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linfo Logo
Palinfo Title

留言須知:* 欄位為必填,但Email 不會顯現以避免垃圾郵件攻擊。留言時,系統會自動轉換斷行。

除網管外,留言需經後台放行才會出現。絕大多數人留言內容不會有問題,但實務上無法把大家全設為網管,以免誤觸後台重要設定,還請舊雨新知見諒。

注意:2010 年 11 月 25 日以前的留言均保留在舊留言版檔案區這裡 (僅供核對,所有內容於 2022.06.21 已全部匯入留言版)。

寫下您的留言

 
 
 
 
 
13789 則留言。
K25990 發佈日期: 2007.10.24 發佈時間: 下午 6:34
共@党的哲学观点是,内因是主要的因素,外因是次要因素
本文的作者受党教育几十年了,在本文中谈内因不多,更多的是谈外因,
不能不说是个遗憾,
宣传战确实很重要,但别忘了,别人不能打倒自己,只有自己才能打倒自己,
离中国那么远的地方,真正有几个人会关心啊?
中国人真正关心的是在那个地方中国人的利益,
谁对中国有利?谁对中国有害?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正义,在那个地方乱了几千年了,中国人谁了解来龙去脉,又有谁有兴趣了解?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无利不起早,谁对中国有帮助,谁和中国做生意对中国有利,
谁的技术可以帮助中国,谁的资金可以利用,
中国人还更关心在中东那个地方折射在中国国内的利益.
以色列在中国毫无跟基,在国内没有任何利益冲突,
阿拉伯,意思蓝在中国有几千万人,不幸的是,在中国,这些人现在名声不好,
和主体民族有利益冲突,现实利益决定了思想,
而不是宣传可以改变现实利益.
陳真 發佈日期: 2007.10.24 發佈時間: 上午 7:09
不好意思,刪掉了一些轉貼. 轉貼請註明出處及作者,而且最好請說明一下你貼它的用意是什麼,麻煩做點評論,講點自己的想法而不是一味轉貼,否則豈不是迅速便能貼滿整個版面. 你要別人看一個轉貼,總該說明一下究竟要別人看些什麼吧,否則我若莫名其妙塞給你一本書,一句話也不說,難道你就埋頭苦讀一番?

還有就是愛台灣人士請自重,要學習講道理,而不是總是搞匿名抹黑辱罵等等這些很敗壞的作風,很低能,很沒品,給你們所愛的那個黨以及所謂勇敢的台灣人做出個好榜樣吧.
陳真 發佈日期: 2007.10.23 發佈時間: 上午 6:22
對政客,人們只需努力撤除其權力,而不是非公開性不痛不癢地罵他, 這對罵的人自己只是一種屈辱,對政客卻反而是一種抬舉. 很多人可能不認同這一點,但有句名言說得很對:"政客不值得罵"; 就好像主人怎麼可能會在背後不痛不癢地罵僕人呢? 天底下有這麼窩囊的主人嗎? 僕人亂搞,主人就應撤除其職務,而不是矮化自己,不痛不癢地抱怨或唾罵.

認清這一點,在我看來是很重要的. 也唯有如此,才能適當理解我對一些特定人事物的批評. 我們並不是自貶身價想去抬舉這樣一些根本不值得尊敬的人,我們之所以批評,只是想藉著這樣一些人事物來做為一種 """""""""例子""""""""""",說明背後的一些原則性的想法或價值觀以及美學鑑賞方式.

倒扁倒得火熱的那段時間,我反而大多是批評倒扁的一方,我發表過一些文章,例如 "獵扁如獵巫",我說,這些看風向倒扁的人,他們突然對道德如此重視,彷彿他們今天才知道這一切政壇萬象似的. 可是,這有可能嗎? 連我這樣一個早已遠離政治圈十幾年的人都知道,這樣一些所謂貪瀆,不過是政壇每天並且幾乎是每個政治人物的餐前小菜,恐怕連幾粒花生或醬瓜的重要性都稱不上,真正的貪瀆怎麼會是這些呢? 這些倒扁者本身難道真的有這麼清純無知且崇高? 他們在各方面所獲得來自當權者的庇蔭,難道不就是同樣的貪瀆與私相授受?

真正的貪瀆絕不是什麼價值僅幾百萬或幾千萬的發票,而是比方說民進黨大量賤賣國土給財團的官商勾結,比方說一片土地一百億,也許十億就承租轉售了,然後大家再到後台一起分贓. 這樣的土地面積恐怕有幾十個日月潭那麼大. 但這樣一些真正的 "賣台" 行為,卻反而不是倒扁者或媒體所關心.

當阿扁成為過街老鼠時,你看,連他的一些長年跟著吃香喝辣的 "貼身侍從" 例如羅文嘉,竟然也義正詞嚴地譴責陳水扁,一副遇人不淑被人騙了的清純模樣. 然後還結合一些衣冠楚楚的名人雅士及沙發上的什麼 "學運世代" 發起什麼 "新民進黨運動" 不是嗎?

尼采說得對: "當惡棍成為眾矢之的,惡棍便成為替罪羔羊". 這些只不過是一年前的事不是嗎? 可是,如今當陳水扁位子再度坐穩,人們卻似乎早已忘得一乾二淨.

當時我痛罵這些主流媒體所力捧的名流雅士及什麼 "學運份子" 兼 "理想主義者" 等等倒扁人士撇乾抹淨見風轉舵之可恥(許多精采對話還一度出現在這個留言板上),也許你當時聽了不能認同我的批評,但是你如果再回頭看,恐怕就能相信我的判斷.

比方說羅文嘉最近幾天接受陳水扁的 "徵召",為扁一席憂國憂民的談話很感動,於是決定應扁所邀出來參選立委,同樣說是為了理想,為了黨國,為了愛台灣,為了顧全什麼 "大局",講得好感人,可是,難道各位的道德感真的看不出來這樣的行為在道德面上的齷齪?

我們根本不必擔心什麼 "三寶" 那樣的一些言語粗俗的政治人物,但得擔心那些會看時機進行 "論述" 會看風向進行 "批判" 會哭會公開感動給你看而且衣冠楚楚滿嘴理想卻左右逢源的所謂開明人士或 "理想家",那才是真正的道德之賊.

回到台灣後,一些朋友稱讚我早在1993 年左右就開始 "倒扁",1998 年開始倒民進黨,我在2000年民進黨上台的前一天還公開說若民進黨明天當選,台灣將開始在各方面沉淪,我說這個不擇手段的 "大壞蛋陳水扁" 會比老 K 更可怕,會更進一步腐化台灣. 可是當時相信我的人卻很少.

朋友們說我為何這麼早就能洞燭先機,但這並不是因為我有著什麼預知未來的能力,而是因為這實在是太好判斷了,如果我們靜下心來撇開所謂立場,我們就能輕易看清道德面上的各種是非美醜.

一個臭雞蛋並不需要把一整顆蛋都吃完才知道它壞了,如果我們能增加一些道德敏感度,便能相當精準地判斷過去與現在,進而看見未來,而且也不會輕易被擅於表演擅於結合媒體的政客或什麼理想家所騙.

不要以表面意見的相似性來結交同志,真正的同志應該是一種道德面上的志同道合,而不是結合在某個旗幟下.
仔仔 發佈日期: 2007.10.22 發佈時間: 上午 8:42
中國時報 F2/國際新聞 2007/10/15
《陸以正專欄》「星火燎原?」 美捲入土耳其與庫德族之爭


【陸以正】
  
美國在中東真是流年不利,這次又無緣無故被捲入了土耳其與庫德斯坦間的爭執。肇因是國會眾議院外交委員會通過不具拘束力的決議案,將90幾年前鄂圖曼帝國(Ottoman Empire)殺害150萬亞美尼亞人(Armenians)的歷史事件界定為種族屠殺(genocide),惹得土國召回駐美大使,揚言土境內軍用機場將停供美國使用,直接影響美軍對阿富汗與伊拉克的後勤作業。

  此事發生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期,1915至1917年間。鄂圖曼帝國早已灰飛湮滅,變成土耳其共和國。然而遍佈美國,尤以加州為多的亞美尼亞人後裔,鍥而不舍地年年炒作這筆陳年舊帳,動機雖值得同情,也有些無聊。白宮與國務院正在努力與土耳其政府溝通,希望挽回瀕臨破裂的同盟之誼。

  台灣少有人知道,被屏除在聯合國之外的300多個不同族群,1991 年成立「不具代表權的人民與民族組織」(Unrepresented Nations and Peoples Organization, UNPO)。美國的波多黎各、阿拉斯加和夏威夷都有鼓吹獨立運動的團體加入為會員。

  無巧不成書,上星期土耳其與伊拉克間也爆發了一場危機,UNPO會員的「庫德工人黨」(Kurdistan Workers Party,庫德文PartiyaK arkeren Kurdistan,簡稱PKK)有軍隊,有地盤,割據伊拉克北部鄰近土國的省份,經常向土耳其境內發射火箭,或入侵數十公里後打了就跑,使土國上下忍無可忍。

