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linfo Logo
Palinfo Title

留言須知:* 欄位為必填,但Email 不會顯現以避免垃圾郵件攻擊。留言時,系統會自動轉換斷行。

除網管外,留言需經後台放行才會出現。絕大多數人留言內容不會有問題,但實務上無法把大家全設為網管,以免誤觸後台重要設定,還請舊雨新知見諒。

注意:2010 年 11 月 25 日以前的留言均保留在舊留言版檔案區這裡 (僅供核對,所有內容於 2022.06.21 已全部匯入留言版)。

寫下您的留言

 
 
 
 
 
13789 則留言。
陳真 發佈日期: 2005.05.21 發佈時間: 上午 9:43
奉天承運, 兩篇留言終於都貼上去了. 董事長也來插嘴兩句,但我講的與此討論無直接關聯,比較風花雪月,婆婆爸爸,所以就貼在親系譜.

董事長
鑑慧 發佈日期: 2005.05.21 發佈時間: 上午 4:46
謝謝小雲這篇文章. 不過我不認為說"所有阿拉伯人恨不得一覺醒來,猶太人便從以色列消失" 或是說以色列"每天生活在敵人虎視眈眈環境下"是對以巴關係的一個很好的呈現. 最為一種對現狀的真實描述, 我不知道是不是所有阿拉伯人都恨不得一覺醒來猶太人都消失, 或是都對以色列人"虎視眈眈" (應該強者才有能力虎視眈眈地覬覦他人吧!) 做為一個比喻, 當然, 以巴雙方楚於一個緊張與對立的關係, 但是在這類並無實質內涵的對立關係上做戲劇化的描述, 有如史家常借用軍事語言來形容宗教與科學間的對立, 雖表面生動, 卻有可能愈帶我們遠離了真實, 也排除了我們以其它具有實質內涵的觀點, 比如人權, 比如各種政治上的主義, 比如特定文化宗教等角度, 來理解渾沌的現狀.

至於以國巴蘭大學政治系英巴爾(Inbar)教授還有最後那位駐耶路撒冷的德國記者所說的話, 聽起來可真都像風涼話啊.
小雲 發佈日期: 2005.05.19 發佈時間: 下午 3:01
董事長
是敝人沒錯!請貼到前面 大家來討論
抱歉!巴勒斯坦寫成巴基斯坦
可見以巴之行一趟下來頭腦真的變不清楚
小雲
陳真 發佈日期: 2005.05.19 發佈時間: 上午 2:27
小雲是張筱雲嗎?

要不要給個標題,讓我把報導貼上首頁留存?

巴基斯坦是筆誤吧?

董事長
小雲 發佈日期: 2005.05.18 發佈時間: 下午 8:24
上個月隨團去以色列跟巴基斯坦採訪,跟兩邊人士對談,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本來很清楚的腦袋,變得不清楚。

以下是敝人報導的節錄:
。。。。。。。

所謂以色列人,實際上是來自一百個不同國家人民所組成,號稱「熔爐」一點不為過,例如前往巴勒斯坦途中,通過檢查哨,上來查護照便是黑人血統的以色列衛兵,宗教信仰是建國基礎,一切以猶太教為依歸。波蘭裔的以色列導遊說:「你沒發現嗎?這裡沒有人是外國人,所以感覺特別舒服」,二十年前離開出生、長大、受教育的美國,全家移民以色列的陸軍少校(Emanuel Sokolovski)以個人經驗見證,還是這裡讓他最自在,因為可以按照宗教方式生活,沒有人投以異樣眼光。

他以一口標準流利美語向記者團介紹「佔領區」概況,解釋戰略上的不得已、擴充國防界線的必要性等。「佔領區」?到底是誰佔領誰,真是說不清,對以色列來說,囤墾區、加薩走廊是巴勒斯坦人佔領的地區,對巴勒斯坦人而言,以色列才是入侵者,「我們世居當地已經二、三十代,憑什麼德國人欠猶太人的債,要割我們土地來償還?」巴勒斯坦國會議員憤怒地向記者表達心中不滿。

以色列人安斯巴赫(Shimon Ansbacher)不敢苟同:「這片土地原本是人煙罕至的荒漠,當時沒有所謂巴勒斯坦人,許多地方根本寸草不生,是我們努力經營之後才變得綠意盎然,因社區規劃完善吸引愈來愈多人,經營自己國家的土地犯法嗎?是回教阿拉伯人壞心眼,支持、聳動巴人壯大,一心一意想把猶太人趕出去,既然如此,阿拉伯人為什麼不接收巴勒斯坦難民?」,他是「馬勒阿杜明社區」(Maale Adumin)的創建人,該社區位於巴勒斯坦境內的以色列僑民區,目前社區有三萬五千居民,且不斷增加中,和幾公里外貧窮的巴勒斯坦村落簡直天壤之別。

