邏輯他的數學他的一切抽象本身,而只是抓住他千萬文字中的一兩句有關宗教或美學的話語,那你只是在從事一種所謂 "庸俗主義式的" 閱讀維根斯坦.

對於一個人或一個世界也一樣,看到 "什麼" (WHAT)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你 "怎麼" (HOW)看.畢竟肉眼可見的那個 WHAT,並不足以對人事物提供任何理解. 今天假設某人知道我的一切事實一切資料,他仍然很可能對我一無所知. 相反地,一個對我的各項事實資料一無所知的人,卻很可能是我的知己.

陳真 2011. 1. 15.
==============
蔡英文批18趴政治操作 施明德:道德有罪

更新日期:2011/01/15 09:05 記者林河名、鄭宏斌/台北報導

民進黨前主席施明德昨天接受本報專訪時說,若在二○○○年以前,黨主席被逮到是「共犯」,「有道德上的罪,大概都辭職了!」對於蔡英文為己辯護,他也不客氣說:「就跟當年陳水扁如出一轍!」

蔡英文承認,她擔任教職與政務官資歷近廿年,從陸委會主委離職退休後,退休金一次結清,優惠利率月領六萬餘,並捐給公益團體。

不過,施明德直批蔡英文「犯了這麼大錯誤」還為自己辯護。他說,民進黨幾天前才義正詞嚴攻擊別人領十八趴,蔡英文被掀出來也領十八趴之後,卻不知反省、認錯。對黨內還有不少人為蔡英文辯護,施明德更大嘆:「當年『陳水扁們』那麼多,如今『蔡英文們』也這麼多!」

蔡英文:我有公教背景 更了解問題

更新日期:2011/01/14 15:45 記者林修全/台北報導

對所有問題都「考慮過」

被立委爆料領取18%優利存款後,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上午首度公開露面,她強調自己具有公務背景,又是關懷社會弱勢的政黨主席,所以更了解公教退休體制、社會公平正義分配的問題,她呼籲,她一樣有公教背景,關懷、關切社會的公平正義人,一起改革這項制度。

放棄18趴 未來比較沒能力捐款了

蔡英文昨天發表聲明放棄優利存款後,面對外界質疑誠信問題,是否應該道歉,蔡英文回應說,對所有問題都有思考,她考慮過,不想因她的個案,成為社會焦點,模糊了聚焦在制度面的改革;過去很長的時間,她把18%收到的利息,拿去公益捐款,像是88水災、門諾醫院等社福機構,她都有去捐款,希望制度改善前,能做公益使用,讓社福機構有一定程度的挹注。

蔡英文強調,國民黨操作下,把她的個案變攻防焦點,她不希望因為個案模糊焦點,所以決定不再領取,她抱歉未來比較沒有能力對社福機構捐款,但這時候放棄,可以把焦點移回到制度面的改善。
陳真 發佈日期: 2011.01.13 發佈時間: 下午 3:46
偶像快來了? 但我很懷疑高達會願意來台灣做秀.

高達跟楚浮曾是好友,八字卻不合. 至於如何個""不合"" 法,一言難盡. 前陣子有部紀錄片,企圖回答這問題.片子本身拍得還不錯,把高達 ""抹黑"" 得很成功,對之充滿刻板印象與偏見,把高達理解成一個進步少年青年中年以迄於今仍是個進步老年,把藝術當成一種反抗社會現實的工具或手段. 而楚浮則成為一個為藝術而藝術的 ""純"" 藝術家.

但我不認為高達智商有這麼低,雖然當我看到他在四五十年前即1968年(?)和楚浮聯手干擾坎城影展迫使當年影展中斷舉辦(?)時,看到他高喊著一些傻話(例如說坦克車都已經開到哪裡了,學生都已經在為革命流血了,而你們卻還在這裡悠哉悠哉地講運鏡講攝影講美學),讓我聽了感到有點不可思議,這類傻話真的很不 ""高達"".

根據我對高達高達三十年的高度理解,我還是相信高達沒有這麼笨,或者說沒有這麼 ""善良"". 事實無須爭辯,就從一個人的作品本身就可以看得出他的八字,看得出他心裏的夢.

高達倒是曾經說過,他曾以為攝影機隱藏著槍炮的力量,後來發現沒有這回事. 有一回他看著電影院門口一堆人模人樣的菁英們排隊買票要看他的戲,他說,媽咧個逼,我總是吸引我的 ""敵人"" 來看我的電影.

高達如果是個進步青年或進步老年,那他就不是高達了. 高達有沒有想改變世界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他跟某個世界八字不合. 任何一個文人,無非也只是在反覆表達自己的八字以及自己八字的反面.

emir kusturica說,""我一生最大的敵人就是naturalism""(某種自然主義),簡單說就是對那樣一種""講得像真的一樣"" 的世界很感冒. 在這點上,我投kusturica一票.