  PKK如此猖獗,自然是拜聯軍入侵伊拉克,推翻哈珊之賜。聯軍今日在伊境內的部署,大體上美國負責中部即首都巴格達與鄰近各省,英軍負責巴斯拉(Basra)海港與南部各省,而將北部原本就是庫德人的居住區,交給庫德族自治政府。

  庫德族要達成獨立建國的目標,牽涉實在太廣。他們祖居的地區除伊拉克北部佔地最廣外,還包括土耳其的東南部、敘利亞的東北部與伊朗的西北部。這些國家有哪個肯放棄極具戰略意義的邊境省份呢?答案是一個都沒有。

  1970年代,領導庫族激進分子的歐加瀾( Abdullah Ocalan,外號「阿波」,Apo),挾宗教狂熱與左傾思想,把追求獨立建國和半生不熟的馬列主義混在一起,成立了PKK,從此為鄰近各國帶來無限困擾。初期以暗殺土國官員、在海外土耳其使領館放置炸彈為主要鬥爭手段。

  前蘇聯崩盤後,PKK不再提共產主義,強調伊斯蘭教義,甚至利用婦女做犧牲品。土耳其政府調查結果,1990年代後期15件自殺炸彈案中,竟有11件是婦女幹的。所以美國、歐盟、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先後都將PKK列入「恐怖組織」名單。

  兩伊戰爭時,雙方都利用PKK去擾亂土耳其的政軍機構。1999年,阿波在非洲肯亞被希臘安全單位捕獲,要遣送回希臘時,美國中央情報局和土耳其國家安全局竟然聯手演出一場電影式的劫機,把他搶回土國受審,被判處死刑。

  阿波向歐洲人權法庭申訴,土耳其自知理虧,迫於國際輿論壓力,把死刑減為無期徒刑。失去了領導人的PKK乃逐漸轉變策略,PKK在首領被捕時與去年9月,兩次片面宣布對土耳其「停戰」。但土國總理厄爾多安說:「僅國家間才有停戰,我們與恐怖團體之間,沒有停戰那類名詞。」

  今年7月土國選舉國會議員,PKK公然恫嚇在庫德族聚居區內的其它民族不要出來競選,否則會「面臨死亡」。土國政府資料顯示,自1 984年迄今,因PKK行動喪生人數達3萬7000人,其中僅4568為軍人,其餘都是無辜的老百姓。

  美國也不能脫卸責任。我看到《紐約客》雜誌報導,美國從兩伊戰爭時起,就支持PKK在伊朗境內的分支機構PJAK。英國《每日電訊報》專訪PKK軍事首領Murat Karayilan時,後者坦承他與美國官員經常在伊拉克北部會晤,接受美國資助,鼓動伊朗境內庫德人與德黑蘭政府作對。

  這次危機發生在9月29日,PKK游擊隊越境在土耳其的Strnak鎮伏擊一輛小巴士,造成13人喪生,其中7人是自衛隊員。依照國際法,土國軍隊本可行使現場追捕權(right of hot pursuit)直接進入伊拉克,總算自知克制。

  美國已在斡旋,原想阻止土軍越境攻入伊拉克北部。因為兩國不可能為一場無意義的邊境衝突開戰;土耳其作為北大西洋公約會員國,也無法過份責難風雨飄搖的伊拉克民選政府。但現在加入了莫名其妙的亞美尼亞種族屠殺案,把問題越搞越複雜,難以收場了。
陳真 發佈日期: 2007.10.21 發佈時間: 上午 12:50
除了罵它不會有生命危險與牢獄之災之外,民進黨的一切作為與昔日國民黨不但沒有什麼兩樣,甚且變本加厲,連過去妝點門面的表面矜持與形式正義都省了,吃相難看,毫無羞恥心.

陳真
........................

東森

入聯/上級施壓! 24年超然的科博館也淪陷了...

更新日期:2007/10/20 16:50 記者:記者陳佳鈴、江志男/台中報導

政府宣傳入聯公投,連學術單位國立科學博物館也淪陷了! 從兩個禮拜前,科博館的外牆上高掛兩幅入聯公投的布幔,還特地選在遊覽車下車的後門,經過民眾發現的都議論紛紛。向來都和政治力SAY NO的科博館表示也很為難!因為預算掌握在教育部手上,對於上級的要求,只能照辦。

「牽手護台灣、加入聯合國」兩幅將近7公尺高的布幔,就掛在科博館的外牆上,懸掛的地點位在科博館的後門,也是遊覽車下車的地點,掛在後門似乎有特別用意,不過可能是布幔太高,加上陽光折射,路過的民眾很不給面子,頭連抬都不抬,記者詢問後不是說沒注意,就是說現在才看到。

10分鐘內至少100人經過,算算抬頭看見這項政府宣言的人,卻不到個位數,術單位扯入政治色彩,大多數民眾都有不好的觀感。科博館遊客說,這個地方掛一個跟博物館主題不相關的布條,其實沒有太大的意義,反而會覺得很突兀。

民眾之所以這麼反彈,是因為過去兩任館長歷經國民黨民進黨執政時期,政治人物想藉場地宣傳,館方全部拒絕,如今連科博館都失守了,掛了和主題一點都不相關布幔,館方說有苦難言。

科博館督導張元星說,科博館本來也不想掛,但上級單位(教育部)一直要求我們,我們也不能置之不理。據了解原本教育部計劃掛的布幔更大更長,教育部是上級單位又掌管預算,這麼尷尬的超級任務,下屬單位無奈只能照辦,也讓堅守了24年的科博館,在這股政治漩渦裡也淪陷了。
陳真 發佈日期: 2007.10.21 發佈時間: 上午 12:34
剛刪掉愛台灣的阿西之留言一則.

一個人可以有任何一種立場或思維,但一直到現在,憑良心講,我真的還不曾遇過一個思考議論能力良好的愛台灣人士. 你幾乎可以把所謂愛台灣和阿西畫上等號.

他們有 "傑出" 的鬥爭與傷人能力,卻完全沒有思考及辯論能力. 或許這並不是因為他們智商很低,而主要是因為他們擁抱一種無法經由理性辯護的立場,於是只好用一種針對個人或特定族群進行鬥爭的方式去維護一種道德上或甚至邏輯上都不可能維護的政治立場與偏執.

這樣一種妖氣,就跟往日 "我愛中華" 一樣,終將煙消雲散,因為它缺乏一種說服力與內在邏輯;它只能訴諸狂熱與某種排外情緒甚至仇恨,就像昔日紅衛兵想打倒傳統文化與西方文化一樣,用各種邪惡手段對付異己,短時間內呼風喚雨,不可一世,但從歷史眼光來看卻極其短暫.

可悲的是,就跟絕症一樣,它之消散往往帶走半條命,就像文革十年對中國的傷害一樣,台灣目前就是處在這樣一種病情迅速惡化的階段.

如果詩能救世界,事實上 "邏輯" 也一樣能救世界,當我們具有良好的思考能力與見識,我們就不容易被政客或各種妖言所迷惑.
陳真 發佈日期: 2007.10.17 發佈時間: 下午 11:47
這也是一封給院內的公開信:

..........

謝謝林醫師指教.

古時候有個人叫葉公, 是龍的粉絲, 很喜歡龍, 逢人便談龍, 歌頌龍的偉大與美麗, 希望大家都要愛龍, 龍龍龍讚美個不停, 龍在天上聽久了, 很感動, 於是就由天上下凡出現在葉公面前, 葉公一看卻嚇壞了. 這就是成語 “葉公好龍” 的由來.

我的感覺也是這樣. 之前待過的醫院大多整天談錢, 沒遇過這麼喜歡談道德與價值的醫院, 讓我不知道是否該表示 “感動”. 不但有 “價值觀”, 還有 “核心價值” 和 “使命” 與 “願景” 等等, 既重視 “健康尊嚴”, 而且 “健康至上” “生命無價” 等等, 這樣還不夠, 還有更高難度的 “正直誠信”. 這樣一些漂亮話, 半年多來, 科內科外還有各種email 和slide, 聽了看了恐怕不下三十次.

大門口不是還有一座浩浩蕩蕩的 “倫理牆” 嗎? 牆上寫滿人類各種崇高理想與價值. 這樣還不夠, 大夥還必須默背外加申論題. 除此之外, 還有主管們所經常 “分享” 的各種員工美德講義等等, (一般員工大概沒這膽子 “分享” 這類道德教誨與良好行為規範), 彷彿你得小心言行, 做一個好國民好員工, 千萬不要有著美德講義中所批評的諸多不良特質.

這些話如果聽三次五次, 倒也罷了, 就當做沒聽見吧, 可是, 當一組崇高的道德辭彙反覆聆聽三十次五十次時, 為了避免心靈分裂的危險, 我就不禁想問問: 此話當真? 如果當真, 那你真的知道自己在講什麼嗎? 如果當真, 還會這樣那樣考試或整天掛在牆上或嘴上而不見實踐嗎? 如果當真, 那我們是否應該嚴肅認真地面對各種與此相違背的院內普遍現象或文化? 邏輯上, 你總不可能三令五申要大家對道德與價值當真並時時謹記在心, 但卻又同時希望大家不要太當真, 馬馬虎虎隨便聽聽說說便罷.