以國巴蘭大學政治系英巴爾(Inbar)教授指責巴國當局人謀不臧:「台灣也沒有天然資源,照樣能發展成四小龍,巴勒斯坦如果好好經營,停止恐怖活動,也可以不必靠外援,自立自強,擺脫落後貧窮」

其實,巴勒斯坦並不如想像中恐怖,這裡的女人不必包頭巾,在阿拉伯回教國家中算極少數例外,他們對猶太人以外的外國人相當熱情友善,予人開明印象。但是,論及富強、建設,談何容易?光是密佈囤墾區的七千多個檢查哨,便造成巴勒斯坦形同「孤島」的事實,不僅限制巴人行動、運輸,觀光客也進不來,再加上仇恨的種子一代傳一代,問題糾纏不清,所有阿拉伯人恨不得一覺醒來,猶太人便從以色列消失,還他們本來清靜,這種生活環境下,養成以色列人民「高抗壓性」,一位以色列教師說,幾十年來,她已經適應以色列無所不在的安檢制度,上個月到歐洲旅行,進百貨公司、餐廳、超市等公共場所,她照例習慣性自動將手提包打開讓人檢查,換來店員一臉茫然。

猶太人的團結與韌性固然令人佩服,但,半個多世紀以來,每天生活在敵人虎視眈眈環境下,以色列還能撐多久?德國駐以色列大使崔斯勒(Ruldol Dressler)悲觀指出:「以色列是完全西化的民主國家,時間愈長愈不利,她會被國內愈來愈多不同意見與聲音淹沒、混亂,到最後可能是敗在自己的『民主炸彈』」

一位派駐耶路撒冷的德國記者根據多年經驗與觀察指出:「只要以色列軍事力量維持強大,讓步空間便有限,和平希望隨之渺茫,對巴勒斯坦來說,正反已經山窮水盡,豁出去跟你拼了,贏了算賺到,輸了也沒什麼損失」他感慨:「不管聖經上怎麼記載,別再堅持土地所有權到底歸誰,雙方必須以作好鄰居心態相處,互相尊重,才有前途和遠景」
陳真 發佈日期: 2005.05.18 發佈時間: 下午 12:31
謝謝(之江文學的)來信.

對於你們的處置, 我並不滿意, 我覺得, 一種負責任的作法就是要公開道歉, 因為私下道歉並無法改變是非, 不知情的第三者只會覺得莫名其妙怎麼文章被抽掉.

至於是不是抄襲, 還好我這篇文章曾經公開刊登, 刊登於2004年7月5日台灣的蘋果日報,請參見

(http://www.appledaily.com.tw/News/index.cfm?useaction=Article&NewsType=twapple&loc=TP&showdate=20040705&Sec_ID=5&Art_ID=1059088)。

足足比貴刊早刊登半年有餘.

對於你們的處置, 我雖不滿意, 但也無意堅持到底, 畢竟我
沒有太多時間, 沒有堅持到底的本錢 (那恐怕得找律師是不
是?), 但我總以為, 公開認錯不是什麼羞愧的事. 這只是給
受害者一個最基本的尊重而已, 連補償都還說不上.

言盡於此. 仍然謝謝你們的來信.

陳真 2005, 5. 18.

----- Original Message -----
From: bszfl
To: emir chen
Sent: Wednesday, May 18, 2005 11:10 AM
Subject: Re: Fw: (by hangtu@163.com)Re:


陈真先生:

您好!首先我们全体编辑向您道歉!因我们的来稿全是作者自由来稿,而且许多作者用的都是网名,说实话,我们都很难搞清楚这篇文章是不是抄袭的。我们也发现过几次抄袭情况,这都是在我们熟悉的情况下发现的,譬如我们单位就有一位作家的作品曾被作者抄袭过,而且好笑的是他们居然投到我们网上来了,我们当场就回信,对他们这种卑劣行为予以批评,并表示不欢迎他们的稿子到我们网站刊登。您的文章被抄袭,我们确实不知道,而且抄袭您文章的那个人,我们也不知道是哪里的。所以,我们决定,以后这个人的文章我们一律不用了,有过这种抄袭行为的人,难保就不会再有这种行为了。我们决定把她的那篇文章删除掉。欢迎您继续支持我们的网站,并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谢谢!再见!