至於高達感冒一些什麼樣的東西,我說不上來,但我清楚地知道. 我說不出何謂高達,但我知道什麼 ""不是"" 高達. 至少我知道進步青年所信奉的 ""把世界講得跟真的一樣"" 的某種自然主義,肯定也是高達所倒彈的.

(有人來掛號了,再續)

陳真 2011 01 12
==============================

法國電影筆記票選高達新作為年度十大電影

法國電影新浪潮大師尚盧高達的新作《Film Socia1isme》在日前被法國「電影筆記」評選為2010年度十大電影中的第三名,「電影筆記」是法國最具權威的電影刊物,見證了法國電影發展。

法國電影新浪潮大師尚盧高達的新作《Film Socia1isme》在日前被法國「電影筆記」評選為2010年度十大電影中的第三名,「電影筆記」是法國最具權威的電影刊物,1951年4月創刊,見證了法國電影發展。

《Film Socia1isme》不但入圍了坎城影展另一種注目(Un Certain Regard)單元也被洛杉磯影評人協會選為獨立實驗電影獎。《Film Socia1isme》是一部實驗性極高的電影,擺脫電影的既定規則,結合了虛構故事、資料畫面與一些精心設計的鏡頭,透過劇中人物描繪二十一世紀的歐洲現況。該電影的台灣電影發行商OMC正積極邀請高達大師來台,屆時將是電影界一大盛事,預計於今年的台北電影節首映。

高達被譽為法國電影新浪潮中最具影響力的導演,他的代表作《斷了氣》與楚浮的《四百擊》並列為影史經典,就連楚浮(Franscois Truffaut)都說:「電影史可分為高達之前的電影,和高達之後的電影。」年滿八十歲的高達在去年年底獲頒奧斯卡金像獎終身成就獎,但他並未到洛杉磯領獎,他在受訪時表示,他不想申請美國簽證也不想搭那麼久的飛機,甚至對於獲獎不以為然,他說:「他們真的了解我的電影嗎?阿諾史瓦辛格會頒獎給我?」足見這位大師的特立獨行。

(本新聞由OMC提供)

【開眼電影網】 2011-1-12
怡靜 發佈日期: 2011.01.12 發佈時間: 下午 3:45
感謝李同學指正,應該是關站了,該網址已經取下。
陳真 發佈日期: 2011.01.12 發佈時間: 上午 12:02
許多年前曾看過阿巴斯的一部電影,光是看主角走路就走很久,睡一覺醒來怎麼還在走? 要不然趁主角還在麥田的這一頭,先來去小個便好了,回來之後應該還沒走到麥田的出口才對. 驚嚇一次之後,對其電影便敬謝不敏,畢竟有些好導演是不對味的. 慢不是問題,侯孝賢比他還慢,但莫名其妙的慢卻讓人很無奈.

最近衝著茱麗葉畢諾許的面子,決定再給阿巴斯一次機會,跑去看了他的copie conforme. 這回主角走路的速度勉強算是比較有進步了.

這電影意圖昭然若揭,還沒看幾分鐘就知道要講些什麼了,稱不上什麼了不起的電影,只是也不難看就是. 從片名就能略知其意,原汁原味的反倒被模仿的給搶了丰采. 很多菁英似乎就是這麼一回事,講一堆輝煌燦爛的道理,但生活卻無半點血色,很蒼白.

許多時候,我常擔心自己就是這樣. 常想起蒙田的一篇文章: 話說有個才華洋溢的作家兼思想家兼藝術家兼了好多種家,反正就是很有才華就是了,而且還很有錢,家中好多僕人. 僕人們雖然對主人高深莫測撼動人心的思想與作品一個字也不懂,但依然佩服得五體投地.

可是,這位作家卻很苦惱,當他面對著僕人,常感悵然,也許這就是上天對所謂擁有才華者的一個懲罰. 他心裏想著: 這些單純的老實人仰慕著我,但他們卻不知道我的作品所歌頌的,恰恰正是以他們的生活他們的感情為榜樣.但如今本尊反倒仰慕起分身來了,就像上帝怎能仰慕那些歌頌祂的信徒們呢?

今天去廟裏拜拜,答謝關聖帝君30年前從黑道槍口下救我一命,順便問祂一些事. 台南人稱呼它為小武廟,即開基武廟,碑上寫著建於1669年,相對於稍後建造的祀典武廟則是大武廟. 在廟口看到一對西方男女前來瞻仰.