華人一般不敢表示意見, 並不是因為我們沒有想法, 而是因為大家都很有歷史感,歷史告訴我們, 所謂 “歡迎提出意見” 往往是個陷阱, 講真心話通常是會倒楣的. 這也許正是為什麼我在私下總是會接到不少同事的來信或者邀約當面談話, 熱切地發表各種見解或感想或反彈, 但他們卻從不願公開表示意見, 他們說, 這需要 “道德勇氣”. 可是, 為什麼公開發表意見需要勇氣冒著什麼危險呢?

這醫院顯然有著一種很壓抑的氣氛, 甚至可說噤若寒蟬, 特別是權力位階越低者, 簡直完全沒有對道德事物發表談話的餘地, 只能單向聽訓! 可是, 知識有專家, 在道德與價值面前卻人人平等.

我之前沒待過公家醫院, 不知道是否公家醫院都這樣? 私下八卦非常非常多, 反彈很激烈, 甚至講起壞話簡直不堪入耳, 但讓我很驚訝的是, 公開時彼此卻又嘻嘻哈哈打成一片, 溫馨得不得了, 對上級各種措施更是一概擁護, 但私下絕非如此.

我的異議不外就是基於這樣的一種 “葉公好龍” 背景, 如果大家真的這麼喜歡龍, 那我們就請龍現身吧, 看看真實的龍跟掛在牆上或嘴巴上的龍是否長得一樣.

不過, 再怎麼說, 我都沒有冒犯任何人之意, 還請相關人等原諒. 若依真實情況, 我的每個句子背後其實都該打上一個微笑, 而不是咬牙切齒. 不過, 喜歡數學的人往往有點人面獸心, 有著跟禽獸一樣的心 (我是說飛禽走獸), 感情很直接, 對就說對, 錯就說錯, 喜歡就說喜歡, 不喜歡就說不喜歡, 不會拐彎抹角, 不擅外交詞令. 今天若是面對面談話, 或許你們就會知道這些犀利的雄性話語背後, 不過是一顆柔弱似女子的心.

之前傳過一篇 “非暴力: 一個愛情故事” 的文章在這 mailing list上, 裏頭批評王崇堯教授 (同時也是王牧師) 不惜與中國打仗的想法, 但各位可能不相信, 王老師一家人與我夫妻倆交情甚篤, 他在劍橋當訪問學者一年, 我和我太太是他家常客, 晚餐經常在他家解決, 無所不談.

之前我還寫過一篇文章好像叫做什麼 “告白” 的, 流傳甚廣, 批評盧俊義牧師等人之 “愛台灣” 愛到有點歇斯底里, 不明就裏的人可能會以為我們有仇, 但事實上我與盧牧師相識超過20年.

近幾年我還寫過許多文章登在報上批評林義雄的種種言行, 但是, 我出國留學申請劍橋的推薦人之一, 正是林義雄. 林宅血案後, 他曾在劍橋當過一年研究員; 不但替我寫推薦信, 而且還因為我經濟狀況一直很不好 (大學助學貸款畢業後當了四年醫師才終於還清), 出國前他還寄來一大筆錢, 前後幾次加起來十幾萬. 我太太一度返國沒地方住, 就住在他家.

我要說的是, 不要把批評看成一種攻擊或什麼不溫馨不和諧; 就像治病一樣, 醫生除了指出問題, 不需讚美病人頭髮烏黑柔順牙齒潔白身材誘人, 同樣地, 一個機構的進步是透過內部的檢討辯駁與批評, 查找問題所在, 而不是透過報喜不報憂或各種言不由衷的官樣文章, 甚至進而敵視異議, 或使心懷異議者噤若寒蟬. 長久下來, 這只會使機構萎縮落伍, 而不是使之茁壯成長.

實證經驗告訴我們, 凡是 “異議” 越能呈現的社會或機構, 也往往越趨於穩定, 越能蓬勃發展. 美國這國家雖然外交政策很可惡, 但你很難否認它的強大一部份是因為它建立了一種高度異質卻又能容忍異議的文化.

相反地, 北韓同質性很高, 舉國上下一片溫馨, 少有不同聲音, 但我們很難想像這樣的社會能穩定成熟地發展. 正如達爾文理論, 它之高度同質性且壓抑突變種, 使它缺乏了一種應變外在刺激的珍貴能力.

至於人與人之間, 我當然希望人與事能徹底分開. 比方說我很不喜歡心理分析, 我比較相信生物精神醫學, 但我有許多同行好友卻整天搞心理治療心理分析, 我對他們說這些東西很沒營養, 簡化了心靈與大腦的複雜, 但他們並沒有因為我批評了他們的最愛而對我不滿, 或許這是因為他們知道我的批評對象是事而不是人.

總之, 請諸位別介意. 我也不太好意思打擾諸位信箱, 但我常想起一句古希臘諺語: “人類的知識與智慧是透過不斷的辯駁而增長”. 今天如果我們所面對的只是一種技術問題, 那很好辦, 只要開個會交待分配一下工作任務就解決了, 但如果今天我們面對的是一種文化或一種價值觀或甚至道德問題, 光是靠開會或 “震怒” 恐怕無法解決. 一個東西是如何被建構, 它就只能如何被解構, 就像打開許多死結一樣, 只能循著纏繞糾結的原路, 緩慢繁瑣嘮嘮叨叨地逐步解開每一個結.

過去當過黨外雜誌編輯, 常寫稿, 有時覺得挺無奈, 因為我又不是什麼學者專家, 我當時只不過是個醫學系大三學生, 能懂得什麼呢? 於是我常想起林義雄當時寫在黨外雜誌的一篇文章叫 “笨鳥先飛”, 簡單說就是拋磚引玉. 我們常寫並不是因為我們喜歡寫或以為自己很行, 不是這樣, 我們帶頭寫或帶頭衝, 不過只是因為野人獻曝笨鳥先飛.

林義雄的原文是這麼說的, 他說: “每當我感到疲憊不堪, 感到這不是我的能力所能負荷時, 我總是以 ‘笨鳥先飛’ 這句話來勉勵自己, 我希望背後有許多更優秀的鳥兒隨著起飛.” 這話一直讓我蠻感動的.

正如古希臘人所指出, 知識或智慧的增長需要一種議論辯駁的 “空間”. 但這空間並不是乖乖在那邊等著我們來享受, 這空間往往是經由各種異議之堅持不懈而開創出來的. 總得有一些不知愛惜羽毛甘願自毀前程或甚至不要命的烏鴉跌跌撞撞起飛, 或許才會揮灑出那麼一片自由開闊的天空. 在這片天空下, 心靈得以解放, 就如林義雄生平最愛的羅素那句話: “我嚮往一個充滿喜樂的世界, 在那裡, 心靈得以擴展, 希望無窮”.

陳真 2007. 10. 17
陳真 發佈日期: 2007.10.17 發佈時間: 上午 7:22
民進黨為選舉搞什麼入聯,它媽的什麼時候變成什麼 "全民期盼"! 天底下會有什麼政策是全民期盼的?

只要是政府政策就是全民期盼,要怎麼搞都行? 這些可恥的政客! 張俊雄還是我加入黨外公政會的介紹人哪.

若真的要以台灣名義加入聯合國,應該先改國號為台灣不是嗎? 純粹騙人的選舉把戲.要怎麼騙人我都沒意見,但不能侵犯個人自由與財產.這些人不是不懂,而是根本不在乎. 他們在乎的只是個人權力和利益.

陳真

...............
央廣

郵件蓋入聯郵戳 張揆:無法參加國際組織應被瞭解

更新日期:2007/10/16 11:39 記者:張嘉芳

為了配合政府宣導加入聯合國政策,台灣郵政公司日前也在一般郵件上加蓋中、英文版本的入聯戳章,卻引發侵害個人隱私的疑慮。對此,行政院長張俊雄16日表示,入聯是政府政策,也是全台灣2,300萬民眾共同期盼,台灣必須讓世界知道無法參與國際組織的限制與不平等。

為配合推動加入聯合國,台灣郵政公司也從10月5日開始,在國內互寄與寄到國外的信件上,蓋上中文「加入聯合國」以及英文「UNforTaiwan」戳章,此舉引發在野陣營強烈不滿,認為台灣郵政拿人民納稅錢幫民進黨做事。

對此,行政院長張俊雄表示,政府從1993年開始就持續進行入聯活動。雖然目前還沒有辦法達到預期效果,不過當前台灣主流民意就是入聯,這不但是政策,也是全民期盼。因此,他認為這是一件很正當的事。張俊雄強調,台灣無法參與國際組織,有必要讓全世界知道。張俊雄:『因為我們沒有辦法加入國際組織,不管是我們的傳染病,也不管很多我們對外的溝通都被限制,事實上加入國際組織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這個是全民,也事實上國家需要,而且也是長期以來奮鬥的一個目標,應當讓人共同來瞭解我們當前的情形。』

但國民黨陣營仍舊砲聲隆隆,批評台灣郵政亂搞。台灣郵政公司總經理吳民佑則一再強調,一般郵件加蓋入聯戳章是配合政府政策,並沒有侵犯個人隱私權的問題。
陳真 發佈日期: 2007.10.17 發佈時間: 上午 7:14
東森

入聯/不滿私信被蓋戳 陶維極:美國會蓋布希加油嗎?!
更新日期:2007/10/16 15:25 記者:政治中心/綜合報導

臺灣郵政擅自在私人信件上蓋UN FOR TAIWAN戳章,惹惱了外籍老師陶維極,這一位在台灣住了30多年的英文老師大罵,這是獨裁國家才會出現的事。他也認為,從台灣到美國高喊著「UN FOR TAIWAN」的入聯口號,英文文法更是錯得離譜。

英文老師陶維極表示,「好比譬如說,下一次布希要連任,他可不可能叫美國郵局在信封上面蓋說:布希加油,這不可能,有的話,馬上就下台,因為這個是違反,你沒有爭取人家的同意。」
陳真 發佈日期: 2007.10.17 發佈時間: 上午 7:10
只要是政府政策,人民就必須奉上私人財物配合宣傳?