文澜在线网站“之江文学”编辑人员
睡觉的番薯 發佈日期: 2005.05.17 發佈時間: 下午 9:21
谢谢董事长。番薯这段时间太累了,真的要好好睡一觉了。
陳真 發佈日期: 2005.05.17 發佈時間: 下午 8:40
呵呵,睡覺的番薯,很有趣的報導,我等一下給貼上去.
睡觉的番薯 發佈日期: 2005.05.17 發佈時間: 下午 7:59
2005年5月17 号下午,诗人,音乐人何力在清华大学新斋楼为来自韩国,马来西亚,日本的留学生进行了一次小型的面对面演出活动。本次活动由中文系的田老师联系并主持。起因自4月底何力带着诗歌和音乐作品参加清华大学中文系蓝棣之教授的研究生博士生课堂的一次交流。蓝教授的弟子田老师出于对何力作品的热爱,欲把何力介绍给自己执教的留学生班,便有了这个约定。

著名出版人,青年学者陈子寒先生致开场词,向大家介绍了何力。他说: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位优秀的诗人,作曲家,和他创作的有别于时下流行的作品。他用独特的艺术视角涉及和表现了对人的关怀,对人性、爱、女性、和平、环保等问题的思考。他致力于为新诗和现代音乐的结合拓展道路。他的作品保持了浓厚的现代中国音乐特征,又不受地域限制——扎根在中国的土地上,以开放的姿态融合并拓展各地优秀民间音乐文化传统。大家可以来感受一下。

田老师将自己专门为此次活动打印好的何力的歌词一一散发给同学们。其中关于若雪的简介,『纪念若雪巴勒斯坦网』的网址以及献给若雪的《第一支歌(Rachel corrie之歌)》引人注目。留学生来华学习汉语已经三年,水平已经相当高。

何力自弹吉他演唱了《我》《抵达》等歌曲之后。向大家介绍了若雪和『纪念若雪巴勒斯坦网』。令人欣慰的是,当说到若雪,有三分之二的留学生都发出了由衷的赞叹,并报以热烈的掌声。

何力说:“我非常感动于她的事迹,『若雪家书』深刻的影响了我。为若雪歌唱,为和若雪一样热爱和平,热爱生活的人们歌唱,已经成为我艺术生命中很重要的部分。这一切都是因为我们的星球上有若雪这样伟大而美丽的女性。”因为参加此次活动的留学生大多数为女性,当何力演唱为若雪写的《第一支歌(Rachel corrie之歌)》的时候,全场悄无声息,何力的歌让大家沉浸在对一位伟大而美丽的女性的怀念之中。

歌声中,时间不知不觉溜走。原定演出之后和大家的交流因为时间关系不得不遗憾的中止。此次活动在留学生和何力的留影纪念中宣告结束。
(巴勒网睡觉的番薯北京报道)
何力 發佈日期: 2005.05.16 發佈時間: 下午 7:03
嗨,陈真兄,我还以为斐荷是你的笔名,原来是个剽窃者。我是在百度中打进"馬龍白蘭度的美麗與哀愁"搜索后就看见这篇文章的,顺手把网址贴到了这里,没想到。真是应了“要想人不知,除非己莫为之”。这是怎样的世界,什么样的人啊。
許岳弘 發佈日期: 2005.05.16 發佈時間: 下午 3:28
陳真寫的《馬龍白蘭度的美麗與哀愁》百分之三萬被剽竊!!簡述數點原因:

1.這篇文章公開刊登於2004年7月5日台灣的蘋果日報,請參見(http://www.appledaily.com.tw/News/index.cfm?Fuseaction=Article&NewsType=twapple&loc=TP&showdate=20040705&Sec_ID=5&Art_ID=1059088)。我手邊留存當天的剪報,並將其掃成圖檔。而〈之江文學〉25期出版日期為2005年2月。

2.譯名不限一種,但是難脫使用習慣。兩岸對哲學家Ludwig Wittgenstein的中譯亦然,台灣習慣使用「維根斯坦」,大陸則使用「維特根斯坦」。我只能說,就我買過不少大陸出版的相關哲學書籍,其中一本是商務印書館最新出版的《戰時筆記:1914-1917年》(http://www.cp.com.cn/scrp/bookdetail.cfm?iBookNo=5361&sYc=1-1),皆捨四字的「維根斯坦」,全部使用「維特根斯坦」。或許這位剽竊者來自台灣,否然就是不明就理,整段整段照抄!
陳真 發佈日期: 2005.05.16 發佈時間: 下午 1:36
致《之江文學》,

你們好, 我剛寫了封信給杭州圖書館轄下的 "文瀾在線" 網站, 是有關文章剽竊的事. 我是某篇文章的真正作者, 該篇文章卻被剽竊成別人的作品, 貼於:

http://www.hangtu.com/zjwx/zjwx_25/25fldy11.htm

如果我沒搞錯,它是出現在貴刊第二十五期. 所以我直接寫信給你們.

