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linfo Logo
Palinfo Title

今天(一月六號)下午,以色列駐台代表 Raphael Gamzou 打電話來。他顯然事先打聽了一些我的背景與學經歷,用英文講了大約一個小時,雙方毫無共識,但他說我跟他有共識,他說他曾是個軍人,參與幾次戰役,親友傷亡,為戰爭付出慘痛代價,深知暴力的可怕,他說我與他的共識就是我們都反暴力。 但他說,我們在共識之餘,卻有個很大的不同點,那就是我跟他所處的 “reality”不同,他說我活在台灣安全無憂的環境,而他和以色列人民卻活在恐怖攻擊的實質威脅中。我說不對,應該說我們的不同點是在於我們或許對 “reality” 的「解釋」(interpretation)不同。

(閱讀全文)

有朋友問說,批評以色列為何扯上納粹?
因為「以色列勿學納粹」這句口號是我提的,故答覆如下:
哲學上有句老掉牙的話說:「你無法把腳伸進同樣的河水兩次。」因為凡事都不斷在變動中,不可能重現與複製,因此一切經驗與現象也必然都是獨特而且無法取代。

(閱讀全文)

馬先生、蕭先生你們好,我們幾位識或不識的朋友,大約至少會有五、六個吧,打算在本周六(即3月15日)下午兩點到四點,至貴總部靜站舉牌。似乎有必要先跟你們說一聲。我們會儘可能不影響貴總部的活動,保證也不會有任何衝突。

(閱讀全文)

「爸爸有著一頭帥氣的頭髮一對明亮的眼睛,還有一顆善良的心。他對人很好,尤其對我最好了。只要有空,就會帶著我、媽媽和哥哥一起出去吃飯呢。」黃小妹說,這是她「最快樂的時光」,娟秀字跡最後寫著:「爸爸,我和哥哥永遠愛你」。鄰居說,父親勤奮盡責,一雙兒女唸小六小三,活潑乖巧。子女孺慕,慈父情深,最後卻殺掉世上唯一的愛,一死一重傷。砍殺時摟著小孩說:「我們不要活了,爸爸養不起你們,爸爸真的走不下去了。」

(閱讀全文)

齊克果在《Either/Or》(非此即彼)首頁這麼寫著:詩人是這樣一些人,歷經滄桑卻緊閉雙唇,以致於當哀嘆通過唇舌,聽起來卻宛如音樂。人們聞之讚嘆,大叫「再唱一曲」,詩人黯然,孤獨更甚。模仿者則根據評論家的分析,找到音符的所謂美學規律,於是也吟唱起詩歌來。齊克果說,縱然外觀相似,但後者難以成詩,因為少了內在悲愴。尼采說:「真正的作家是那些羞於成為作家的人」;因為他並非樂於吟唱,而是當語言到了盡頭,哀嘆便成詩歌。

(閱讀全文)

我沒什麼好浪費,只好浪費生命。相較於有為青年,我倒挺欣賞那些磋跎於人生路上、為一個眼神一片落葉為夜裏一陣雨聲起惆悵的無聊男女。下了班我不馬上回宿舍,我看天空哪邊燦爛就往哪邊走;雲的方向就是家的方向。當夜幕低垂,倦鳥歸巢,兩旁路燈便也歸家似地往後飛奔。且看天上飛禽,且看地上走獸,且看無言的花朵雲彩,看就好,別問,也別想—維根斯坦如是說。

(閱讀全文)

蘋果日報 2007. 10. 2.為了反中屢向日本拋媚眼的民進黨,當年「悲情城市」獲威尼斯金獅獎時,一些新潮流系成員卻因片中出現友善的日本人而指責該片媚日;日本人似乎一概只能以齜牙裂嘴形象出現。同樣地,以美國為首、妖魔化塞爾維亞人的一片風潮中,Emir Kusturica 的「地下社會」因遭控隱含「大塞爾維亞主義」而成眾矢之的,但電影感動人心,坎城影展依然頒給最高榮譽。

(閱讀全文)

《新使者》第97期, 2006.12.10. 出版黎巴嫩烽火蔓延,一位聯合國官員心有餘悸表達對以軍瘋狂攻擊黎國百姓之訝異,他說,他看到的不是一兩座公寓的倒塌,而是一整片平民住宅區被徹底夷為平地,連街道都消失了,殘骸散落,一片狼藉。在這恐怖戰火中,一位當地女記者哈娜蒂(Hanady Salman)把周遭所見所聞用 e-mail陸續傳給遠方朋友。有一天,她說:

(閱讀全文)

侵伊屆滿四周年,儘管各方不忍卒睹的人權報告一一出爐,儘管出兵藉口一一證實為捏造或誇大,布希仍一如往昔訴說民主福音,只要耐心等候,勝利在望。但那將是誰的勝利呢?聯合國難民署指稱,伊戰創下中東自以色列建國以來史上最大一次難民潮;當三百九十萬人(總人口六分之一)成為難民,當難民以每月五萬人遞增,當六成的人失業,當七成的小孩失學,當婦女被迫從娼、兒童淪為奴工,當姦殺擄掠成為一種常態,那將是誰的勝利呢?

(閱讀全文)

陳真 2006. 10. 9.原載蘋果日報 2006 10 10.俄羅斯女記者 Anna Politkovskaya以其專業正直與勇氣,長年報導俄國在車臣進行「反恐戰爭」之人權慘況,屢獲新聞自由及國際人權獎項而廣為世人尊敬,近日竟遭謀殺。美出面譴責普丁就任六年來,12 名記者遭殺害,是對民主自由的挑釁。這話沒錯,但美國恐怕更是始作俑者。根據「記者保護協會」(CPJ)統計,俄羅斯是當今世上排名第三的記者死亡國度,第二名是阿爾及利亞,而近年來躍居世界冠軍的卻是美國實質統治下的伊拉克;光是在2003-2005兩年間,美軍在伊拉克一地就直接殺害 13 名記者,並且迄今不斷非法拘捕毆打或秘密監禁記者。

(閱讀全文)
紀念若雪巴勒斯坦資訊網 © 2002 - 2024