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人能使我離開音樂
發佈日期: 2004.12.31
發佈時間:
上午 4:29
WHO 講得很對,善意是好的,但善意卻不一定導致善的結果,許多時候,"善意正是通往地獄之路".
曾經在英國電視上看到一個節目,訪問一些英國學童的志向,其中一位竟然說他將來想要去國外 "教化那些野蠻的 (有色)人種" (它馬的難道白人沒有顏色?而是透明人?)這小孩當然是善意,但他的善意卻建立在錯誤甚至邪惡的扭曲誤解上.
空中英語教室說不但要教英文,也要教品格,類似這種自以為是的心態,西方社會俯拾皆是.他們總以為自己是一切文明典範的標竿,他們以為讓小孩子提早結束童年,提早開始玩弄漂亮優雅字眼和表情動作,提早開始穿西裝打領帶,提早開始爾虞我詐揣測彼此心機,凡此種種,就意味著文明. 他們就是看不慣邊走邊吃,看不慣穿拖鞋穿短褲出門,看不慣像董事長這樣滿頭亂髮,看不慣像台灣山裏的小孩那樣用手抓食物,赤著腳光著屁股東奔西竄.
每次看我所屬的這個KING'S COLLEGE,看到一些不過小學三四年級的小男生小女生,個個穿西裝打領帶,了無生趣地排隊走過校園,就讓我感到一陣心寒.沒有調皮純真胡作非為的童年,還叫童年嗎?
經常看到一些不過小學五六年級或更小的英國女生,穿的都是大人的衣服,只不過是SIZE 小一號而已,甚至穿高跟鞋或塗脂抹粉,感覺很怪異. 她們或她們的家長難道不知道童顏就是最好的顏色? 還需要什麼化妝粉或口紅嗎?她們的身高或身材,需要急著用高跟鞋來矯正嗎?
不過,儘管如此不以為然,我也不會真的想要教化英國人,畢竟我並沒有比他們高一等,他們有他們的文化社會和品味,我有我的,誰也不該想 "教化" 誰.
醫學上的小兒科,有句話說得很對,當你面對一個小病人時,你應該知道 "兒童並不是小一號的大人". 不管是用藥處方檢查或開刀等等,兒童與大人的差別並不光只是 "尺寸".
兒童有兒童的世界,大人不要隨便去干擾或改變,這些干擾,當然都是以愛之名,但是,愛卻不一定帶來好的結果.
助人也一樣,生平最怕那種內分泌很發達的人,"感動" 的情緒來時,赴湯蹈火在所不辭,一旦感動過了,宛如陌路,不再聞問.每當有一些新聞事件發生時 (比如美國侵略伊拉克),表現 "愛心" 或 "悲憫" 情操的 "寫作文" 機會就來了,講都講得很龐大很動聽,但是,這種內分泌往往瞬間即過,無影無蹤, 直到下一個新聞事件的來臨.
很多志工也是這樣,情緒亢奮時一窩蜂,"熱心" 得不得了,但幾天後,勁頭過了,內分泌回到正常值了,原本負責的義務工作就開始不當一回事,敷衍了事.
十一年前的某個晚上,在淡水, 劉峰松跟我們談到一個道理,讓我一直深深記得. 他講了一個帶有日本味的辭, 叫做 "篤志者",意思是說那些終其一生不曾忘懷某個感情,專心一致在某一件事情上的人. 別人能理解他也好,不能理解也罷,世俗給他名聲也好,給他污名也罷,反正他就是須臾不離開他所眷顧的那個人事物.
劉老師這一席話,讓我挺感動,這麼多年來,"篤志者" 三個字經常就會浮現在我心裏.這就像坐黑牢坐了十八年的音樂家王洛賓說的那些話: "我心裏有一架鋼琴,無時不在演奏樂曲,手斷了,心還在彈,沒有人能使我離開音樂".
至於南亞地震一事,助人方法更是個問題,我不是要潑冷水,但我也很懷疑一堆缺乏類似經驗的醫護人員湧入現場,僅憑著 "愛心" 去到那樣一個語言不通一出門就迷路的異國它鄉,如何助人? 恐怕是泥菩薩過江自身難保吧? 甚至徒然增加他人負擔.
我看台灣現在好像有什麼替代役,比方說醫學生可以申請到海外從事 "醫療服務", 可以做為一種兵役(我沒理解錯吧?). 諸如這樣一種宣揚得好像很偉大很有什麼愛心的事情,我是挺不以為然,甚至感到很厭惡,個人方面,濃濃的虛榮味道, 政治方面則是利害算計. 至於所作所為,就算有那麼一點幫助,也根本微不足道,但卻拿來膨漲宣揚往自己臉上貼金,就跟 "教英語也要教品格" 的老外心態一樣.
胡說八道幾句,僅供參考.不是要潑冷水,也不是講風涼話,請別誤會.
陳真 2004. 12. 30.
http://tw.news.yahoo.com/041230/43/1bx7e.html
中央社 2004 / 12 / 30 (星期四)
南亞海嘯救難 世衛指派遣醫療小組不適切
【中央社 記者呂志翔日內瓦三十日專電】 南亞大海嘯(新聞、網站)災情慘重,台灣將籌組百人以上的醫療團前往災區救助,但世界衛生組織(WHO)指出,派遣醫療團隊前往災區是「不適切」的行動,WHO發言人進一步指出,不建議外國醫療人員或團隊前往災區是WHO的一貫政策。
南亞地震(新聞、網站)、海嘯已造成八萬人死亡,全球展開空前救援行動,台灣除將捐助五百萬美元外,並將派遣龐大醫療團前往災區,實地進行醫療救助工作。
但WHO在其救災指導原則中建議各國,不要派遣醫療及醫護人員或團隊,並指此為一不適切的行動。
WHO說,當這些醫療團隊抵達災區時可能已是緩不濟急,當地及臨近地區的衛生設施及服務,是對災民進行緊急醫療照顧最理想的途徑。
一位WHO發言人進一步解釋,除了時效因素,就中、長期而言,外來的醫護人員及協助反而會降低當地的醫療體系能力,因此,WHO一向不鼓勵外國派遣醫療人員前往災區。
她承認,WHO沒有立場反對各國的救援行動,只能根據專業經驗與技術,提出建議。
WHO也建議不要運送野戰醫院、家庭醫藥或處方、如帳篷等臨時避難設備到災區,並認為這些都是不適切的行動。
WHO並強調,除非有明確的需求證據,捐助國不要單方面決定資源分配。
但WHO對於搜救人員則有另一套標準。WHO表示,搜救任務明確,並具迫切性,WHO不反對各國派遣搜救人員前往災區。93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