我很憤怒,明明是我寫的,為什麼剽竊成 "斐荷" 寫的? 而且, 我的文章原樣也不是這樣, 裏面有兩段被刪, 卻加進兩三段根本不是我寫的八卦文字, 為什麼會有這麼荒唐的事? 貴刊隸屬於教育局不是嗎? 既是公家單位, 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

我不要任何賠償, 但我希望你們在下一期公開道歉, 我也想搞清楚, 為什麼會有這種事發生!? 同時, 請轉告這位剽竊者, 請他私下用真實身份來跟我說一聲抱歉. 我不想跟他為難, 我只是納悶, 哪有人喜歡一篇文章於是就乾脆竄改作者名字變成自己的作品的道理? 他若喜歡,應該是來找我做朋友,怎麼是來偷我的東西? 甚至還拿去投稿! 太誇張了吧?!

我甚至還發現, 這位斐荷先生是貴刊常客, 常有大作發表, 我真懷疑有多少是他自己寫的.

更令我憂慮的是, 不知情的第三者很容易因此誤以為斐荷先生是寫馬龍白蘭度的作者, 那豈不就是陳真的化身?! 這樣的誤解, 對我真是一大污辱. 所以, 請你們務必還我一個公道和清白. 請給個說法以及在下一期《之江文學》中公開道歉.

我們之間的通信,將全部登在我個人所屬的網站上,以昭公信:

http://palinfo.habago.org/static_archives/guestbook/

靜候回音.

祝好,

陳真 敬上 2005 5. 16.
陳真 發佈日期: 2005.05.16 發佈時間: 上午 11:48
何力 | 2005.05.09 11:51
http://www.hangtu.com/zjwx/zjwx_25/25fldy11.htm
《美丽与哀愁的灵魂--马龙·白兰度》。


再來要講一件令人發狂的事, 本想發揮忍功給忍下來, 但實在忍不住. 所謂一朝被蛇咬, 十年怕草繩, 但如果每個禮拜都被蛇咬, 不知道會不會怕到發瘋?!

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 打開你附上的網址, 一看立刻五雷轟頂! 天啊! 誰是斐荷? 明明我寫的文章, 怎麼會變成什麼斐荷寫的? 而且, 不但竄改標題, 居然還把我的文章剪掉了兩三段, 甚至還另外安插幾段根本不是我寫的段落.

有些人大概無所謂, 但這種事真的會讓我想殺人. 我真懷疑網路這種環境到底要怎麼維護一種最基本的作品尊嚴? 這種事一再發生, 我真受不了. 明明我的原創想法, 一講出去, 卻變成別人的輝煌思想成果, 不但偷竊想法, 撿現成當做自己的, 甚至還整個侵佔或自以為是地替你 “修改”, 任意竄改內容, 要不就是冒名頂替或移花接木, ㄍㄊㄇㄉ我真的受不了.

連所謂 “正式轉載”, 我通常也都不敢看, 只能盡量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要不然真的會氣到口吐白沫.

糟蹋像我這樣一個沒有前途、懷抱著一點善意寫東西的可憐蟲, 真的很沒意思. 我長這麼大, 還不曾在藝文刊物或學術期刊上發表過任何文章, 也沒出過半本書, 把文字、想法丟在網路上, 難道就這樣任人糟蹋、隨意 “使用” 而不必吭一聲, 或甚至佔為己有?

請問有誰知道誰是斐荷? 我看那網站, 不知道要找誰抗議; 誰若知道, 拜託幫我個忙, 告訴我門路, 看要怎麼找到這個小偷,我要他們公開認錯, 並請他們給我一個說法! 哪有人這麼卑鄙的? 連這樣一篇以第一人稱的感情寫成的小東西也要偷?

我還是得再三聲明, 我陳真二十幾年來, 從來不曾用陳真或陳興正以外的名字寫過任何文章或留言. 陳真從來也不是什麼筆名, 陳真走到哪都叫得通, 就好像 emir chen 走到哪都叫得通一樣. 我不會莫名其妙給自己取一堆什麼筆名, 就好像孫中山不是孫文的筆名一樣, 我更不會一下叫a 一下叫 b那樣後現代.

除了巴勒網和親系譜, 我也沒有逛網站或留言的習慣. 頂多是應邀參觀寫幾句.如果我有在其它地方留言, 事後也會盡量想辦法把它們轉化成 “文章”, 然後重複貼在這兩個地方.

真不好意思, 老是拿這些 “私事” 污染這塊公眾之地, 但我沒有其它管道可以伸冤. 它馬的我看終究還是得找個律師當保鑣. 我真不明白, 尊重一下別人的作品和原創想法, 有那麼難嗎? 就算要 “引用”, 也該好好引用, 具名引用, 給原創者一點尊重, 不要任意把別人的東西拿來變成自己的, 更不要荒謬到把整個文章佔為己有.

