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7.14的留言,也說幾句個人的想法、感覺或看法,純屬個人的
在董事長所在的英國,就像你說的是真正在就事論事的「討論」一些「事情」
但在台灣…對「一件事情」的討論,很難就事論事,實事求是
一切討論全變成了「動機論」
每個人要討論「一件事」之前,必需交待自己的“動機”和“立場”啥的
在看、聽別人的討論,也會先去“檢查”發言者的“動機”和“立場”
這樣的氣氛、環境讓人痛苦,雖然也知道自己也幹同樣的事…在網路上逛,看到一個網站、討論區、BLOG的時候,第一個想到的必然是它/他的“動機”和“立場”之類的前提,這些前提會決定我用什麼樣的態度、角度去看別人的文字
不會說了,還有些想法,但暫時不知怎麼表達在這裏、這時候
把我所看到的「陳真」和「李敖」比較
陳真是一個相對單純的、 有什麼說什麼的、想到就說的人
在我看來,陳真在發言的時候,並不會想太多「別人看到之後的反應」
在下我不太會用典故,只能說我會覺得自己跟不上、追不上陳真文章中的東西,心底一方面覺得自己能明白陳真要說的,但同時又覺得文章中提到的很多事實、很多想法、很多概念是現在的我所不知道的
而李敖…就像前面提到的,他的了不起在於他「面向群眾」的方法,他“入世”的態度
還有他不願在台灣「與子偕小」的心情,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知道、在意“別人”眼中的他
我看他寫的東西,覺得他會明白的把「我所不知道的」告訴我,分析給一般人看,以他的方法
再者
借用一下毛澤東說的「沒有調查.沒有發言權」名言
一個人能調查的範圍有限,能力、時空環境的限制,一個人就算窮所有時間精力去調查一個題目,得到的東西也很有限
…我所知道的例子,第一手,現場調查做得最好的應該是陳桂棣夫婦的《中國農民調查》
再來能想到的,是藍博洲和徐宗懋
藍博洲的「報導」和「記錄」的文字也是很讓人佩服的,他去把歷史中的人和事找出來,找到事件的“當事人”們,記錄下每一個當事人口述的歷史(當事人自己的經歷,眼看耳聽&感與受…)
徐宗懋做的事則是收集歷史事件的「照片」或是相關的文件,從各種文件、各種管道收集照片,並將之整理出來
董事長手上的,關於自己在黨外時期接觸的,和一些歷史事件有關的老照片,如果想要找人「托付」並公開,相信徐先生會是適當的人
易燁煌
發佈日期: 2006.09.01
發佈時間:
下午 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