有這樣的官員真是很可悲,台灣離民主還有十億八千萬光年. 這些喝過洋墨水的人不可能不懂這些民主法治的 ABC,而是一朝權在手便把令來行.

陳真
=================

東森

入聯/外國人不滿信件蓋戳 謝志偉公佈電話:歡迎來討論
更新日期:2007/10/16 10:12 記者:政治中心/台北報導

入聯郵戳太鴨霸?一位住在台灣超過40年的外國人陶維極,因為不滿寄往美國的私人信件強遭郵局加蓋入聯戳章,透過媒體向政府抗議。對此,新聞局長謝志偉16日上午強調,入聯是國家和政府的政策,他也同時公佈電話,強調如果這位外國朋友有意見,「歡迎來討論」。

因為愛上台灣的文化和人情味,已經住在台灣超過40年的外國人陶維極,因為一封寄往美國給未婚妻的信件,遭蓋台灣入聯郵戳,高分貝透過媒體表達權益遭侵犯的不滿。

一口標準國語,陶維極不滿地表示,「很荒謬也很丟臉,因為這完全不是我的立場!」陶維極寄信給住在美國的未婚妻,透過未婚妻的提醒,才發現竟然有這樣的事情,他也強調,這是私人的信件,不是政府機構的信件,不應該被蓋上政府的政策郵戳,「這種作法是獨裁的作法。」

對於外國朋友的不滿,謝志偉今天相當嚴肅回應表示,蓋上台灣入聯的郵戳並不是問題,因為這正是為台灣而用,尤其是入聯是國家和政府的政策,意義就和反菸反毒意思是一樣的。

謝志偉強調,UN for Taiwan 是國家的政策,政府當然會貫徹執行,他也公佈電話「33567700」,歡迎這位外國的朋友,有意見可以前往天津街新聞局辦公室來討論,「NO PROBLEM」!

不滿權益被侵犯的陶維極,同時也指出UN for Taiwan 口號的文法錯誤,強調UN for Taiwan 的翻譯是「給台灣的聯合國」,是「很奇怪的用法」。

據了解,目前台灣由政每天是從國內互寄的郵件中挑出3萬5千封蓋上入聯郵戳,至於寄往海外的則是挑出1500封,不過,寄到大陸的信件則是能免則免,以免遭退件。
陳真 發佈日期: 2007.10.17 發佈時間: 上午 7:05
中廣

信被蓋入聯戳章 律師:可告郵局索賠
更新日期:2007/10/16 13:00

台灣郵政在私人郵件上蓋上「UN for TAIWAN 」的入聯標語,除了引起民眾抗議外,也有可能侵犯民眾的財產權。法界人士表示,由於郵件是屬於通信者的財產,因此民眾如果不能接受這樣的戳章,可以打民事賠償官司,主張郵局侵權、要求賠償。(陳鳳如報導)

媒體報導,台灣郵政從十月五號開始,對國內互寄和寄到國外的信件,每天挑選數萬封蓋上中英文「加入聯和國」的戳章,引來民眾抗議,對此,律師李永然表示,郵局處理民眾信件可以蓋上郵戳,但除了郵戳外,沒有權利再蓋其他的戳章,因此他認為,郵局擅自蓋上除了郵戳之外的戳章,是於法無據的。:「而且每個信封是屬於通信者之間他們的一個財物,信封也是一個財產,所以,像這樣的一個沒有任何依據就在別人的信封上蓋上不一定為別人所接受的戳章,這是屬於一種侵權行為。」

李永然也表示,根據民法第184條,故意或過失不法侵害他人權利的話,是必須要負損害賠償責任的,所以,如果有民眾的信封上被這蓋上這樣的戳章,而民眾不能接受,是可以向郵局主張侵權行為、請求損害賠償。
陳真 發佈日期: 2007.10.17 發佈時間: 上午 7:04
很荒唐很可惡吧!

.................

聯合

私人信蓋入聯宣傳章 老外氣炸

更新日期:2007/10/16 07:20 記者:記者陳俍任、張錦弘/台北報導

政府推動入聯,無孔不入,連私人郵件也不放過。

自十月五日起下令,要求台灣郵政針對國內互寄與寄到國外的信件,每天挑選數萬封蓋上中英文的「加入聯合國」、「UN for TAIWAN」戳章,引起民眾嚴重抗議。

補習班外籍老師陶維極向本報投訴,抗議郵局侵犯他的言論自由,擅自在他寄到美國給未婚妻的信件上蓋上「UN for TAIWAN」的入聯標語,他怒指這是獨裁作法,政府不能利用私人郵件當作執政黨宣傳品。

陶維極(Talovich)說,他在台灣的補習班教英文,未婚妻在美國波士頓,兩人時有書信往返。上周四,陶維極寄信到波士頓給未婚妻,未婚妻質疑他為何要蓋這個戮章,他才發現私人信件被郵局蓋了不相關的戮章,「完全沒爭取我的同意、違反我本人立場、侵犯我發言權、冒犯我的言論自由。」

他表示,如果是政府的宣傳品,要怎麼蓋都沒關係;可是在私人信件上擅自蓋章,就太荒謬了,這在美國是不可能發生的。

一個好國民應思索時事、凝聚成意見,只要不造謠、不誹謗、不教唆犯罪,每個人都有言論自由,「民主政府不能箝制民眾發言權;同理,民主政府不可以強迫人民說他不想說的話。」

他指出,「唯一可以安慰的是,這句不成文的英文,外國人一定看不懂。UN for TAIWAN應該是聯合國送給台灣的意思,但新聞局長還說這句英文沒問題,實在看不懂,這不是英文。」

「但是政府侵犯我們的權利,大家要注意。」陶維極認為,不管你贊成公投與否,政府不能利用私人郵件來幫執政黨宣傳,「這是獨裁作法」。

這項政策要持續到十二月底,但有律師指該做法可能有違法之嫌,也有民眾指郵局是侵犯老百姓言論自由,揚言對台灣郵政提告。
陳真 發佈日期: 2007.10.17 發佈時間: 上午 6:47
(續之前的 “像信仰上帝那樣信仰你的志業”)

那篇 “做一個成事的人”, 通篇無一字談到與顧客或與工作本身的關係. 我想那不是在教人如何成事, 而是教人如何 “成功”, 更精確地說, 是在教你如何 “混得開”, 如何成為一個受上級喜歡的人. 但這並不必然意味著你成就了什麼事.

每一個機構都會有上級, 但上級並不是你真正應該效忠的對象, 你該效忠的是顧客是你的工作本身, 而不是上級. 我常想, 如果把我們對上級的那般 “戒慎恐懼” 的心理, 只要轉化其千分之一到顧客或病患身上, 台灣整個醫療品質將大大改觀.

上回我批評那份什麼使命願景核心價值的考卷, 真是很莫名其妙, “核心價值” 的 “標準答案” 之一是 “健康尊嚴”, 而 “價值觀” 的 “標準答案” 則是 “生命無價”. 一個人如果 “”””””””””””真的”””””””””””””在乎這些字眼, 難道他看了之後不會生氣? 誰能理解這樣一些莫名其妙的 “標準答案”? 為什麼 “健康尊嚴” 有別於 “生命無價”? 這兩者有什麼概念上的不一樣嗎? 為什麼 “價值觀” 卻又有別於 “核心價值”? 難道 “價值觀” 所列舉的那幾個 “標準答案” 不算 “核心”, 而只是一種邊緣價值?

唸過三民主義的人知道那種極度的反智與言不由衷, 不就正是如此嗎? 記得以前考大學常被迫回答一些蠢問題, 比方說什麼民權主義的 “特質” 有哪六大項, 民權主義的 “本質” 又有哪五大項, 民權主義的 “精神” 有哪兩點, 民權主義的“特色” 又是什麼…諸如此類, 真是反智到極點! “特質”、“本質” 或 “特色” 或 “精神” 難道有什麼不一樣? 要求全院員工默背這樣一些什麼台大醫院的 “核心價值” 是哪幾點, “價值觀” 又是哪幾點, 不也一樣反智與言不由衷? 這些概念本身根本毫無差異不是嗎? 為什麼要這樣傷害人們對諸多道德信念的尊重與信任?