文字影像或聲音, 都是小孩, 都有個生命來處. 是我生的就是我生的. 生得再難看, 也還是我生的, 別人沒有資格竄改, 更不用說把整個小孩抱去變成他的.

諸位請比較一下我的原文以及被侵佔竄改後的文字, 天底下居然有人這樣寫文章? 居然抄襲九成以上的內容!!!真不可思議.

陳真 2005. 5. 16.
==============
馬龍白蘭度的美麗與哀愁

陳真 2004. 7. 4.


馬龍白蘭度太憂鬱,但也因為憂鬱,讓人感覺彷彿離他很近。很少讚美人的《世界社會主義論壇》(WSWS),稱讚他是個「真正的反叛者」。這詞用得貼切,但死者大概也不會領情。

很多名人聲援社運,卻少有人像他這樣長期投入,站在第一線。他死後,弱小族群悼念他,為之哭泣,進步團體稱讚他,被他所鼓舞,不只因為他曾經做過什麼,更因為他是個什麼樣的人。WSWS 說得沒錯,如果僅僅出於不滿,而不是因為對人類普遍處境的悲憫與深刻理解,不可能如此打動人心。

從參與黑人民權運動到反死刑,從抵制南非種族隔離政策到支持美國印第安人的生存權,無役不與,幾度入獄。對種族壓迫尤其反感,在黑人權利飽受壓制的年代,他在契約上規定,所主演影片,絕不在實行種族隔離的電影院或城市放映。

他鼓吹多元價值,反對全球化。他認為,那些不鼓勵消費與功名的弱勢文明,真正隱含人類生存價值。他欣賞社會主義,批評資本主義的市場法則是戰爭根源,威脅人類的生存與幸福。與其說他是個偉大演員,不如說他是個和平志工。與其說他是個志工,不如說他是哲學家。與其說他是個哲學家,不如說他是個「人」—一個真誠而善良的人。

我讀過一些書,看過許多人,古今中外找不到幾個像他那樣的心靈。他的憐憫和敏銳,在在令人動容。人性如果稱得上美麗,思想如果稱得上智慧,馬龍白蘭度當之無愧。

他厭惡聲名和虛談,覺得吵鬧不堪,希望骨灰能灑在大溪地一個叫 Tati’aroa 的小島上。那是一個很幽靜的地方,他長期就住在那裡。他說,在大溪地沒有名人、階級之分,人們懂得享受生命,友善互助,誰也不羨慕誰。相對地,他環遊世界各地,卻從未見過比住在美國更不快樂的人。他說:

「我們什麼都有,但這也意味著我們什麼都沒有。為了追逐物質上的成功,我們幾乎放棄了一切。美國這社會,喪失一種使人感到快樂的能力,生命本身失去了愉悅,功名追逐反倒成為生活的理由。我們有能力把人送上月球,卻無能使人快樂,而使人快樂才是文明社會最重要的素質。」

自傳中,馬龍白蘭度形容自己一生是「一個尋找愛的故事,同時也尋找自我療傷止痛的方法」。他說,「痛苦很早就有了;我希望搞清楚我對同類的責任—如果有著這樣一個責任的話。我也想搞清楚,我是誰?為什麼我必須和這個生命有所糾纏?」他懷疑自己的努力以及對他人苦難所懷抱的痛苦,是否有意義。

自傳最後一章,馬龍白蘭度這麼說:

「生命就像劃過一道圓圈,我有一種完整的感覺,但我的故事並沒有個結局。記得在第三十二街尾端,我坐在榆樹下,努力開張雙手想碰觸那些豆莢,太神奇了,我簡直無法想像身在何處。同樣地,我之於我自己,依然是個謎,身處這樣一個令人困惑的世界。

生命既不可解,那麼,我一直想知道在那時光盡頭我究竟會在哪裡,自然也沒什麼意義。但我相信,當我嚥下最後一口氣,不管什麼改變即將發生,都不會比榆樹下那一刻更讓我感到驚奇。

每當我想像自己坐在南太平洋小島上,夜裏溫柔的海風,總讓我的心感到一種安慰。我張開嘴,頭往後仰,等待那古怪而寧靜的光芒閃過黑夜的天空。我不再像榆樹下那樣張開手臂想去追求一些什麼,但我也從未對下一個生命輪迴的神奇失去興趣。」

我仰慕他,就好像我仰慕維根斯坦,仰慕之情或許還更強烈一些。他們詩一般的片語隻字,往往讓我掩卷長嘆,愛不釋手。他們善良敏銳的心,總是讓我感到詫異和鼓舞,人性是如此美麗,思想是如此溫柔。