我是來問父親健康,關聖帝君卻答非所問跟我說,儘管大笑出門去,盜賊將無害. 不過,小武廟的幾句對聯卻很吸引人:

入此廟當要出此廟,莫混帳磕了頭去
拜斯人便思學斯人,須仔細捫著心來

公平正直入門不拜無妨,
詭詐奸刁到廟傾誠何益

來到廟裏,總有一些很虔誠的人,傻自然是很傻,今天還聽到旁邊一個阿嬤跪在我旁邊,對著菩薩報告說她有兩個孫子唸小學,一個是三年十一班某某某,一個是五年八班某某某,請菩薩保佑他們讀書考試順利.

這些人不懂美學,因為他們就是美的本身了,他們更不懂什麼宗教哲學,因為這些東西是給那些缺乏虔誠的冒牌信徒拿來自欺欺人或聊以自慰的. 也許可以說冒牌貨有兩種,一種是有病識感的,例如維根斯坦,知道自己真的很不幸,註定只能成為一種冒牌貨,另一種則沒有絲毫病識感,對所謂思想才華什麼的,感到得意非凡,他不知道自己離原汁原味的血肉有多遠,反倒還自鳴得意.
秉叡 發佈日期: 2011.01.11 發佈時間: 下午 10:28
我覺得我還是說一下好了,巴勒網那網站連結中,其中一個網站:Understanding the Israeli-Palestinian Conflict
的連結好像失效了,點進去發現是連到其他網站上,用google搜尋也找不到新的網頁在哪哩,希望有人能取處理一下。
陳真 發佈日期: 2011.01.10 發佈時間: 下午 4:20
(續)

隨著時間流逝,人事物也隨之改變外在樣貌與內在意義,硬要忽略時間,硬要套上天寶年間的星塵往事來理解現狀,不但荒唐,而且簡直是一種病態.

這就好像硬要把現在的國民黨之當下事務和充滿革命熱情的興中會和同盟會給扯上關係一樣,兩者雖有某種歷史連結,但畢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生物,硬要以欣賞林覺民的眼光來欣賞馬英九是很荒唐的.

同理,數十年前 "萬惡的國民黨" 也早已埋進史料堆裏,但很多阿西依然動不動就提起 "萬惡的國民黨 vs.犧牲奮鬥的黨外",以之做為一種"概念架構" 來理解當下是非對錯,這真是智障到不行. 可悲的是,這樣一種今古不分的智障還真多,多到讓人很想發明一種聰明藥,或許一天服用一顆之後,經過七七四十九天,天下就能太平; 一旦大家智商提升了,便少了政客操弄的空間.

這是以不變應萬變,明明人事物都已整個不一樣了,他卻偏偏還在緬懷先烈,偏偏還在用唐明皇時期的語言思維在理解21世紀.

與不變應萬變相反的是: 明明應該長久一致亙古不變的善惡美醜,卻像彈性褲襪那樣,隨著立場和顏色而隨時調整寬鬆. 自己人反正怎麼幹都行,隨便你胡作非為都沒關係,只要你高喊愛台灣,而 "敵人" 則不管怎麼做都是卑鄙齷齪. 對人如此,對事也一樣,上午十點稱讚推崇之事,到了十一點卻變成萬惡不赦的賣台行徑了;下午兩點很可能又變回來,又能說得一片輝煌,簡直是分分秒秒隨時都在變.

該變的不變, 不該變的卻變個不停. 這些聽起來像笑話,真的會有這麼笨這麼好騙這麼荒唐病態的人嗎? 不但有,而且多到似乎極少看到不是這樣的人. 許多時候,每當我憂國憂民想起世界和平,免不了還是會想到聰明藥,也許如果人類的智商平均能提高個五十分,許多悲劇不幸與心靈虐待和折磨,或可消弭於無形.
陳真 發佈日期: 2011.01.09 發佈時間: 下午 11:30
這是幼稚園大班的問題,派我來回答就夠了.

先說點別的,釣魚台究竟是誰的,不也吵得很凶嗎? 基本上,我是 "希望" 釣魚台是中國的,因為只要是對日本鬼子有利的事我都會投反對票.

但我看到雙方舉證歷歷,甚至說根據考古證據,釣魚台 "自古" 是咱們的,只差沒說自宇宙誕生之時釣魚台就屬於我們.

這例子告訴我們,把眼前的事給訴諸於天寶年間或上溯堯舜禹湯文武周公,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再說,就算甲先動手打了乙一拳,乙卻把對方全家給殺得雞犬不剩,這時候,爭執當初天寶年間究竟是甲或乙先動手,有什麼意義嗎?

上次打仗時,巴勒網號召群眾去以色列駐台辦事處靜站抗議前夕,以色列駐台代表打電話給我,講了至少幾十分鐘,反覆不斷訴說以色列的 "委屈",還好沒有從耶穌誕生時開始講起,然後還一直要考我歷史. 意思是說我既然不懂以色列的 "悲慘" 歷史,有什麼資格來抗議?

