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個加沙地帶籠罩在黑暗中。以色列軍隊的坦克剛剛撤出傑巴利耶難民營。以軍為期16天的”贖罪日”軍事行動導致100多名巴勒斯坦人喪生,其中1/3是兒童。這是巴以衝突血腥而悲慘的又一頁。
(閱讀全文)整個加沙地帶籠罩在黑暗中。以色列軍隊的坦克剛剛撤出傑巴利耶難民營。以軍為期16天的”贖罪日”軍事行動導致100多名巴勒斯坦人喪生,其中1/3是兒童。這是巴以衝突血腥而悲慘的又一頁。
(閱讀全文)再補充一下我回應李家同教授那篇文章。我要說的是,一個人遭受嚴重傷害之後(比方說家人被殺),產生仇恨或厭惡是一種正常心理,而不是什麼「缺乏慈悲情懷的靈魂」。旁人如此高高在上地污名化當事人這種心理,把它說成「變態靈魂」,說成魔鬼一般的什麼「靈魂硬化」,這是對人性的無知和漠然。
(閱讀全文)台灣很喜歡講國際觀,許多問題於是就被化約到這上面來,比方說許多自認為事業有成或人格崇高的各界大老就是這樣。他們總以為台灣人文化素養不夠,缺乏人文精神或什麼慈悲靈魂,是因為沒有常常聆聽古典音樂或閱讀「世界」文學名著的關係(有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更好!)。
(閱讀全文)李教授您好。有篇您的大作《當民恨可用 永無和平》,放在我的電腦已經很久。因為不想惹人怨,所以一直不做批評,不過我想,既然已事隔多時,現在批評起來大概不會那麼直接而強烈吧。
(閱讀全文)我最後一次見到穆罕默德(Mohammed Jabit)是在三年前。那個早晨,他的兒子阿邁德(Ahmed)死於一場橫跨約旦的突襲戰事,自此這位木匠的生命就凝結在時間裏。
(閱讀全文)美國在聯合國安理會否決了一項決議,這項決議要求以色列立即結束在加沙的軍事行動,並要求以色列從被佔領的領土中撤軍。
(閱讀全文)還記得巴勒網曾經介紹過的那五個拒絕徵召入伍的以色列青年嗎?《拒絕徵召者父母論壇》(The Refusers Parents’ Forum)日前宣佈,他們已經於9月20號獲釋。
(閱讀全文)那天在BBC電視台看到一個有關希伯倫地區猶太屯民的紀錄片,就叫「屯民」(The Settlers)。許多猶太人由於一個考古發現證實當地在猶太歷史上的重要性,所以懷抱著一種宗教復興的使命,不畏艱難地移民至這塊巴勒斯坦人地區。他們只有數百人,當地卻住有十多萬巴勒斯坦人。這影片不分析也不批判,只記載了希伯倫屯民的生活。鏡頭跟隨幾位婦女的日常生活,讓她們閒話家常地談在屯墾區的日子。
(閱讀全文)亞農(Yanoun)是約旦河西岸一個美麗山谷裏的巴勒斯坦小村莊。村裏村民百人左右,種橄欖,養綿羊。他們還做橄欖油,橄欖皂,酸牛奶,還有奶酪。山谷時常迴盪著孩子們的笑聲與嬉耍聲–這是遠遠隔絕城市喧囂的世界,它甚至也遠遠疏離大不列顛的鄉村寧靜。村裏百姓相互牽繫。他們有十戶人家住在高部亞農,七戶住在低部。
(閱讀全文)以下是我們寫的抗議範例信,歡迎大家照抄或略加修飾後寄給以色列各部長信箱或住址。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