你不可能用不美的方式追求美, 同樣地, 你也不可能用不正直的方式追求正直或以不道德的方式追求道德. 當你用這樣一些反智兼莫名其妙的考試方式來做事時, 你已經傷害了你所強迫人們默背寫下的那些珍貴德性.

記得郝柏村擔任行政院長時, 要求學生一定要誠實, 為此各級學校開始巴結上級, 要求學生默背行政院所頒佈的 “誠實信條”, 我記得一共有七大項二十六條. 凡是不把誠實當一回事的學生都考了滿分. (聽說本月十九號要來給虎尾分院開幕剪綵的陳水扁肯定可以當誠實信條的指導教授了).

今天, 台大醫院如果真的把 “正直誠信” 當成什麼 “核心價值”, 那他應該徹查哪些員工作弊做答才對, 接著應該要追究責任看這是誰的點子, 因為如果我們在乎正直, 將不會如此糟蹋道德信念, 用一種很不正直的方式強迫員工默背做答 “正直誠信” 四個字做為 “標準答案”.

那就好像一個誠實的小孩, 他如果真的相信誠實, 他將不會相信什麼行政院的 “誠實信條”, 更不會相信什麼誠實必然只能區分成七大項二十六條. 這樣的考試其實只是在告訴他: “這些全是在放屁, 上級交待的, 你就別當真, 乖乖做答吧!”

任何機構都該服從上級, 但服從是服從其工作範圍內的合法合理之行政命令, 而不是服從其特殊或甚至怪異的道德詮釋. 你能在臨床上要求我盡量做各種配合, 但你不能要求我傷害道德信念或傷害美感去做一些很蠢很不正直而且自欺欺人的文書作業. 難道不是正因為我相信並且在乎正直誠信及生命無價等等這些道德信念, 所以我不應該用一種莫名其妙言不由衷的方式去傷害它.

我實在不知道 “健康尊嚴” 和 “生命尊嚴” 以及 “生命無價” 等等幾個詞彙彼此之間有什麼概念上的不同而必須分類為 “核心價值” 與 “價值觀” 兩組不同的標準答案. 我更不相信這些東西竟然會有個什麼標準答案. 哪個醫院不應該正直誠信呢? 哪個醫院不應該尊重生命呢?

前些天有別科的護士同事大概是看我文筆流暢, 跑來請我幫她出點子, 說那考卷好像要再考一次, 她要問我最後一題 “申論題” 該怎麼寫才能拿高分, 那題好像是問說 “我該如何努力工作來配合本院的各大核心價值與使命願景等等”, 我說我只寫了 “拒答” 兩個字. 那護士很訝異, 似乎完全不知道我在說什麼, 於是我就沒再多說.

前幾天院方有人傳話跟我說, 這考試是為了迎合評鑑作業不得不然(聽說必須有百分之八十的員工正確做答才合格). 可是, 正直是不該任意有條件的, 否則我們永遠都能找到各種不正直的藉口. 個人層面可以諒解, 一個人為了考個好成績被迫迎合反智的 “三民主義” 考試無可厚非, 但一個機構實在不該主動去傷害所屬成員對於那些美好價值的信仰或尊重.

任何一個人的道德信念之所以能獲得尊重, 必然是因為當事人實踐了它, 而不是因為當事人 “說” 出了 “正確答案”. 實踐是很重要的, 一個人並不會因為正確寫下 “我愛你” 三個字就能成就一段偉大愛情; 他得為 “愛” 這個字付出各種代價才行.

愛情如此, 道德也一樣, 如果不扯爛污(或扯爛污沒被抓到)就等於正直誠信, 那麼, 幾乎所有人都可以如此標榜自己了不是嗎? 如果道德信念只是這麼一些廉價字眼, 那我不知道它有何意義可言? 哪個醫院不是 “正直誠信”? 哪個醫院不是 “尊重生命”? 難道會有醫院說 “本院的核心價值是: 業績第一論文第一賺錢第一”?

過去戒嚴時期, 光是批評政府缺乏兒童醫療保險導致台灣每年有五千名兒童因貧窮而放棄治療致死, 或是批評黑白掛勾虐待數萬雛妓, 光是這樣一些批評就會成為叛亂罪名及陰謀顛覆政府罪名的一部份, 這樣的時代表面上雖然過去了, 但本質上其實還是一樣, 持續說真話的人總是會倒楣. 大家都知道怎麼趨吉避凶, 我也不例外, 但總有些東西比吉凶還重要, 甚至比自己的生命都還重要.

我很抱歉我的批評對某些人可能不公平, 對長官也不敬, 感謝你們的包容與忍耐, 但我畢竟不是抱著惡意來講這些話. 我想說的能歸結為兩個字: “當真”—對那些美好事物當真, 不要傷害人們對它的尊重, 不要光講漂亮話, 要付諸實踐, 要承擔實踐它的代價, 不要講一套做一套.

陳真 2007. 10. 17.
陳真 發佈日期: 2007.10.17 發佈時間: 上午 4:48
我所處的工作單位有個 mailing list, 所有員工都會收到. 上面偶而會有 "上級" 發一些教化人心的文章. 但我看十之八九是在腐化人心,看了挺感冒. 底下是今天回給全院的一封信.

陳真

....................
無意冒犯, 我倒覺得蘇主任傳給大家的 "做一個成事者", 是一篇爛透了的文章, 對人性完全不了解, 不但不了解, 而且充滿有害的誤解. 若真的照此方式去要求自己或要求員工, 恐怕一切將適得其反.

人的大腦分成兩半, 但心靈卻只有一個. 若如這文章所說,把各種能力和心靈屬性給對立起來, 一邊是好的, 另一邊是不好的, 比方說什麼理性是健康的正面的,而感性卻是負面的不良的有害於工作的, 這難道不是很荒唐? 一個不帶點感性的人, 如何有可能把工作做好? 一個人若不對工作帶有一種 commitment 的心,如何可能光憑著什麼理性做出決定或做好任何一種服務?

不但荒唐,而且自我矛盾. 你不可能一方面壓抑或醜化人性的某些特質,一方面卻又莫名其妙地高度美化另一些特質, 比方說什麼要埋頭苦幹啥也別多說什麼困難都看不見那才是正面的,但是,它的所謂反面, 難道不是照樣也能用同樣的修辭手段描述為謹慎做事不冒進不盲動而且具有發現問題的智慧及指出問題的勇氣?

這(類)文章,在我看來, 全是無聊荒唐的風涼話,對人性對人心對人與人的態度, 充滿偏見,充滿毫無理性的誤解, 這類文章, 往往只是一種缺乏認知意義的修辭(rhetoric),透過修辭, 它儘可美化任何人事物, 也儘可醜化一模一樣的任何一種人事物.

不管是企業或非企業,對工作成員的特質要求沒那麼複雜, 不過就是要求一種專業基本素養, 排除各種與專業不符的表現或惡劣態度,而不是講得好像很複雜很可怕,彷彿稍有不慎就會被扣上不良特質的帽子,但事實上那樣一些帽子, 完全可以扣在任何一種行為或任何一個人身上,因為它只是一種修辭,毫無理性,更無感性,充滿偏見與誤解.

就好像當一個醫生哪需要講什麼崇高德性或弄出一大卡車什麼正面特質, 你只要做到適當回應病患的需求就行, 不要態度惡劣,不要大喊大叫,不要不理不睬,不要隔空開藥,不要偷懶到連對病人也不願多看一眼,不要別人家的小孩死不完, 不要同樣一個錯誤永遠都改不了, 能夠避免這樣一些惡行,那就ok了. 醫生如此,護士難道不也一樣? 所有類型的員工包括主管在內,不是都一樣?

但是,重點絕不是呼籲人心的改變, 而是應貫徹基本要求,盡量以最委婉最不傷人的方式貫徹一切專業基本素養,徹底排除敷衍了事陽奉陰違以及做表面工夫自欺欺人的各種華人固有文化. 就好像闖紅燈就開罰單, 再不聽就再罰更重, 而不是呼籲大家尊重紅綠燈或欣賞紅綠燈的神聖.

至於基本要求以外的部份, 不但不應插手干涉求其一致, 反而更應盡量求取各式各樣的成員特質共冶一堂, 而不是期待大家都服服貼貼都有著一模一樣不痛不癢的什麼 "正面" 特質.

專業素養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一套學問, 不過就是做什麼就要像什麼, 下了班你要幹啥都行, 但是當你穿著某種制服或行使某種專業角色時, 就要做那角色所該做的事, 凡是與這個專業角色有所違背的言行都應該盡量減少.

比方說醫護人員不該總是在護理站或病房走廊大吼大叫,彷彿這裏不是醫院,而是你家客廳可以任你高談闊論. 西方的醫院總是那麼寧靜,連走路都極為輕緩,兩人談話就那兩個人才聽得見, 不會大叫, 不會讓整個病房的人都知道某某床的病人尿液的sample 還沒有留或哪一床的病人幾天沒大便, 更不會以病人的病情取樂或談論其八卦等等. 但是在台灣, 病房卻經常吵鬧不堪,有時我反而覺得當我走到病床邊與病人或家屬談話遠離護理站時才感到一些難得的寧靜.