我發現以色列似乎有一種苦兒情結,一直要強調自己多可憐多無辜,受盡 "壞人" 的欺負,而且動不動就從盤古開天講起. 這有點像一些綠色的阿西,面對眼前的政治,他不去看眼前的是非,而是動不動就從什麼台灣人四百年講起,近一點的就老說什麼幾十年前的萬惡國民黨.

可是,你很苦難,難道別人就不苦難? 而且,過去阿公阿嬤或曾曾曾祖父時期的苦難,怎麼會是你今日胡作非為殘害生命的藉口呢? 以色列的文宣向來有著這樣一種彷彿全世界都欠他似的基本句型,苦兒情結帶很重.

我可能沒有回答同學你的問題,不過,那樣一些問題自然有其學術意義,卻與現實對錯扯不上關係.

最近不是有個混蛋當街毆打凌虐一名殘障人士嗎? 那混蛋說對方的車子有去碰到他,所以出手教訓. 還沒只是碰到,連黑青都沒有,若不只碰到,難道要殺他全家來報復不成? 混蛋還說對方 "先" 出言不遜,意思是對方先發動這場戰爭. 可是,究竟誰先動手或動口的問題,在這個案例上似乎一點意義也沒有,是非對錯是很明顯的. 以巴問題也一樣. 你不需要懂中東歷史,你只要看眼前以軍如何無法無天地濫殺無辜及傷害人命就應知對錯.
秉叡 發佈日期: 2011.01.09 發佈時間: 下午 9:58
最近去以色列駐台北辦事處的網站上逛一逛,讀到一篇文章,心中產生了一些疑問,想問些問題,在問問題之前,先把這篇文章貼出來讓大家看一看:
 恐怖主義與""佔領"",孰先孰後?

  巴勒斯坦和阿拉伯國家的發言人都把最近巴勒斯坦人的恐怖活動稱作是以色列對西岸和加沙的佔領導致的結果,並說只要結束佔領,暴力活動就會停止。

  但我們不應忘記,許多巴勒斯坦和阿拉伯的抵制派別(如哈馬斯和黎巴嫩真主党)反復宣稱,即使以色列全部撤軍,他們的襲擊活動仍將繼續,因?他們否認以色列存在的基本權利。我們也都記得,1996年自殺性爆炸的浪潮正是在和平進程全面進展的時候發生的。

  更重要的是,巴勒斯坦人關於佔領引發恐怖活動說法的基本前提犯了一個歷史性的錯誤。阿拉伯和巴勒斯坦人的反以恐怖活動早在1967年6日戰爭結束時以色列實現了對西岸和加沙的控制之前就已存在,甚至可以說早在1948年5月以色列建國之前就開始了。

  例如,早在1920至1921年反猶暴亂期間(當時著名猶太作家Y. Brenner在傑法被殘酷殺害),1929年的戰亂期間(包括在希伯倫的猶太社區遭到大屠殺),1936至1939年阿拉伯起義期間,以及在以色列建國前的許多有記載的阿拉伯反猶暴力事件中,恐怖活動就已十分猖獗。

  巴勒斯坦的恐怖活動早在1947年11月聯合國分治決議前夕就已加劇,並導致了1948至1949年阿拉伯國家的聯合入侵,這場戰爭勾勒出新建以色列國的邊界。

  實際上,這種可悲的暴力活動甚至可以追溯到一個世紀前在以色列故土上重建猶太定居點的初期。

  獨立戰爭後,阿拉伯恐怖活動的範圍擴大了。1952年,阿拉伯反以突擊隊的邊境入侵活動達到高潮,發生了約3000起從蓄意毀滅猶太人的財?到殘殺平民的越境暴力事件。1967年六日戰爭,曾發生了數十宗阿拉伯恐怖分子襲擊以色列平民的嚴重事件。這種反以暴力活動不僅發生在邊境猶太定居點,而且也發生在人口稠密區,大部分是針對無辜平民。

  因此,阿拉伯國家?巴勒斯坦恐怖活動辯解而經常使用的以色列佔領說法是經不起事實和一個世紀的歷史的驗證的。如果恐怖襲擊活動不是持續地發生,在西岸和加沙就不會有甚至是一個以色列士兵。
==============================================
所以按照以色列的說法, 因為阿拉伯人在五零年代,甚至是建國之前,就不斷的騷擾、攻擊猶太居民。以色列受夠了,便在六日戰爭時先發制人、深入虎穴來打擊阿拉伯國家的攻擊行動,所以問題來了以色列的說詞﹝即以色列之當年的佔領行動,阿拉伯國家先前的攻擊行動要為此付出一定的責任﹞是否合理?

再來就是這場延續快一個世紀的以阿衝突,到底是誰先開第一槍的呢?
紀念若雪巴勒斯坦資訊網 © 2002 -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