維根斯坦說:「哲學的唯一價值就是:停止從事哲學。」放下它,不再談論,才是哲學的最終歸宿。馬龍白蘭度也曾經說:「演戲是精神躁動不安的一種表達,是一種屬於流浪者的生命;停止演戲才是成熟的象徵。」

單是這兩句話,就值得我們為生命的尋覓與飄泊,痛哭一場。我相信,當一切告終,後世高貴的人們,肯定會記得這樣一個美麗與哀愁的靈魂。

==========
http://www.hangtu.com/zjwx/zjwx_25/25fldy11.htm

美麗與哀愁的靈魂--馬龍·白蘭度
--------------------------------------------------

斐 荷

美國西部時間7月1日晚18點20分(北京時間7月2日早9點20分),憑藉"教父"一角享譽世界的影星馬龍-白蘭度在洛杉磯一家醫院逝世。

他的死,帶給這世界的一度是憂鬱。

馬龍白蘭度太憂鬱,但也因為憂鬱,讓人感覺彷佛離他很近。

從《欲望號街車》中的流盲無產者斯坦利,到《碼頭風雲》中有血有肉的碼頭搬運工,再到教父唐-維克托,馬龍-白蘭度在銀幕上塑造了一個個不朽的經典。他的私生活也同樣同樣受到人們的關注,他的離經叛道,他因暴飲暴食飆升的體重,他的風流韻事以及他的三次婚姻都是人們關注的焦點。他最為驚世駭俗的事情當屬1973年憑藉《教父》獲得奧斯卡影帝時拒絕領獎,而改由一位印第安小姑娘代為出席,以此顯示他對美國印第安人在影視中受歧視的抗議。

從參與黑人民權運動到反死刑,從抵制南非種族隔離政策到支援美國印第安人的生存權,無役不與,幾度入獄。對種族壓迫尤其反感,在黑人權利飽受壓制的年代,他在契約上規定,所主演的影片,絕不在實行種族隔離的電影院或城市放映。

他鼓吹多元價值,反對全球化。他認為,那些不鼓勵消費與功名的弱勢文明,真正隱含人類生存價值。他欣賞社會主義,批評資本主義的市場法則是戰爭根源,威脅人類的生存與幸福。與其說他是個偉大演員,不如說他是個和平愛好者。與其說他是個和平愛好者,不如說他是哲學家。與其說他是個哲學家,不如說他是個「人」──一個真誠而善良的人。

我讀過一些書,看過許多人,古今中外找不到幾個像他那樣的心靈。他的憐憫和敏銳,在在令人動容。人性如果稱得上美麗,思想如果稱得上智慧,馬龍白蘭度當之無愧。他希望骨灰能灑在大溪地一個叫 Tati'aroa 的小島上。那是一個很幽靜的地方,他長期就住在那裏。他說,在那裏沒有名人、階級之分,人們懂得享受生命,友善互助,誰也不羡慕誰。相對地,他說他環遊世界各地,卻從未見過比住在美國更不快樂的人。

他說:「我們什麽都有,但這也意味著我們什麽都沒有。為了追逐物質上的成功,我們幾乎放棄了一切。美國這社會,喪失一種使人感到快樂的能力,生命本身失去了愉悅,對物質的追逐反倒成為生活的理由。我們有能力把人送上月球,卻無能使人快樂,而使人快樂才是文明社會最重要的素質。」

在自傳中,馬龍白蘭度形容自己一生是「一個尋找愛的故事,同時也尋找自我療傷止痛的方法」。他說,「痛苦很早就有了;我希望搞清楚我對同類的責任──如果有這樣一個責任的話。我也想搞清楚,我是誰?為什麽我必須和這個生命有所糾纏?」他懷疑自己的努力以及對他人苦難懷抱痛苦,是否有意義。

在他的自傳最後一章,馬龍白蘭度這麽說:「生命就像劃過一道圓圈,我有一種完整的感覺。但我的故事並沒有個結局。記得在第三十二街尾端,我坐在榆樹下,努力開張雙手想碰觸那些豆莢,太神奇了,我簡直無法想象身在何處。同樣地,我之於我自己,也依然是個謎,身處這樣一個令人困惑的世界。

生命既不可解,那麽,我一直想知道在那時光盡頭我究竟會在哪里,自然也沒什麽意義。但我相信,當我咽下最後一口氣,不管什麽改變發生,都不會比榆樹下那一刻更讓我感到驚奇。

每當我想象自己坐在南海小島上,夜裏溫柔的海風,讓我的心感受到一種安慰。我張大嘴巴,頭往後仰,等待那古怪而寧靜的光芒閃過黑夜的天空。我不再像榆樹下那樣張開手臂想去追求一些什麽,但我也從未對下一個輪回的神奇失去興趣。」