諸如此類的現象,恐怕才是重點. 這是從 "問題面" 來要求, 你當然也能從 "正面" 來要求, 但是, 如果你連最基本的專業表現都做不到, 甚至連一般人的表現都不如, 吵鬧不休或惡行惡狀, 那就更不用說什麼偉大的正面特質了.

我爸幾年前曾在奇美住院,我休學返國在醫院當二十四小時特別看護當了幾個月,發現一些護士,她們專注著護理工作的那種神情與態度,讓我一輩子都感激在心. 我甚至覺得她們簡直就真的像天使那樣. 她們並不是嘴巴甜, 不會噓寒問暖,但那種認真嚴肅的工作態度, 我想就算一個重度昏迷的病患恐怕都能感受得到.

最近一年則是在成大神經內科病房和加護病房出入,同樣也遇到一些很好的護士. 一個人的好, 並不是因為他為你做了什麼不得了的事,而是他不管做大事或小事時那種帶著善意與尊重的態度.

但我也同時遇到一些惡護士或惡劣的檢驗人員, 他們倒也不是做了什麼傷天害理的事, 但那種嬉戲不正經的態度,讓人很反感,甚至作威作福彷彿跟一個昏迷的老年病人有仇似的 (她們若知道我也是醫生當然就不敢這樣了,但我盡量都不願表明身份,我不希望享有特權).

我相信員工是可以區分好壞的,但區分的方式絕對不是像這篇或這類 "市面上" 盛行的爛文章所說的那樣, 那樣的區分不但是一種幻想,而且是有害的,對人心充滿誤解, 缺乏一種對美醜的鑑賞能力, 分不清什麼是好的美的以及什麼是壞的醜的. 我想那不是在教人如何當一個好員工,而是在教人如何當一個討上級喜歡的員工,關於這一點,實在不需要教,一般人都很擅長不是嗎?

我知道有一本書, 聽說在中國廣為流傳, 許多企業或課堂拿它當教材, 英文書名叫做 "calling". 中國翻譯版叫做 "敬業". 該書簡介請見:

http://www.langlang.cc/ShowPrice.aspx/pid/1111707.html

這書聽說全球有各種語言翻譯, 賣了兩億冊(我懷疑這個數字). 我雖然沒讀過這本書, 但讀過它的一些書評與書中節錄, 在學術上認不認同其各種說法是另一回事, 但我相信它是一本嚴謹動人的好書, 具有說服力. 我所仰慕的一個中國經濟學家茅于軾就很推崇這本書.

這書是根據 Max Weber 在其名著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中對於 "職業" 與 "敬業" 的一些看法來引申. calling 翻譯做 "敬業" 沒什麼不對, 但 calling 一詞帶有某種高於人心的更高力量的召喚之意, 有一種宗教性, 正如該書所言, 你要像信仰上帝那樣來看待你所從事的志業或職業!

韋伯當年去美國旅行, 見識了這樣一種精神而寫下 "新教倫理與資本主義精神" 這本名著, 我在英國十年的最大感受之一也很類似, 差別只是在於我無能寫出什麼想法.

當我第一次走在英國馬路上, 看他們馬路工人那種工作的神情和態度,讓我很驚訝, 彷彿他們不僅僅是工人, 同時也是藝術家,有著一種藝術家的專注與熱情, 不管他們所從事的工作多麼瑣碎與渺小. 這讓我和我太太一直都感到很不可思議, 十年過去了, 但我們所感受到的震撼迄今未消.

要知道啥是好員工其實很簡單, 不妨想像你自己是顧客, 或是建議各級主管或院長副長微服出巡或易容改裝, 假扮成顧客或病人,看你自己滿不滿意,便知道你的員工是好或壞. 當你自己是病人, 當你陷入一種無助或病痛而渴望獲得協助時,你希望別人怎麼待你, 那你就應該那樣待人.

可是, 事實上卻往往不是這樣. 比方說, 當病人或家屬越渴望獲得某種協助時, 我們往往不是在情理法容許的範圍內盡可能提供協助, 反倒是更賣力朝反向去抵制或找麻煩, 彷彿對方是個賊需要防範他的什麼不良需求似的. 每次當有同事義不正詞卻很嚴地跟我說哪個病患家屬懷著什麼鬼胎時, 我總是只能陪笑臉沉默以對, 心裏卻有說不出的難過與悲傷. 當一種文化如此根深柢固而普遍, 你總不可能對每個人訴說這些道理.

比方說一個家屬想早日辦好殘障手冊獲得補助, 這有什麼錯呢? 這是什麼鬼胎? 你不需要為他們做假, 你儘可依法辦事, 但你不該鄙視這樣一種需求或譴責裏頭小小的心機. 我們自己平常為人處事, 為獲得利益的心機或關切之情, 會比這個更少嗎? 比方說前些日子我值班費少算了兩天, 為此幾乎煩惱得想舉牌抗議.

改善上面所說的這些存於公私機構的各種陋習, 在我看來, 比追求什麼崇高表現更重要, 因為如果你連一加一都不會算, 何必老談什麼高等微積分?

若有冒犯, 還請諸位原諒. 我並不笨, 我知道在台灣醫界或台灣社會這樣一種環境如何才能討喜, 討得有權勢者或主流人士的歡心,我深知講這樣一些想法一般只會討人厭或招來各種誤解或污名化, 但我不是很在乎這個, 因為改善這些固有問題在我看來比什麼都重要.

我之所以長年不厭其煩講這些在西方社會根本不需要再多講的問題是因為: 病患是很弱勢的, 他們往往沉默而無力, 很難維護自己應有的權益, 但我們每個人, 包括自己所愛的親朋好友,都有機會成為弱勢者的一份子, 與其說這是為病患或弱勢者講話, 不如說它同時也是在為我們自己謀福利, 因為一個善待弱勢並且深刻理解人性之豐富與多元的社會環境對所有人都會是有利的.

陳真 2007. 10. 16.
學姊 發佈日期: 2007.10.16 發佈時間: 下午 4:15
懷軒,

贈送給巴勒網的珍貴資料已收到.非常感謝 (真是寄了很久沒錯!)

我們的挫折, 相信你在近來網上可以找到共鳴. 董事長每天看電視每天罵人, 我建議他乾脆把電視砸掉, 因為我們半島電台的收訊很不好, 有也等於沒有了. 我現在宿舍沒電視也無報紙, 每天就忙著替學習意願也不太高的學生備課, 生活情緒相當低迷無奈. 但是生活份內該做的事就那麼多, 也無法多想了.

不是有暴露狂把私信公開展示, 只是北上時沒把OUTLOOK通訊錄成功轉成, 已經沒有你的EMAIL了, 等我查出來再寫信, 也會是好久以後的事了......而且我們的困境, 應該也是很多巴勒網朋友的困境.

還有一事要問問你也問問大家, 有沒有人會貼照片的? 何力兄前陣子寄來上次香港活動的許多照片, 但是版主最近比較忙 (照片蠻多張的, 貼時也需要重新排版面), 我則是還不具有貼照片的技術, 董事長就更不用說了. 所以如果有會操作MT後台並且會貼照片的朋友, 是否可以跟我們連絡. 不過基本上還是希望是"相識"的朋友. 因為這任務得洩露後台密碼, 萬一密碼不小心落入恐怖份子手中, 趁機摧毀本電台, 那就不好了!!!

學姊

由於返鄉機會少, 你的信只有節錄片段朗讀給董事長, 也有轉達有關"a state of affairs"的疑問. 就請董事長私下或公開開示了!
陳真 發佈日期: 2007.10.16 發佈時間: 上午 2:57
各位有空不妨看看這裏:

http://www.indymedia.org.uk/

裏邊有一些有關反軍火貿易的報導. 另外還有前英國駐Uzbekistan 大使 Craig Murray 對英美支持刑求逼供的指控.

回國前,我們有個純粹念頭,想做一些反軍火貿易的事,比方說,印一些單純陳述事實的傳單,然後就像學姐以前在劍橋的 "women in black" 那樣,穿著黑衣服,每兩周或每個月就我們兩個人在某個定點靜站一小時.

這事很簡單,但一想到台灣這種環境,想到將會惹來的各種可怕的攻擊和抹黑以及各種不可思議有口難言的懲罰和扭曲及八卦報導等等等等等,我就怯步了.

剛剛看今天的電視新聞,軍方在此次國慶大典之前便密切培植軍方美女主播,瞧!! 這位才 72 年次(1983年),身材窈窕,聲音甜美,雖然播報速度有點慢,但笑容更是甜美,迷倒軍中每個阿兵哥呢! 影片一上網,整個軍方網站立刻塞爆!! 可別看人家楚楚可憐喔,人家可是官拜上尉,每天搬重物練舉重喔!

除了這些,就是選舉新聞口水戰,或是什麼國旗辣妹,連馬英九都看得眼睛直瞪呢? 讓我們來訪問一下馬英九,"覺得如何啊","ㄟ,喔,不錯不錯,很有創意",你瞧,連馬英九都要流口水了.

民進黨那邊也不遑多讓,派出高叉旗袍台妹,其中更有圓山飯店董事長宗才怡喔,夭壽喔,竟然開高叉叉到大腿根,這一招有效嗎? 能增加人氣嗎? 觀眾只忙著眼睛吃冰淇淋,是否有效恐怕只有當事人心裏最清楚.

台灣人每天看這樣一些根本不是新聞的 "新聞",難道真的都不會感到憤怒? 難道你真忍心讓自己的小孩接受這樣一種社會的人格污染和智能愚化?
陳真 發佈日期: 2007.10.16 發佈時間: 上午 2:21
銘家,轉載可以啊. 謝謝.

可以順便告知轉載至何處嗎? (私下告知或公開告知都行, 我的 email: emirchen@gmail.com).

我雖自稱哈巴狗企業董事長,轄下有巴勒網與親系譜,但巴勒網真正管家是怡靜和學姐,大家如果看到一些我寫的東西,看了不爽或不屑,可別把鄙夷的感覺牽扯上巴勒網.

我不知道你的信箱啊,你是不是寄給巴勒網的編輯信箱了? 如果是,過兩天我再問問學姐那信箱何在,因為我們已經一年沒有時間去管那個信箱. 不好意思.

如果有人寫信到那個信箱,過了許久沒有回音的話,那是因為我們實在太忙太忙...每天僅有零零星星破破碎碎五分鐘十分鐘那樣的一點忙裏偷閒的時間,暫時無暇顧及許多應該顧及的事.

學姐說既然這麼忙,是否要關閉巴勒網一年,但我覺得沒這必要;畢竟沒有人規定一個網站多久之內要貼上新文章.
吳銘家 發佈日期: 2007.10.15 發佈時間: 下午 7:32
陳真, 您好:

我是個研究生, 幾個月前造訪巴勒網, 覺得很震撼..
我希望轉貼站上文章在我的部落格, 讓更多人能知道巴勒斯坦的實況與那群為和平努力的志工們..
台灣太少人關心這些事了, 我想讓多一些人看到..
不知您允許我的轉載嗎?

吳銘家

ps. 煩請回信至我的信箱
陳真 發佈日期: 2007.10.15 發佈時間: 上午 12:21
剛剛寫給那位候選人的一封信

...........

搞選舉何必污名化到動物頭上來?! 動物當然不會理解這些旨在進行政治操作的人為概念. 就算人也根本不必要去理解這樣一些東西, 生命的尊嚴並不是建立在一種政治概念或甚至選舉概念上.

講話文明點, 注意一下吧!

陳真

=====================
民視

被罵笨蛋 謝: 禽獸不了解尊嚴

更新日期:2007/10/13 17:09

謝長廷昨天邀馬英九針對入聯的國家名稱進行辯論,卻被回了一句【笨蛋,問題在經濟】,謝長廷今天表示,經濟只是表象,真正的問題還是在政治上如何為後代子孫爭取國家尊嚴,像豬狗禽獸就不會了解這些。
陳真 發佈日期: 2007.10.14 發佈時間: 上午 2:10
各位看看便罷,別問我知識上的問題. 留言板畢竟不是黑板.

P.S.: 實在很沒意義,沒有人會比我更厭惡自己所寫的一切,就像用過的衛生紙, 就像鸚鵡支支唔唔, 毫無價值.

XX 叫我給巴勒網貼一些文字, 給一些 "正經" 刊物寫些稿,不要只會寫報紙或寫留言板等等這些迅即消失的版面, 但每一個印刷出版的白紙黑字,都讓我感到挫折,我看不出自己寫的一切文字有何刊登價值.

一個把一生都獻給文字的人卻覺得自己的文字低劣庸俗,我真是不知道這輩子除了自言自語然後消失在土壤裏之外, 還能做些什麼.

這二十幾年來,已經寫了上千萬字,卻無一字值得留存, 履歷表著作欄永遠掛零. 我該怎麼跟人解釋我每天浸淫書海,究竟都在忙些什麼?

一個沒有才華的人, 卻日以繼夜想寫一本好書,這書已耗掉我大半青春,但它依然停留在第一章第一個句子,彷彿必須把千萬字濃縮成一句話時,方才成書. 難道我是在尋找一種在文字中根本找不到的東西? 一種嘆息? 一種像 "家" 那樣的東西? (怪人夜裏說怪話,別回應.)

秋 日

By R. M. Rilke
北島譯 (我改了幾個字)
  
主啊,是時候了。夏日盛極一時。
把你的陰影置於日晷上,
讓風吹過牧場。
  
讓枝頭最後的果實飽滿;
再給兩天南方的好天氣,
催它們成熟,把
最後的甘甜壓進濃酒。
  
誰此時沒有房子,就不必建造,
誰此時孤獨,就永遠孤獨,
就醒來,讀書,寫長長的信,
在林蔭路上不停地
徘徊,落葉紛飛。

陳真
............

(續之前寫的 “污名化種種”)

34. 污名化的對象經常是弱勢或少數(諸如肥胖、離婚、未婚、同性戀、外籍新娘新郎或異議份子等);污名化不但針對人,也包括動物,比方說「豬狗不如」、「人面獸心」、「獸性大發」、「禽獸不如」、「髒得跟豬一樣」、「其笨如豬」、「狼心狗肺」、「色狼」等等,但根據種種研究,豬並不笨,甚至比狗聰明;豬更不髒,甚至還有點潔癖。可見污名化往往出於一種無知與強勢。

35.舉個例:記得十八年前(1989年)在彰基實習,輪派到精神科時,科內剛好請來一位「大老」每周來教學。有一回case conference,我有個黨外的朋友患有癲癇及失眠剛好來住院,他並無伴隨其它精神病症狀,但卻因癲癇及身為民進黨而屢屢失業,為此而有憂鬱症狀。當護士報告到他的身份是民進黨時,全場爆出鄙夷笑聲(註:敝人是民進黨建黨黨員,1987年第一次退黨被慰留,1994年退黨成功,因為那時已經沒幾個人在乎我退不
退黨了)。

36. 當時我身上正揹著一個有期徒刑七年以上的涉嫌叛亂罪名,太太當時才剛唸高二,因為刊登我的鼓吹兒童人權文章在高中校刊而被退學,父母更是飽受情治單位威脅恐嚇,家破人散,百般委屈。看大家笑,我啞巴吃黃蓮,心裏有說不出的悲傷。那位大老卻有模有樣地止住大家的笑聲說:「你們不要笑,這正是要特別小心的地方,精神科要細心,要學會觀察,像這樣的人(加重語調!!),我們就要注意看他是否有什麼人格問題,比方說有沒有反社會人格或躁症或甚至被害妄想,以為國民黨要迫害他啦什麼的…」不可思議的是,大老一邊講解,許多同事一邊猛點頭表示對這位精神科大老「細心觀察人性」的佩服。

37.更不可思議的是,這位大老幾年後變得很「愛台灣」,整天喊著「咱台灣郎」及獨立建國等等,仇視大陸人,變成民進黨的死忠。我在想,他現在如果遇到一個統派或大陸新娘來掛號,是不是也要冠給對方一些根本莫須有的病名?

38.這真實故事告訴我們:當某種條件或特質成為一種主流強勢時,便很容易對少數或弱勢進行污名化。在一種不良文化體質下,往昔被污名化者,一旦取得優勢,便也往往同樣氣燄高張糟蹋異己。

39.政治如此,疾病也一樣。回到疾病本身:同樣都是疾病,為什麼糖尿病沒有污名化,精神病或愛滋病卻被污名化?Goffman認為,被污名化的疾病,往往有一些共同特質,比方說,人們認為當事人應該為自己的病負責,是你自己害的;比方說疾病的真相不為人所知;比方說該病是無法痊癒的。

40.但這些說法其實都可以找出反例,比方說癌症不但無法痊癒,而且經常是因為不當飲食或抽煙嚼檳榔造成,卻沒有被污名化;肝病常與飲酒或過度勞累有關,而且也無法痊癒,但肝病卻也沒有被污名化。

41.相反地,精神病越來越被認為是一種生物因素造成,而不是什麼精神打擊或心結,也不是一種個人所應負責的道德缺陷或不當生活型態所致,但它依然持續被污名化。

42.阿吉問說,污名化既然是一種不當的概念分類造成,難道我們就應該停止對人事物進行概念化?如此推論是錯的,因為有問題的不是概念化,而是道德化;把中性事物給添上道德色彩。比方說,喜歡同性或異性,或是要不要結婚要不要生小孩要不要離婚等等,純屬價值中立,卻被抹上敗德或病態的道德陰影,或是製造一種影射,彷彿當事人有著某種人格或能力或道德缺陷。

43.當一個人要結婚,我們不會污名化之,我們不會用驚訝遺憾的口吻問說:“天啊,你為什麼要結婚?” 但是當一個人選擇單身時,人們卻污名化之,彷彿他之不結婚是一種遺憾或缺陷,甚至進一步影射背後是不是有著某種人格或道德缺陷。

44. 但事實上,結婚與不結婚,在道德意義上是完全平等的。如果我們對未婚感到驚訝,那我們其實也該對結婚感到驚訝才對,因為兩者的道德地位平等。

45. 有問題的不是概念化,而是賦予不相干的道德色彩。就如康德所說,概念化是進行理解所必要的,否則我們對世界將一無所知。但是,概念化的對象是物不是人;而道德的主體卻是人而非物。