我仰慕他,就好像我仰慕維根斯坦,仰慕之情或許更強烈一些。他們詩一般的片語只字,往往讓我掩卷長歎,愛不釋手。他們善良敏銳的心,總是讓我感到詫異和鼓舞,人性是如此美麗,思想是如此溫柔。

維根斯坦說:「哲學的唯一價值就是:停止從事哲學。」放下它,不再談論,才是哲學的最終歸宿。馬龍白蘭度也曾說:「演戲是精神躁動不安的一種表達,是一種屬於流浪者的生命;停止演戲才是成熟的象徵。」

單是這兩句話,就值得我們為生命的尋覓與飄泊痛哭一場。我相信,當一切告終,後世高貴的人們,肯定會記得這樣一個美麗與哀愁的靈魂。
陳真 發佈日期: 2005.05.16 發佈時間: 上午 11:34
老弟,貼好了,還不錯吧.我知道要怎麼編排讓作者名字出現在特定位置了.若有什麼問題再跟我說.

我把它們都放在 "若雪書信" 這個項目底下,還有,歌詞也先貼了,等以後音樂弄上網之後,再跟歌詞放同一個欄位.

陳真
陳真 發佈日期: 2005.05.16 發佈時間: 上午 11:04
呵呵,睡觉的番薯,我也有几次在繁简转换中恨奇怪呢,陈真兄这么一说,这个名字倒好像很有诗意呢,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呢。

丽钧的e-mail也到了,要麻烦她了!我把歌曲的mp3放在新浪的一个邮箱里,详细情况已发邮件。顺利的话你们今天应该可以听到了。希望你们喜欢我的沉默和歌唱——献给若雪和你们的一份微薄礼物。

有個東珍的朋友叫錢力,他的名字也是有個 "力",但寄信來時,卻只出現 "薯" 字,"錢" 卻不見了.

謝謝你這份禮物,董事長臉皮較厚,那就大方收下了.

其實也不能說是禮物啦,算是應繳的作業, 因為你已經被哈巴狗董事會決議收編為巴勒網員工了. 強迫中獎. 呵呵,這是我們的規矩.

文章我等一下幫你貼,如果你要修改,隨時都可以改,看要改幾遍都沒關係.但我還不是很會貼,編排上若有不滿意處,可能得請你先忍耐一下,待我學貼文學得更好一些.

陳真 2005. 5. 16.
何力 發佈日期: 2005.05.16 發佈時間: 上午 1:55
陈真兄,这篇文章修修改改,最后还是回到了最初的样子。对了半天,格式还是乱了。
何力 發佈日期: 2005.05.16 發佈時間: 上午 1:36
《沉默和歌唱》

献给若雪
(1979.4.10--2003.3.16)

(一)

2005年春天。星期五的北京。我和『纪念若雪巴勒斯坦网』
不期而遇。通过这个网站我认识了几个名字,内心肃然起敬带来
的震撼久久不能平静,而这一切都是缘自一个女性——若雪。

在资讯这么发达的时代,在若雪离开人世整两年后,才触
摸到她离去的身影和人生的方向,才触闻到她留在人间的爱的
气息,我只有恨自己。

她分明就是我的姊妹。在这个充满欢乐也充满悲伤的人世间,我已经苟活了30多个年头,恰好还有一个生于80年的小妹。 读着若雪父母的照片,我分明也看到了世上所有伟大而悲
伤的父母。

  读着若雪的家书,我一次次抹掉脸上温暖的泪水,让自己冷
静。这罕见的泪水,却洗净了双眸。若雪留在世上的笑容,变形
的面孔和紧闭的双眼,却愈发清晰。我分明也读到了一位少女所
有的美丽,一位女性所有的柔情,也得以看见自己的心灵。

(二)

她不是一个心怀好奇的旅行者,她是带着爱去加沙“帮助那
些她未曾谋面的受苦民众,一起分享生命中的欢乐与忧愁”的美
美少女。
她不是无知和天真的少女,她是遵循了爱的方向义无反顾的
去做人肉盾牌的战士。
她不是因为仇恨战死沙场的战士,她是带着爱被碾死在60吨
重的特制巨型推土机轮下的天使。

这结局足够令一个活在世上的人疯狂或者麻木绝望。

我却看到了无言的沉默。如若雪一般活在世上的人们,依然
在不义世界的巨型推土机面前,在背叛与忠诚面前,保持着人的
尊严和灵魂的洁净,悲伤而无奈的沉默着! 

这沉默犹如核辐射般弥漫于活着的人心,给相爱的人们以希
望,给制造仇恨的人以噩梦。


(三)

记得不久前我曾无数次的质问自己:
你的眼睛会想方设法骗取你的信任,不让你看到置身其中的
生活真相吗?
你的手会在背后捅你刀子挖走自己的心脏吗?
你的嘴会欺骗你的耳朵挑拨离间你的身体吗?
你的牙齿会咬掉自己的舌头,不让它发言吗?
你的肺会制造化学武器污染你的身体吗?
你的心会宠爱肝肾,歧视肠胃,虐待五官,压迫四肢吗?

若雪告诉了我答案:一个人就是人类,人类就是一个人。这
是一个人区别于“牲畜”,加入“人类”,成为其中一员的最可
贵品质,它蕴含着个体的人向人类的所有情感,思想和正义。作
为人类的一员,这才是“人”的生活,苦尽甘来的生活,乐极生
悲的生活。我深刻的感受着,在弱肉强食的进化论,丛林法则成
为主宰人类命运主流的今天,人需要的幸福和安宁依然面对着碾
过若雪幼小身体的巨型怪兽的挑战。

  关于巴勒斯坦,我不想说什么,我也没有资格说什么。只是
当一个又一个旋律萦绕在我的脑海——我知道这是若雪送给我的
礼物,献给热爱若雪的人们的礼物,献给我所爱的人们的礼物。

因为人活着所做的一切无非都是为了人——为了亲人、朋友、老师、同学;为了生长的孩子,即将告别世界的老人;
为了那些象一粒大米、一块土豆、一双鞋一样活着的人;
那些象一棵树,一座山,一束光一样不朽的人。
因为这一切都和你所爱的人有关。


(四)

为若雪歌唱,我也感到一丝惶恐和羞愧。惟恐玷污了人间最
美好的心灵,人群中最美丽的面孔。在这充满欢乐也充满悲伤的
人世间,我已经苟活了30多个年头。

然而,若雪在让我认真的审阅自己心灵的同时,也让我得以
重新认识自己的作品。每一行诗,每一段旋律,从若雪那里得到
了鼓励。我也发现自己在世上的工作不外乎就是沉默和歌唱。

『谢谢你给若雪贡献这样一份礼物!我是在她去世隔天就看到
她的信,当时心里有个想法,如果她活着,那我大概没什么机会
认识这么一个人。这等于说,还有很多活着的 "若雪" 在我们四
周。当我这么想,就感觉世界彷佛挺有希望;就算终究无望,这
世界至少是温暖的。』
我将自己的心愿告知『纪念若雪巴勒斯坦网』的次日,收到
陈真先生回复的一刻,我忽然明白,世上一切发自肺腑的沉默和
歌唱,首先是因为有了若雪,有了和若雪一样热爱生活,热爱和
平的人们。

这歌唱犹如核辐射般弥漫于活着的人心,给相爱的人们以希
望,给制造仇恨的人以噩梦。



(五)

感谢巴勒网的全体工作人员,感谢陈真先生,李鉴慧女士,
王怡静小姐,周丽钧小姐。感谢所有热爱若雪的人们,你们延续
了她的生命——若雪就活在大家中间,她的身影无处不见。

感谢我的朋友陈子寒先生,没有他的支持,将这些歌曲录制
完成是不可想象的。感谢孙雷先生,他用自己的大脑和心灵开动
电脑,支持了这一神圣的工作,使一切如期完成。

我的歌献给你们——献给若雪的父母,若雪的故乡奥林匹
亚及她为之付出生命的拉法,献给世界上所有热爱若雪,热爱和平,热爱生活的人们。


何力
2005年5月
何力 發佈日期: 2005.05.16 發佈時間: 上午 1:04
呵呵,睡觉的番薯,我也有几次在繁简转换中恨奇怪呢,陈真兄这么一说,这个名字倒好像很有诗意呢,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意思呢。

丽钧的e-mail也到了,要麻烦她了!我把歌曲的mp3放在新浪的一个邮箱里,详细情况已发邮件。顺利的话你们今天应该可以听到了。希望你们喜欢我的沉默和歌唱——献给若雪和你们的一份微薄礼物。
陳真 發佈日期: 2005.05.15 發佈時間: 下午 10:43
有啊,何力兄有註明 "何力",但是到了我的電腦後,簡體變繁體,何力卻變成 "睡薯". 睡覺的番薯? 我一看是個怪名字,以為是來亂的,所以就刪掉了.
魏福全 發佈日期: 2005.05.15 發佈時間: 下午 10:18
小小的建議:信件的主旨上註明寄件人的姓名,就不會被當成廣告信或是來歷不明的病毒信,例如,我都會註明''魏福全文章'',''魏福全問候''等等。
紀念若雪巴勒斯坦資訊網 © 2002 -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