46. 我們常聽到一句老掉牙的話說:「醫生不是治病,而是治療病人。」這話很對。但它究竟是什麼意思?簡單說,病只有一種,但病人卻千千萬萬。

47. 科學史學家 Francois Delaporte 寫了一本《Disease and Civilization》,談十九世紀巴黎霍亂史,書中開宗明義說:「疾病不存在,存在的只是操作(及其概念)。」許多醫生聽了恐怕要跳腳,但他們其實無需生氣。這話的意思並不是說細菌不存在,而是說我們無法不透過概念來理解世界。

48. 問題是:對於疾病,我們進行概念化與分類;但生命卻各有差異而無法等同與分類。精神分裂就是精神分裂,但張三的精神分裂和李四的精神分裂卻大不同;同樣的病,卻有不同表現,因為當事人對它必然有不同反應。任何疾病都是如此。就好像一樣是偷東西,一樣是殺人,一樣是強暴,但內涵卻不同。

49. 甚至我們可以說,疾病根本不存在,存在的只是病人。就好像愛情如果不是依附在一個人或一個生命身上,愛情是無法理解的。

50. 基於上面這兩點,當我們企圖把一組道德概念以一種違反美學的粗糙方式給套在某一族群或社群上時,那往往只是在製造更多誤解,而不是增進理解。當然,做為一種政治目的,污名化將很有效,可它卻傷害了詩歌,傷害了感情,傷害了我們對生命、對世界的真實理解。

51. 於是更大的一個問題來了。既然我們是治療病人而不是治病,而病人卻千千萬萬、個個不同,我如何可能對「個別人事物」(the individual)產生知識?我如何可能去理解(更不用說治療)一個個完全不同的個人或生命?

52. 最早提出這個問題的人叫做W. Windelband,他在一百多年前(1894)的一個著名演講中提出這樣一個問題。他給知識或科學做了一個區分,一個是nomothetic(我不會翻譯),指的是對於 “一般性事物” 的一種知識,另一種科學是idiographic (我也不會翻),指的是對於個別人事物的知識。前者毫無問題,一加一在台灣等於二,到了英國還是等於二。但後者卻有問題,世上有這樣一種知識嗎?這問題其實等於是在問說:「我有可能了解你嗎?」我又不是你肚子裏的蛔蟲,我如何可能了解你?

53. 這問題對於其他科的人或許比較不嚴重,但是對於精神科,卻是這科的知識的一個知識論基礎;除非有人真的笨到以為所有心靈都一樣,彷彿只要貼上一個DSM-IV的精神醫學診斷,某人心靈的真相便已昭然若揭。

54. 關於這一點,請參看底下我幾個月前寫給住院醫師看的上課講義(2007. 6. 5.)。我說明為什麼這樣的知識是可能的,並提其歷史淵源及對心理學及精神醫學的影響,並說明這樣的知識如何獲得。不過要了解這些東西,可能就需要一點必要的相關人文學科基礎。

55. What does it mean to have a“science of the individual”? ( 擁有“對於某個人事物的科學”是什麼意思?) by 陳真 2007. 6. 5.

56. To have a ‘science of the individual’ is to claim a scientific study of ‘particular or private’ things, striving for direct insight into their unique nature.

57. In a famous address in 1894, W. Windelband (1980) introduced the terms ‘nomothetic’ to refer to the kind of science that dealt with the general and ‘idiographic’to refer to the one that dealt with the particular. These two ways of acquiring scientific knowledge differ not only in their objects of study but also in aims and methods. The former seeks to establish general laws by using ana1ysis, quantification and explanation, while the latter is concerned with the uniqueness of individual things by ‘understanding.’This methodological dichotomy has often been discussed in the study of personality, histor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8. The origins of idiographic psychology lie in 19th century Germany, as part of a general swing away from classicism (represented by objectivity, positivism, materialism and mechanism) towards romanticism (represented by subjectivity, intuitionism, and vitalism) A central theme was the claim that the social sciences were distinct from the natural sciences and demanded different methods, notably that of Verstehen (understanding).

59. The scientific study of the individual has been thought problematical on the grounds that the individual constitutes a unique pattern which is more than the sum of component parts and not fully represented by scores on dimensional tests. see Valentine, 1982, p. 164.

60. We explain nature but we understand human beings.----W. Dilthey (1937), Historik.

61. Knowledge involves life, not only reason.---- M. J. Inwood (1995).

62. Traditionally, an individual cannot be the object of scientific study because of its uniqueness, which is considered by many as elusive, unsystematic and hence incapable of investigation. On the other hand, whether the “general laws” are ever relevant to the individual remains dubious.

63. Wittgenstein’s “private language” argument: Is private language possible?

64. To make the ‘idiographic approach’ possible, we need to presuppose that human beings can empathize with each other (Ebmeier, 1987). In other word, we should have a special ability to “share people’s state of mind” and hence understand their behavior. This special ability is at the basis of the method of Verstehen.

65. Verstehen is a kind of hermeneutic understanding, involving intuition, empathic feeling and direct non-intellectual knowing. Holt puts it thus: Verstehen, i.e., “an artist’s quest for truth, differs from a scientist’s being a striving not for strict verisimilitude but for allusive illumination (Valentine, 1982: 178).”

66. Verstehen demands empathic, intuitive, interpretative understanding while nomothetic approach is preoccupied with prediction and explanation based on general causal statements
(Valentine, 1982, p. 165). That is, we use empathic understanding to identify the motives
and interpret the social significance of human behavior. Its power is much dependent on the
amount and quality of interpreters’ experience and their introspective capacity.

67. Comte was the first to establish what may be termed “the postulate of Verstehen” for sociological research. According to him, empirical generalizations about human behaviour are not valid unless they are in accord with our knowledge of human nature. His theory is that we can understand the behaviour of human beings by being able to share their “state of mind”. See Abel, 1953, p. 677.

68. Maclver 也認為我們必須有一套有別於自然科學的方法來研究 social causation or human behaviour. He calls this process “imaginative reconstruction”.

69. Verstehen is a hermeneutic tool and source of intuition for the formation of causal hypotheses in social and human sciences.

70. Bhaskar has argued that social explanation is both causal and interpretative. He accepts “hermeneutic understanding” as a legitimate method for arriving at “causal generative mechanism” in human sciences (Collier, 1994: 167). However, the logical relationship between causal explanation and the testing of hypotheses still remains controversial.

71. A science of the individual should not be mistaken as a “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
which stems from a general assumption that the wholes must be resolved into simple units to be
understood (Collier, 1994).

72. It is not a branch of the science of “whole”. Actually, as Windelband pointed out, these two cognitive methods remain independent and juxtaposed in the total synthesis of knowledge (Windelband, 1980: 183). The world is stratified. Science within this world is hence divided into different kinds which are mutually irreducible (Bhaskar, 1997).

73. It is plausible to say that the science of the individual is one of the two faces of the world. Without this, science is nothing more than a technique. A scientist needs to be an artist in theory construction and making discoveries because science involves life not only reason (Inwood, 1995: 201).

74. 讀小說比唸心理學更能了解人性?

75. psychoana1ytic methodology has been described as causal explanation or hermeneutic understanding. This methodological dichotomy has been introduced into psychopathology by Karl Jaspers.

76. For Jaspers, psychoana1ysis is an hermeneutic discipline mistaking itself for a causal science. (But is presented by Freud as a causal science similar to the natural sciences.)

77. Empathetic understanding (“as if” understanding) is a method modeled by Jaspers on
the hermeneutic disciplines, philosophy and history. Such a kind of understanding can never be complete or final. Consequently, contrary interpretations are often equally plausible.

78. 相對於 hermeneutic understanding, causal explanation 需要一種外來的觀察以避免循環論證。

79. Llewelyn & Kelly (1980) have also argued the case for a “new paradigm” in psychology, i.e., a non-essentialist psychology, which will account adequately for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individuality. They criticize contemporary psychology for relying on a biological conception of the individual as an organism physically separated from its environment. This view is essentialist in that it takes for granted the pre-social existence of the individual. See Clifford & Frosh (1982), p. 267.

80. Clifford & Frosh (1982), believes that psychology must begin neither with the individual nor with society, but with their interface, languag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individual is seen as a gradual process of differentiation and organization in which the production of meaning is central. pp. 267, 269.

81. Clifford & Frosh (1982): the meaning of a signifier is not defined by its relation to a real object or to an idea in the mind of the speaker, but by its relation to other signifiers. They believe that their “new paradigm” transcends the long and bitter opposition between “interpretative” and “experimental” psychologies. See p. 268.

82. Verstehen is not a method of verification. It starts with some hunch or intuition. See Abel, 1953, p. 685.

83. In every concrete individual, there is a uniqueness that defies all formulation. We can feel the touch of it and recognize its taste, so to speak, relishing or disliking, as the case may be, but we can give no ultimate account of it, and have in the end simply to admire the Creator. Willam James 1912

written by 陳真 2007. 10 . 10.
紀念若雪巴勒斯坦資訊網 © 2002 - 20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